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 2007年發達經濟體產出增長放緩,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產出保持快速增長。為應對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市場波動所產生的不利影響,主要經濟體中央銀行不同程度地放鬆了貨幣政策。
● 主要發達經濟體繼續主導國際金融市場格局,新興市場經濟體在國際金融市場的份額有所上升,主要國際金融市場成交量繼續增長。全球主要金融市場後臺支持系統出現明顯整合趨勢;對衝基金快速發展;主權財富基金正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一支穩定性力量。
● 美國次貸危機、日元利差交易等加劇了國際金融市場波動。2007年,美元繼續走弱;美元短期利率下降,其他主要貨幣短期利率繼續上升;主要國家中長期國債收益率先升後降;主要股指在寬幅振蕩中上漲,盤中創歷史或階段新高;國際黃金、原油、農產品(23.50,0.51,2.22%)價格大幅上漲,屢創歷史新高。
● 2007年,中國金融改革開放繼續深化,中國金融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聯繫進一步加強。外資銀行法人化改制進展順利,外資對中國金融市場參與進一步加大,中資也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金融市場。中國金融市場的全球影響繼續擴大。
● 中國將進一步加強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市場參與者結構,適當擴大境外對中國金融市場的參與規模,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積極創造條件推動中資參與國際市場,積極穩妥地推進資本項目有序開放,為金融市場進一步對外開放創造條件。
第一部分
國際金融市場運行的宏觀環境
2007年,發達經濟體產出增長放緩,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保持快速增長。受美國次貸危機持續擴散等因素影響,第四季度世界經濟顯著放緩,全年世界產出增長率估計為4.9%,比上年略有下降1;國際貿易增速減緩;全球外國直接投資達到創紀錄水平,但增幅有所下降。為應對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市場波動,2007年主要中央銀行不同程度地放鬆了貨幣政策,美聯儲數次降低利率,日本銀行和歐洲中央銀行先後停止實施貨幣政策緊縮措施。貨幣政策方向變化影響了國際金融市場價格走勢和流動性狀況,一些非經濟因素也對國際金融市場產生著影響。金融市場動蕩、全球失衡、油價上漲等因素,將構成影響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潛在風險,預計2008年全球經濟增長將進一步放緩。
一、2007年發達經濟體產出增長放緩,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產出保持快速增長
世界經濟自2002年復甦以來保持了持續增長勢頭,處於1980年以來的最好時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2007年全球產出增長率比上年略有下降;發達經濟體產出增長放緩,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產出保持快速增長。
(一)美國和加拿大經濟增長放緩
美國經濟經歷2001年的衰退後,在趨向寬鬆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刺激下,2002年恢復增長。2004年實際GDP增長率達到3.6%的峰值後,2005年以來美國經濟增速逐漸放緩。2001-2006年期間,美國年均GDP增長率為2.4%。
2007年,美國各季度實際GDP同比分別增長1.5%、1.9%、2.8%和2.5%,第四季度實際GDP增長有所放緩,全年增長2.2%,明顯低於上年2.9%的增幅2。受房地產市場進一步衰退、金融市場動蕩加劇、居民消費疲軟、企業投資放緩等因素影響,2007年美國經濟增長減慢。以對美國GDP貢獻較大的個人消費支出3為例,10-12月份環比增長分別為0.3%、1.0%和0.2%,增幅較小。在美元持續貶值的同時,美國貿易逆差狀況有所好轉,經季節調整的經常帳戶赤字前三季度分別為1,970.97億美元、1,889.19億美元、1,784.56億美元。2007年核心消費價格指數上漲2.4%,略低於上年的2.6%。2007年12月,美國CPI同比增長4.1%,為1990年以來的最大漲幅。美國第四季度失業率上升較快,12月份達兩年來最高水平5.0%,全年平均失業率為4.6%4。由於美國次貸危機的負面影響仍在持續,2008年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的可能性增大。
加拿大經濟2001年後緩慢復甦,2001-2006年實際GDP年均增長2.6%。2007年各季度加拿大實際GDP同比分別增長2.1%、2.6%、3.1%和2.9%,全年增長2.7%,比上年略有放緩。2007年加拿大CPI漲幅達2.2%,高於上年的2.0%,核心CPI漲幅在2007年7月以後持續回落。5
(二)歐元區經濟增長略有放緩,英國經濟仍保持較快增長
歐元區經濟從2001年起大幅減速,2004年開始走向復甦,但回升速度較慢,2006年經濟增長加快,GDP增長率達到2001年以來的最高值2.8%。2007年,在內需和出口增長的推動下,歐元區GDP增長2.6%。歐元升值並未對經常帳戶產生負面影響,2007年各季度經常帳戶差額分別為-1.87億歐元,-48.93億歐元、97.52億歐元和84.31億歐元。歐元區下半年通脹壓力明顯增大,9月份以後總體消費價格指數(HICP)上漲加速,連續四個月突破歐洲中央銀行2%的目標值,12月份HICP同比增長3.1%,創下2002年歐元流通以來最高水平。失業率延續2005年以來的下降趨勢,全年平均為7.4%,創歷史最低水平。6受金融市場動蕩、油價上漲、薪資上調壓力較大和歐元持續升值等不利因素作用,2008年歐元區經濟增速下降風險加大。
英國經濟從2006年開始了新一輪擴張。2007年,英國全年實際GDP增長3.1%,略高於上年的2.9%。英國經濟強勁增長,主要得益於家庭消費支出和商業投資增長的推動,但出口下降和住宅投資放緩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經濟增長。在英鎊升值情況下,貿易逆差有所擴大。年內消費價格指數波動較大,3月份CPI同比上漲3.1%,為年內最高值,後逐步回落至8、9月份的1.8%,最後三個月保持在2.1%的水平7。連續加息的累積效應對物價上漲產生了一定抑制作用。第四季度失業率為5.2%,與上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8。
(三)日本經濟復甦進程受阻
日本經濟在經歷2001年和2002年的低谷後,2003年開始走向復甦,近四年平均增長率達到2.1%。2007年日本實際GDP增長2.1%(初步估計數),比上年有所下降,淨出口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92007年,日本經常帳戶順差有所擴大,1月份為17,695億日元,11月份為21,645億日元。2007年日本消費者價格水平與上年基本持平。失業率低位波動,全年平均失業率為3.9%,為199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10。由於消費需求疲弱尚未明顯改善,出口需求受外部影響可能下降,以及新建築標準法規的實施帶來國內房地產業投資下降,2008年日本面臨經濟復甦勢頭趨弱的風險。
