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豆娘娘」:伴豆一生,為中國大豆「爭氣」

2020-12-22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天上的火箭不讓人落下,地裡的種子也不能」,大豆育種專家李豔華紮根黑土地培育出系列高產優質大豆

李豔華為農民講解大豆知識。本報記者楊喆攝

中國是大豆原產國,至今已有約5000年種植史。

尷尬的是,我國大豆平均畝產卻只有240斤,幾乎只有美國的一半。2017年,我國大豆總進口量多達9554萬噸,相當於每天26艘滿載大豆的萬噸巨輪靠岸。

李豔華,紮根黑土地幾十年的大豆育種女專家,培育的優質大豆系列新品種,大田種植畝產普遍達400斤,甚至有農戶種出每畝480斤高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她培育的十多個優質大豆品種,累計推廣已達5000多萬畝,增產20多億斤,增收40多億元。

中國大豆,應該有自己的自信!

今年夏天,當大豆在關心國際貿易的網民中成為「網紅」的時候,「大豆之鄉」黑龍江海倫,滿頭大汗的育種專家李豔華正在溼熱的試驗田裡手持鑷子,耐心地給大豆雜交授粉。

在南方很多稻區,稻農們經常會提起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而在東北這一全國最主要的大豆種植區,豆農們念念不忘的則是李豔華,這位中國科學院育種專家。

李豔華放棄在大城市的優越條件,紮根東北基層農業生態實驗站近30載,且要「伴豆一生」。

她培育的優質大豆品種十多個,單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累計推廣優質大豆5000多萬畝,增產20多億斤。

她無數次經過從北到南的4000多公裡跋涉,為了節省科研經費,睡在普通火車硬座的下面。

她痴心育種無暇寫論文,曾遲遲評不上正高職稱。

她用一顆顆金燦燦的大豆「作墨」,把論文寫在黑土地上,換回農民們的最高讚譽——「金豆娘娘」。

「臨時工」成了中科院「關鍵技術人才」

「傳男不傳女」的技術卻傳承給了她

在黑龍江省海倫市郊區有一個不起眼的院落,院裡有不少試驗田。

不論春種、夏管還是秋收,試驗田裡經常有一個身著白大褂的身影穿梭:瘦削的身材,利落的短髮,泛黑的面色,蹲在田裡查看苗情、豆粒,不時在小本上記錄……

她是大豆育種專家、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李豔華。

1966年,李豔華出生在黑龍江省海倫市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家裡幾代人都以種大豆為生。

海倫市位於松嫩平原東北端、小興安嶺南麓,黑土肥沃,有「中國優質大豆之鄉」之稱,也是重要的大豆集散中心。

李豔華自己都沒想到,活了大半輩子,一直都沒離開大豆,而且很可能會「伴豆一生」。

1990年,從東北農業大學作物學專業畢業後,李豔華回到海倫市農業局原農科所工作。雖然工作關係在這兒,但剛到單位沒多久,她就被推薦到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的海倫農業生態實驗站「實習」。

真正進入海倫農業生態實驗站,李豔華經歷了一番波折。

當年,實驗站一位老研究員金振宇正要退休,特別希望找一個接班人,能夠接替自己把沒完成的育種工作繼續下去。

對於接班人的選擇,金振宇只要求一條:傳男不傳女。因為這份工作特別辛苦,還要年復一年堅持下去,對女生來說太殘忍,因此只想找一個男生。

然而,金振宇退休前找了好幾年,也沒合適人選。直到李豔華畢業,有人向金振宇推薦,才有了李豔華試一試的機會。

「那個時候,就把我當臨時工招進來的,每天兩塊零六分的工資,幹了好幾個月。」李豔華回憶說。

最終,金振宇被李豔華不怕辛苦、踏實的幹勁感動了,決定將自己幹了一輩子還未完成的研究工作交給她。

1991年,李豔華正式成為海倫農業生態實驗站的一員。

彈指一揮間,今年52歲的李豔華,已在實驗站工作了28個年頭。

2017年,李豔華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關鍵技術人才」——「在解決關鍵技術問題、推動技術創新方面取得較好的成果」。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副所長張平宇說,建所幾十年來,加上李豔華,全所一共才有3人獲此殊榮。

