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報告之十六: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發生了根本性的歷史轉變

2020-12-16 國家統計局

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發生了根本性的歷史轉變

 

――改革開放3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六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發生了根本性的歷史轉變,GDP總量躍居世界第四位,進出口貿易上升為世界第三位,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均提升到世界第一位,國際旅遊出入境人數居世界前列,吸引外資和外匯儲備步入世界前列,我國在世界經濟舞臺上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國民經濟保持快速增長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四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1979-2007年,我國國民經濟年平均增長9.8%,比同期世界經濟平均發展水平快6.8個百分點。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曾經歷過經濟的高速增長,如日本戰後的經濟高速增長期是19年,年均增長9.2%;新加坡的經濟高速增長期是20年,年均增長9.9%;中國香港的經濟高速增長期是21年,年均增長8.7%;中國臺灣的經濟高速增長期是26年,年均增長9.5%;韓國的經濟高速增長期是30年,年均增長8.5%。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保持了長達29年的高速增長,因而我國的高速增長期至少與目前世界上高速增長期保持最長的韓國持平或更長,這不能不說是創造了一個奇蹟。

 

1978-2007年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率比較

單位:%

國家和地區

1978

1979

1990

2000

2006

2007

1979-2007年平均增長率

世界總計

4.4

4.2

2.9

4.1

3.9

3.8

3.0

美國

5.6

3.2

1.9

3.7

2.9

2.2

2.9

歐元區

3.1

3.9

3.6

3.9

2.7

2.6

2.2

日本

5.3

5.5

5.2

2.9

2.2

2.1

2.4

中國

11.7

7.6

3.8

8.4

11.6

11.9

9.8

中國香港

8.5

11.6

3.9

8.0

7.0

6.4

5.6

韓國

9.3

6.8

9.2

8.5

5.1

5.0

6.4

新加坡

8.5

9.4

9.2

10.1

9.4

7.7

7.1

馬來西亞

6.7

9.3

9.0

8.9

5.9

5.7

6.2

印度

5.7

-5.2

5.5

4.0

9.7

9.0

5.7

俄羅斯聯邦

 

 

-3.0

10.0

7.4

8.1

0.1

巴西

3.2

6.8

-4.3

4.3

3.7

5.4

2.7

 

  註:①為19892007年年平均增長率。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資料庫。

 

  *本文中國數據均來自於國際組織。

 

  197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只有1473億美元,到2007年達到32801億美元。2000年,我國GDP超過義大利,位於世界第六位。是美國GDP12.3%,是日本GDP25.7%,是德國GDP63.1%,是英國GDP83.1%,是法國GDP90.2%2005年,我國GDP超過英國和法國,位於世界第四位,是美國GDP18.1%,比2000年提高5.8個百分點;是日本GDP49.3%,接近一半,比2000年提高了近一倍;是德國GDP80.5%,比2000年提高17.4個百分點。2007年,我國GDP仍位於世界第四位,但已是位於世界第三位的德國的99.5%,比2005年提高19個百分點。

 

  從1978年到2007年,我國GDP佔世界GDP的比重從1.8%上升到6.0%,提高了4.2個百分點。

 

1978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居世界前十位國家比較

                                                    單位:億美元

 

位次

1978

2007

國家和

 

國內生產

(GDP)

佔世界

比重(%)

國家和

 

國內生產

(GDP)

佔世界

比重(%)

 

世界總計

84315

100

世界總計

543470

100

1

 

22769

27.0

 

138112

25.4

2

 

9676

11.5

 

43767

8.1

3

 

7166

8.5

 

32972

6.1

4

 

5018

6.0

 

32801

6.0

5

 

3220

3.8

 

27278

5.0

6

義大利

3036

3.6

 

25623

4.7

7

加拿大

2147

2.5

義大利

21075

3.9

8

  西

2008

2.4

西班牙

14292

2.6

9

西班牙

1559

1.8

加拿大

13264

2.4

10

 