(四)新興市場及其他發展中經濟體產出保持快速增長
近些年來,新興市場及其他發展中經濟體處於歷史上最好的經濟發展時期。2007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產出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內需擴張、石油和農產品價格的上漲使得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通貨膨脹水平上升。
亞洲經濟體仍保持較好發展勢頭。亞洲新興工業化經濟體自2002年強勁復甦後,經濟增長較為平穩。2007年,亞洲新興工業化經濟體經濟增長趨緩,IMF預計,2007年新興工業化經濟體GDP增長率為4.9%,低於上年的5.3%,中國香港、韓國、新加坡和中國臺灣經濟增長均減速。亞洲發展中經濟體2002年以來經濟增長逐年加快,2007年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產出增長率估計達9.6%,與上年持平11。受美國經濟放緩和油價上漲影響,2008年亞洲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產出增長可能放緩。
獨立國協國家產出增長加快,中歐和東歐國家產出增速小幅回落。據IMF估計,2007年,獨立國協國家經濟繼續擴張,2007年產出增長8.2%,較上年加快0.1個百分點。中歐和東歐國家2007年產出增長5.5%,較上年同期回落0.9個百分點。12中歐和東歐國家連續六年經濟增長保持在4.5%以上。中歐和東歐國家經常帳戶逆差佔GDP的比例偏高,是其經濟面臨的主要風險。
拉美地區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拉美經濟自2003年起進入強勁增長階段。2003-2006年期間GDP年均增速達4.6%,預計2007年實際GDP將實現5.6%的增長率,與上年持平,連續五年保持快速增長。13其中,阿根廷實際GDP增長8.6%、巴西增長5.3%、墨西哥增長3.3%。拉美地區經濟增長主要得益於世界經濟穩定增長、國內消費日趨旺盛、私人投資活躍。國際市場原材料價格上漲,使得拉美地區國際收支呈順差,外匯儲備增加。2007年拉美地區就業形勢好轉,失業率從上年的8.6%下降至8%。由於拉美經濟和美國經濟聯繫較密切,美國經濟增長減速將對拉美經濟產生較大負面影響。
非洲經濟增長進一步加快。近年來非洲經濟增長步伐不斷加快,2001-2006年間非洲實現年均4.9%的經濟增長。2007年經濟增長繼續加快,實際GDP增長率將達6.0%,高於上年的5.8%。非洲經濟平穩增長主要得益於全球經濟持續好轉、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上升、非洲地區政治局勢趨向穩定以及宏觀經濟管理改善等因素。
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的形成與核心城市及其周邊城市圈的發展密不可分,國際金融中心的影響也逐漸從核心城市輻射到周邊城市圈、所在國家乃至更大範圍。
主要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的周邊都集聚著一系列城市群,亦即大都市圈,如紐約大都市圈、倫敦大都市圈、東京大都市圈等。紐約國際金融中心依託於集中了美國70%的工業的東北部工業區,與周邊40個城市共同構成世界第一大城市群――「美國東北部大西洋(16.34,-0.24,-1.45%)沿岸城市群」,這是美國人口最密集的地區。城市群從波士頓到華盛頓,以紐約為核心,各城市分工明確:紐約主導金融,華盛頓是政治中心,波士頓教育業發達,其他各城市也都形成了以製造業為主的各有特色的產業結構。倫敦大都市圈則依託於英倫三島中最富庶的英格蘭區域。
東京大都市圈所依託的日本三灣一海地區則集中了日本80%的產業,60%的城市化人口。
主要國際金融中心多以周邊和國內經濟發展為依託,並對周邊地區經濟產生顯著影響。美國、日本國內經濟的迅速發展分別促成了20世紀50年代紐約國際金融中心和80年代東京國際金融中心的形成,這兩個國際金融中心也分別為各自地區及美日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金融支持,對周邊地區經濟產生了廣泛影響。例如,紐約國際金融中心興起後,製造業逐步淡出城市中心區域,向周邊城市轉移。「9.11」事件後,紐約市一些金融機構加快了向周邊地區擴展的步伐,許多金融機構都在新澤西、康乃狄克和紐約州建立了自己的安全備份系統,這對當地經濟產生了積極影響。東京一直堅持在大都市範圍分散城市職能的策略,在城市群中心區域主要發展國際金融中心功能,並向其它級次中心疏散某些輔助功能,目前已造就了包括市中心區、八個周邊副中心區、九個外圍特色新城在內的城市體系,不同區域定位不同。與紐約、東京相比,倫敦更注重服務於全球貿易和投資。倫敦的金融產業原先較為集中在金融城內,但近年來金融機構為了獲得更多的空間,逐步向倫敦碼頭區搬遷,這一區域現在已經建成為倫敦第二個商業中心。
二、2007年主要中央銀行不同程度放鬆了貨幣政策,流動性注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市場流動性壓力
(一)主要經濟體中央銀行不同程度放鬆了貨幣政策
2007年,全球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呈現前緊後松特點。許多新興市場及發展中經濟體貨幣政策仍保持緊縮態勢,以應對經濟過熱和通脹壓力。同時,多家中央銀行為市場提供流動性,以緩解次貸危機引發的市場短期資金趨緊狀況。
1、美聯儲數度降息以化解次貸危機可能引發的經濟衰退風險
為化解次貸危機可能引發的經濟衰退風險,美聯儲於9月18日決定將保持了14個月的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從5.25%下調至4.75%,這是美聯儲自2003年以來首次下調該利率。隨著次貸危機影響擴散,美聯儲又分別在10月31日與12月11日將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各下調25個基點。同時,為緩解次貸危機引發的市場流動性緊張狀況,自2007年8月至12月,美聯儲還將再貼現利率從6.25%下調至4.75%,並適時向金融市場供應流動性。預計未來美聯儲將繼續降息,以避免美國經濟陷入衰退。
2、歐洲中央銀行上半年兩次上調利率,下半年保持利率水平不變
歐洲中央銀行自2005年底以來連續加息八次,其中2007年3月8日、6月6日將主要再融資利率各上調25個基點,以後各月維持該利率在4%的水平不變。2007年歐元區經濟基本面良好,企業盈利增加和就業市場改善,能夠支持經濟中期增長,加之貨幣和信貸強勁擴張,中長期內物價仍存在上行風險,這些因素促使歐洲中央銀行在上半年兩度提高利率。歐洲中央銀行在下半年保持基準利率不變主要是為了緩解金融市場波動帶來的負面影響。未來歐洲中央銀行貨幣政策走向將在抑制通貨膨脹和熨平金融市場波動對經濟的負面影響之間進行權衡。
3、英格蘭銀行調整貨幣政策方向
2007年1 月11 日、5 月10 日、7月5日,英格蘭銀行延續2006年緊縮性傾向,分別上調基準利率各25個基點至5.75%,達到2001年以來的最高水平。然而,金融市場波動加大了英國經濟中期下行風險。12月6日,為緩解信貸市場緊縮狀況,英格蘭銀行將基準利率下調至5.5%,這是該銀行兩年來首次降息。如果2008年金融市場波動對經濟的負面影響進一步擴大,英格蘭銀行或將再度降息。
4、日本銀行年初加息後維持利率不變
