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家庭教育不當引發的社會問題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教而不當」導致的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家庭幸福、社會和諧和國家未來。為回應人民群眾對少年司法的新期待,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法院在全國首創對涉訴未成年人家長親職教育工作制度,通過多種形式普及家庭監護及教育知識,切實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取得了良好效果。記者日前走進海澱法院進行了實地調查。
法院開設家長課堂
「親職教育,簡言之,就是對家長進行如何為人父母的教育。我們在長期審判實踐中發現,未成年人犯罪與其家庭監護缺失、父母教育方式不當密切相關。為進一步鞏固對失足少年的挽救效果,提高社會對親職教育的認識,在院黨組和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領導的指導下,我院未成年人案件審判庭在全國率先開設『親職教育課堂』,為失足少年父母提供家庭監護責任及教育方法的指導,以期這種自願性的親職教育能演變為父母作為監護人應當承擔的強制性法律責任,進而推動家庭教育立法。」海澱法院副院長範君向記者介紹了設立親職教育制度的初衷。
記者了解到,2013年6月7日,海澱法院「親職教育課堂」首次開講,至今已有尚秀雲、李玫瑾、陸士楨、孫雲曉等多位專家從未成年人成長規律、青春期心理、兒童教育學、法學等方面對家長進行了科學指導,聽課人員也從失足少年家長逐步擴大到被治安處罰、不起訴少年的監護人及部分涉及未成年人權益的民事案件當事人。
親職教育為什麼能夠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該項制度設立之初是否進行過調查研究?
面對記者的疑問,範君介紹說:「我院在長期審判實踐中發現,未成年人犯罪與其家庭監護缺失、父母教育方式不當有密切關係。我院對100名在押未成年犯的調查問卷顯示,未成年犯的家庭成長環境較差,57.9%的少年來自於單親、繼親或婚姻動蕩家庭,其中半數以上少年曾脫離監護單獨居住;家庭教育方式方面,48%的家庭以溺愛、放任為主,另有23%的家庭以打罵體罰為主。」
研究表明,人的許多心理發展重要環節在6歲以前便已完成,而6歲以前心理形成的主導者就是家庭。正如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所言,「社會問題可歸結於人的問題,人的問題可歸結於早年,早年問題可歸結於家庭」,「問題少年」大多是「問題父母」的產物,不稱職的家長不僅影響孩子本身,更重要的是,他們造就的「問題少年」可對社會構成巨大的威脅與破壞,家庭教育是預防、減少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道防線。因此,教育「問題父母」是挽救「問題少年」的重要舉措。
記者了解到,海澱法院還採取了「請進來,走出去」相結合思路,開展「親職教育進學校、進社區」活動,深入轄區多個學校及社區開展一般預防性親職教育講座,惠及近4000餘名家長。
法庭上演親子遊戲
在一次庭審結束後,記者看到法官走向被告人的母親。
「小利媽媽,請你走到法庭中間,和孩子一起做個遊戲。給你一張白紙和一個玻璃球,你想像一下,小利就是這個玻璃球,他想在白紙上無拘無束地跑來跑去,對白紙邊緣更是充滿了好奇,你怎麼做才能保護他不從白紙上掉下去?」
「把白紙的邊緣折起來,四周都給它圍上就掉不下去啦。」在嘗試了幾次後,小利媽媽終於想到了辦法。
「對,就像遊戲裡體驗到的,要保護『孩子』不從白紙上掉下去,就得給他設『牆』。具體到生活中就是對孩子進行法律教育,使他明確行為底線,知道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法官趁熱打鐵對小利母親進行教育。
「謝謝法官,我明白了。孩子犯罪,我也有很大責任。感謝民警和法官及時挽救了他。」小利的母親感激地說。
聽到這通情達理的話語,法官向記者描述了第一次見到小利媽媽時的情景。法庭教育是少年法庭特有的環節,為強化法庭教育的效果,法官開庭前會一一指導家長們準備法庭教育發言。可一見面,小利媽媽就給法官來了個下馬威。「我就想不明白了,那麼多人賣假證,警察為什麼不抓別人非抓我兒子?我兒子年紀小,還在上學,關幾天教育教育還不行嗎?我們孤兒寡母相依為命,他要是被判了刑,讓我以後怎麼活?」
「孩子犯罪大部分原因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而要挽救這些孩子,先要教育好他們的家長。我決定轉變思路,先對小利媽媽進行教育。」法官對記者述說了她當時對小利母親說的話:「如果不是被民警及時抓獲,您的孩子有可能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您有沒有想過,孩子失足犯罪,您作為母親有哪些責任?您想想看,讓孩子吃飽穿暖的同時是否關注過孩子的心理健康?關心孩子學習成績的同時,是否忽視了對他的道德和法律教育?」簡短卻又充滿力量的話語使小利母親態度開始發生轉變。
