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由北京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院主辦的第二屆全國小學繪本課程與教學研討會第一部分「繪本教學大師班」,特邀美國頂級繪本大師大衛·威斯納進行了主題為「想像的力量」的演講。大衛·威斯納曾三次獲得美國繪本最高獎凱迪克金獎,其代表作《夢幻大飛行》《海底的秘密》《瘋狂星期二》大都是無字繪本,其以精彩的故事情節,精湛的繪畫功底,精心的創意構思,以及強烈的視覺衝擊,深深吸引著廣大讀者。
無字繪本,顧名思義,就是不通過文字,單純運用圖畫來講述故事的繪本。因為沒有文字的限制,圖畫反而能刺激讀者,產生更多的討論互動,引發讀者高度參與,創造更多的閱讀發現。
在大師班上,我和來自全國各地的300餘名一線教師、閱讀推廣人、繪本愛好者分享了「無字繪本的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的相關思考。首先,我想探討的是無字繪本的教育價值,和圖文結合的繪本相比,無字繪本的優勢何在呢?如果單純以無字繪本為內容來建構課程,其價值何在?無字繪本首要的教育價值是促進兒童的視覺發展,研究表明,3-6歲期間及學齡初期,兒童對文字的注視水平低於對圖畫的注視水平。對圖畫關鍵信息捕獲水平的增長,會促進兒童對文字關注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小學第一學段,學生閱讀無字繪本具有天然優勢,這種優勢伴隨著無字繪本的閱讀實踐,可以進一步促進其視覺發展。其次,無字繪本的傳達性包括閱讀無字繪本需要特定的知識和能力,這種能力的獲得與發展,無疑能夠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綜合發展。再其次,無字繪本閱讀的互動性,主要指在繪本閱讀和教學過程中,讀者參與圖畫故事理解、圖畫意義建構、圖畫主題探討、閱讀教學活動,並在此過程中提高綜合能力,包括想像力、創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在這次大師班活動中,來自北京西城區黃城根小學的彭藝婷老師帶著二年級的學生,共讀大衛·威斯納的凱迪克金獎作品《海底的秘密》,圍繞小男孩看到的水下照相機拍攝的神奇照片,學生們展開了大膽的猜測與聯想,提出五花八門的問題——那些生活在海底的小綠人是外星人嗎?他們怎麼沒有淹死?海星身上有小島,小島為什麼不會掉下來?機械魚在水裡不會生鏽嗎?到底是海馬太大,還是外星人太小?在圖畫的視覺感官和閱讀思維的共同作用下,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得到了激發。
學校可把無字繪本課作為校本課、閱讀課、藝術教育課之外的又一新型專題課程。無字繪本的含蓄性、多義性、包容性,使這一課程可以融合多學科內容,吸引多學科教師參與,探索跨學科整合教學。課程內容包括閱讀圖畫的專門策略、無字繪本閱讀賞析、無字繪本教學運用與延伸三個部分。具體如何執教無字繪本課程,以下為策略和建議,可供參考。
第一,採用不同的閱讀方式。
繪本的傳統閱讀方式是兒童邊聽成人的講述,邊看繪本的圖畫與文字,從而獲得豐富的閱讀體驗。在無字繪本的閱讀模式中,可以採取這一較為傳統的方式,一邊聽教師進行圖畫講述,一邊讓學生自己看繪本,同時建立圖畫和故事意義的聯繫。
也可以嘗試兩種新的閱讀模式,一種是讓學生先看圖,根據自己的理解講故事、寫故事、改故事;另一種是聽讀故事,想像圖畫,在理解的基礎上建構想像,然後進行視覺呈現,引導學生把聽到的、理解的故事用圖畫表現出來,再對照原作,比較討論。當然,第二種新的閱讀模式在具體實施上有一定難度,比較適合中高年級和有一定圖畫表現力的學生。
第二,突破閱讀難點,抓住關鍵頁面信息。
無字繪本的閱讀經常會激發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經常被孩子視為是「智力的遊戲」。比如芭芭拉·萊曼的《小紅書》是一本形式新穎的無字書,它紅色的封面上,還套著一個紅色的護封,上面只畫了一個手拿紅書的小女孩,連一個書名都沒有。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就需要把握學生閱讀的難點,要讀懂這本繪本裡哪張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讀懂了關鍵頁面,就能順利閱讀全書,這是需要仔細思考和設計的。
在讀圖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現關鍵頁面中,同一角色在圖畫中的變化及與故事情節發展的關聯,比較同一畫面中哪一事物更引人注意並說明原因,甚至可以利用實物演示、模擬情景及相關設備(如望遠鏡、顯微鏡),初步了解視角、運景等繪畫手法所傳達出來的意義等。
第三,確立討論的問題框架。
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教學環境中,非常適宜採用的閱讀方式是問題討論。教師通過討論,幫助學生了解無字繪本中圖畫特定符碼的意義,在討論的基礎上,嘗試讀懂圖畫意義,形成對故事內容主題,以及作者表達的理解。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會發現,教師經常沿著慣性教學思維和方式,為學生預先設定了很多討論問題,而不少問題實際上是偏差、混亂或無意的。到底如何引發學生在無字繪本過程中的討論?核心是必須有一個或幾個聚焦的問題。同樣是《海底的秘密》,針對這個繪本,我們先不預設問題,先將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完整、獨立地閱讀繪本圖畫後,進行質疑和思考。他們可能就會提出各種發散性的問題,比如小男孩為什麼要把水下照相機扔回大海?他為什麼在衝洗膠捲的時候,要再買一卷新膠捲放回相機中?為什麼相機中留下照片的都是孩子?照片中套照片,這個有趣的秘密遊戲,在書中到底有多少個孩子參與……由這些發散的問題,大家一起討論最核心、最想探討的是哪個問題,最後形成聚焦的問題。
依據不同的媒介、載體,根據其特定的功能,可以設計出不同的課程,正如無字繪本一樣,閱讀課程的設計與教學探索,為學生的發展和教師的自我創新提供了多種可能,值得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思考。
(作者系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
《中國教育報》2017年11月13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