2007年2月,日本銀行將無擔保隔夜拆借利率從0.25%上調至0.5%,主要原因在於日本銀行擔心長期的低利率政策可能引發經濟過熱14。之後,日本的通貨膨脹指標出現持續下降趨勢,表明日本尚未完全擺脫通貨緊縮的局面,日本銀行遂連續10個月將利率保持在0.5%的水平。次貸危機引發美國經濟增長放緩,將對日本經濟復甦造成影響。在通貨緊縮壓力加大與金融市場動蕩等多重因素影響下,日本銀行在2008年加息的可能性不大。5、許多新興市場及發展中經濟體採取緊縮性貨幣政策措施,以化解通脹壓力
2007年,中國、俄羅斯、印度、韓國等主要新興市場及發展中經濟體均採取了緊縮性貨幣政策措施,以化解日益明顯的通貨膨脹壓力。中國先後6次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10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印度2次提高回購利率,4次提高現金準備金率;韓國年內2次加息至六年來最高點;俄羅斯8月上調了存款利率25個基點。巴西、印度尼西亞、泰國等國家由於2007年之前利率偏高、經濟處於復甦階段等原因,調低利率以刺激經濟增長。
(二)流動性注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市場流動性壓力
在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趨於寬鬆的背景下,國際金融市場利率總體呈現先升後降走勢,利差縮小帶動美元對主要貨幣進一步貶值。
為緩解次貸危機帶來的信貸緊縮,多家中央銀行向市場注入了流動性。美聯儲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緩解市場流動性緊張局面,包括連續下調貼現率、擴大貼現貸款抵押品接受範圍、延長窗口貸款期限、啟動定期資金招標便利(TAF)新工具等。歐洲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也採取措施為市場提供流動性。12月12日美聯儲聯合歐洲中央銀行、加拿大銀行、英格蘭銀行、瑞士國民銀行共同採取旨在緩解貨幣市場融資壓力的措施,為全球貨幣市場提供資金。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減弱金融市場波動,緩解了金融市場流動性壓力。
專欄1.2 中央銀行就貨幣政策與公眾的溝通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央銀行普遍就貨幣政策加強了與公眾的溝通,溝通渠道趨於多樣化,貨幣政策決策更加透明,這有助於提高貨幣政策的可預測性、穩定公眾通脹預期並獲取有效反饋以改進貨幣政策。中央銀行就貨幣政策與公眾溝通的主要方式有:貨幣政策會議聲明和紀錄、新聞發布會、各類專題報告、中央銀行官員在各種場合的講話等。
目前美歐日中央銀行在貨幣政策會議之後都發表會議聲明。美聯儲和日本銀行還公布會議紀錄。會議紀錄介紹了與會委員對經濟的看法和貨幣政策決定的投票情況。
歐洲中央銀行和日本銀行在貨幣政策會議之後都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由於歐洲中央銀行不公布會議紀錄,所以新聞發布會便顯得尤為重要。在新聞發布會上,歐洲中央銀行行長公布貨幣政策決定並做出解釋,介紹對經濟形勢的分析,評估經濟運行風險。中國人民銀行通過新聞稿的形式介紹貨幣政策季度例會討論情況、其他貨幣政策決定及相關情況。
在貨幣政策方面,美聯儲發布的專題報告主要有《美聯儲向國會所作的貨幣政策報告》、《褐皮書》、《美聯儲年報》和《美聯儲公告》;歐洲中央銀行主要發布《歐洲中央銀行月報》、《歐洲中央銀行工作人員關於歐元區宏觀經濟的預測報告》和《歐洲中央銀行年報》;日本銀行發布《經濟金融形勢月報》、《經濟和物價展望報告》和《日本銀行年報》;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國人民銀行年報》和《中國人民銀行統計季報》等。這些報告都包含對當前經濟金融狀況、貨幣政策的分析和對未來主要經濟指標的預測等內容。
中央銀行官員還利用演講、訪談等機會闡述對經濟的看法,詮釋貨幣政策,達到引導公眾預期和增進政策可信度的目的。主要中央銀行都在各自網站公開其領導成員的重要講話。
三、國際貿易增速趨緩
近些年來,世界貿易高速增長,發展中國家在其中扮演著愈來愈重要的角色,但全球失衡引人關注。從1990年到2005年,全球貿易平均增速幾乎是世界GDP增速的兩倍。運輸成本下降、技術創新是驅動貿易增長的關鍵因素,貿易障礙的不斷削弱也發揮著重要作用。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出口中的份額已經從1980年的22%上升到2005年的32%,預計2030年將達到45%的份額。15從2000年到2006年,美國經常帳戶差額佔GDP的百分比平均為-5.01%;日本為3.14%;亞洲新興工業化經濟體為5.4%;中東為11.66%。16
2007年全球貿易預計將達到16萬億美元,相當於世界GDP的31%17,但增長速度預計有所下降。據IMF估計,2007年全球商品和服務貿易增長6.6%,低於2005年、2006年的7.5%和9.2%。其中,2007年進口預計增長4.3%,低於2005年、2006年的6.1%和7.4%;出口預計增長5.4%,低於2005年、2006年的5.8%和8.2%。
2007年,發展中國家國際貿易增速繼續高於發達國家。IMF預計發達經濟體出口增長5.4%,其他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為9.2%;預計發達經濟體進口增長4.3%,其他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為12.5%。18
2007年,國際貿易製成品價格和初級產品價格繼續上漲。製成品價格預計上漲7.9%,高於上年的3.8%;原油價格預計上漲6.6%,非能源商品價格預計上漲12.2%,分別低於2006年的20.5%和28.4%19。
全球失衡和貿易保護主義可能對世界經濟增長前景造成一定不利影響。2007年,全球失衡仍然嚴重,IMF預計美國和英國的經常帳戶赤字佔GDP的比重2007年將分別達到5.7%和3.5%;而日本的經常帳戶盈餘佔GDP的比重將達到4.5%,亞洲發展中國家將達到6.9%,中東將達到16.7%。多哈回合談判進展艱難,各種形式的新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
四、全球外國直接投資達到創紀錄水平
近些年,私人資本在國際資本流動中的主導地位進一步加強,目前,私人資本流動已佔全球資本流動的3/4以上;受金融產品創新和資產證券化的影響,國際資本流動的期限結構趨向模糊;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資本總流動(含官方流動和私人流動)呈現淨流入之勢;與上世紀90年代不同的是,在發展中國家的資本淨流入中,外國直接投資淨流入在淨金融流動中的比重顯著上升20。
全球外國直接投資達到創紀錄水平,但增幅放緩。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估計,2007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總流入量將達到1.5萬億美元,增長17.8%,而上年增長34%。21其中,發達經濟體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增長16.8%,發展中經濟體增長15.7%,轉型經濟體增長40.8%。美國是接受外國直接投資最多的經濟體,英國和法國緊隨其後;次貸危機並沒有對美國吸引外資產生顯著負面影響。中國仍然是接受外國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經濟體,中國香港、巴西、墨西哥、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的規模居於發展中經濟體前列。報告認為,有多種因素導致2007年全球直接投資創歷史新高,其中,企業利潤上升、現金流動充裕和企業間跨國併購活躍是主要因素。