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提供的信息顯示,李豔華所選育的大豆新品種,推廣應用面積達5000多萬畝,累計增產大豆超20億斤,為農民增加效益40多億元。

育成第一個品種前,科研成果十年空白

「板凳要坐十年冷」,失敗是「家常便飯」

從到實驗站的第一天起,李豔華就確定了目標:培育適應東北高寒地區種植和加工的優質大豆品種。

農業生產,一般情況下是機械化程度越高越好,效率快,精準度也相對高。

但與農民種地不同,李豔華進行大豆雜交實驗,卻很「傳統」,需要人工收割、人工脫粒、人工分類。

因此,她比很多農民還要忙。收穫季節,她坐在地上篩選裝袋,每一個豆莢、每一個豆粒都反覆觀察。

平時,查看大豆生長進度,抗蟲、抗草、抗風特性,哪一點也不能落下。

「育種,有時比照顧孩子還費功夫,特別是遴選品種的過程,必須要純手工處理。」李豔華說。

大豆育種要經歷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失敗是「家常便飯」,成功反而難得一見。

從開始進行雜交育種,每培育一代就需要一個生長季。但培育出來的這一代是不穩定的,還要在此基礎上繼續培育第二代、第三代……直至第六代左右,才可以進行「決選」。

育種過程,李豔華如數家珍:「決選」只是選擇優質的品種進行一到兩年的鑑定實驗,實驗通過後才可以送到有關部門參加審定,審定時間又需要三四年左右。

因此,一個大豆品種從開始培育到最終通過審定,一般要經歷10年到12年的時間。

從第一個品種開始培育,到有了第一個通過審定的品種,李豔華用了整整10年時間。這也就意味著,10年間,她的科研成果在某種意義上是空白的。

「板凳要坐十年冷,10年空白是值得的。」李豔華笑稱,「懷胎十月,就能生孩子了,育種比孕育孩子難十倍。」

雜交組合是大豆育種中的基本方式,將大豆品種不同的性狀通過雜交集中到一起,稱作一次雜交組合。

李豔華20多年來做了3000多個雜交組合,最終才從中育成了10個左右的審定品種。

大豆育種是「十年磨一劍」。

堅持是值得的。李豔華研發的東生系列品種,畝產400斤左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我國高緯度地區大豆品種較為單一的問題,為種植結構調整儲備了不少早熟品種。

科技成果轉化難是一個普遍問題,李豔華培育的東生系列大豆品種卻很受青睞,轉化成效很不錯。近幾年,東生系列大豆品種累計轉化資金近2000萬元。

為「搶時間」,外賓與她的高跟鞋合影

「只要不下雨,就是工作日」

今年6月9日,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在海倫農業生態實驗站舉辦了一場國際研討會,邀請來自美國、加拿大、以色列等國家和地區的農業部門、科研院校專家學者參觀考察。

為了表示對客人的尊重,平時不愛打扮的李豔華,特意準備了一雙高跟鞋,想著在會面的時候穿。

可穿著高跟鞋沒法下田幹活,李豔華又不願意浪費時間。於是,她就把高跟鞋放在地頭,像往常一樣穿著可以防露水的雨靴下地幹活去了。

但沒等幹完活,客人們就來到試驗田參觀了。外國專家看到在地裡幹活的李豔華和高跟鞋,十分詫異,了解事情原委後,這些外國專家為李豔華豎起了大拇指。

「老外開玩笑,high heel(高跟鞋)可以帶來high yield(高產),因此就邀請我、我的高跟鞋,與他們一起合影。」李豔華笑著說。

就這樣,李豔華留下了一張與高跟鞋合影的特別照片。

照片上一片笑容:包括外國專家在內的7個人圍成半圓,李豔華穿著雨靴居中靠前一些,中間是一雙還沒來得及穿的黑色高跟鞋。

爭分奪秒,已經成為李豔華工作中的一個習慣。李豔華說,育種工作不講究什麼「朝九晚五」,也沒有雙休和年假,只看天氣:「只要不下雨,就是工作日。」即便下雨,往往也只是將工作地點從田地裡轉移到實驗室。

