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銀行是否依然大到不能倒?

2020-12-16 新浪財經

來源:新浪財經

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新浪財經歐洲站站長郝倩http://weibo.com/haoqianlondon

兩日前,美聯儲金融監管副主席蘭德爾-誇爾斯(Randal K. Quarles)在華盛頓財政俱樂部(Exchequer Club)發表了一次「雲講話」。這次講話的主題,正是針對巴塞爾的金融穩定理事會(FSB)「大到不能倒」銀行業改革的意見徵詢所作的補充與回應。

誇爾斯有些遺憾——因為疫情,就連華盛頓財政俱樂部在五月花酒店延續了近半個世紀的午餐討論會都只能暫停。在眼下一切都要「上雲端」的特殊時刻,用來認真回顧「大到不能倒」改革進展再合適不過。

在誇爾斯看來,因新冠疫情而採取的隔離禁足措施是對金融系統的考驗,甚至是在2007-2008金融危機之後金融系統所遭遇的最大挑戰。在多年的改革之後,我們現在面臨的壓力測試比以往的猜測更為嚴重。

這一次,危機並不是來自於金融系統內部,而是外部。

問題就在於,各國政府是否已經可以處理複雜的國際銀行問題,保證國際大銀行活著的時候全球擴張,活不下去時也能有序破產,而不至於傷及經濟根本?

——「大到不能倒已成為過去式?

數十年的大銀行擴張,金融業的跨境融合帶來了諸多經濟與社會福利,其中一個明顯的好處就是直接助力全球產業鏈的成型與發展。可與此同時,金融網絡和風險也越來越複雜和難以辨別。所以當大銀行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期,監管者的選擇十分有限:要麼任由其無序地死去,要麼就用納稅人的錢補上大銀行的窟窿。

「大到不能倒」讓監管者和金融從業人員擔憂了幾十年之久,但直到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各國政府和民眾才真正體會到「大到不能倒」的厲害。歐美一些大型金融機構陷入危機甚至直接倒閉,誘發了金融系統性風險。最終很多政府之後全球監管機構都在關注「大到不能倒」的問題。

金融危機之後,20國集團設定了很多法規,對包括高盛,滙豐,德意志銀行在內的全球性大銀行進行條條框框的管理,核心就是避免他們重倒覆轍,再度綁架了政府和普通納稅人。

在金融危機發生10年後,金融穩定理事會評估了這些系統重要性銀行的改革,並在6月28日發起意見徵詢,集思廣益。

德國央行副行長布赫(Claudia M. Buch)此次負責了巴塞爾的金融穩定理事會(FSB)這次系統重要性大銀行改革的意見徵詢報告。這次意見徵詢將持續三個月,也是「疫情後時代」關鍵的三個月。

此時針對大銀行的健康問題提起意見徵詢背景十分特殊,因為新冠疫情再度引發了全球經濟衰退和金融系統的擔憂,大銀行們的身體健康狀況將直接決定他們是否能度過此次由新冠引發的經濟危機

在向社會各界徵詢意見的同時,布赫的觀點也十分樂觀:「『大到不能倒』改革令系統重要性銀行適應性更強,虧損消化能力大大增強,核心資本充足率達14%,比2011年提升了一倍。這也是巴塞爾協議III改革和大銀行自身獨立的改革協同作用所帶來的成果。同時,改革也給監管機構更多的選擇,來應對那些面臨壓力的銀行。」

例如,巴塞爾II協定中就有一個有趣的規定,就是在金融危機之前,很多信貸和信用資產的衡量很大程度依賴例如信用評級機構的外部機構,可這些機構並不在監管範圍內。所以有很多當時被評級機構貼上安全標籤的「優質」資產,事後被證明根本就是不安全資產。所以,巴塞爾III特別要求信貸產品的風險衡量要進行更嚴謹的情景分析。

對於這些銀行業監管整肅的條款,標普(S&P Global)全球研究總監Alexandre Birry特意在昨日(9日)在布魯塞爾布魯蓋爾(Bruegel)智庫的在線研討會上表示,他們在2015年初就已經在對債券發行信用評級時,剝離了政府支持的因素,以期對這些機構進行更為客觀的審視和評級。

