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良種商品化率還不到50%

2020-12-16 人民網

原標題:中國良種商品化率還不到50%

  ■市場分析

  點評機構:北京大學技術轉移中心

  點評人:高炎 黃牧青 劉笑一 李士傑

  出鏡主角:種業產品質量提升關鍵技術集成與示範推廣。

  核心優勢:該項目核心技術主要由種子形態自動化識別系統、種子形態與種子質量的相關模型、種子質量檢驗保障技術三部分組成。種業產品質量提升技術主要包括種子的風選清選、精選分級、包衣包裝和安全貯藏技術與配套的種子質量檢驗保障技術。由於農作物種子在生產收穫過程中種子的生理生化狀態隨著收穫期,種子在母株上著生的不為不同而有巨大差別,常常是在一批種子當中,種子的顏色、長度、寬度、厚度、比重等指標存在著差異,呈正態分布。種子物理指標相對一致的種子,在生產上有利於機械化播種,而且田間出苗相對一致,不會出現大小苗現象;種子均一高度,也利於提高種子的商品性。種子的屬性指標較多,測量工作量很大,費時費力。種子自動化識別軟體可減輕工作量,快速自動識別種子的相關屬性,檢測結果重複性好,減小人為誤差,可有效促進相關科研工作的開展。

  技術評估:該項目在基礎技術上已經相對成型。目前已經完成了玉米種子質量提升的精選分級種子分型基礎軟體開發和配套種子形態與種子質量模型及種子質量保障技術,進一步完善玉米種子質量提升技術,同時開展其他商品化率高的水稻、棉花以及商業價值大的蔬菜甘藍、辣椒、番茄、西葫蘆、南瓜等種子的質量提升技術所需軟體和模型以及種子質量檢測保障技術。