記者了解到,將教育的對象從失足少年擴大到家長,在法庭上引入體驗式小遊戲,只是海澱法院少年法庭為強化法庭教育效果進行的有益探索之一。目前,該院少年法庭已將親職教育融入案件審理全過程,豐富和發展了寓教於審的內涵。親職教育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庭前指導,了解未成年人成長經歷及監護情況,幫助家長準備教育發言;二是庭審教育,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原因,指出教育失當之處,引導家長反思;三是專家指導,邀請心理專家與家長進行一對一的心理訪談,並給出具體的改進建議。這就確保了親職教育發揮更大的效果。以「李某某案」為例,審判長組織各方,結合被告人成長經歷、家庭教育、青春期心理及犯罪成因等多方面,在對被告人進行法庭教育的同時,指出家長教育失誤之處和需要改進的方法,5名被告人及其家長均表示真誠接受。案件審結後,法院還聘請心理專家,多次為該案部分家庭提供教育指導,彌合親子關係。該案工作贏得了法院系統及社會各界的普遍讚譽。
法官編寫家長手冊
記者旁聽了一起撫養費糾紛案件的庭審,雙方當事人吵得不可開交。「誰讓你忘恩負義,拋棄我們母子,我現在就是要不斷起訴增加撫養費,不斷折騰你。」
「我當初真是瞎了眼,怎麼看上你這樣的女人。」
面對激動的原、被告,法官語重心長地說:「對於孩子來說,不能生活在一個完整的家庭,已是不幸,如果父母不能妥善處理離婚所引發的撫養監護等事宜,會使孩子受到更大傷害。孩子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雙方的關愛和努力,你們應用更多時間考慮如何彌補離婚給孩子帶來的傷害,而不要將與對方的矛盾延續到孩子身上。」拿到法官發放的《家長手冊》,看到扉頁上寫的《法官寄語》,剛才還吵得不可開交的雙方當事人都陷入了沉思。
據海澱法院未成年人案件審判庭副庭長秦碩介紹,通過調研撫養糾紛案件發現,大部分當事人離異後仍對立情緒嚴重,甚至將與對方的矛盾轉嫁到孩子身上,有的拒不支付撫養費,有的阻礙對方探視孩子,有的惡意提起增加撫養費、變更撫養權訴訟。父母離異會不可避免地給孩子造成傷害。如果父母將矛盾糾紛延續到離異後,對孩子的不良影響將是終生的。
為幫助涉訴未成年人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保護他們身心健康發展,未成年人案件審判庭嘗試將親職教育引入涉及未成年人民事案件領域,組織法官們編寫《家長手冊》並免費向當事人發放,引導他們從兒童利益最大化角度出發,明晰法律責任,合理解決糾紛。此外,針對此類糾紛中孩子生活在單親家庭、年齡普遍較小的特點,還在母親節、父親節的時候邀請專家就單親家庭的教育技巧、婚姻家庭關係與子女教育等問題進行了培訓。
政法、社會雙龍共舞
「家長是最偉大的職業,也是最委屈的職業,老師說得太對了!」「怪不得我家那小子以前總不聽我的,看來是我的教育方法不對,以後每次上課我都得來聽聽。」這是記者在海澱法院親職教育課堂上了解到的家長們的真實感受。當天,紅楓婦女心理諮詢服務中心的喬華老師以《和孩子共同成長》為題,通過案例分析、情景模擬、現場互動等方式傳達了「關係大於教育」的理念,幫助家長摒棄以往只關注孩子問題和缺點,以批評打罵為主的教育方式,嘗試發現孩子的優點,用肯定的教育方式改善親子關係。來聽課的30餘位家長中,除子女因涉嫌犯罪正在法院審理期間的家長,還有孩子因觸法被行政處罰並接受「未成年人訓誡」、經公安民警推薦來的,以及孩子涉嫌犯罪處於檢察院暫緩起訴考驗期間的。
「合格父母不是天生的,家長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喬老師語重心長的話語引起家長的強烈共鳴,大家分享了孩子成長中的故事,境遇相似的家長們都感同身受,留下了感動的淚水。家長們對記者表示他們學到了很多有益的家庭教育知識,希望親職教育講座能堅持開展下去。許多意猶未盡的家長還關切地詢問下次聽課時間。
據海澱法院刑一庭庭長遊濤介紹,2013年9月,經海澱法院積極倡導,海澱區公、檢、法、司及教委聯合出臺《共同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意見》,明確了培訓對象、教育類型、教育方式、工作機制等內容,並由法院負責整合各單位資源,推動親職教育工作在該區全面展開,有效擴大了親職教育的影響力。近期,海澱區未成年人工作委員會組織公、檢、法、司、教、民政、財政等九家單位聯合籤署《關於加強北京市海澱區涉訴未成年人觀護幫教的工作辦法(試行)》,再次將親職教育作為對涉訴少年開展觀護幫教的輔助性、常態化工作,並形成了政法一條龍和社會一條龍雙龍共舞、協調發展的可喜態勢。
「我院創新性地聯合多家單位,面向更多觸法、涉訴、犯罪少年家長,將親職教育形成常態化的制度,充分擴大該項制度的社會效果,豐富和發展了寓教於審工作內涵。」範君說。此舉得到上級單位的高度評價,最高人民法院常務副院長沈德詠曾批示:「北京海澱法院歷來高度重視少年法庭工作,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礎。他們根據新形勢發展需要,開展親職教育活動等一系列實踐探索,對於豐富和發展我國少年司法制度而言,無疑具有開拓創新的意義,值得認真總結並適時加以推廣。」該工作制度於2014年被中央綜治辦、共青團中央、中國法學會聯合評選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法治保障制度創新」最佳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