雖然金融系統面臨的挑戰卻分毫不減,但各大央行相信這一輪銀行們的實力已經大為增強,並不是上一輪金融危機時那麼不堪一擊了。

誇爾斯也極大讚許了大銀行改革的成效,「各大銀行在進入這場新冠疫情危機之前的形勢,已經好過他們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前。相比2008年,他們擁有更多的資本和流動性。這都是20國集團在金融危機之後,對監管制度實施改革後的直接結果,也就是提升了金融系統核心的柔韌性。」

看起來,似乎對「大到不能倒」的擔憂已經是過去式。

——銀行應該學會用自己的兩條腿走路

「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機構一旦發生經營困難,就會引爆全球經濟和金融系統一系列的負面效應。所以「大到不能倒改革」有兩個明確的目標:第一是減輕道德風險,第二才是是減輕系統風險。

雖然系統性風險感覺更為直接,但「道德風險」(Moral Hazard)更為重要,也是真正實行這一系列改革的初心。所謂「道德風險」?即政府提供資金救助大銀行時,在鼓勵他們承擔風險的同時,也讓他們不計後果。結果政府為了避免金融系統崩潰而必須出面解救大銀行,因此國家債臺高築。最終為大銀行買單的只能是納稅人。

在這場改革中,大多數受到該改革影響的系統性重要銀行都與跨境業務,所以針對「大到不能倒」的改革需要國際性的政策協作。金融穩定理事會(FSB)在2009年在20國集團倫敦峰會作為「金融穩定論壇」的繼承者得以設立,就是這樣一個專門性的國際組織,負責對全球金融體系進行監管並提出建議。

2011年11月,金融穩定理事會確定了首批29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s)」名單,主要分布於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並對這一名單進行更新。2019年11月份是最新一期名單,涉及包括摩根大通,花旗滙豐,美國銀行,德意志銀行以及高盛在內的30家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和建設銀行在內的四大行都在名單之內。這也從側面顯示出中國在全球金融市場的影響力。

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的監管政策框架包括四大內容:附加資本要求;建立金融機構的有效處理框架;開展可處置性評估,制定恢復及處置計劃;以及增強監管力度,提升監管有效性。

因為一系列的改革,大銀行的融資成本升高了,讓投資人意識到假如銀行倒閉,他們將要承受損失,所以他們加大了對風險的評估,這一系列操作讓大銀行融資成本升高。與此同時,市場操作更有章法,納稅人的風險反而降低。

即使在改革期間,銀行的說客從未停止申明改革將破壞實體經濟,可從社會影響角度來評估,「大到不能倒」改革顯然利大於弊。

總之,銀行的股東們和債權人要學會自己承擔損失,用自己的兩條腿走路,而不是將風險甩鍋給政府。

——大銀行的新冠挑戰

疫情後時代,市場期待百業復興,面臨一切不確定性,銀行的柔韌度有多高,金融系統的健康與否異常重要。

這期間全球的金融版圖也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金融穩定理事會的監控數據顯示,銀行資產作為金融資產的比例也從2008年的46%下跌到2018年的39%。反倒是非銀行的金融機構市場份額有所提升,又帶來了銀行系統以外的風險。

好消息是,10年改革下來,金融穩定理事會的確發現大銀行們更具柔韌性,實體經濟可獲得的信貸供給也沒有減少,但依然有缺陷存在,例如市場參與者和公共部門可獲得的信息不足。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信息不全就是潛在風險之一。

三月份,市場已經經歷了一波由急拋引發的市場波動,後來因為各國央行和政府的貨幣,財政和監管措施及時應對而得到解決。但是新冠事件並沒有就此平息。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全球經濟今年預期將出現4.9%的猛烈下滑,比2007到2008年金融危機時還要悽慘。即使很多指標顯示經濟活動在復甦,全球的經濟復甦依然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

「(金融穩定理事會的)分析主要是在新冠疫情之前完成的。即使如此,他們所得出的諸多結論依然與當下政策制定者和市場各參與方緊密相關。」誇爾斯坦言。

「公司板塊進入危機時債務水平很高,又在進入危機之後有了更多的借債,諸多家庭也面臨就業壓力。下一階段不可避免會看到不良貸款數額上升,需求下跌,借貸者破產。」這就是誇爾斯口中的金融系統所面臨的潛在風險。

甚至有說法稱,這一輪疫情之後的企業違約嚴重程度甚至可能超過大蕭條時期。大銀行們依然將是跨國金融機構,而如何讓銀行們做好萬全之策,時時警醒,監管者加強國際合作,才是度過此次危機的最終途徑。