國際債務證券市場國際債券票據淨髮行額受金融市場波動影響較大。2007年第一季度,國際債券和票據淨髮行額為8,660億美元,環比下降2%。第二季度,該市場顯著擴張,淨髮行額達到1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8%,環比增長8%,債券和中期票據的餘額上升到近20萬億美元,是四年前的兩倍。第三季度,受金融市場波動影響,國際債務市場借款大幅度下降,債券和票據淨髮行額為3,960億美元,不到前一季度的一半,同比下降4%,是兩年來第一次。22
國際銀行業跨境存貸款形式的外部資產增量出現下降。據BIS統計,2006年第四季度BIS報告銀行的跨境存貸款餘額增長37,969億美元;2007年上半年BIS報告銀行的跨境存貸款餘額增量下降,一、二季度分別為18,960億美元和10,260億美元,遠低於上年第四季度的水平。23
近些年,國際資本流入對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宏觀經濟管理帶來了挑戰。大規模資本流入不利於幣值穩定;外匯儲備積累加大了貨幣政策調控的難度;短期國際資本流動的無序性和投機性加大了新興市場經濟體宏觀經濟管理的難度。
專欄1.3 亞洲金融危機十年回顧
(一)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
總結亞洲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應汲取的經驗教訓是多方面的。
一是金融對外開放必須與本國金融體系狀況相適應。健全的國內金融體系是抵禦外部衝擊的微觀基礎,因而要把開放進程與內部改革進程有效結合。有序的開放有利於國內外金融業相互滲透,相互借鑑,缺乏管理的開放和銀行體系的脆弱會對金融穩定構成威脅。
二是各國應加強對跨國資本流動的監管,尤其要加強對短期資本流動的監管。短期投機性資本的異常流動有可能成為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各國應實行適合本國國情的匯率制度,過於僵化的匯率制度容易受到國際遊資衝擊。
三是建立適當的危機應急處理機制是防範危機,減少危機損失的保障。各國應建立適合自身實際情況的危機處理機制,同時加強區域金融合作,來共同應對區域金融危機。國際組織也應改進救助方式,針對救助對象的具體情況採取更加合適的應對措施。
(二)亞洲危機後東亞各經濟體經濟金融的發展
亞洲金融危機之後,中國政府承諾人民幣不貶值,同時採取了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這些政策體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國家的全局意識與高度責任感,為制止危機的進一步蔓延,為亞洲經濟的快速恢復和重新發展做出了貢獻。危機之後,亞洲各經濟體加強了宏觀經濟結構調整和金融監管體制改革,並有步驟地推進了外匯管理體制以及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在經濟發展和金融危機防範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清邁協議》在「10+3」範圍內所確立的貨幣互換機制,以及亞洲經濟體之間的其他金融合作行動,有助於這些經濟體解決短期國際收支問題、穩定和發展金融市場。
在亞洲各經濟體的共同努力下,亞洲經濟在金融危機之後得以迅速恢復。1999年以來,亞洲新興工業化經濟體年增長率一直保持在5%左右。亞洲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近三年的平均經濟增長率更高達9.6%。近十年,亞洲國家和地區經常帳戶盈餘也一直穩步上升,從而集聚了大量的外匯儲備,目前儲備總額達3.84萬億美元,是1997年底的5倍。同時,亞洲國家總體負債比重呈下降趨勢,債務安全程度逐年提高。1998年泰國負債佔GDP比率為93.9%,2006年降至35%;馬來西亞總負債佔GDP比率也從1998年的59.5%降至2007年的29.7%。2001年中國的債務保障比率24為7.8%,2006年降為2.2%;2002年韓國債務保障比率為12.5%,2006年已降至8.4%。
通過金融體系改革,亞洲國家金融體系穩定性得到加強。亞洲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得到改善,不良資產比率也不斷下降。如泰國銀行業在1999年的不良資產比率為48%,2007年9月則降至8.7%;1998年菲律賓不良貸款比率為10%,2001年達到峰值17%,目前則降為5.28%。許多亞洲國家,如中國、印尼等還逐步推進了銀行業的產權改革,銀行體系穩定性得到進一步加強。亞洲金融危機之後,韓國強化了中央銀行的獨立性,成立了全面負責金融業監管的韓國金融監督院,有效地提高了防範金融危機的能力。日本修改了《中央銀行法》,增強了中央銀行的獨立性,並加強了對金融機構的重組。許多國家採取了基於風險的監管體制,匯率機制更富有彈性。
與此同時,一些經濟體完備了破產法、債務重組機制,成立了信用調查機構,決策者加強了信息和經驗交流。經濟對銀行信貸的依賴程度逐漸降低,更多地依靠直接融資。此外,亞洲經濟體還加強了區域內合作,積極推動東協「10+3」框架下危機防範機制。
與十年前金融危機時相比,今天的亞洲市場充滿活力。因此,儘管當前亞洲國家面臨資本流入、貨幣升值、全球經濟放緩等挑戰,但是由於管理體制的變化以及風險意識的增強,亞洲經濟前景仍較為樂觀。
五、非經濟因素也影響了國際金融市場
(一)地緣政治和恐怖主義對油價、匯率和金價有較大影響
地緣政治和恐怖主義風險對於石油價格、黃金價格以及主要貨幣匯率的走勢都有重要影響。
受伊朗核危機進一步加劇及相關傳聞影響,國際原油期貨價格一路攀升。海灣地區衝突等地緣政治問題,還引起了市場對避險金融資產需求的上升,從而推高了金價以及瑞士法郎匯價。
2007年,世界各地恐怖襲擊事件頻發,恐怖主義依然構成全球安全與穩定的威脅。全年發生恐怖襲擊事件300多起,造成數千人傷亡。恐怖事件嚴重影響到市場投資者信心,加劇了國際金融市場動蕩。產油地區發生的恐怖襲擊事件,對油價上升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全球氣候變暖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逐步顯現
受溫室氣體二氧化碳過度排放的影響,天氣變暖已成為全球性問題。全球變暖導致氣候災害更加普遍,熱帶風暴、洪澇災害等頻頻發生,給全球農業生產帶來了較大的危害,影響了農產品期貨價格走勢,也給全球保險業帶來了嚴重挑戰。為了共同應對全球天氣變暖問題,《京都議定書》要求工業化國家到2012年將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在1990年基礎上削減5.2%,並允許難以完成削減任務的國家,從其它國家購買排放額度。國際金融市場上出現了許多和碳排放權有關的金融創新產品,如二氧化碳排放權期貨等。目前歐洲已成為碳排放交易市場中心。
不斷加深的金融市場動蕩正深刻地影響著美國以至全球經濟的增長。全球失衡、油價上漲、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因素也將構成影響世界經濟增長和國際金融市場運行的主要潛在風險。估計2008年全球經濟增長將進一步放緩,而發達經濟體的增速可能降幅更大。面對較為嚴峻的經濟前景,預計美聯儲將繼續調低利率;歐洲中央銀行的利率決定將取決於其關於通貨膨脹和經濟下滑風險的權衡;日本銀行和發展中經濟體中央銀行採取更加嚴厲緊縮政策的可能性不大,一些發展中經濟體的貨幣政策還可能趨於寬鬆。
第二部分 國際金融市場運行狀況