1473

1.8

  西

13142

2.4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資料庫。

 

 

 

 

 

  二、人均國民總收入(GNI)增長了11

 

  隨著我國經濟總量的大幅提高,人均GNI水平也大幅提升。1978年我國人均GNI只有190美元,2001年突破1000美元,2007年又邁上新的臺階,達到2360美元,比1978年增長了11倍。人均GNI水平與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漸縮小,1978年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10.1%2001年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19.2%,比1978年提高了9.1個百分點。2007年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29.7%,比1978年提高了19.6個百分點。在世界銀行209個國家和地區的排序中,居世界的位次由1997年的145位提升到2007年的132位。

 

1997-2007年中國與世界前十位國家和地區人均國民總收入比較

                                                           單位:美元

位次

1997

2006

2007

國家和

地區

人均國民

總收入

國家和

地區

人均國民

總收入

國家和

地區

人均國民

總收入

1

列支敦斯登

50000

盧森堡

76040

列支敦斯登

2

盧森堡

47740

百慕達

百慕達

3

瑞士

44440

挪威

66530

挪威

76450

4

日本

38420

列支敦斯登

盧森堡

75880

5

挪威

36920

海峽群島

卡達

6

百慕達

35990

瑞士

57230

瑞士

59880

7

丹麥

34670

丹麥

51700

丹麥

54910

8

開曼群島

32000

冰島

50580

冰島

54100

9

美國

29910

愛爾蘭

45580

海峽群島

10

新加坡

27180

美國

44970

安道爾

 

中國

750(145) 

中國

2010(129)

中國

2360(132)

註:①無數據,近似排位。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

 

  三、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穩居世界前列

 

  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了我國的工農業生產力,促進了工農業生產的迅猛增長和工農業產品的極大豐富,各項工農業產品產量先後躍居世界前列。

 

  2006年,我國主要工業產品產量與1978年相比均大幅增加。煤產量增長了2.8倍;原油產量增長了77.6%;發電量增長了10.2倍;糖產量增長了3.2倍;棉布產量增長了4.4倍;化肥產量增長了5.2倍;水泥產量增長了18倍;鋼產量增長了12倍;電視機產量1978年只有4000臺,到2006年已達到8375萬臺,實現了巨大的飛躍。

 

  我國的棉布產量除2000年和2001年暫時退居第2位以外,其他年份均穩居世界第1位。其他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的位次均大幅提升。煤、原油和發電量居世界的位次分別由1978年的第3、第8和第7位提升為2000年的第1、第5和第2位,此後除2004年原油產量下滑到第6位外,三種能源產品產量位次一直保持不變。化肥、水泥和鋼產量居世界的位次分別由1978年的第3、第4和第5位提升為2000年的第1位,此後一直穩居第1位。

 

  19782006年我國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位次

 

工業產品

單位

1978

2006

2006年比1978

增長

產量

位次

產量

位次

萬噸

61800

3

237300

1

2.8

原油

萬噸

10405

8

18477

5

77.6%

發電量

億千瓦小時

2566

7

28657

2

10.2

棉布

億米

110

1

599

1

4.4

化肥

萬噸

869

3

5345

1

5.2

水泥

萬噸

6524

4

123676

1

18

粗鋼

萬噸

3178

5

41915

1

12

電視機

萬臺

0.4

8

8375

1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鑑》、聯合國資料庫。

 

  我國主要農產品產量大幅增長。1978-2006年,我國穀物產量增長了62%,大豆、棉花、花生、油菜籽、甘蔗、茶葉及肉類產量增長了1.16.3倍。水果產量增長了25.2倍。主要農產品產量在世界各國中居領先地位。穀物、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肉類的產量已連續十幾年居世界第1位;大豆和甘蔗產量自2000年起穩居世界第4位和第3位。

 

19782006年我國主要農業產品產量居世界位次

 

單位:萬噸

農業產品

1978

2006

2006年比1978年增長

產量

位次

產量

位次

 