每年,李豔華待在地裡的時間有150天以上,遠遠長於一般的農民。

大豆的花期本來就短,一天當中真正能進行雜交實驗的時間也就兩三個小時,又多集中在早上。為了多進行幾個品種的雜交實驗,李豔華往往凌晨兩三點鐘就要開始準備。有的同事去實驗站吃早飯,才知道李豔華已在地裡工作了三四個小時。

夏季深夜,實驗站田地裡,微風輕拂豆苗,顯得靜謐而又深邃。實驗站裡,李豔華辦公室的燈還亮著。

辦公室的角落裡,放有一個躺椅,上面放了一件舊軍大衣。為了擠出更多時間工作,李豔華常常晚上就睡在辦公室裡,躺椅作床,軍大衣為被。

北種南繁,每個豆種都跨越了4000公裡

睡在火車硬座下面的育種科學家

黑龍江的冬天寒冷而又漫長,每年長達半年封凍期。

由於積溫較低,作物一年一熟,培育一季大豆需要一年的時間,這給育種工作帶來很大制約。

而另一端,冬季的海南正豔陽高照。「咱們滿打滿算一年只有一個生長季,人家一年兩到三個生長季。」李豔華說。

為了縮短育種時間,幾乎每年秋季,李豔華都會把種子帶到海南「避寒」繁殖,第二年春季再把培育的種子帶回黑龍江繼續實驗,這樣可以增加一到兩個生長季,育種時間縮短三分之一到一半。這就是北種南繁。

從最北的黑龍江省,到最南的海南省,幾乎每個種子的形成,都跨越了大約4000公裡的培育路線。

「以前郵寄東西慢,經常是人到了海南,種子還在路上。所以不著急用的種子就寄過去,著急用的就用皮箱裝好隨身攜帶。」李豔華說。

為了多帶一些種子,李豔華自己的隨身物品能省則省,能不帶就不帶。

2000年以前,為節省有限的科研經費,李豔華常常坐近50個小時的火車,往返在我國版圖上最北至最南的兩省之間。

為了能多省點錢,她常常選擇硬座。李豔華還記得,累了、困了時,晚上就躺在座位下面睡覺。

「後來,項目經費多些,不用節省坐車的臥鋪錢了,但卻經常買不到臥鋪票,偶爾還得坐硬座。」李豔華苦笑。

海南是個度假勝地,可李豔華卻沒有時間去享受這些。

一張老照片上記錄了李豔華在海南的工作場景:頭戴鬥笠,圍著絲巾,席地而坐,與當地農民一起篩選大豆。

育種時間緊張,她常常住在試驗田旁臨時搭建的棚子裡,24小時守著自己的秧苗。「一方面是方便查看育種細節,另一方面也是擔心種苗被損壞。」李豔華說。

為了多搶生長季,李豔華有時從當年10月到第二年5月初,超過半年時間都在海南進行種子繁育。

經費緊張,她卻拒絕企業十倍高薪邀約

耽誤一個數據,一年的工作就可能白幹了

「育種必須得吃得了苦,沉得住心氣。」李豔華說,甚至要偏執一些。

雜交實驗中所需的大豆被稱為「材料」。李豔華有一個特殊的癖好,就是到處搜集「材料」。無論是南方北方、國內國外,還是科研院所、展會及農民家,見到合適的豆子,李豔華絕不會「放過」,拿到實驗室留作實驗材料。

「有的時候去外地逛超市,看到沒見過的豆子品種,我也會搜集一些帶回來。」李豔華說。

「做我們這種工作必須要細心,育種是以年為單位計算的,一不小心,一年就白幹了。」李豔華說。

有一年,李豔華培育的一個大豆材料產量特別高,同事都很興奮,建議她拿去做南繁育種。但突然的高產卻讓李豔華心裡犯了嘀咕。謹慎起見,她又試種了一年,結果產量又降下來了。原來,工作人員在收穫時不仔細,導致數據記錄出了問題。

每一個生長季,她要處理三四千份大豆材料,如果不細心,育成一個好品種甚至不止10年。

李豔華堅守育種工作近30年,源於對這項事業的熱愛。

1998年,一家種子企業邀請李豔華去當副總經理,每年工資一萬元,外加四五千元的分紅,並承諾分給一套樓房。彼時,李豔華一年工資只有1000多元,一家人還住著平房。

但李豔華拒絕了收入增加十倍的機會。在李豔華看來,進了企業,受利益影響,育種的工作就沒有那麼「純粹」了,也不像實驗站裡的器材、試驗田這麼方便。

同事韓斌說,她本可以像很多其他專家一樣,到哈爾濱等大城市工作,享受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可她始終放不下自己田地裡的那些大豆秧苗,幾十年來,一直守在小小的實驗站裡,不願離開。