2007年,主要發達國家繼續主導國際金融市場格局,新興市場經濟體在國際金融市場的份額有所上升,主要國際金融市場成交量繼續增長。全球主要金融市場後臺支持系統出現明顯整合趨勢;對衝基金快速發展;主權財富基金正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一支穩定性力量。美國次貸危機、日元利差交易等加劇了國際金融市場波動。美元繼續走弱;美元短期利率波動下降,其他主要貨幣短期利率繼續上升;主要國家中長期國債收益率先升後降;主要股指在寬幅振蕩中上漲,盤中創歷史或階段新高;國際黃金、原油、農產品(23.50,0.51,2.22%)價格大幅上漲,屢創歷史新高。
一、2007年國際金融市場交易量和格局
隨著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崛起,國際金融市場格局發生了一些變化,如新興市場經濟體貨幣在外匯市場交易中份額上升、中國股票市場規模在全球股票市場排名上升等,但總體來說,發達國家在國際金融市場的主導地位仍較為牢固。
(一)英國(倫敦)在外匯交易中的領先地位進一步增強,全球外匯市場成交大幅上升
1、英國(倫敦)在外匯交易中的領先地位進一步增強
英國(倫敦)在全球外匯交易中的領先地位進一步強化。根據國際清算銀行三年一次的調查,英國在外匯市場交易中的份額由三年前的31.3%升至2007年4月的34.1%,擴大了領先優勢。美國雖然排在第二位,但已遠遠落後英國,市場份額由三年前的19.2%降至2007年的16.6%。瑞士以6.1%的份額超越日本成為第三大外匯交易中心。日本外匯市場的市場份額為6.0%,居第四位。新加坡和香港的外匯交易量在全球總交易量中分別佔5.8%和4.4%的份額,居全球第五、第六位。25
2、全球外匯市場成交量大幅上升,主要交易工具仍是外匯掉期
2007年4月全球外匯市場平均日交易量約為3.2萬億美元,較2004年大幅增長71%。在各類交易工具中,傳統的即期交易佔總成交量的比重為33%,比2004年調查時下降2個百分點,外匯掉期仍是最主要的交易工具,其市場份額為56%,比2004年上升了3個百分點,而直接遠期交易佔比仍為12%。26
3、美元仍是外匯交易的主導貨幣,新興市場經濟體貨幣在外匯交易中的比重上升明顯
在外匯市場交易幣種中,美元仍佔主導地位,但其市場份額略有下降。2007年4月,按雙邊統計,美元的市場份額由三年前的88.7%降至86.3%。其它主要貨幣,例如歐元、日元和英鎊的份額也有所下降。與之相反,新興市場經濟體貨幣在外匯市場交易中的比重顯著上升。包括港元在內的新興市場經濟體貨幣總體上佔據了全部交易的20%左右,大大高於2004年5%的份額。
4、更多機構參與外匯市場交易,報告交易商之間的交易佔比呈下降趨勢,而報告交易商與其客戶之間的交易佔比上升,外匯交易大多跨境發生2007年4月,報告交易商之間的交易佔比為43%,較三年前下降10個百分點。報告交易商與其客戶之間的交易佔比明顯上升,其中,報告交易商與其他金融機構之間的交易佔40%的份額,較三年前上升7個百分點;報告交易商與非金融客戶之間的交易佔比為17%,較三年前上升3個百分點。2007年4月,本地外匯交易佔比為38%,跨境外匯交易佔比則高達62%。27
5、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的外匯期貨成交量繼續保持全球領先地位
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的外匯期貨成交量繼續保持全球領先地位,2007年其成交量最大的三個品種――歐元、日元、英鎊期貨全年分別成交4,306萬手、3,082萬手和2,080萬手,同比分別增長5.5%、56.6%和29.2%。
(二)英國是跨國借貸業務的集中地,國際貨幣市場規模繼續擴張
1、英國是跨國借貸業務的集中地
英國是國際銀行業務量最為集中的國家。據倫敦國際金融服務局(IFSL)統計,2007年3月末,在跨境借出方面,英國佔全球跨境借出總餘額的20%,其次是德國(10%)、美國(9%)、法國(9%)和日本(7%);在跨境借入方面,英國佔全球跨境借入總餘額的21%,其次是美國(11%)、德國(8%)、法國(8%)和開曼群島(6%)。2007年,在英國的跨國銀行業務中,處於主導地位的借貸貨幣是美元(45%),其次是歐元(35%)和英鎊(11%)。
2、全球場外利率衍生品市場規模增長較快
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統計,截至2007年6月末,全球場外利率衍生品市場名義餘額達346.9萬億美元,比2006年末增長19.2%。
3、芝加哥商業交易所和泛歐交易所的短期利率期貨成交量繼續保持全球領先地位
芝加哥商業交易所和泛歐交易所的短期利率期貨成交量繼續保持全球領先地位,2007年上述兩家交易所成交量最大的三個品種――3個月歐洲美元存款期貨(CME)、3個月歐元存款期貨(Euronext.liffe)、3個月英鎊存款期貨(Euronext.liffe)全年分別成交62,147萬手、22,141萬手和11,968萬手,同比分別增長23.7%、9.6%、44.2%。
(三)美國、歐元區、日本、英國在全球債券市場佔據絕大多數份額,國際債券未清償餘額增長較快
1、美國、日本佔據全球國內債券未清償餘額的絕大多數份額,美國、英國、歐元區佔據國際債券未清償餘額絕大多數份額
據國際清算銀行統計,2007年6月末,全球債券市場債券未清償餘額為73.82萬億美元,較2006年末增長6.7%,其中,在本國市場上發行的國內債券未清償餘額為52.94萬億美元,比2006年末增長為4.3%;在境外市場上發行的國際債券未清償餘額為20.88萬億美元,比2006年末增長13.2%。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的未清償債券餘額在全球市場中佔絕大多數份額。
在國內債券市場方面,美國、日本、義大利、法國、德國、西班牙的債券未清償餘額在全球排名前六位(見圖2.1)。
在國際債券市場方面,按發行人居住地的國別劃分,美國、英國、德國、荷蘭、法國、西班牙發行的國際債券未清償餘額在全球排名前六位(見圖2.2)。歐盟作為一個整體,其國際債券未清償餘額所佔比重為60%。
2、金融機構是國際債券的主要發行人,政府則是國內債券的主要發行人
截至2007年6月末,金融機構發行的國際債券未清償餘額佔比79%,其次是公司發行人,其市場份額為10%,政府、國際組織發行的國際債券的市場份額分別是8%和3%。國內債券發行方面,政府發行的債券未清償餘額最大,佔比48%,金融機構次之,市場份額為41%,而公司發行人的份額僅為11%。
3、歐元、美元是國際債券發行的主要幣種
國際債券的發行以歐元和美元為主。2007年9月末,以歐元和美元標價的國際債券未清償餘額分別佔48.0%和35.4%。其他佔比較高的貨幣是英鎊、日元、瑞士法郎、加拿大元、澳大利亞元。
4、歐洲期貨交易所和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長期利率期貨成交量繼續保持全球領先地位
Eurex和CBOT的長期利率期貨成交量繼續保持全球領先地位,2007年上述兩家交易所成交量最大的兩個品種――10年期德國國債期貨和10年期美國國債期貨全年分別成交32,023萬手和34,923萬手,同比分別增長0.1%和36.6%。
(四)美國、日本、歐元區股票市場規模依然保持全球領先地位,中國內地股票市場規模增長較快
1、全球股票市值主要集中在美國、日本、歐元區和英國,上海證券交易所、印度孟買證券交易所和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股票市值增長較快