27304

2

44237

1

62%

 

757

3

1597

4

1.1

 

217

3

675

1

2.1

 

238

2

1467

1

5.2

油菜籽

187

2

1265

1

5.8

 

2112

7

9978

3

3.7

 

27

2

103

1

2.8

 

657

9

17240

1

25.2

 

1103

3

8051

1

6.3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鑑》、糧農組織資料庫。

 

  四、進出口貿易快速發展總量上升到世界第三位

 

  改革開放30年,我國對外貿易取得了長足發展,在世界進出口貿易中所佔份額越來越大。

 

  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額逐年大幅增長。1979-2007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額年平均增長17.3%,比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8.5%8.8個百分點;比居世界第一位的美國平均增速高9.2個百分點;比第二大發展中國家印度的平均增速高5.6個百分點。尤其在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七年中,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額更是在高位上逐年大幅增長,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24.3%

 

  貨物貿易進出口額在世界貿易總額中佔的比重逐年提高。1978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額為211億美元,佔世界貿易總額的0.8%2007年已達21738億美元,佔世界貿易總額的7.7%。與美國、德國的差距縮小。1978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額只相當於美國的6.4%,相當於德國的8%2007年已分別提高到68.4%91.1%

 

  居世界位次不斷提升。1978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額居世界的第29位,1990年提升到第15位,2000年提升到第8位,2004年提升到第3位並保持至今。近幾年,與第2位的德國貨物貿易進出口額的差距逐年縮小,2004年兩國貨物貿易差額為4711億美元,2005年為3261億美元,2006年已縮小到2544億美元,2007年進一步縮小到2122億美元。

 

19782007年貨物貿易進出口額居世界前十位國家比較

 單位:億美元

 

位次

1978

2007

國家和地區

貿易額

佔世界

比重(%

國家和

地區

貿易額

佔世界

比重(%

 

世界總計

26650

 

世界總計

281090

 

1

美國

3319

12.5

美國

31802

11.3

2

德國

2642

9.9

德國

23860

8.5

3

日本

1781

6.7

中國

21738

7.7

4

法國

1612

6.0

日本

13338

4.7

5

英國

1437

5.4

法國

11654

4.1

6

荷蘭

1189

4.5

英國

10528

3.7

7

義大利

1126

4.2

荷蘭

10412

3.7

8

前蘇聯

1028

3.9

義大利

9961

3.5

9

加拿大

947

3.6

比利時

8481

3.0

10

比利時-盧森堡

936

3.5

加拿大

8082

2.9

29

中國

211

0.8

 

 

 

 

  資料來源:世界貿易組織資料庫。

 

  30年來,我國服務貿易以年均17.7%的速度增長,獲得了巨大發展。1982年,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額只有43億美元,居世界第34位,佔世界服務貿易進出口額的比重僅為0.6%2000年,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額擴大到660億美元,居世界第11位,佔世界服務貿易進出口額的比重為2.2%;到2007年,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額擴大到2556億美元,居世界第5位,佔世界的比重上升到4%

 

19822007年服務貿易進出口額居世界前十位國家比較

 

單位:億美元

 

 

1982

2007

位次

國家和地區

貿易額

佔世界比重

%

國家和地區

貿易額

佔世界比重

%

 

世界總計

7674

 

世界總計

63164

 

1

美國

880

11.5

美國

7900

12.5

2

德國

653

8.5

英國

4567

7.2

3

法國

620

8.1

德國

4427

7.0

4

日本

539

7.0

日本

2930

4.6

5

英國

513

6.7

中國

2556

4.0

6

義大利

305

4.0

法國

2505

4.0

7

荷蘭

301

3.9

義大利

2255

3.6

8

沙烏地阿拉伯

219

2.9

西班牙

2243

3.6

9

比利時-盧森堡

193

2.5

荷蘭

1799

2.8

10

加拿大

186

2.4

愛爾蘭

1796

2.8

34

中國

43

0.6

 

