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玲:紮根泥土育良種

2021-01-12 菏澤日報

日期:[2019年06月28日] -- 牡丹晚報 -- 版次:[A7]

王秋玲:紮根泥土育良種

□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 孟 欣
   王秋玲,菏澤市農業科學院大豆研究所所長、二級研究員,我國著名的黃淮地區夏大豆育種專家。她主持育成的16個大豆品種通過品種審定,其中菏豆13號、菏豆15號和菏豆19號通過國家和山東省兩級審定,目前有12個品種已經獲得植物新品種權;先後有5個品種被確定為國家和山東省大豆主推品種,菏豆12號自2008年以來一直是山東省大豆區試的對照品種。
   今年55歲的王秋玲,一直奮戰在我市農業科研第一線。32年不間斷地在田間地頭艱苦奮戰,讓她成為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雜糧創新團隊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崗位專家。如今,她又喜獲菏澤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
  
  獨挑大梁,育成菏豆12號
   6月25日,盛夏的試驗地裡,一株株大豆植株生機盎然。遠遠望去,只見一位頭頂凌亂灰白短髮、面頰黝黑、身穿樸實衣著的女性行走在大豆植株間。乍一看,她像個地道的農民,但很多人都知道,她就是王秋玲。
   王秋玲介紹,1987年,她從山東農業大學畢業,被分配到原菏澤地區農科所(市農科院前身),師從全國勞模、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馬善倫和山東省勞動模範姜榮貴,從此開始了她的大豆育種生涯。在兩位專家的言傳身教和悉心栽培下,她很快就成為老師的得力助手。
   「1994年前後,前輩們有的退休、有的調離,大豆育種的接力棒一下子落到我手裡。當時的想法就是,不能辜負前輩們幾十年積累下來的珍貴材料,要讓它傳下去。」王秋玲告訴記者,而獨自承擔的第一個科研攻關項目指標就達到了「畝產300公斤、蛋白質含量大於46%的大豆品種選育」,這樣的高目標足以令經驗不足的她望而生畏、寢食難安。
   「那段時間,我像著了魔一樣翻閱資料、做統計分析,然後再去實踐中驗證,並用驗證的知識指導自己的工作。記得做數據分析的時候,一個月內將一個嶄新的計算器按鍵上的數字都磨沒了。」說起當時如「急行軍打仗」般的經歷,王秋玲眼中飽含著淚水。
   經過4年的日夜拼搏,她如期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科研課題——育成享譽全國的菏豆12號,該品種綜合評比至今無人能夠超越。自2008年以來,該品種一直是山東省大豆區試的對照品種,即所有新品種均要與菏豆12號的各項指標進行對比,以確定新品種是否育種成功。
  