據世界交易所聯盟(WFE)的不完全統計,2007年末,全球主要證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值約為60.69萬億美元,較2006年末增長19.8%。全球股票市值最大的五家交易所是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東京證券交易所(TSE)、泛歐交易所(Euronext)、納斯達克(NASDAQ)和倫敦證券交易所(LSE)。2007年末,其股票市值在全球股票市值中所佔的比重分別為25.8%、7.1%、7%、6.6%和6.3%(見圖2.3)。五大交易所共佔據全球股票市值的52.8%。2007年中國內地股票市場市值增長顯著,其中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市值佔全球的比重為6.1%,位居全球第六位。印度孟買證券交易所和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股票市值也增長較快,在全球的排名上升至第十位和第十二位。
2、全球股票市場融資規模大幅增長,紐約證交所、西班牙證交所和上海證交所的股票市場融資規模位列前三位,其中上海證交所首次公開發行融資額排名全球第二
據WFE不完全統計,2007年全球股票市場共融資(包括首次公開發售和再融資)8,834億美元,較上年增長23.3%,其中,紐約證交所、西班牙證交所、上海證交所、倫敦證交所、香港交易所的股市融資規模名列前五位,其佔全球股票市場融資額的比重分別為15.5%、13.6%、10.0%、9.3%、7.9%。28
2007年全球股票市場首次公開發售融資規模為3,709億美元,較上年增長15.7%,佔總融資規模的42%。其中,紐約證交所、上海證券交易所、倫敦證交所、香港交易所、巴西聖保羅證交所的首次公開發售規模位列全球前五位,其全球佔比分別為16.3%、15.7%、13.4%、10.1%、7.7%。29
3、美國、英國、日本、歐元區的證券交易所股票成交規模位居全球股票市場前列
2007年,全球證券交易所股票(含投資基金)成交金額100.42萬億美元,較上年增長43.8%。成交金額最大的五大交易所分別是NYSE、NASDAQ、LSE、TSE和Euronext,其全球佔比分別為29.1%、15.3%、10.3%、6.5%、5.6%,上海證券交易所以4%的份額列居全球第七位(見圖2.4)。
4、芝加哥商業交易所和歐洲期貨交易所的股指期貨成交量繼續保持全球領先地位,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股指期貨成交量上升至全球第三
CME、Eurex的股指期貨成交量繼續保持全球領先地位。據WFE統計,2007年,CME、Eurex的股指期貨合約成交量分別為63,358萬手、40,054萬手,同比分別增長34.8%和48.3%。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股指期貨合約成交量大幅增長,全年成交13,879萬手,同比增長97.5%,位居第三。Euronext成交9,183萬手,同比增長27.3%,排名下降至第四位。
(五)倫敦、紐約分別是世界黃金現貨、期貨交易中心,全球黃金交易清算金額繼續增長
倫敦是世界上最大的黃金場外交易中心,其後依次是紐約、蘇黎世、東京、雪梨和香港。
2007年倫敦金銀市場協會黃金成交清算量為51.26億盎司(約145,320噸),同比下降6.7%;黃金清算金額為3.6萬億美元,同比增長8.1%。
交易所市場方面,2007年NYMEX、CBOT和TOCOM為全球三大黃金期貨交易所,其中NYMEX黃金期貨成交量為25.06億盎司(約66,282噸),比上年增長57.4%,CBOT和TOCOM的黃金期貨成交量為8.38億盎司(約23,757噸)和18,203噸,分別比上年下降8%和18.1%。
(六)紐約、芝加哥、倫敦保持在商品期貨交易方面的領先地位,全球商品期貨成交量繼續大幅增長
全球商品期貨市場成交量繼續大幅增長。據美國期貨業協會(FIA)統計,2007年前9個月全球在交易所交易的商品類衍生品共成交9.97億手,同比增長24.4%。其中農產品、能源產品和金屬類產品分別成交4.49億手、3.67億手和1.81億手,同比分別增長28.6%、29%和8.1%。CBOT、NYMEX和LME等交易所繼續保持各自在農產品、能源產品和金屬類產品期貨交易方面的全球領先地位。
專欄 2.1 國際金融中心之間的競爭與合作
在當前全球金融市場一體化潮流下,金融中心之間既競爭又合作,呈現出功能互補、相互依存的關係。
(一)全球國際金融中心呈多元化格局
當前,國際金融中心主要分布於發達工業化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體。各金融中心的輻射範圍和功能特點不一。從世界範圍內看,既有倫敦、紐約、東京這樣的全球性國際金融中心,也有法蘭克福、香港、新加坡等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新興市場經濟體還湧現出了一些成長中的金融中心,如上海、杜拜、孟買、約翰尼斯堡等。從功能上看,倫敦是全球最大的外匯和場外衍生品交易中心,紐約有全球最大的資本市場,芝加哥是全球最大的場內衍生品交易中心,法蘭克福有歐洲大陸最大的資本市場、債券市場和衍生產品市場。
(二)全球金融市場一體化和交易手段電子化使得金融中心由金融機構的集聚地在一定程度上轉變為金融交易的服務提供者
國際金融中心在傳統上是金融機構的集聚地,跨國的集中化金融交易依賴於國際金融中心的物理場所。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普遍應用,金融交易電子化趨勢成為潮流,其對物理場所的依賴越來越低,資本跨境自由流動、大型跨國金融機構在全球範圍內活動使得全球市場也出現了一體化。在這種情況下,國際金融中心由金融交易依賴的物理場所轉變成為全球性金融交易提供技術支持和智力支持的服務集中供應地。
(三)金融中心之間競爭性和互補性同時增強
全球金融市場一體化使得金融交易可以在全球多個中心完成,因此金融中心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另外,由於全球金融交易服務需求增長迅猛,金融交易的複雜程度不斷上升,而各個金融中心在業務內容上各有側重,輻射區域也有所差異,因此單個金融中心很難為全球交易者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各個不同層級的金融中心共同構成了全球金融中心體系。一些金融中心的運轉彌補了其他金融中心功能的不足,某些金融中心的發展同時也刺激了相關金融中心的發展。金融中心之間存在較強互補性。
隨著全球金融一體化程度的增強,金融中心的競爭性和互補性同時增強,相互依存程度在上升。當前國際交易所領域湧現出的整合趨勢,體現出金融中心競爭與合作關係的深化。正是多個金融中心在服務上的競爭和功能上的互補,為全球金融交易參與者提供了便利的多功能服務。
二、2007年國際金融市場價格走勢
2007年上半年,各主要貨幣匯率波動相對平穩,主要貨幣短期利率穩步上升,主要國家中長期國債收益率穩步回升,國際主要股指除2月末大幅下挫外,總體保持上升走勢,國際黃金和主要商品期貨價格呈振蕩上行走勢。下半年,受美國次貸危機和通脹風險上升等因素影響,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加大,美元對其他主要貨幣加速貶值,美元短期利率顯著下降,歐元、英鎊、日元短期利率先降後升,主要國家中長期國債收益率明顯下降,國際主要股指波動加劇,在寬幅振蕩中上漲,盤中創歷史或階段新高,國際黃金和主要商品期貨價格加速上行,屢創歷史或階段新高。
(一)美元對歐元及英鎊貶值,對日元先升後貶
2007年,美元兌歐元、英鎊匯率繼續走弱,兌日元匯率先升後降,美元對新興市場經濟體貨幣總體走弱,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美元指數年末報收於76.695,較上年末大幅下跌8.4%。美國經濟增長放緩、次貸危機爆發及影響面擴大、美元相對其他主要貨幣的利差優勢縮小等,是導致美元走弱的主要原因。
1、美元對主要貨幣繼續走弱