上世紀90年代,科研資金緊張,李豔華曾拿出自己的工資來做科研。「你這樣幹還有啥意思啊?你看看誰像你那麼『虎』(傻)?」那時,李豔華的很多親戚朋友常常這樣問。

李豔華則站在實驗站通往試驗田的路上,告訴自己的丈夫王國棟:「只要走在這條路上,就有責任幹好。」

「認人費勁兒,就能記得住種子」

孩子需要餵奶時,丈夫把女兒抱到地裡

在實驗站內一間實驗室裡,擺滿了掛著密密麻麻豆莢的大豆秧,有的放在玻璃罩內;另一間實驗室的架子上,一層層放滿了一袋袋用小網兜裝起來的大豆種子。

大豆秧或種子普通人很難分辨,只能通過標籤查看,才知道屬於哪個品種,但李豔華一眼就能分清。

「主要是從豆粒的圓度、色澤來區分,有時也說不清楚,就是憑感覺,因為接觸太多了。」李豔華說。

「這是東生1號特別抗病,籽粒色澤濃黃,非常圓,做豆芽好,生出的豆芽直又長,產品率高,口感好,幾乎成了發豆芽專用品種;做豆腐也好,蛋白高,出豆腐,收購價高,每斤高出其他品種1毛5。這是東生7號,有非常好的加工品質,做出來的豆漿純正濃香,入口綿柔,永和豆漿很大一部分用的是東生7號……」李豔華拎起一袋袋金黃的豆種,熟悉得像自己的手指。

李豔華培育的東生系列,審定的已到10號,而還沒審定的,像東生17號、19號,已經被農民們「搶」去廣泛種植。

「種子認得清,但認人比較費勁兒,我臉盲,見了好幾面的人,還是記不住,有時搞得比較尷尬。」李豔華無奈地說。

由於衣著樸素,舉止低調,李豔華也常常讓人認不出是專家來。有一次下鄉,她甚至被當地一位鄉鎮幹部誤認為是前來鬧事的。還有一次,一位到實驗站採訪的電視臺記者,直接把她當成了當地農民採訪,也讓李豔華哭笑不得。

李豔華對衣著的唯一要求是:一定要能穿著下地。就是這樣簡單的想法,卻曾遭到女兒的不解。

女兒上幼兒園期間,有一次早上說啥也不去上學了,李豔華去勸,女兒卻一直往下扒她的衣服。原來,女兒覺得李豔華的衣服太差、太舊了,不像別的小朋友媽媽穿的衣服那麼鮮豔。

由於常年忙於工作,李豔華覺得自己對家庭、女兒有很多虧欠。

女兒出生不久後,李豔華就到試驗田去工作了,孩子需要餵奶時,丈夫就把女兒抱到地裡給她餵,餵完再抱回家。

「孩子成長中,打疫苗、上下學這樣的事都由我來辦。」丈夫王國棟說。「別人家孩子,有事都找媽,我家孩子,有啥事就找我,她媽抓不著影。」

豆農們的財神,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育種專家

「天上的火箭不讓人落下,地裡的種子也不能」

你知道「金豆娘娘」嗎?如果在海倫農村問這個問題,很多豆農會說知道,同時再豎起一個大拇指。

因為,「金豆娘娘」的外號,便是當地農民送給李豔華的。

李豔華所培育的東生系列大豆品種,因產量高、品質好,深受當地農民歡迎。她是豆農們的「財神」。

「李老師培育的品種,產量比一般品種一垧(公頃)少說得高出500來斤!一般品種,結豆莢一株也就20來個,李老師的品種,多的能到30個。」「十一」期間,顧不上休息的海倫鎮建城村農民趙成軍正在地頭指揮機割大豆。今年他種了約1000畝大豆,全部是李豔華所培育的東生系列。