  輕傷不下火線,只為育種成功
   「這些年來,受過的傷,數都數不過來了,這些都是常態。」王秋玲掰著自己又隱隱作痛的手指說道。
   2004年6月正值夏大豆播種的季節,那天是周末,王秋玲因為趕寫一個科研項目材料忘記了時間,中午12點才想起與農機手約好當天中午試驗地整地之事,因為心急,一不小心腳下踩空,整個人順著樓梯滾了下去,那一刻她覺得自己可能摔慘了,當她艱難地爬起來發現四肢還能活動時,又毫不猶豫騎上摩託車趕往離家15公裡的單位上班。
   此後,整地、試驗播種好幾天也沒有顧得上回家,因為太忙忽略了身體的疼痛,幾天後才發現渾身布滿了淤青。
   「更辛苦的是做大豆雜交試驗。為抓住僅有的幾天最佳時機,提高授粉率,我們必須早晨5點鐘就得下地授粉,露水大得像下了小雨,鞋子、衣服全被溼透,後來乾脆就赤腳操作。一天在地裡蹲著十幾個小時,中暑現象時有發生,臉被曬爆皮,脖子和胳膊有時曬出了水泡。」王秋玲說。
   王秋玲介紹,大豆開花結莢期間對水分十分敏感,旱澇都會嚴重影響大豆正常發育,如果不及時抗旱排澇可能會造成全年工作報廢。
   2018年8月19日,受颱風影響,菏澤天降大暴雨,農田作物受災嚴重。8月20日一大早,她一邊電話指導各縣區大豆示範戶排澇,一邊帶領團隊人員在大豆試驗田排水。由於長時間勞作,王秋玲的小腿抽筋,一不小心腳部被劃傷了,血流如注,把在場的同事都嚇壞了。她被緊急送往醫院,縫合了10多針,不得不在輪椅上度過了近一個月的時間。
   在那段日子裡,她心急如焚,後來還沒等傷口痊癒,就腳纏紗布、穿特製的大號鞋,忍著疼痛去試驗田裡選種、調查、選種、收割,這一忙又是兩個多月。
   大豆成熟前10天,是把優良材料和品系從成千上萬個材料中選拔出來的關鍵期。2016年9月下旬,王秋玲在騎車上班途中遭遇車禍,左臂受傷。「我就用右手拉著左臂搭在電動車把手上,靠著一隻右胳膊支撐騎到了試驗田,忍著劇痛在田間調查、選單株。晚上回到家才感覺到問題嚴重,連夜去醫院拍片檢查,發現左肩膀骨裂,醫生叮囑要臥床休息一個月,可是季節不等人,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打著繃帶繼續上班,試驗調查、掛牌、脫粒、考種,連續堅持一個半月……」王秋玲說,工作雖沒耽誤,但肩膀和大拇指卻落下了後遺症。
  
  兩個心願,都跟大豆育種有關
   王秋玲32年如一日,孜孜以求,換來金秋碩果,她主持的大豆育種研究達到了山東省及黃淮海夏大豆區先進水平。
   她主持育成的16個菏豆系列品種通過省級以上審定,其中12個獲得新品種權。菏豆系列品種具有產量高、抗逆性強、適應性廣、商品性優良、符合生產和市場需要等特點,因此在黃淮海夏大豆區享有很高的聲譽,是響亮的品牌;在黃淮海適宜地區年推廣面積超過300萬畝,年經濟效益過3億元。她主持完成國家、省、市級科研成果20餘項,先後獲菏澤市科技進步獎11項,山東省科技進步獎4項,山東省農牧漁業豐收獎1項,2014年被評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018年當選為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成績只能代表過去,王秋玲依然不敢放慢腳步,目前承擔著「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雜糧創新團隊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專家崗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七大農作物專項「黃淮海大豆優質高產廣適新品種培育」和山東省良種工程項目 「優質大豆突破性品種選育」三個在研項目,她帶領的團隊正在向畝產325公斤的大豆育種目標努力奮進。
   說到未來,王秋玲還有兩個心願未了:「首先是培養好大豆育種接班人,我今年已經55歲了,退休前一定要讓自己多年積累的育種經驗和育種材料得到良好的傳承。其次是,在有生之年再培育出幾個好品種,回饋社會。」 