  潛在商業模式:是通過賣軟體還是通過提供服務進行業務開展是兩種不同的思路。

  市場分析:中國種子行業已進入市場化階段。2011年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出臺,鼓勵和支持育繁推一體化的大型企業進行兼併重組,行業將迎來高速發展期。中國每年種子總用量約在125億公斤左右,其中商品化種子約50億公斤,市場總規模超過500億元,約佔世界種子市場總規模的20%。行業內擁有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的公司超過6000家。種子產業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是行業過於分散,集中度低,最大公司的市場份額不到5%,行業前10名集中度不到20%。當前中國種業面臨的突出問題是企業育種研發能力不足,有突破性的品種缺乏,研發成果產業轉化率低。目前中國良種商品化率還不到50%,種子質量提升技術的應用推廣將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投資建議:需要進一步明確商業模式後再做投資決策。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青海青稞產業駛入快車道 商品化率達83%
    人民網西寧9月28日電(張晨)9月28日,由中國作物學會和青海省農牧廳共同主辦的「2018中國·青海青稞產業發展推進行動啟動會」在西寧召開。 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大麥青稞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張京在會上說,青稞較小麥等同季作物相比,生產種植的比較優勢低。與進口產品相比,本土青稞生產成本高。
  • 兵團農產品商品化率超85%
    記者從兵團農業局產業處獲悉,「十二五」以來,兵團農產品產量穩步增加,商品化率超過85%,其中糧食、蔬菜類農產品的商品化率超過90%,畜產品、水產品的商品化率超過60%,水果的商品化率接近100%。三分之一以上訂單農產品實現了跨省際消費。
  • 提升農產品商品化率 市場化手段加速中國減貧進程
    中國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鄭文凱日前在廣西桂林表示,中國產業化扶貧注重資源的市場化配置和深度開發,有效提升農產品的商品化率,提高貧困農戶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增強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使眾多貧困人口深受其益。
  • 青稞商品化率高達83%以上
    青稞加工量已佔全省總產量的三分之一,成為藏區青稞加工轉化率最高的省份,青稞商品化率高達83%以上。  為推進青稞產業發展,省農牧廳特邀全國從事青稞研究的6位著名專家和雜糧產業化開發企業家,組建了青海青稞產業發展諮詢專家組,研究藏區及青海青稞產業發展瓶頸、解決存在突出問題,為青海青稞產業發展建言獻策,提供技術服務,探討青稞全產業鏈發展模式。
  • 斑節對蝦省級良種場——饒平縣晟源水產育苗場
    育苗場建場以來培育過的品種涵蓋長毛對蝦、中國對蝦、墨吉對蝦、日本對蝦、南美白對蝦、斑節對蝦、非洲產草蝦等。育苗場現年產海水蝦苗4.6億尾,種苗主要銷往廣東、福建、浙江、江蘇、河北等地區。2019年,育苗場培育良種斑節對蝦「南海1號」親蝦6300對,培育良種對蝦苗3.15億尾。
  • 青龍油松良種苗木獲2019年中國·定州苗木花卉園林博覽會銀獎
    近日,青龍選送的油松良種苗木在2019年中國·定州苗木花卉園林博覽會上喜獲銀獎。此次博覽會由中國林業產業聯合會主辦,共有來自全國十餘個省市的500多家園林苗木企業到會參展。博覽會上,各單位展示的苗木花卉各具風採,評比環節更是競爭激烈,其中,縣林業局下屬天雨生態林業有限公司培育的油松林良種苗木憑藉過硬實力,經過嚴格的層層選拔,在463家參評企業選送的3000多個苗木樣品中脫穎而出,最終斬獲這一國家級獎項。據了解,近年來,縣林業局乘借利好政策的東風,進一步推動全縣造林綠化工作科學、快速發展。
  • 中國熱科院新選育出海南本土良種「熱科3號沉香」
    12月3日,海南日報記者從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以下簡稱中國熱科院)獲悉,歷經10多年,該院又參與選育出海南本土白木香良種「熱科3號沉香」,現已在瓊中、儋州、文昌等地示範種植和推廣。當前海南大約種有12.3萬畝沉香,以白木香為主要品種。
  • 青海青稞產業開啟新篇章 商品化率超八成
    目前,青海省青稞種植面積100萬畝,年產量達16萬噸,商品化率達到80%以上,加工轉化率達到70%,是全國青稞加工轉化率最高的省份。青海漢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立足青海豐富的青稞優勢,專注青稞產品研發12年,在黑青稞的研發上也領先一步。
  • 碭山構築農產品流通網絡 農產品商品化率已達95%
    目前,全縣農產品商品化率已達到95%以上。     ——構建完善的市場網絡。圍繞特色產業基地,建設了一批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李莊皖北水果批發市場已成為皖北地區最大的水果集散中心,經營觸角已延伸全國10多個省市,與眾多的農貿市場建立了互動流通交易關係,帶動了周邊地區7個縣市、30多個鄉鎮、7萬多個農戶專事水果的產業化經營,年交易水果、西瓜等大宗農產品2.5 億公斤,交易額達1.8億元。
  •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對我市2019年中央財政林木良種苗木補貼項目...
