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菏澤大豆在黃淮海夏大豆種植區堪稱標杆,很多豆農點名購買菏豆品種。可很少有人會想到這產量高、品性優良的品種究竟從何而來。2019年菏澤最美科技工作者公布,菏澤市農業科學院大豆所所長王秋玲榜上有名。她和大豆的故事,終於被大家知曉。30多年來,她與泥土為伴、與大豆為伴,紮根農業科研第一線,精心培育優良品種,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個農業科技工作者的理想和情懷。
她調侃「育種是個陷阱」 但她進去了就不再想出來
初見王秋玲,她皮膚黝黑粗糙,質樸幽默,坦言自己比農民還農民。農村作業現在大多使用機械化,而業務使然,她們必須全是靠手工。1987年從山東農業大學畢業後,王秋玲被分配到菏澤市農業科學院,之後一直從事大豆研究工作。30多年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研究工作,在她臉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看上去顯得比實際年齡大許多。王秋玲為大豆育種所受過的傷痛,更是數不甚數,「育種是個陷阱」,她調侃道。
農作物育種周期長、受不確定因素影響大,選育一個品種在很順利的情況下也需要十幾年。必須在充分調查研究親本材料的特徵特性和遺傳特點的基礎上巧妙配製雜交組合,科學進行雜交後代選擇、合理搭配各項試驗程序、綜合評價高代品系等一系列的工作。這每一個環節都飽含著育種者的心血和汗水。
種植夏大豆,季節非常關鍵,每年六七月份也是王秋玲一刻不敢鬆懈的時候。有次她上班路上被撞傷,可硬是堅持著來到田間操作。「大豆開花就一周時間,必須完成父本授粉,就像一個小嬰兒離不開大人照顧。」王秋玲說,時間非常緊迫,直到她晚上回家才發現受傷的胳膊疼痛難忍,去醫院檢查竟是骨折。可第二天她打著石膏,又來到田裡用另一個胳膊忙活,如今她的手臂落下了難以恢復的後遺症。
1994年,王秋玲接手了一個難題,畝產量300公斤的課題,同時對大豆蛋白質含量也有較高的要求。這不僅在當時放到現在也不是輕鬆就實現的。為了在1998年按時完成結題任務,王秋玲沒少落淚,甚至在夢裡都在琢磨怎麼選種培育。制定試驗方案時,為了儘量不讓任何一個優良材料漏選,也不讓任何一個不符合目標材料的材料升級,必須對每一個參試材料進行反覆斟酌,做到對其親緣和各個世代的特徵特性了如指掌。有時為了一份材料的去留,她要翻閱以往十幾年的資料,絞盡腦汁、反覆比較權衡,常常困擾到失眠。
田間試驗的工作細緻、繁雜而辛苦。大豆試驗每年都要種植4000多份大豆試驗材料,對每份材料都要建立一個獨立的身份信息,試驗過程中對每份材料的各個性狀表現都要有詳細記載。由於試驗田裡,每個品種只有幾釐地或幾平方面積,田間操作無法使用機械,只能靠人工操作。播種前,需要對試驗種子一粒一粒進行手工挑選。要手工挑選1000多斤種子,特別是剔除雜種子特別難,需要從粒型、粒色、種皮光澤、臍色、臍型等多個角度仔細辨別,一天下來頭昏眼花、脖子和後背酸脹。長期低頭選種王秋玲落下頸椎病和腰椎病。
而這一切在王秋玲看來都是值得的,「這個陷阱進去了,就不想再出來。」王秋玲笑著說。從最初的責任心支撐,不敢撂挑子,要讓老一代的育種材料經驗傳承下去,到現在她已經把育種當作了生命裡的摯愛。「有了自己的品種後,就盼望他在第二年出成績。」於是一年又一年,王秋玲一直堅守到今天。
一腔熱情全給了大豆,大豆的「親媽」,孩子的「後媽」
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王秋玲把她的一腔熱情全投入到大豆身上,對於家庭而言,她時常是一個缺席的媽媽,缺位的妻子。
大豆成熟前10天左右,正是大豆各種特徵特性和產量性狀充分表達的關鍵期,也是最能考研育種者專業知識是否紮實、實踐經驗是否豐富的關鍵時期。此時必須迅速調用育種人的各種專業知識和經驗把有苗頭的優良材料和品系從成千上萬個材料中選拔出來。如果錯過了這個關鍵時期,就會使很多優良材料永久丟失,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所以此期王秋玲更是不敢有絲毫的怠慢。多年來,中秋節、國慶節她的團隊沒有休息過。「別人在假期多是全家團聚,我基本上都是在地裡。」提起曾經錯過女兒的高考,王秋玲眼中閃過一絲遺憾。
在大豆試驗收穫季節,王秋玲她們既要對每個試驗、每一份材料調查記載、又要逐個小區進行人工收穫,為了防止機械混雜,每一個小區都需要單收、單放、單獨裝袋,工作十分繁重。摘莢、收割、裝袋,豆莢把手扎得流血、豆茬把鞋底扎透。考種時,對每株大豆的株高、分枝、結莢及籽粒進行逐個考察、分析、記錄、匯總。因此,即便是回到家裡,王秋玲已然累透,連鞋子都不想脫,直接歪在沙發上,更別提去怎樣照顧家人。
好在,讓王秋玲欣慰的是,少了母親的呵護,女兒成長得更加獨立優秀,早早學會了自己洗衣做飯。丈夫也對自己的工作很理解,給予了大力的支持。早在2000年,丈夫花了1萬多元,幫她配齊了電腦、掃描儀等一整套設備,方便她用於大豆研究記錄材料。
一年又一年,周而復始,循環往復。一身泥土,一身汗水,用一顆獻身科研的赤子之心,憑著矢志不渝的堅守,王秋玲換來的,是金秋的累累碩果。她主持育成16個菏豆系列品種通過省級以上審定。菏豆系列品種具有產量高、抗逆性強、適應性廣、商品性優良、符合生產和市場需要等特點,因此在黃淮海夏大豆區享有較高的聲譽。菏豆系列品種在在黃淮海適宜地區年推廣面積超過200萬畝,年經濟效益超過2億元,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黃淮海地區夏大豆生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另外,還曾榮獲山東省科技進步獎4項,山東省農牧漁業豐收獎1項,菏澤市科技進步獎11項。12個品種獲得植物新品種權等多項榮譽。
王秋玲深知成績只能代表過去,她不會放慢腳步,如今正帶領團隊向大豆畝產325公斤的育種目標推進,書寫她的無悔人生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建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