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所謂春歸,亦是獨特的時間點遇上了心之所向的美好。這款茶壺在設計上延用了竹段形的外觀,壺身等部分加以竹子的紋路來點綴,更能凸顯春望所歸的美學訴求。
整體做工簡潔,造型高雅大氣,嵌蓋貼合平穩,竹葉的構造更是添了幾分大氣,高柱鈕和壺身的紋路也是極其統一,彎曲的形狀同樣顯得極其微妙。流線型的設計和春歸的寓意不謀而合,在這恰逢春回大地的時節,飲上一杯清茶,共同感受清風徐來的舒適感。
在中國傳統中「春歸」是一種萬物復甦的徵兆,植物舒展枝葉,動物南飛,這些徵兆都是「春歸」最根本的訴求。所以在壺的底部也刻有相應的文字,尋覓四季之中,留一抹春色藏於心中,這是眾望所歸,也是「春歸」的歸途所在。
心之所向,一葦以航。內心真正追求的方向,不僅僅是春歸之處,更是匠心精神的獨特詮釋。在細節構造上這款春歸同樣有幾分隱喻所在,壺身的竹葉凌厲卻又不失分寸感,舒展之處恰好遍布壺身半邊,通透的匠心精神正是如此,不多一分,不少一份。壺把選擇用竹節來裝飾,並非所求曲折蜿蜒,只不過想借竹子來呈現「春歸」的寓意。
在不被看到的地方緩慢身上,如同藏匿在泥土之中的春竹,緩緩突破土層,尋找空氣最清新之處。似乎在不知不覺間滿園的純色就遮不住了,既不張揚,也不壓抑,緩緩向周圍傳達自身的美。這是「春歸」,抑是「春回」。交相呼應的是別致美感,一花一竹呈現的同樣是匠心精神。柱狀的壺身也是希望能夠學會通透豁達,包容春日美景的同時,也吸納人世的一切汙濁,注入茶水於其中,緩緩升溫,享受一抹獨特而又沁人心脾的茶香。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這份獨特的蹤跡,早已為你藏匿於茶壺之中。
付小梅
助理工藝美術師
1980年生於陶都丁蜀鎮,行走在紫砂手藝人的生活圈中,多少會沉浸於紫砂壺製作的縮影裡。2003年學習傳統紫砂壺成型技藝,樂此不疲。原本不用說喜歡,可紫砂文化藝術早已深深融入她的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