 

 

 

  資料來源:世界貿易組織資料庫。

 

  五、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大幅增長外匯儲備躍居世界第一位

 

  改革開放30年,我國投資環境不斷改善,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逐年增加。每隔十年我國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都邁上新的臺階。1979年我國FDI總量只有8萬美元,1980年為0.57億美元,1990年上升到34.87億美元,比10年前增長了60倍;2000年進一步提高到407.15億美元,又比10年前增長了近11倍;2007年我國的FDI達到了835.2億美元,比2000年又翻了一番多。1979-2007年,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累計達7754.2億美元,是發展中國家中吸引FDI最多的國家。2007年,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居世界第6位,佔發展中國家總額的16.7%

 

19792007年外商直接投資居世界前十位的國家比較

 

 單位:億美元

位次

1979

2000

2007

國家和地區

FDI

國家和地區

FDI

國家和地區

FDI

1

美國

87

美國

3140 

美國

2328  

2

英國

65

德國

1983 

英國

2240  

3

加拿大

53

英國

1188 

法國

1580  

4

法國

27

比利時-盧森堡

887 

加拿大

1087  

5

巴西

24

加拿大

668 

荷蘭

994  

6

德國

17

荷蘭

639 

中國

835  

7

荷蘭

17

中國香港

619 

中國香港

599  

8

澳大利亞

15

法國

433 

西班牙

534  

9

西班牙

14

中國

407 

俄羅斯聯邦

525  

10

埃及

1+2

西班牙

396 

德國

509  

126 

中國

0.0008

 

 

 

 

 

  30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和綜合國力的增強,外匯儲備大幅增加。1978年,我國外匯儲備只有16億美元(來源於聯合國資料庫),只相當於當時世界第1位德國的3.7%1990年,增加到286億美元,相當於當時世界第1位中國臺灣省的39.5%2000年,我國外匯儲備增加到1656億美元,位居世界第2位,相當於當時世界第1位日本的47.7%2001年我國外匯儲備超過2000億美元,達到2122億美元;2006年底突破萬億美元大關,達到10663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全球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1979-2007年,我國外匯儲備共增加15267億美元,年均增加526億美元。尤其是20002007年,共增加13627億美元,年均增加1947億美元。

 

1978-2007年外匯儲備居前十位國家和地區比較

 

單位:億美元

位次

1978

2000

2007

國家和地區

外匯儲備

國家和地區

外匯儲備

國家和地區

外匯儲備

1

德國

424

日本

3472

中國

15283

2

日本

289

中國

1656

日本

9484

3

瑞士

174

中國香港

1075

俄羅斯聯邦

4640

4

沙烏地阿拉伯

167

中國臺灣

1067

中國臺灣

2703

5

英國

155

韓國

959

印度

2666

6

巴西

114

新加坡

797

韓國

2618

7

伊朗

109

德國

497

巴西

1794

8

義大利

105

印度

373

新加坡

1625

9

西班牙

98

墨西哥

351

中國香港

1526

10

法國

83

英國

342

阿爾及利亞

1102

38

中國

16

 

 

 

 

 

  資料來源:聯合國資料庫。

 

  六、國際出入境旅遊人數和國際旅遊收支居世界前列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到我國旅遊觀光的外國人逐年增多。1978年,我國國際入境(過夜)旅遊人數只有71.6萬人次,到2007年已達到5472萬人次,比1978年增長了75倍,每年平均增加186萬人次。30年來,國際入境(過夜)旅遊人數呈加速增長的態勢。1987年我國國際入境(過夜)旅遊人數首次跨過1000萬人次大關,此後,用了7年時間跨過2000萬人次大關,用了6年時間跨過3000萬人次大關,用了4年時間跨過4000萬人次大關,用了3年時間跨過5000萬人次大關。

 