相關焦點

  • 最美科技工作者王秋玲
    王秋玲從事大豆育種研究30多年,她帶領的團隊先後培育出審定品種躍進十號、菏豆12號、菏豆13號、菏豆14號、菏豆15號、菏豆16號等14個。這些品種具有產量高、穩定性好、適應性廣、抗病性強、商品性好等優點,這些在良種良法配套的情況下具有畝產300公斤以上的產量潛力。王秋玲30多年如一日,全身心致力於大豆研究,一年又一年,周而復始,循環往復,一身泥土,一身汗水。
  • 菏澤最美科技工作者王秋玲:30年大豆為伴創標杆品種
    2019年菏澤最美科技工作者公布,菏澤市農業科學院大豆所所長王秋玲榜上有名。她和大豆的故事,終於被大家知曉。30多年來,她與泥土為伴、與大豆為伴,紮根農業科研第一線,精心培育優良品種,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個農業科技工作者的理想和情懷。她調侃「育種是個陷阱」 但她進去了就不再想出來初見王秋玲,她皮膚黝黑粗糙,質樸幽默,坦言自己比農民還農民。
  • 故鄉的思念,深深紮根在泥土中
    故鄉的思念,深深紮根在泥土中 濃鬱清香的氣息撲來 還有城市中那些 叫不上名字 花團錦簇的小花 它們都試圖將我喚醒 可是 我的夢境 依然深深地紮根在
  • 昌江糧食局駐村幹部王秋玲「用心」扶貧 治理貧困戶內心的「撂荒地」
    昌江糧食局駐村幹部王秋玲「用心」扶貧  治理貧困戶內心的「撂荒地」  王秋玲(左)和葉良榮在田地裡查看南瓜苗生長情況。剛來到村裡時,王秋玲便懂得這個道理,要幫助葉良榮一家脫貧,得先治好「心病」。  自去年6月起,除了正常的入戶幫扶外,每個周六王秋玲雷打不動地來到葉良榮家,聊家常、聊生產、聊脫貧,還時常帶著禮物前來,為一家人送上驚喜。  親人般的關懷,溫暖了葉良榮一家的心,也讓她家苦日子有了一抹亮色,「秋玲對我們一家真的很好,颱風天她放心不下,還專程趕來,真是苦了她!」
  • 愛心助農計劃走進海南昌江 副縣長王秋玲助農圈粉
    我是海南昌江黎族自治縣副縣長王秋玲,山海黎鄉、純美昌江,今天我帶大家一起來品味昌江的熱帶水果……"5月20日,愛心助農計劃——海南行活動走進昌江黎族自治縣,昌江縣副縣長王秋玲,與愛心助農公益大使李春嬡,以及演員石蕊一起進行了愛心助農活動,助力家鄉農副產品營銷。
  • 愛心助農計劃走進海南昌江 副縣長王秋玲推薦城市名片
    副縣長王秋玲還親自帶隊,參與到整個助農過程中來,採訪中我們了解到,一直以來,"助農惠民"都是縣委重點扶持的項目。"粉絲們,大家好!我是海南昌江黎族自治縣副縣長王秋玲,山海黎鄉、純美昌江,今天我帶大家一起來品味昌江的熱帶水果……"當日,王秋玲副縣長還參與了直播活動,不同的芒果品種、屬性及特色,包括種植方式等,她都能如數家珍,令網友驚奇不已,十分圈粉。
  • 「地評線」紅辣椒網評:把青春深深紮根在芬芳的泥土裡
    這封389字的回信字字如金,是對紮根基層、服務新疆的118名同學的肯定,更凝結著對廣大青年人的殷切期望。樹要長大,根必須深深地扎在泥土裡。廣大高校畢業生要勇於到基層一線去,到邊遠艱苦地區去,把青春深深紮根在芬芳的泥土裡,不斷汲取養分,健康茁壯成長。
  • 友誼裡小學:紮根講臺育桃李
    友誼裡小學:紮根講臺育桃李9月10日,友誼裡小學的學生們用一個燦爛的笑容、一次誠摯的隊禮、一句真誠的祝福、一首感恩的歌曲來表達對老師們的感謝和祝福。
  • 中國良種商品化率還不到50%
    原標題:中國良種商品化率還不到50%  ■市場分析   點評機構:北京大學技術轉移中心   點評人:高炎 黃牧青 劉笑一 李士傑   出鏡主角:種業產品質量提升關鍵技術集成與示範推廣。2011年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出臺,鼓勵和支持育繁推一體化的大型企業進行兼併重組,行業將迎來高速發展期。中國每年種子總用量約在125億公斤左右,其中商品化種子約50億公斤,市場總規模超過500億元,約佔世界種子市場總規模的20%。行業內擁有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的公司超過6000家。
  • 範卿 紮根一線樂育桃李
    原標題:範卿 紮根一線樂育桃李  有人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他說,教師是俗世之中最幸福的堅守。他就是正寧縣第三中學高中生物任課教師——範卿。
  • 校獎人物 | 陳韻竹:「紮根泥土,行者無疆」