    11月12日,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種苗站、財務科組織有關專家對冠縣國有毛白楊林場承擔的2019年中央財政林木良種苗木補貼項目實施工作情況進行了檢查驗收。驗收組首先到冠縣國有毛白楊林場項目實施地點對良種苗木生長情況進行了現場查看,隨後聽取了項目實施匯報,並對項目實施過程的生產檔案資料和資金使用財務檔案進行了查閱和質詢。驗收組認為冠縣國有毛白楊林場承擔的2019年中央財政林木良種苗木補貼項目檔案資料齊全、資金使用基本合理,完成了項目合同規定的良種培育任務,一致同意通過驗收。
  • 良種保護繁育 撐起鹿業金字招牌——聚焦長春鄉村振興新活力(十一)
    長春市雙陽區博文鹿業良種繁育有限公司的技術人員告訴記者,該區域是特別規劃建設的,集飼餵嬉戲、互動拍照等功能於一體,這裡馴養的都是血統純正的梅花鹿。園區內,鹿舍、基因庫、人工輸精室及附屬設施齊全。「梅花鹿的純種繁育簡單說是為了保種,就是保留這個種群的特點,這是梅花鹿產業的根本。品種不純就不能確保優良的基因代代相傳。」
  • 貴州新審認定7個杉木良種
    會議審(認)定通過了「黔杉5號」「黔杉6號」「黔杉7號」等7個杉木品種為林木良種。品種審定委員會通過聽取申報人選育情況匯報、專家質詢和現場投票,初步確定:貴州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申報的「黔杉5號」「黔杉6號」「黔杉7號」「黔杉8號」「黔杉9號」「黔杉10號」杉木品種審定為林木良種;「黔杉雜種種子園種子」認定為林木良種,有效期5年。
  • 都昌薌溪鄉良種場大勝村,「忠義」洪門,一門四相!
    他學識淵博,成書於1149年的《泉志》,堪稱中國錢幣學的經典著作。洪遵還是一代名醫,所撰《洪氏集驗方》六捲成為醫家古籍。洪邁(1123年—1202年),累官至翰林院學士、資政大夫、端明殿學士、宰執,卒諡「文敏」。洪邁為官清廉、剛正不阿,重教興業、懲惡護民。一生勤學博識,讀書每有心得,便隨手記下來,集40餘年成果撰著《容齋隨筆》5集,以資料豐富、格調高雅、議論精到、考證確切獨樹一幟。
  • 【三農新聞】佛山:良種良法齊亮相 種出農業新花樣
    &nbsp&nbsp&nbsp&nbsp93畝展示面積,600個農業良種展示,10項新型技術。12月1日,第十四屆佛山市農業良種良法展示推廣月活動在廣東省農科院佛山分院(佛山市農科所)啟動。300名市民代表、農業企業代表共享年度農業盛宴。
  • 青島:平度蓼蘭鎮建成種業博覽館,良種之鄉一年銷售過億
    原標題:青島:平度蓼蘭鎮建成種業博覽館,良種之鄉一年銷售過億齊魯晚報訊 日前,平度蓼蘭鎮種業科技博覽館完成竣工建設,這在國內鄉鎮級尚屬首家。項目內設天下金糧倉、良種發展史、種業創新、華夏農耕文化、農創孵化等六大板塊,將有效帶動周邊種業發展。據了解,全國「良種之鄉」廖蘭鎮目前良種銷售一年增加經濟收入1.5億多元。
  • 史丹利「良種、良肥、良法」,助力創造美好農業
    我國用全球7%的耕地養活了全球22%的人口,不僅養得活還養的好。從天天白粥鹹菜到頓頓營養均衡,咱們的農業生產力不斷提高。史丹利作為國際複合肥料標準起草單位,提出了「良種、良肥、良法」的農業合作模式。過去種地沒什麼方法,都是靠老一輩的經驗,化肥農藥使用不加節制。土壤板結、鹽鹼化、土壤汙染、果實農藥殘留等惡果壓癟了農民的口袋,甚至撲滅了農戶的種植熱情。史丹利發現農民致富不僅需要優質肥料,正確的農業理念和全面的農業知識對農民來說同樣重要。
  • 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達到45%,種子行業是農業現代化的開路先鋒
    今天是2020年12月19日星期六,人民日報發文《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達到45%, 種業自主創新有力支撐糧食連年豐收》文章提到:目前,我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自主選育品種面積佔比超過95%,畜禽核心種源自給率超過75%。
  • 我首次舉辦國際作物科學「奧林匹克大會」良種在農業增產中的貢獻...
    農業部副部長、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李家洋院士在開幕式上說,我國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畜禽品種良種化、國產化比例逐年提升,良種在農業增產中的貢獻率達到43%以上。國際作物科學大會是作物科學領域的「奧林匹克」,第七屆國際作物科學大會由中國首次獲得主辦權。受國際作物學會委託,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和中國作物學會聯合主辦,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承辦。
  • 茭白的採收及選育良種,這兩個季節很重要
    茭白雖柔嫩,但也能貯藏,通過貯藏可延長供應期,還可經常增加市場花色品種的供應。貯藏方法一般有以下三種:(1)把採收的「毛茭」放在蔭涼處,約可貯藏5天左右。(2)把「毛茭」放入冷藏庫貯藏,貯藏3~4個月,質量基本不變。
  • 佛山市農業良種良法展示推廣月啟動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劉鵬飛 通訊員廖毅雯)昨日,第十四屆佛山市農業良種良法展示推廣月活動啟動儀式在佛山市農科所舉辦。啟動儀式上,「佛山市人民政府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共建高水平廣東省農業科技示範市合作框架協議」被籤署,並且佛山2020新認定的6個專業鎮31個專業村獲頒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鎮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