相關焦點

  • 銀行何以「大而不能倒」
    那麼,更深一點看,大型金融機構為何「大而不能倒」呢?倒閉的危害有多大,救助的後患又如何呢?大型金融機構為何「大而不能倒」大型金融機構特別是大型銀行的倒閉,往往會給其他金融機構以及經濟和社會帶來挑戰,威脅社會穩定。
  • 防範「大而不能倒」《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辦法》落地
    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表示,《辦法》出臺是我國系統重要性銀行認定的依據,也是後續對系統重要性銀行提出附加監管要求、恢復與處置計劃要求、實施早期糾正機制的基礎,更是在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和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的道路上邁出的重要一步。
  • 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辦法落地 強化監管防範「大而不能倒」問題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強化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監管、防範「大而不能倒」問題成為全球範圍內金融監管改革的重要內容。從2011年起,金融穩定理事會每年發布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並已經形成比較明確的監管政策框架。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等4家銀行均已入選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
  • 金融科技|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郭樹清:關注新型「大而不能倒」風險
    文/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中國的金融科技應用取得很大成績近年來,即使在最偏遠的農村地區,每個成年人也都有自己的銀行帳戶。中國的行動支付普及率和規模位居全球首位,存款、取款和匯款幾乎都實現了實時到帳。網上消費蓬勃發展,城鄉居民生活更加方便。數字信貸從根本上改善了對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農戶的貸款服務。銀行等機構利用大數據開展智能風控,減少對抵押物的依賴,大大提高了融資的可得性。
  • 「大而不能倒」銀行評估標準落地,後續將制定附加監管方案
    哪些銀行大而不能倒成為中國的系統性重要銀行,正式有了評估辦法。為完善我國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框架,建立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與識別機制,央行會同銀保監會制定的《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辦法》(以下簡稱《評估辦法》)12月3日正式發布,將於2021年1月1日起實施。
  • 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辦法落地,防範「大而不能倒」風險
    答: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表明,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規模大、複雜程度高,與其他金融機構關聯度強,一旦出現問題,可能對金融體系產生較強的傳染性,對宏觀經濟運行也可能產生較大的衝擊。因此,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強化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監管、防範「大而不能倒」問題成為全球範圍內金融監管改革的重要內容。
  • 郭樹清:關注新型「大而不能倒」風險
    郭樹清:關注新型「大而不能倒」風險,及時精準拆彈「面對金融科技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們將堅持既鼓勵創新又守牢底線的積極審慎態度,切實解決好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說。
  • 「大而不能倒」銀行評估標準出爐:四個一級指標,每年評估
    中國哪些銀行大而不能倒成為系統性重要銀行?這些銀行後續將迎來哪些監管措施?11月26日,中國人民銀行會同銀保監會起草了《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辦法(徵求意見稿)》(下稱《評估辦法》),正式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意見反饋截止時間為2019年12月11日。
  • ...要防止數據金融平臺「大而不能倒」,可通過限制合作銀行數量解決
    他指出,一方面加強風險隔離,清理證券公司資金池業務,銀行理財公司子公司化。另一方面,嚴禁高利剛兌型債券類資產。樓繼偉認為,去槓桿治理亂象的方向不能動搖。他指出,今年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突然暴發,作為應對措施,我國和世界各國都採取了擴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導致階段性的槓桿率高企。
  • 樓繼偉最新演講:防止數據金融平臺大而不能倒,還直指下一個...