歐元兌美元匯率大幅上升。年初,歐元兌美元匯率短暫走低並於1月11日收於1.2892的年內最低點。其後至8月中旬,受歐元區經濟保持強勁增長,歐洲中央銀行兩次加息使得美歐利差縮小等因素影響,歐元兌美元匯率呈穩步上升走勢。8月中旬後,在部分國家中央銀行增持歐元儲備、通貨膨脹壓力加重等因素影響下,歐元開始呈現明顯走強態勢,並於11月26日收於1.4879的歷史最高點。年末,歐元兌美元匯率有所回落,收於1.4589,較上年末上升10.6%(見圖2.5)。
美元兌日元匯率先升後降。上半年,除2月末受日元利差交易大量平倉影響而大幅下行之外,美元兌日元匯率總體保持上升走勢,並於6月22日收於年內最高點123.86。其後,在全球股市下挫、日元利差交易大幅平倉等因素影響下,美元兌日元匯率振蕩下行,並於11月26日收於年內最低點107.3。年末,美元兌日元匯率收於111.33,較上年末下降6.5%(見圖2.6)。
英鎊兌美元匯率小幅上升。1-3月,英鎊兌美元匯率基本在1.92-1.98區間波動。其後,受英國經濟保持強勁增長、英格蘭銀行3次升息等因素影響,英鎊兌美元匯率總體保持振蕩上行走勢,並於11月8日收於26年來新高2.1076。11月中旬後,受英國貿易赤字顯著擴大、英格蘭銀行降息等因素影響,英鎊兌美元匯率回落較多,並於年末收於1.9847,較上年末上升1.3%(見圖2.7)。
2、美元對新興市場經濟體貨幣總體走弱
2007年,美元對大多數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貨幣不同程度貶值,其中美元對人民幣、巴西雷亞爾、新加坡元、泰銖、馬來西亞林吉特、俄羅斯盧布分別貶值6.1%、16.2%、5.3%、4.9%、5.3%和6.1%。美元僅對韓元和印尼盾等少數貨幣升值。
3、人民幣無本金交割遠期市場升值趨勢顯著
境外人民幣NDF市場美元兌人民幣匯率呈現一路振蕩下跌走勢。年末,一年期人民幣NDF收於6.715,人民幣全年升值約9.49%(見圖2.8)。
(二)美元短期利率下降,歐元、英鎊、日元短期利率繼續上升
2007年1-8月,全球主要經濟體的貨幣政策以緊縮為主,歐洲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日本銀行紛紛加息,主要貨幣短期利率保持升勢。8月後,受美聯儲連續降息影響,美元短期利率大幅下降;其他各主要貨幣短期利率受市場降息預期、貨幣市場流動性趨緊、通脹壓力有所升溫等因素影響,波動較大,總體先降後升。
1、美元LIBOR前期走勢平穩,後期大幅下降
1-8月上旬,美聯儲連續5次維持指標利率於5.25%的水平不變,各期限美元LIBOR走勢平穩。8月中下旬,受次貸危機和美聯儲降低貼現率影響,各期限美元LIBOR衝高回落。其後,為化解次貸危機進一步擴大的影響,美聯儲3次降息,將指標利率降至4.25%,受此影響,各期限美元LIBOR大幅下降。年末3個月期美元LIBOR收於4.7025%,較上年末下降65.8個基點(見圖2.9)。
2、歐元LIBOR前期上升,後期先降後升
1-9月,受歐洲中央銀行兩次升息影響,各期限歐元LIBOR振蕩上行。9月後,除10月受次貸危機波及影響而下降之外,各期限歐元LIBOR受通脹壓力加大、市場對歐洲中央銀行加息的預期升溫等因素影響,總體保持振蕩上行走勢。年末3個月期歐元LIBOR收於4.6788%,較上年末大幅上升95.6個基點(見圖2.9)。
3、英鎊LIBOR前期上升,後期在波動中下降
1-9月,受英格蘭銀行3次升息、貨幣市場流動性趨緊等因素影響,各期限英鎊LIBOR振蕩上行。9月後,在市場的降息預期逐步升溫及12月英格蘭銀行如期降息等因素影響下,各期限英鎊LIBOR在波動中下降。年末3個月期英鎊LIBOR收於5.9938%,較上年末上升67.4個基點(見圖2.9)。
4、日元LIBOR前期上升,後期先降後升
1-8月,各期限日元在加息預期、市場流動性趨緊等因素影響下穩步上行。8月後,受日元加息預期減弱、金融市場流動性趨緊等多重因素影響,各期限日元LIBOR先降後升。年末3個月期日元LIBOR收於0.895%,較上年末上升32.8個基點(見圖2.9)。
(三)主要國家中長期債券收益率先升後降
2007年,主要國家的中長期國債收益率呈先升後降走勢。其中,美國中長期國債收益率受經濟增長放緩、次貸危機、美聯儲降息等因素影響,降幅較大;英國、日本等國中長期國債收益率受基準利率上升支撐,降幅較小;德國中長期國債收益率受經濟基本面表現良好和通脹壓力持續升溫等因素影響而上升。除英國外,多數國家中長期國債收益率的差額擴大。
1、美國中長期國債收益率先升後降,下半年呈「期限越短,降幅越大」特徵
2007年上半年,除2月末3月初受股市大幅下挫影響下降之外,美國各期限中長期國債收益率總體保持振蕩上行走勢。7月後,受次貸危機、美聯儲降息、美聯儲調降美國2008年經濟增速預期等因素影響,美國中長期國債收益率全面走低,並呈現「期限越短,降幅越大」特徵,而2006年末出現的收益率曲線「倒掛」現象也逐漸緩和。年末,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收於4.035%,較上年末下降66.9個基點,而2年期和5年期國債收益率分別較上年末大幅下降176.5個和124.6個基點(見圖2.10)。
2、德國中長期國債收益率先升後降,年末有所回升,收益率曲線「扁平化」現象有所緩和
上半年,除2月末受歐洲股市大幅下挫影響而明顯下行,德國中長期國債收益率在歐洲中央銀行兩次升息影響下穩步上行。7月後,受美國次貸危機進一步擴散至歐洲地區、歐洲中央銀行降息預期等因素影響,德國中長期國債收益率持續下降。年末,受通脹壓力加大影響,德國中長期國債收益率有所回升,德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收於4.336%,較上年末上升38.3個基點。由於較長期限國債收益率上升幅度大於較短期限國債,德國國債收益率曲線「扁平化」現象有所緩和(見圖2.10)。3、英國中長期國債收益率先升後降,不同期限債券收益率的差額縮小,收益率曲線「倒掛」現象仍然突出
上半年,英國中長期國債收益率走勢與德國相似,但上升幅度更為強勁。7月後,受美國次貸危機、英格蘭銀行降息等因素影響,英國中長期國債收益率顯著下降。年末,英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收於4.565%,較上年末下降17.3個基點。由於較短期限的國債收益率下降幅度高於較長期限,不同期限債券收益率的差額明顯縮小,另外,由於各期限中長期國債收益率均低於5%,而3個月期英鎊LIBOR高達5.99%,收益率曲線「倒掛」現象依然顯著(見圖2.10)。
4、日本中長期國債收益率先升後降
上半年,日本中長期國債收益率呈現穩步上升走勢,但升勢較歐美國債略弱。7月後,受日本經濟增長減緩、日本銀行年內升息無望等因素影響,日本中長期國債收益率下降。年末,日本10年期國債收益率收於1.502%,較上年末下降17.6個基點(見圖2.10)。
(四)主要股指波動較大,在寬幅振蕩中上漲
2007年,主要股指總體上漲,紛紛創下歷史或階段新高。其間,各主要股指曾出現三次較為顯著的下跌:第一次出現在2月末,由日元利差交易大量平倉、美聯儲前主席發表美國經濟年內可能衰退的講話等因素引發;第二次出現在8月中旬,主要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第三次出現在11月中旬,由投資者看淡美國經濟增長前景、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上漲等因素引發。
1、美國股市寬幅振蕩上漲,道瓊工業股票指數創歷史新高
上半年,除2月末至3月中旬出現大幅下挫之外,美國股市主要股指均保持了去年以來的強勁走勢,紛紛創下近年新高。進入下半年,隨著美國次貸危機愈演愈烈,美國股市的波動明顯加大,並於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11月中旬出現兩次暴跌。除此之外,美股總體保持振蕩上漲走勢,其中道瓊工業股票指數突破14000點大關,創下歷史新高14,165點;標準普爾500指數也創下1,565點的歷史新高,納斯達克綜合股指創6年來新高。年末,道瓊股指、標普股指、納斯達克股指分別收於13,264.82點、1,468.36點和2,652.28點,全年漲幅分別為6.4%、3.5%和9.8%(見圖2.11)。