「我老感激了!」談論起李豔華,向榮鄉向豐村農民王淑豔難掩激動之情,「我種的東生品種,每公頃能增收2000元左右。」

「在我們很多豆農心目中,她就是另一個『袁隆平』!」王淑豔說。

由於太受豆農、豆商歡迎,李豔華被拉入到各種跟大豆有關的微信群裡。「少說也有十幾個群。」李豔華說。

群裡有4200多「好友」,其中大部分是農民,還有經銷商。「我有三片地,頭一塊每垧(公頃)6200(斤),第二片每垧6300(斤),第三片每垧7130(斤)」「我每垧最高能達7200(斤)」「東升2(升應為生——記者注)40個蛋白,有需要聯繫我」……群裡每天交流種植經驗、收成情況,發布產品信息,熱鬧得像個大豆交易所。

開辦講座,傳授農業知識,坐著拖拉機下鄉去解答農民疑問,李豔華做這些事從不講報酬,農民們卻都一件件記在心裡。

夏天的土雞蛋、冬天的黏豆包,這些都是當地農民為表達心意送給李豔華的「禮物」。

不久前,眼看著地裡大豆長勢喜人,海倫市共和鎮主力村農民林鳳送給李豔華一雙手工縫製的布鞋表達感謝。

聽聞此事,克山縣西建鄉農民林忠堂送給李豔華一首「打油詩」:「禮物雖小意非同,一針一線表赤誠,一顆拳拳赤子心,大豆締結魚水情!」

李豔華對育種工作上心,但對於評定職稱、向上晉升很重要的論文數量,卻不怎麼「上心」。

「我們這種研究更多是要實踐,論文寫得再多,培育不出來好品種也沒用。」李豔華說。

也正因此,李豔華晉職稱的腳步比別人慢了許多。一起參加工作的同事2008年就獲評正高職稱。直到2015年,李豔華才因科技成果轉化成績突出,破格晉升為正高級工程師。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這是李豔華的一些同事對她的評價。

「天上的火箭不讓人落下,地裡的種子也不能。」李豔華瘦弱的身軀裡凝聚著滿滿的自信。

中國是大豆原產國,至今已有約5000年種植史。曾作為主要蛋白來源的大豆,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然而,我國大豆遠未能自給自足。2017年,我國大豆總進口量多達9554萬噸,相當於每天26艘滿載大豆的萬噸巨輪靠岸。

為了擺脫被動局面,2018年我國擬增加的大豆種植面積就達1000萬畝。

這一「反差」讓大豆育種專家李豔華倍感緊迫。

「我們是大豆的故鄉,就應該研發出最好的大豆種子,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李豔華緊迫中蘊含著衝勁。(記者謝銳佳、管建濤、楊喆)

