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優化營商環境送上優質法治產品浙江義烏法院為民企和市場健康發展加動力添活力
發布時間:2020-12-15 11:00 星期二
來源:法治日報——法制網
□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東升
□ 通訊員 應金鑫 傅靈慧
商貿名城浙江義烏,近年來,努力創建世界「小商品之都」的過程中,在此過程中義烏法院立足實際,服務市場,傾力為建設世界「小商品之都」營造良好法治化營商環境。
拓寬服務渠道
建立合同糾紛快速立案審判執行機制,實現繁簡分流、輕重分離、快慢分道……今年8月,義烏法院制定出臺《服務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十條意見》,從審理效率、改革力度、服務保障等方面入手,及時為營商環境建設送上法治產品。
「企業惡意拖欠工資是需要負法律責任的。員工採取非法手段討薪,也可能會構成違法犯罪」是義烏法院蘇溪法庭庭長陳洵敬在大陳鎮工業園區企業開展「70法官服務70+企業打造最佳營商環境」活動中講得最多的一句話。
在天馳服飾有限公司,法官走進廠房車間,與企業主和員工代表面對面交流,了解企業和員工在生產經營中的司法需求,並圍繞大家關心的安全生產、拖欠工資、企業信用、強制執行等領域的法律問題,集中開展普法宣傳。同時,針對大家提出的法律問題,陳庭長和法官耐心進行了解答,並通過以案說法等形式,有針對性地給出應對參考建議或方案。
「我們堅持以拓寬服務渠道為基、以創新方式方法為要,開展『70法官服務70+企業』活動,為民營企業、市場經營戶健康發展加動力、添活力。法官下沉企業生產一線,通過為企業提供法律支持、政策解讀,與企業共謀發展大計,受到企業的歡迎。」義烏法院院長胡公益對記者說。
解決堵點難題
「買賣糾紛案件集中辦理以後,我們打官司的效率更高了,找法官也更容易了。」原告代理律師拿著剛剛籤收的判決書說。
法院是化解矛盾糾紛的最後一道關口。而司法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是法治化營商環境的重要方面,也是世界銀行評價各國各地區營商環境的重要考量。
2019年5月,義烏法院作為全國唯一的基層法院參與全國營商環境評價工作。此後,義烏法院將對應「執行合同」指標的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集中到國際商貿城人民法庭辦理。為實現訴訟服務更優、環節更少、成本更低、用時更短,該法庭開展了積極有效的探索創新。
義烏是一座建在市場上的城市,外來人口多,人員流動性大,體現在司法實踐中就是送達難。
送達難,直接影響到糾紛處理效率。為此,法庭在優化辦案流程的基礎上,圍繞難點問題重點突破。
在義烏經營外貿多年的小吳熟練地點開微信,在小程序中找到「浙江移動微法院」,在系統彈出的信息中點開新通知,通過點擊籤名,籤收了一張傳票。「現在籤收材料方便多了,直接在手機上就可以實現籤收,也可以通過確認的地址給我郵寄材料,真正讓我感受到最多跑一次的便捷。」
為切實解決「送達難」,法庭所有案件一律優先電話送達,制定電話送達告知情況表,並將電話送達與答辯期確認、送達地址確認、移動微法院註冊相結合,一次送達即完成多項送達要求,為後續審判工作的開展做好充分準備。自買賣合同案件集中審理以來,共成功電話送達800餘件,佔總結案數的30%左右,公告送達案件249件,佔判決案件的22.97%,下降了7.17個百分點。
激發工作潛力
優化營商環境是一項系統工程,義烏法院十分注重借力、聯動,構建協同高效的工作機制。
在法院內部,建立「1+1+1」審判團隊模式,將審判工作與輔助工作分離,由法官助理和書記員負責程序性、事務性工作,讓法官專注於庭審和裁判。以「團隊化、標準化」的審理模式推進案件流程,以「精細化、專業化」的審判模式提高工作效率。2019年以來,該院審結買賣合同糾紛案件2597件,平均自然審理天數減少10.7天;副本平均送達期限減少8.04天;立案到第一次開庭平均減少7.08天;二次開庭平均間隔減少10.06天,營商環境各項指標均有提升。
在法院外部,積極與市場監管局、商城集團等部門對接,推進市場主體送達地址確認工作,以便進一步解決送達難。此外,還充分依託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建設,利用中心集公安、司法、民政、信訪等資源於一體的良好平臺,實行訴前分流,建立多層次訴調對接機制,通過「一條龍調處、一攬子化解」,實現矛盾糾紛化解「最多跑一地」。2019年,該院收案數由2018年的增長13.2%逆轉為下降2.7%,實現7年來的首降。今年1月至9月,該院收案數同比繼續下降15.3%,下降案件量在全省排名第二,訴源治理效果顯著。大量案件在訴前高效化解,使法官可以有更多精力專注於其他案件裁判。
責任編輯:楊姣姣
8382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