  國際入境(過夜)旅遊人數居世界的位次大幅提升,由1995年的第7位上升為2006年的第4位。同時,國際旅遊外匯收入增長迅猛,由1978年的2.6億美元增加至2007年的419.2億美元,增長了160倍,年均增加14.4億美元。佔世界國際旅遊收入總額的比重,由1995年的1.8%,提高到2006年的4.2%,提高了2.4個百分點。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消費結構逐步升級,出境旅遊人數逐年增多,國際旅遊支出快速攀升。1995年,我國出境(過夜)旅遊人數只有452萬人次,到2006年已達到3452萬人次,比1995年增長7倍,每年平均增加273萬人次。11年間,我國出境(過夜)旅遊人數呈加速增長的態勢。2000年我國出境(過夜)旅遊人數首次跨過1000萬人次大關,此後,用了3年時間跨過2000萬人次大關,又用了2年時間跨過3000萬人次大關。

 

  我國出境旅遊人數居世界的位次大幅提升,由1995年的第16位升為2006年的第6位。同時,國際旅遊外匯支出增長迅猛,由1995年的36.9億美元增加至2006年的282.4億美元,增長了7倍,年均增加22.3億美元。佔世界國際旅遊支出總額的比重,由1995年的0.8%,提高到2006年的3.5%,提高了2.7個百分點。

 


19952006年國際旅遊收入及旅遊人數居世界前十位的國家比較

位次

國際旅遊收入(億美元)

國際旅遊人數(萬人次)

1995

2006

1995

2006

國家和

地區

收入

國家和

地區

收入

國家和

地區

人數

國家和

地區

人數

 

世界總計

4862

世界總計

8877

世界總計

53899

世界總計

85078

1

美國

937

美國

1289

法國

6003

法國

7908

2

法國

313

西班牙

575

美國

4349

西班牙

5845

3

義大利

304

法國

540

西班牙

3492

美國

5098

4

英國

276

英國

430

義大利

3105

中國

4991

5

西班牙

274

德國

428

英國

2172

義大利

4106

6

德國

241

義大利

416

墨西哥

2024

英國

3065

7

奧地利

145

中國

371

中國

2003

德國

2357

8

澳大利亞

119

澳大利亞

237

波蘭

1922

俄羅斯聯邦

2249

9

瑞士

114

土耳其

184

奧地利

1717

墨西哥

2135

10

荷蘭

106

加拿大

169

加拿大

1693

奧地利

2026

14

中國

87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資料庫。

 

 

 

 

 

 

19952006年國際旅遊支出及出境旅遊人數居世界前十位的國家比較

位次

國際旅遊支出(億美元)

出境旅遊人數(萬人次)

1995

2006

1995

2006

國家和

地區

支出

國家和

地區

支出

國家和

地區

人數

國家和

地區

人數

 

世界總計

4582.4

世界總計

8038.7

世界總計

57926.7

世界總計

103098

1

德國

665.3

美國

1043.1

美國

5128.5

香港

7581

2

美國

609.2

德國

842.1

英國

4134.5

德國

7120

3

日本

469.7

英國

783.3

波蘭

3638.7

英國

6954

4

英國

307.5

法國

377.9

俄羅斯聯邦

2132.9

美國

6366

5

法國

207.0

日本

376.6

法國

1868.6

波蘭

4470

6

義大利

172.2

中國

282.4

加拿大

1820.6

中國

3452

7

荷蘭

131.5

義大利

274.4

日本

1529.8

俄羅斯聯邦

2911

8

加拿大

126.6

加拿大

259.9

匈牙利

1308.3

義大利

2570

9

奧地利

116.9

韓國

203.9

荷蘭

1231.3

加拿大

2273

10

俄羅斯聯邦

116.0

西班牙

203.5

瑞士

1114.8

斯洛伐克

2269

24

中國

36.9

 

 

中國(16

452.0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資料庫。

 

 

 

 

 

 

  七、我國經濟發展對世界經濟做出積極貢獻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我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對國際社會的影響和貢獻越來越大。

 