    從「行走江湖」到「紮根泥土,行者無疆」,她一直在堅持前行。今天,讓我們走進這個滿懷熱愛,執著前行的姑娘,去探訪,她前進路上的行囊裡裝滿了什麼?致力於服務奉獻的學生工作。她是青島校區的「拓荒者」,從零起步,是機遇更是挑戰。頭腦風暴修改預算策劃敲定每一處細節,帶領團隊完成了青島校區社團與校會公眾號從無到有的建設,舉辦富有青島特色的活動。她堅定內心,與青島校區共同成長。
  • 關於印發2021年廣西甘蔗良種繁育推廣基地建設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
    :黃勇椋 自治區監獄管理局、各市、縣糖業主管部門、財政局、有關高校、科研院所、有關企業:根據《廣西甘蔗種業產業化發展規劃(2018-2035年)》(桂政辦電〔2018〕277號)、《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廣西甘蔗良種育繁推的實施意見
  • 人工育王及其管理和使用
    人工育王可以精選良種、雜交繁育, 按照人們的意願培育適應生產發展和社會需要的品種品系。
  • 2019年校長獎得主 | 陳韻竹:紮根泥土,行者無疆
    紮根泥土,行者無疆。要沉下心去治學,在實踐調研中致用,保持對這個世界的探索與思考。圖文來源 | 陳韻竹編輯 | 張夢責編 | 劉飛琦
  • 斑節對蝦省級良種場——饒平縣晟源水產育苗場
    近年來,育苗場投入84萬元建設室外良種培育土池三個,總面積共20畝,其中兩個池塘作為良種親蝦培育,一個池塘作為生物處理水用池。目前育苗場繁育總面積79400平方米,良種親蝦暫育池9400平方米,產卵池2000平方米,幼體培育池68000平方米。此外育苗場還設有飼料房、藥品房、實驗室、檔案室、倉庫、餌料保種室等各1間,生產設施齊備。
  • 下出「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先手棋
    (1月6日《光明日報》)鄉村振興事業是培養「黏著泥土」的研究生的訓練營。鄉村振興,最缺的就是人才,特別是有思想、有情懷、有能力的研究性人才。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緊緊抓住鄉村振興高素質人才緊缺的突出矛盾,把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生的教學課堂放到農村一線,讓學生向鄉村振興帶頭人學習,到鄉村實踐中提升自己,在服務社會中檢驗教學成果,「三年磨一劍」開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助力全面鄉村振興著力培養「黏著泥土」的研究生,在探索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路徑上具有開創性和標誌性意義。培養「黏著泥土」的研究生上接天線、下接地氣。
  • 紮根山鄉育桃李
    江勇琴紮根山區27年,當了20多年班主任,從小學到初中,用愛心和智慧培養每一位學生,先後榮獲「黃山好人」「安徽省最美教師」「安徽省優秀鄉村教師」等榮譽稱號。
  • 【五嶽文學】泥土的芳香 作者:溪州城 音頻製作: 川川
    泥土的芳香文/溪州城(湖南)今天的陽光怒放,我聞到了泥土的芳香。一冬至春的雨,大地換上了新裝。滋潤純樸,自然生機。萬物孕育,包容無私。我從泥土中走來,一身裹在泥土裡。我從沒有埋怨,也沒有嫌棄。我每一步,都離不開泥土的滲透。我無緣高等教育,沒有華麗的詞彙。弄不來奇文的洋麗,只有翻耕泥土的寫照。雖然一時離開了泥土,但我時時刻刻惦記著。
  • 【人物風採】紮根鄉村育桃李 堅守夢想寫青春
    紮根鄉村育桃李,堅守夢想寫青春。14年來,陳靜堅持立足鄉村教育,服務鄉村孩子,兢兢業業,無怨無悔。他願意傾盡綿薄之力,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區融媒體中心 莫流潔)
  • 師傳智道 樂活暢學|王宗禮:潛心學術著華章 紮根杏壇育桃李
    紮根西部,學者情懷澤播本土。但他總是不為所動,始終堅持紮根西北,留在黃河岸上的母校。 立足講臺,育德於心師長楷模。他30多年來一直奮戰在教學科研第一線,把教書育人當作人生最大的樂趣,把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設者作為畢生使命。 潛心學術,深耕科研成果豐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