2、歐洲股市振蕩上行,法蘭克福DAX股指創歷史新高
歐洲股市和美國股市的走勢相似。上半年,除2月末至3月中旬大幅下挫之外,歐洲股市總體走勢強勁。下半年,受美國次貸危機波及影響,歐洲股市在大幅波動中總體上行,各主要股指漲幅差異較大:法蘭克福DAX股指受德國經濟保持強勁增長支撐,曾創下8,106點的歷史新高,年末收於8,067.32點,較上年末大幅上漲22.3%;英國金融時報100指數、巴黎CAC40股指年末分別收於6,456.9點和5,614.08點,較上年末分別上漲3.8%和1.3%(見圖2.12)。
3、亞洲地區多數股指上漲,中國上證指數上漲顯著
亞洲地區的多數股指上漲,其中中國大陸股市表現強勁。上證指數全年上漲96.7%,香港、韓國、印度、泰國、澳大利亞股市的主要股指全年分別上漲39.3%、32.3%、47.2%、26.2%和13.8%。受日元利差交易、日本經濟增長放緩、次貸危機等因素影響,日本日經225指數波動較大,年末收於15,307.78點,較上年末下跌11.1%(見圖2.13,圖2.14)。
(五)國際黃金價格大幅上漲,創歷史新高
1至8月,受油價上漲、美元走弱、部分中央銀行拋售黃金等因素影響,倫敦金價在600―700美元/盎司的區間內波動上行。9月後,在美元加速貶值、油價大幅上漲、黃金的季節性需求強勁、次貸危機導致避險資金大量湧入等因素影響下,倫敦黃金價格一路飆升,並於12月29日收於840.2美元/盎司的年內最高點,創歷史新高。年末,倫敦黃金價格收於833.2美元/盎司,較上年末上漲30.9%,為1979年以來的最大年漲幅(見圖2.15)。
(六)主要商品期貨價格大幅上漲
2007年,受新興市場經濟體需求強勁、全球流動性充裕、美元大幅貶值以及商品投資基金炒作等因素影響,國際商品期貨價格整體大幅走高,反映期貨價格波動的國際商品期貨價格指數(CRB)呈現大幅上升走勢,並逼近歷史高位。
1、原油期貨價格強勁上漲,創歷史新高
上半年,受市場需求旺盛而原油供應趨緊、美元持續走低、地緣政治緊張(如伊朗核問題)等因素影響,原油期貨價格保持振蕩上行走勢。下半年,原油期貨價格加速上揚,西德克薩斯原油期貨和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於11月23日分別創下98.18美元/桶、95.76美元/桶的歷史最高點。其間,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原油期貨價格曾於8月和11月兩度下跌。年末,西德克薩斯原油期貨和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分別報收95.98美元/桶和93.85美元/桶,較上年末大幅上漲57.2%和54.2%(見圖2.16)。
2、期銅、期鋁價格在升至年內高點後回落
上半年,在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庫存趨於減少以及秘魯銅礦工人罷工等因素影響下,LME期銅價格振蕩走高,並於5月4日收於8,320美元/噸的年內最高點。其後,在中國對銅的需求變化、主要產銅國的銅礦工人罷工或勞資糾紛,以及全球股市波動加劇等因素影響下,期銅價格在6,700―8,300美元/噸的高位區間內振蕩盤整。10月後,受市場對美國經濟放緩的擔憂加劇、LME銅庫存持續增加、中國精銅進口增勢放緩等因素影響,期銅價格持續回落。年末,倫敦期銅價格報收於6,675美元/噸,較上年末小幅上漲5.5%(見圖2.17)。
LME期鋁價格全年走勢總體偏弱。上半年,期鋁價格在銅價帶動下振蕩走高,並於5月6日收於2,902美元/噸的年內最高點。其後,受LME鋁庫存持續增長、美國對鋁需求下降等因素影響,期鋁價格振蕩走低。年末,倫敦期鋁價格收於2,409美元/噸,較上年末下降14.1%(見圖2.17)。
3、橡膠期貨價格振蕩盤升
1-5月,受東南亞產膠區遭受洪水災害導致供應趨緊等因素推動,國際橡膠期貨價格一改2006年底的跌勢,振蕩上行。6-8月,在橡膠庫存增加、金融市場動蕩導致需求疲弱等因素影響下,國際橡膠期價轉漲為跌。9月後,受東南亞國家遭遇強降雨、地震災害襲擊導致橡膠產量下降,全球橡膠需求量穩步增長等因素影響,橡膠期價重返升勢。年末,東京橡膠期貨價格與上海天然膠期貨價格分別報收於298.3日元/公斤和23,490元/噸,較上年末分別上漲21.6%和17.5%(見圖2.18)。
4、主要農產品期貨價格大幅上漲,屢創歷史新高
2007年,受全球糧食主產區因自然災害面臨減產威脅、國際糧食庫存處於歷史低位、能源緊缺導致生物燃料需求旺盛、全球資源價格上漲導致糧食生產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國際農產品價格大幅上漲。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的大豆、玉米、小麥期貨價格均屢創歷史新高,全年分別上漲73.3%、18.4%、55.9%。
專欄 2.2 國際金融市場參與者結構
經過長期發展,當前各國際金融市場逐漸形成了一批實力較強、影響力較大的主流參與者。隨著金融市場國際化、一體化的深入,主要金融市場吸引了大量國際參與者,跨境交易十分普遍。
(一)國際金融市場逐步形成了一批主流參與者
國際金融市場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批主流參與者,它們在定價、增強流動性、雙邊清算等方面發揮了主導作用,它們的行為影響著市場的效率與穩定。
1、報告交易商是全球外匯市場、場外衍生產品市場的主要參與者
外匯市場、場外衍生產品市場的參與者包括:報告交易商、其他金融機構、非金融客戶,其中,「報告交易商」是主要參與者。
在外匯市場,「報告交易商」主要是指那些積極參與本地和全球外匯市場交易的商業銀行、投資銀行、證券公司,他們往往與一些大客戶有外匯交易往來,他們在外匯交易中起主導作用。
在場外衍生品市場,「報告交易商」主要是指向貨幣當局或監管部門報告交易情況的金融機構,包括那些積極參與場外衍生產品市場交易的商業銀行、投資銀行、證券公司。
2、債券投資人以機構投資者為主
作為大宗投資品種,債券一般通過場外市場交易,因此,其投資者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債券市場上的做市商通過其市場活動增加市場流動性、維持交易價格穩定和交易連續性。債券市場上的一級交易商直接與中央銀行進行交易,在貨幣政策傳導中發揮重要作用。
3、股票市場從初期主要由個人投資者參與的市場轉變為由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共同參與的市場
股票市場在發展初期,個人投資者佔主導地位。隨著市場的成熟和專家理財意識的普及,股票市場逐步轉變為由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共同參與的市場。
紐約證券交易所投資者結構變動具有代表意義。在紐約證交所上市的股份中,1950年家庭直接持股佔比高達90%,1998年家庭直接持股佔比下降到41.1%;1950年養老基金、共同基金等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為4.5%,1998年這些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上升至24.2%。進入21世紀,機構投資者持股比重進一步上升。
4、其他金融市場也擁有一批主流參與者
比如,倫敦金銀市場協會作為全球最大場外黃金市場會員組織,有10家(截至2007年9月)做市商會員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