  我國經濟高速穩定發展有力地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30年,我國國民經濟保持了長期、高速、穩定增長,對世界經濟平穩增長做出了積極貢獻。30年來,我國的GDP總量翻了近4番,佔世界的比重也大幅提升。我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當年各國GDP增量與世界GDP增量之比)也大幅提升。1978年,我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為2.3%,與美國相差35個百分點,與日本相差15.9個百分點,與歐元區相差13.6個百分點。到2006年,我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已上升到14.5%,僅次於美國(22.8%)居第2位,比歐元區高1.4個百分點,比日本高6.7個百分點。與主要發展中國家相比更是遙遙領先。

 

世界主要國家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

 

 

 

 

單位:%

國家和地區

1978

1990

2000

2006

世界總計

100.0

100.0

100.0

100.0

美國

37.3

19.3

27.7

22.8

日本

18.2

30.5

10.4

7.8

歐元區

15.9

25.8

18.5

13.1

中國

2.3

2.4

7.4

14.5

印度

1.2

2.1

1.4

4.2

俄羅斯

 

-1.8

1.9

1.7

巴西

1.6

-3.4

2.1

2.0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資料庫。

 

 

  我國經濟在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不斷增大的同時,對世界經濟的拉動作用也大幅增強。1978年,我國經濟對世界GDP增長的拉動只有0.1個百分點,而同期美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拉動達到1.64個百分點,佔三分之一強。到2006年我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拉動已提高到0.55個百分點,僅次於美國(0.86)居第2位。

 

世界主要國家經濟增長對世界GDP增長的拉動

 

 

 

 

單位:%

國家和地區

1978

1990

2000

2006

世界總計

4.40

2.90

4.10

3.80

美國

1.64

0.56

1.14

0.86

日本

0.80

0.88

0.42

0.30

歐元區

0.70

0.75

0.76

0.50

中國

0.10

0.07

0.30

0.55

印度

0.05

0.06

0.06

0.16

俄羅斯

 

-0.05

0.08

0.06

巴西

0.07

-0.10

0.09

0.07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資料庫。

 

 

  我國扶貧減困的努力為世界降低貧困人口做出了巨大貢獻。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從戰略高度重視扶貧,把扶貧開發作為國家長期發展戰略的一部分,從而使我國在短時間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革開放30年,中央財政累計投入專項扶貧資金近2000億元。各級地方政府也根據各自的財力和條件,不斷增加扶貧投入。從1996年起,中央政府還倡導沿海相對發達的13個省市,以「地方政府結對子」的方式,對口支援西部10個貧困省區,以彌補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不足。

 

  在過去的30年中,中國未解決溫飽問題的貧困人口從2.5億人減少到1400多萬人,貧困發生率由30%降至1%左右。此外,我國超過一半的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實現了基本普及9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我國多年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自力更生、開發扶貧」的成功實踐,從制度和體制層面為扶貧事業提供了政策框架。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解決了貧困問題,是對世界減貧事業的重大貢獻。