相關焦點

  • 爭氣!「女袁隆平」培育的大豆單產達國際先進水平
    為中國大豆「爭氣」,「女袁隆平」培育的大豆單產達國際先進水平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謝銳佳、管建濤、楊喆  中國是大豆原產國,至今已有約5000年種植史。  尷尬的是,我國大豆平均畝產卻只有240斤,幾乎只有美國的一半。2017年,我國大豆總進口量多達9554萬噸,相當於每天26艘滿載大豆的萬噸巨輪靠岸。
  • 大豆瘋漲 豆狀元的品牌戰略引領豫籍豆企逆境生存之道
    大豆瘋漲如脫韁野馬,大批豆製品從業者雖痛徹心扉,但無力維持只能選擇轉產轉業。而部分豆製品企業負重前行苦盼新豆入市解燃眉之急,但現實終為黃粱一夢,新豆依然每日直線飆升,衝破豆企的承載壓力線。
  • [大豆早評]美豆六陰大挫 連豆謹慎下行
    受此影響,大連大豆和豆粕期價在本周亦振蕩下跌,單邊下行,主力合約跌破均線系統,技術上形成頭部形態,連豆主力A605合約周收盤於2663,比前周大挫104元。豆粕主力605合約當周亦劇跌108元,周收盤於2301。內外盤大豆期價當周整體走勢銳挫,行情逆轉,市場交投氣氛轉空,期價交投區間下移。
  • 中國戰「豆」:加關稅後美國大豆成本每噸增700-800元
    大豆榨油後的副產品豆粕,是養殖業的重要飼料原料。伴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大豆消費量逐年增長,國內大豆供應嚴重依賴進口。在中美貿易發生摩擦前的2017年,中國國產大豆1455萬噸,進口9554萬噸,進口量創歷史最高紀錄,進口依存度超過87%。其中,來自美國的大豆約為3285.4萬噸,佔進口總量約34%。中美貿易摩擦以來,中國進口美國大豆的數量明顯減少。
  • 推出「秀才辯論」 「豆伴」為中國青少年提供優質口語表達課
    成立至今,豆伴網絡已經研發並運營了小豆伴電影學堂、愛學習的家庭、愛的閱讀小包袱、小豆伴讀俱樂部、加油!科學課、演講/辯論課、PBL項目制閱讀課、39次演講課、等多門核心素養類課程,已為全國60多個地區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及課程服務。其中小豆伴電影學堂發展最為亮眼。  2017年中旬,豆伴網絡推出了OMO雙師課堂模式,並開始發展代理模式,將課程在全國範圍內推廣。
  • 「茴香豆書屋」書香伴成長
    如今,紹興「茴香豆書屋」進校園,自然贏得了廣大師生的追捧。  「茴香豆書屋」,大愛伴我成長。書籍是人類成長進步的階梯,閱讀是孩子們認識世界的一扇窗口。而「茴香豆書屋」不但是成為引導和鼓勵廣大學生愛讀書,讀好書有效載體;而且還是社會各界大愛的結晶。現實生活中,許多家庭都有不少閒置書籍,放著佔地方,丟了又可惜。而這些書籍對鄉村孩子來說猶如珍寶。
  • 印度人排隊吃的早餐,綿密鷹嘴豆搭配白花花的大豆米
    印度人排隊吃的早餐,綿密鷹嘴豆搭配白花花的大豆米,爭先恐後只因晚點就沒!,印度美食一向給人的印象頗深,豪邁的飲食方式,粗獷的製作手法,再加上他們對於咖喱非同一般的執著熱愛,都讓我們對他們印象深刻。印度早餐之中,有一種很具特色的美味種類,是用特別熬製的綿密鷹嘴豆搭配白花花的大豆米的,國內沒有這種食物,所以一些吃貨剛開始聽到這種也是相當的好奇,這種食物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其實如果你有機會到印度一探究竟,你就能明白了,這是他們當地非常地道的一種傳統食物,比之我們北京老傳統下來的豆汁也不為過,都是老一輩代代傳承下來的食物,至今仍是深受年輕人的喜歡。
  • 菏澤最美科技工作者王秋玲:30年大豆為伴創標杆品種
    眾所周知,菏澤大豆在黃淮海夏大豆種植區堪稱標杆,很多豆農點名購買菏豆品種。可很少有人會想到這產量高、品性優良的品種究竟從何而來。2019年菏澤最美科技工作者公布,菏澤市農業科學院大豆所所長王秋玲榜上有名。她和大豆的故事,終於被大家知曉。30多年來,她與泥土為伴、與大豆為伴,紮根農業科研第一線,精心培育優良品種,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個農業科技工作者的理想和情懷。
  • 金豆盆栽的養護必看
    金豆是一種觀果植物,許多家庭會把它製作盆栽來裝飾家居。金豆盆景怎麼養?本篇小編就給大家分享一下金豆盆景的養護方法。金豆盆景水分過幹容易死亡。雜草需要人工拔除,儘量不使用除草劑。除草劑濃度稍高會引起金豆死亡。4、肥料管理剛上盆的植株,不可以施肥。一般如果盆土肥沃,就不用再作追肥了。如果盆土肥力差,可以酌情輕施一些速效複合肥。一般盆徑25cm的花盆可以撒施10多粒複合肥。追肥時間在金豆發芽前,以清明時節為好。