    樓繼偉還指出,要防止數據金融平臺大而不能倒,在效率和風險之間做出平衡,防止贏者通吃、大而不能倒,留下系統性風險隱患。此外,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尚福林,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曹宇等人分別做了主題演講。樓繼偉:防止數據金融平臺大而不能倒據第一財經,樓繼偉指出,如果單一數據金融平臺佔有的市場份額過大,可能會導致大量的信貸壞帳。如果有平臺服務上百家銀行,其效率最高,但是風險最大。我們不得不在效率和風險之間做出平衡,防止贏者通吃、大而不能倒,留下系統性風險隱患。
  • 大而不能倒風險首次被提出,資本無序擴張,劍指哪些資本大鱷?
    這些天,「大而不能倒」風險被首次提出,所謂的大而不能倒,就是某些資本已經做大到了扎進了人民的根基,如果所有的國人都在使用某些資本大鱷的產品,尤其是國民的錢全部流入到了這些公司中,那意味著這些公司已經做到了富可敵國。
  • 《大而不倒》讀書筆記
    今天把作業中的一篇讀書筆記發上來充個數,寫的不對的地方大家多提意見,以下正文:本次領軍課程推薦了三本書供大家學習,我對其中的一本《大而不倒》興趣很濃,利用業餘時間讀了一遍,感觸很深。《大而不倒》是美國作家安魯·羅斯·索爾金的著作,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領銜翻譯。本書常年排在亞馬遜暢銷書第一位,是全球政要和金融大佬們的必讀書籍。
  • 巴塞爾擬議新規定 以嚴加管束「大到不能倒」銀行機構
    FX168訊眼下全球監管機構正考慮上調對全球大型銀行的資本要求,實施更加嚴格的債務融資限制,旨在嚴加管束「大到不能倒」的銀行機構。  近日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The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已經基於銀行業務的風險程度,對30家以摩根大通和滙豐為首的大型銀行實施了更高的資本比率。
  • 郭樹清提出「關注新型『大而不能倒』風險」,信息量很大
    什麼是新型「大而不能倒」風險「大而不能倒」不是一個新詞。在美國的次貸危機中,華爾街的很多大企業都處在「大而不能倒」的境地。它們有很多問題,但如果任由其倒閉,則金融市場可能會出現系統性的崩潰,最後只能由整體納稅人埋單。
  • 「大而不能倒」將穿緊身衣,金控集團、互金巨頭也具有系統重要性
    如今距離2008年金融海嘯已經過去10年,那場次貸危機中,「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機構放大了風險、傷害金融市場穩定性的場景至今還記憶猶新。由於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在金融體系中居於重要地位,如果發生重大風險,將對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產生重大不利影響,甚至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
  • 紐約聯儲研究:「大到不能倒」已經是過去式了嗎?
    騰訊證券訊 據彭博報導,雖然美國國會以及白宮想要放鬆後危機時代的銀行監管規定,這些規定在他們看來走得太遠了,但是有證據顯示,上一次危機的一個核心問題仍然沒有解決。紐約聯邦儲備銀行本周公布的一份新的研究顯示,儘管有一系列的監管旨在避免出現危機時政府被迫救助大型金融機構的局面,但投資者似乎並不認為下一次危機到來時這些措施會有用。雖然根據新規,一家大型銀行如果倒閉,母公司的債權人也將受到連帶影響,母公司的借款成本與其銀行子公司的借款成本之間的利差本應擴大,但是研究發現它們並沒有擴大。研究還發現,在CDS上的情況也一樣。
  • 郭樹清:關注新型「大而不能倒」風險,有必要對大型科技公司進行監管
    即使在最偏遠的農村地區,每個成年人也都有自己的銀行帳戶。中國的行動支付普及率和規模位居全球首位,存款、取款和匯款幾乎都實現了實時到帳。網上消費蓬勃發展,城鄉居民生活更加方便。數字信貸從根本上改善了對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農戶的貸款服務。銀行等機構利用大數據開展智能風控,減少對抵押物的依賴,大大提高了融資的可得性。
  • 滙豐銀行恢復裁員3.5萬人,不再「大而不倒」
    來源:財經早餐「世界的地方銀行」是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在2002年至2016年間的廣告詞。誕生於1865年的滙豐銀行,在短短的155年間從當初500萬港幣的資本,到2019年擁有超過27000億美元的巨額資產,也從當初租借皇后大道樓房到在全球超過7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龐大日不落金融帝國。
  • 銀保監會主席談金融科技:關注新型「大而不能倒」風險
    他指出,要關注新型「大而不能倒」風險,及時精準拆彈,消除新的系統性風險隱患。  郭樹清表示,中國金融科技應用整體上在法律規範和風險監管等方面是「摸著石頭過河」,遇到過不少問題,也積累了一些經驗教訓。面對金融科技的持續快速發展,將堅持既鼓勵創新又守牢底線的積極審慎態度,切實解決好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  郭樹清指出,要促進更公平的市場競爭。
  • 樓繼偉重磅發聲:為防止大而不能倒,可限制數據金融平臺合作...
    此次論壇上,有不少發言和建議值得關注,我們來看重點內容: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中國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1、防止數據金融平臺大而不能倒 可限制與單一平臺合作的銀行數量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中國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今日在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年會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