相關焦點

  • 江西省人民政府 統計分析 改革開放30年南昌市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與...
    1978年以來的30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變革的30年,體制改革、對外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三次產業的格局,由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為29.3:49.2:21.5「二一三」,轉變為2007年6.2
  • 40年巨變:我國商貿服務業發生根本性變革
    新華社北京12月12日電題:40年巨變:我國商貿服務業發生根本性變革新華社記者張泉全敞開、自選式售貨,用「收銀機」計價結算,近40年前,中國第一家超市在廣州開業。從恢復和發展農村集市貿易,到第一批外商投資企業的批准設立;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再到「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和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舉辦……我國商貿服務業40年的發展成就得益於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觀念更新、制度創新、模式創新和科技創新,為我國商貿服務業帶來了一場徹底的革命。」商務部原副部長張志剛11日在「中國商業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大會」上說。
  • 中共黨史的"黃金時代":延安13年 改革開放30年
    中共黨史的"黃金時代":延安13年 改革開放30年 2008年10月13日 10:59 來源:中國青年報 30年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兩個扭轉乾坤的「黃金時代」。
  • 2007年國際金融市場報告(全文)
    中國仍然是接受外國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經濟體,中國香港、巴西、墨西哥、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的規模居於發展中經濟體前列。報告認為,有多種因素導致2007年全球直接投資創歷史新高,其中,企業利潤上升、現金流動充裕和企業間跨國併購活躍是主要因素。  國際債務證券市場國際債券票據淨髮行額受金融市場波動影響較大。
  • 改革開放40年:中國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國際影響力明顯增強
    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國際影響力明顯增強——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九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主要經濟社會指標佔世界的比重持續提高,居世界的位次不斷前移,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會長朱佳木:十九大的歷史意義和重大創新
    實錄如下:十九大報告是一個凝聚全黨智慧,順應人民期待,對我國發展具有重大指導作用,在國際社會產生積極影響的報告。其中最大的一個重點和亮點,就是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的政治判斷,這個判斷源於我國當前社會主要矛盾、歷史發展階段、國際地位的新變化,也反映了我們黨在理論探索上取得了新成果,奮鬥目標上做出的新安排。因此,是我們全黨全國人民今後長期的行動指南。
  • 永葆改革開放的革命品格
    原標題:永葆改革開放的革命品格我國改革開放40年的奮鬥歷程,是黨在新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我們黨努力把握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不斷進行偉大社會革命和黨的自我革命,以旺盛的革命精神和革命鬥志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推動了波瀾壯闊的歷史性變革。
  • 【金研•深度】歐元國際地位的演變和未來展望
    一、歐元國際地位的演變歐元正式發行於1999年1月1日,2002年1月1日於歐元區各國流通,此後歐元迅速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貨幣,甚至在個別領域趕超了美元,歐元的國際地位在歐債危機前達到最高。但歐債危機爆發以來,歐元區經濟持續低迷、歐元區制度性缺陷凸顯、政治不確定因素增加,歐元的國際地位發生了變化。1.
  • [年報]華信國際:2014年年度報告
    2、石油天然氣行業分析 (1)行業競爭格局 能源是現代社會的基礎和動力,是國際政治、經濟、安全博弈的焦點。能源供應和安全事關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當今世界,政治和經濟格局深刻調整,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世界能源行業正在發生著較大的變化,但石油和天然氣仍然佔據著絕對主導地位。
  • 管濤:從國際資本流動報告能夠勘破美元國際地位變動嗎?
