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區的洪姓人家大都奉洪皓及其子洪适、洪遵、洪邁為南宋祖先,將洪皓父子的「忠義」融入血脈之中。文天祥稱「三洪氏以其宗工大手掌朝廷文字,以為之繅籍粉澤,功光當時,垂休無窮。」同時代的賀啟撰聯:「有是父、有是子,相傳忠義之風;難為弟,難為兄,俱擅詞章之譽。」
大勝村主道
偏安一隅的宋高宗稱洪皓為「忠貫日月,志不忘君,雖蘇武不能過。」氣節堪比漢代蘇武的洪皓,在風雅大宋的歷史上,留下了氣貫長虹的一筆。
洪皓(1088年—1155年),饒州番易(今鄱陽縣,一說樂平)人,南宋初著名愛國英雄。洪皓在宋徽宗帝位時任秀州(今浙江嘉興)司祿,宣和元年(1119年)秀州水災肆虐,民眾流離失所。洪皓大開官倉,低價售糧救濟當地災民。面對哀鴻遍野的災情,洪皓心憂如焚。適逢浙東送往京城的綱米供宮廷受用,洪皓不顧郡守規勸,以「願以一身易十萬人命」的憐民情懷,截留大量皇糧賑災。當地民眾感念洪皓的慈善義舉,以「洪佛子」稱譽他。宋高宗面對岌岌可危的趙氏天下,亂世思忠良,擢升力主抗金的洪皓為徽猷閣侍制、假禮部尚書,任大金通問使,向北方的金國求和。建炎三年(1129年)洪皓抵金後被扣押,面對金人的威逼利誘,洪皓忠貞不屈,不墜名節。金將大義凜然的洪皓囚於冷山(今吉林省北部),長達15年之久。洪皓身處北國,心儀宋主,歷盡孤獨與磨難。昭興十三年(1143年)金帝生子大赦,洪皓得以返回臨安,得到宋高宗嘉許。從天寒地凍的朔北,回到暖風燻人的故國,洪皓一身正氣依舊,遭奸相秦檜陷害,被流放英州(今廣東英德),67歲那年抑鬱而死,卒諡「忠宣」。現今鄱陽縣古縣渡有洪皓墓園,餘干等地有「洪公祠堂」文化古蹟。
洪皓的民族氣節,氣貫長虹,光耀當下。
一門四相
洪皓生有八子,取名均從走之旁,其中長子洪适、次子洪遵、三子洪邁,個個道德文章譽滿天下。
洪适(1117年—1184年),號盤山,適公之「適」洪氏後裔念「kuò(括)」音。適公累官至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右丞相,卒諡「文惠」。洪适在父親囚於朔方困苦之時,少年老成,自立持家。在地方為吏,為民請命,頗具政聲。後身居要位,掌管軍政大事,夙夜在公,恪盡忠義,為軟弱的南宋注入一滴強心劑。面對病入膏肓的趙宋王朝,洪适晚年辭相而退。《宋史》稱「適以文字聞望」,有《盤州文集》存世,收入《四庫全書》。洪适在金石方面造詣頗深,與歐陽修、趙明誠並稱為宋代金石三大家。
洪遵(1120年-1174年),從小聰慧過人,紹興十二年(1142年)與兄洪适同中博學宏詞科,洪遵第一狀元,洪适第二榜眼。洪遵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同知樞密院事、端明殿學士、提舉太平興國宮、右丞相,封鄱陽郡開國侯,卒諡「文安」。洪遵為官正直敢言、關心民瘼,注重邊防、安靖一方。他學識淵博,成書於1149年的《泉志》,堪稱中國錢幣學的經典著作。洪遵還是一代名醫,所撰《洪氏集驗方》六捲成為醫家古籍。
洪邁(1123年—1202年),累官至翰林院學士、資政大夫、端明殿學士、宰執,卒諡「文敏」。洪邁為官清廉、剛正不阿,重教興業、懲惡護民。一生勤學博識,讀書每有心得,便隨手記下來,集40餘年成果撰著《容齋隨筆》5集,以資料豐富、格調高雅、議論精到、考證確切獨樹一幟。一代偉人毛澤東十分喜歡讀《容齋隨筆》,該書成為他的案頭書,也是一生中所讀的最後一部書。
在洪氏後裔中流傳著「一門四相」的一段新說。說的是洪皓當年截留皇糧賑災,宋高宗信了秦檜的讒言要斬殺他。洪皓在刑場懇求皇帝讓他見上自己的三個兒子一面,得允。宋高宗見兄弟三人長相與其父酷似,皆儀表堂堂,便感嘆:「你們父子同相。」洪皓順勢跪伏,稱頌皇恩浩蕩,恤民寬臣,賜封「父子同朝為相!」宋高宗欲籍此歸心於天下,竟相繼冊封了洪皓父子四人相當於宰相的官職。宋高宗後來還讓一流宮廷畫師為「一門四相」畫了一幅「全家福」,鈐璽題詞,賜給洪遵。
悠悠八百餘載,至今此畫猶存。「同相」由「相同長相」到「同為宰相」的解讀,這個新說在時序的銜接與場景的轉換上都有諸多附會。但洪皓及洪适、洪遵、洪邁父子「一門四相」的愛國、忠義操守一代代賡續至今。
年過甲子的薌溪鄉良種場村黨支部書記洪定坤,2017年從擔任了18年的村支書崗位上退了下來。他見證了良種場村的沿革和變遷。現今的良種場村,「文革」前屬新光大隊,「文革」中期,新光大隊一分為二,一半屬井頭大隊,一半屬薌溪大隊,1972年成立良種場大隊後來合著時代節拍成為良種場村。洪定坤所在的大順自然村是洪遵公的後裔。大勝村又稱東邊岸村,村名「大勝」的得來與朱元璋與陳友諒鄱陽湖大戰相關。朱元璋在現今的東邊岸、西邊岸洪村打敗了陳友諒,當年「擊鼓助陣」的西邊岸的山嶺取名「打鼓嶺」,朱元璋的軍隊浩浩蕩蕩從東邊岸村「大勝」而歸。
薌溪鄉洪姓村莊,東邊岸(大勝)、西邊岸、大坂、寺裡、細大聖、居儒裡(部分)等都是洪遵公的後裔,也有一些洪姓是洪适公的後裔。大勝村現有700餘人,在當地屬於洪姓大村莊。儘管瀕臨鄱陽湖,但大勝村人從十多年前開始就不再以漁為業了。上世紀70年代修的新光圩堤和程家園圩堤,讓大勝村離外湖相隔遠了,漁船也就沒有了就近安全停泊的港灣。生產隊年代的大勝村,棉花種得很有名,所謂「良種場」,指的就是盛產良種棉籽。那時良種場有500多畝良田,三座提灌站保障種棉用水。縣裡派來了頂呱呱的農業技術員,指導村民種棉花,豐產的籽棉通過水路,銷往江蘇、安徽等地,村民的經濟很是活絡。現在的「良種場」徒具此名,棉花已不再是優勢產業了。村民大多外出務工,1500餘人的良種場,有200多人在景德鎮從事建築業。
良種場大勝村的南宋祖先,從鄱陽湖畔的歷史煙雨中走來。「良相」也好,「良醫」也罷,真正的「良種」,是植根於澎湃心田的「忠義」,一日日地生根發芽,枝繁葉茂,呈現出「大勝」景致。
作者(左一)採訪良種場村老支書洪定坤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