  • 因孩子不愛喝豆漿,福建農林大學關躍峰團隊開發無豆腥味基因編輯大豆
    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豆制食品(豆腐、豆乳等)的主要原料。大豆籽粒中的脂肪氧化酶(Lipoxygenase, LOX),可催化不飽和脂肪酸的加氧反應產生醛醇酮等揮發性物質,造成「豆腥味」。
  • 金豆DRG(收)付費項目榮登第二屆中國智慧健康醫療大會榜單
    中國智慧健康醫療大會是促進我國智慧健康醫療和大健康產業發展的一場重量級大會,今年以「智慧健康 防治結合」為主題,展示醫療衛生事業、大健康產業全產業鏈、網際網路+服務等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武漢金豆醫療數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豆公司」)憑藉先進成熟的技術、豐富的項目實踐經驗、廣泛的客戶認同以及在新醫改中出色的社會貢獻榮登智慧健康醫療創新應用優選實踐社會影響力卓越榜單。
  • 好豆邀請您成為我們的城市團長!
    在好豆,吃飯掙錢!做飯也掙錢!享受美食的同時,還能獲得更多的收益!
  • 大豆價格飆升,央視重磅調查:豐收年,神秘資本囤豆賭什麼?
    今日全部文章 第一篇 | 消費支撐,大豬需求較旺,豬價很堅挺 第二篇 | 20日全國最新豬價參考 正在看 | 大豆價格飆升,央視重磅調查:神秘資本為何囤豆?
  • 萊昂納多錯過一生最愛的人:「吉娘娘」吉賽爾邦辰的霸氣人生
    萊昂納多曾是有名的「壞小子」,如今他繼續叱吒好萊塢,主演的影片《盜夢空間》上映後,在中國的票房已經超過4億元,「萬人迷」再次走入觀眾視野。不過縱然身邊美女如雲,這個黃金單身漢仍徘徊在圍城外,因為他錯過了愛情,愛過的女子已經決然而去。她,便是吉賽爾·邦辰,全世界身價最高的名模。 吉娘娘16歲就已經開始走四大時裝周了。
  • 大豆及豆製品——植物來源優質蛋白質的擔當
    隨著《2020豆奶營養與健康白皮書》發布會在北京舉辦,營養界又掀起了一場關於大豆及豆製品營養與健康討論的小高潮。豆及豆製品是我們日常飲食中常見的食材,餐桌上的常客,它們的營養價值可能遠超你的想像,跟我一起了解這些營養寶藏豆,擊破那些關於豆及豆製品的謠言。豆與豆大不同,先看圖
  • 伴,一生的伴,一輩子的伴!
    伴 一人一半湊在一起才是完美答案伴 激勵勇敢愛的路上有兩個人分擔伴 牽手的伴只要握緊就沒有什麼難伴 一生的伴 一輩子的伴謝謝你這個伴……伴每當聽起這首歌,心裡不免有些感悟。伴,幾世的輪迴才能修來今生的陪伴!緣分這個東西可以說是很奇妙……但它又讓很多人對緣分無可奈何。
  • 包子店老闆停業2月伴考,女兒爭氣,高考402分,已確定被北大錄取
    高考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事情,在某種意義上,高考幾乎決定了人的一生。為了讓孩子高考能考出好成績,家長肯定都會傾盡全力。這不,來自武漢的一個包子店老闆就在高考前夕停業2個月給孩子伴考,女兒也很爭氣,高考402分,已確定被北大錄取。
  • 進口大豆比較便宜,國產大豆比較貴,如果是買著吃你選擇哪一個?
    中國國內種植大豆基本以非轉因為主例如2016年黑龍江省出臺了《黑龍江省食品安全條例》,其中規定:「本省行政區域內依法禁止種植轉基因玉米、水稻、大豆等糧食作物,禁止非法生產、經營和為種植者提供轉基因糧食作物種子,禁止非法生產
  • 海洋大豆經濟脈絡——豆從何來,又從何去?
    遠洋散裝貨輪豆從何來?在過去20年裡,中國大豆進口依存度高達85%,作為全球第一大大豆消費和進口國,2017年-2018年,中國大豆消費量預計達1.11億噸,佔全球總消費量的32%,而同期國豆產量僅為1420萬噸。
  • 春麥套大豆與麥茬複種大豆栽培技術,是能獲得糧油雙豐收的技術
    (一)豆、麥套複種的經濟效益豆、麥套複種是目前獲得糧油雙豐收的一種好的栽培形式。據1993年試驗調查,豆麥套種平均混合畝產405.2公斤,其中大豆90.0公斤,小麥315.2公斤。如以純面積計算,大豆平均畝產204公斤,比清種畝產185公斤增產10.2%畝增值45.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