    本文發表於《第一財經》管濤為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中銀國際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美國財政部每月滯後一個多月時間發布月度國際資本流動報告(TIC)。這是市場通過高頻數據,觀察美國跨境組合投資(包括股票和債券投資)狀況的一個重要窗口。今年以來,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美國採取了超常規的財政貨幣刺激措施,加之美國政府頻頻製造國際紛爭,加劇地緣政治緊張局勢,進一步引發了國際社會對於美元國際地位的關注和討論。從美國財政部日前發布的今年上半年國際資本流動報告,可以讀出以下信息。
  • 英國脫歐將影響其在國際援助中的領導地位
    作者:上海外國語大學英國研究中心 烏玉紅  日漸臨近的英國脫歐公投引發了英國內乃至國際社會廣泛的關注與討論,英國內對於公投的民調結果也在兩個陣營輿論宣傳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下,發生著明顯的改變。
  • 國際單位制的根本性飛躍:常數定義今日正式實施
    新華網北京5月20日電(王忻)2019年5月20日是第20個世界計量日,在今天,新修訂的國際單位制(SI)體系將正式生效,「千克」「安培」「開爾文」和「摩爾」4個SI基本單位改為由常數定義。1875年5月20日,17個國家在巴黎籤署《米制公約》,確定了全球統一的國際計量體系,建立了國際單位制:由7個基本量(基本單位)——長度(米,m)、質量(千克,kg)、時間(秒,s)、電流(安培,A)、溫度(開爾文,K)、物質的量(摩爾,mol)、光度(坎德拉,cd)構成。
  • ———清華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30年之四
    博採眾長 開放創新————清華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30年之四 國際合作與交流處  強強合作 追求卓越  >30年來,清華大學瞄準世界一流大學,積極開展廣泛地合作與交流,博採眾長,學習和借鑑世界各國教育發展和管理的成功經驗,不斷探索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有中國特色的辦學道路。
  • 改革開放30年「科技改變中國」系列報告之十六
    當全球的印刷出版業在信息化時代正經歷著脫胎換骨的革命之時,漢字的信息化處理和印刷技術革命早在30年前就已經開始了。   「被打字機拋棄的文明」   20世紀80年代,外國科學家斷言,如果中國不放棄方塊文字,將無法進入資訊時代。
  • ...世界對中共威脅的看法發生轉變」,汪文斌:罔顧事實,滿口謊言
    有記者提問,據報導,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美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線上論壇稱,國際上越來越多人認識到中國的自私及其試圖在全球佔據主導地位。因此越來越多的國家支持美方世界觀。世界對中國共產黨威脅的看法發生了有力轉變,請問中方對此有何回應?汪文斌表示,蓬佩奧一貫罔顧事實,滿口謊言,利用一切場合肆意污衊抹黑中國。國際社會對此看得十分清楚。
  • 陳欣新:臺灣法律地位的國際法理據
    鑑於兩岸均接受法治觀念, 所以, 臺灣的法律地位就成為「統獨」爭執的焦點問題。本文通過對相關的國際法律文件及法律事實和理論爭議進行梳理和分析提出, 在國際法上, 臺灣地區的法律地位已經明確並非法律地位未定, 即臺灣與大陸同屬一個中國 (現國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 , 臺灣並非獨立的主權國家或具有主權的法律實體, 中國的國號變更在國際法上不影響臺灣屬於中國的法律地位。
  • 第十六屆全國高校國際貿易學科協作組會議暨2017年中國國際貿易...
    四川新聞網成都11月8日訊(記者 仲健鴻)11月3日至5日,由全國高校國際貿易學科協作組主辦、西南財大國際商學院承辦的「第十六屆全國高校國際貿易學科協作組會議暨2017年中國國際貿易學科發展論壇」在柳林校區舉辦。
  • 【難民問題】將「難民」轉變為「移民」:制度性變革和國際保護中的政治 | 國政學人 第503期
    該期刊以歐洲為根源,在二十餘年的發展當中一直致力於摘要和概括最能反映學界研究成果的前沿理論爭辯問題與理論嚴謹的實證分析。該期刊2019年影響因子為2.756。本文指出導致「移民」和「難民」區分難題增多的四種「政策轉變」實踐,採用歷史制度主義方法和大量經驗資料,其中包括2013-2016年間在埃及、黎巴嫩、摩洛哥、突尼西亞和土耳其進行的為期3年的初步實地調查成果,並由此證實了這些國家正積極尋求在難民選擇上獲得更大自主權,以免令自身處於被迫履行國家責任的境地。
  • 漢語逐漸登上國際舞臺!
    英國《衛報》稱,隨著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影響力的增強,英語的作用將逐漸減小。文章指出,英語的榮耀只持續了2個世紀,與拉丁語和波斯語都還無法相比。英語的衰落很可能會與中國當前的興起同時發生,後者有記錄的歷史就有3000年,中文也是門偉大的語言。
  • 《共產黨宣言》的國際影響與歷史貢獻
    如1998年英文版中收入英國著名學者埃裡克·霍布斯鮑姆撰寫的導言——《論〈共產黨宣言〉》,2012年再版單行本。中國出版的《宣言》注釋讀本和研究讀本,均為世界之最。今天,《宣言》不僅是世界各國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必讀的經典,也成為全人類最重要的精神財富。2013年,《宣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