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 孟 欣
王秋玲,菏澤市農業科學院大豆研究所所長、二級研究員,我國著名的黃淮地區夏大豆育種專家。她主持育成的16個大豆品種通過品種審定,其中菏豆13號、菏豆15號和菏豆19號通過國家和山東省兩級審定,目前有12個品種已經獲得植物新品種權;先後有5個品種被確定為國家和山東省大豆主推品種,菏豆12號自2008年以來一直是山東省大豆區試的對照品種。
今年55歲的王秋玲,一直奮戰在我市農業科研第一線。32年不間斷地在田間地頭艱苦奮戰,讓她成為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雜糧創新團隊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崗位專家。如今,她又喜獲菏澤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
獨挑大梁,育成菏豆12號
6月25日,盛夏的試驗地裡,一株株大豆植株生機盎然。遠遠望去,只見一位頭頂凌亂灰白短髮、面頰黝黑、身穿樸實衣著的女性行走在大豆植株間。乍一看,她像個地道的農民,但很多人都知道,她就是王秋玲。
王秋玲介紹,1987年,她從山東農業大學畢業,被分配到原菏澤地區農科所(市農科院前身),師從全國勞模、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馬善倫和山東省勞動模範姜榮貴,從此開始了她的大豆育種生涯。在兩位專家的言傳身教和悉心栽培下,她很快就成為老師的得力助手。
「1994年前後,前輩們有的退休、有的調離,大豆育種的接力棒一下子落到我手裡。當時的想法就是,不能辜負前輩們幾十年積累下來的珍貴材料,要讓它傳下去。」王秋玲告訴記者,而獨自承擔的第一個科研攻關項目指標就達到了「畝產300公斤、蛋白質含量大於46%的大豆品種選育」,這樣的高目標足以令經驗不足的她望而生畏、寢食難安。
「那段時間,我像著了魔一樣翻閱資料、做統計分析,然後再去實踐中驗證,並用驗證的知識指導自己的工作。記得做數據分析的時候,一個月內將一個嶄新的計算器按鍵上的數字都磨沒了。」說起當時如「急行軍打仗」般的經歷,王秋玲眼中飽含著淚水。
經過4年的日夜拼搏,她如期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科研課題——育成享譽全國的菏豆12號,該品種綜合評比至今無人能夠超越。自2008年以來,該品種一直是山東省大豆區試的對照品種,即所有新品種均要與菏豆12號的各項指標進行對比,以確定新品種是否育種成功。
輕傷不下火線,只為育種成功
「這些年來,受過的傷,數都數不過來了,這些都是常態。」王秋玲掰著自己又隱隱作痛的手指說道。
2004年6月正值夏大豆播種的季節,那天是周末,王秋玲因為趕寫一個科研項目材料忘記了時間,中午12點才想起與農機手約好當天中午試驗地整地之事,因為心急,一不小心腳下踩空,整個人順著樓梯滾了下去,那一刻她覺得自己可能摔慘了,當她艱難地爬起來發現四肢還能活動時,又毫不猶豫騎上摩託車趕往離家15公裡的單位上班。
此後,整地、試驗播種好幾天也沒有顧得上回家,因為太忙忽略了身體的疼痛,幾天後才發現渾身布滿了淤青。
「更辛苦的是做大豆雜交試驗。為抓住僅有的幾天最佳時機,提高授粉率,我們必須早晨5點鐘就得下地授粉,露水大得像下了小雨,鞋子、衣服全被溼透,後來乾脆就赤腳操作。一天在地裡蹲著十幾個小時,中暑現象時有發生,臉被曬爆皮,脖子和胳膊有時曬出了水泡。」王秋玲說。
王秋玲介紹,大豆開花結莢期間對水分十分敏感,旱澇都會嚴重影響大豆正常發育,如果不及時抗旱排澇可能會造成全年工作報廢。
2018年8月19日,受颱風影響,菏澤天降大暴雨,農田作物受災嚴重。8月20日一大早,她一邊電話指導各縣區大豆示範戶排澇,一邊帶領團隊人員在大豆試驗田排水。由於長時間勞作,王秋玲的小腿抽筋,一不小心腳部被劃傷了,血流如注,把在場的同事都嚇壞了。她被緊急送往醫院,縫合了10多針,不得不在輪椅上度過了近一個月的時間。
在那段日子裡,她心急如焚,後來還沒等傷口痊癒,就腳纏紗布、穿特製的大號鞋,忍著疼痛去試驗田裡選種、調查、選種、收割,這一忙又是兩個多月。
大豆成熟前10天,是把優良材料和品系從成千上萬個材料中選拔出來的關鍵期。2016年9月下旬,王秋玲在騎車上班途中遭遇車禍,左臂受傷。「我就用右手拉著左臂搭在電動車把手上,靠著一隻右胳膊支撐騎到了試驗田,忍著劇痛在田間調查、選單株。晚上回到家才感覺到問題嚴重,連夜去醫院拍片檢查,發現左肩膀骨裂,醫生叮囑要臥床休息一個月,可是季節不等人,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打著繃帶繼續上班,試驗調查、掛牌、脫粒、考種,連續堅持一個半月……」王秋玲說,工作雖沒耽誤,但肩膀和大拇指卻落下了後遺症。
兩個心願,都跟大豆育種有關
王秋玲32年如一日,孜孜以求,換來金秋碩果,她主持的大豆育種研究達到了山東省及黃淮海夏大豆區先進水平。
她主持育成的16個菏豆系列品種通過省級以上審定,其中12個獲得新品種權。菏豆系列品種具有產量高、抗逆性強、適應性廣、商品性優良、符合生產和市場需要等特點,因此在黃淮海夏大豆區享有很高的聲譽,是響亮的品牌;在黃淮海適宜地區年推廣面積超過300萬畝,年經濟效益過3億元。她主持完成國家、省、市級科研成果20餘項,先後獲菏澤市科技進步獎11項,山東省科技進步獎4項,山東省農牧漁業豐收獎1項,2014年被評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018年當選為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成績只能代表過去,王秋玲依然不敢放慢腳步,目前承擔著「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雜糧創新團隊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專家崗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七大農作物專項「黃淮海大豆優質高產廣適新品種培育」和山東省良種工程項目 「優質大豆突破性品種選育」三個在研項目,她帶領的團隊正在向畝產325公斤的大豆育種目標努力奮進。
說到未來,王秋玲還有兩個心願未了:「首先是培養好大豆育種接班人,我今年已經55歲了,退休前一定要讓自己多年積累的育種經驗和育種材料得到良好的傳承。其次是,在有生之年再培育出幾個好品種,回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