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5點,我強睜開惺忪的睡眼,躡手躡腳地從床上爬起來,打五穀豆漿、做菜、煮飯,這就是女兒上小學以來,我每天早上的日常。
作為媽媽,總想把最好的都給孩子,可今早發生的一件事,卻讓我心裡發涼。
當我精心準備好早飯,喊女兒起床吃飯的時候,女兒嘗了一口豆漿說道:「」太稀了,像水似的,不好喝。」
緊接著嘗了一口菜,又補了一刀:「這魷魚有點辣,我不愛吃。」
勉強吃完早飯,老公提議今天下雨,他開車送我和女兒,我趕緊換衣服,準備跟他們一同出發,沒成想,女兒在客廳說道:「為什麼我收拾好了,還要等媽媽,真討厭!我該遲到了!」
我終於爆發了,對女兒說:「你有沒有想過,你從起床到現在,鋪床、做飯、收拾碗筷都是誰在做?媽媽只留了5分鐘的時間給自己,你不感恩也就罷了,外面下著雨,爸爸想送送媽媽,你都嫌耽誤時間,你是不是太自私了?」
無獨有偶,同事王哥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他的女兒已經大學畢業考研了,這段時間因為疫情一直呆著家裡,因為學習需要用電腦,女兒商量家裡人為她購置了一臺價值5000多元的電腦。
王哥感慨現在的東西真是昂貴,自己上學的時候哪裡能買得起這麼貴的東西,誰知女兒竟說「你就知足吧,我只是讓你給我買個電腦,才幾個錢?我們班同學到國外留學,一年就要大幾十萬,我這還是給你們省錢了呢!」
一時間,王哥竟無言以對,看著眼前的女兒,熟悉又陌生。
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孩子不再滿足於父母提供的一切,開始提出越來越多,越來越高的要求?這一代孩子的感恩之心,到底去了哪裡?
疫情期間,正趕上寒假和學校停課,妮妮幾乎有半年的時間都住在姥姥家裡。姥姥對妮妮疼愛有加,從早到晚,噓寒問暖,一會兒提醒妮妮喝水,一會兒讓妮妮點菜,沒成想半年下來,妮妮說啥也不在姥姥家呆了。
理由是嫌姥姥太煩,管得太多。
妮妮的父母白天要上班,無奈只能把妮妮交給奶奶帶,結果一個月不到,妮妮的老毛病又犯了,開始嫌奶奶嘮叨,吵著要回自己家。
父母看到女兒的情況,感覺到事情不妙,開導妮妮要珍惜老人的用心,尊敬老人,但小小的妮妮只一句:我就是不喜歡他們,我要回家!
看著老人失落的表情,妮妮的父母也陷入了迷茫,自己可愛的女兒怎麼會變得如此刁蠻任性?
這一代的孩子大多生活在4+2+1的模式下,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所有的注意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這種過度的關注和寵愛,才是造成孩子不懂感恩的元兇。
愛孩子,本沒有錯,但過分的溺愛,帶來的往往是孩子的無情。
妮妮得到的愛太多了,多到讓她有恃無恐,不懂得珍惜,愛多一份少一份都無所謂,還有大把的愛在等著她。
每當受到批評需要改正時,她會本能地尋求避風港,老人既是她的出氣筒又是堅強的靠山,全家人都被一個孩子鬧得團團轉。
隨著孩子的成長,身上的問題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積越多,不懂得感恩可能就只是冰山一角了。
隨著現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在物質上都變得富足起來,「虧誰也不能虧孩子」的理念,讓家長對孩有求必應,這直接導致許多孩子對金錢沒有概念,把家長為他們提供的便利和條件當成理所應當。
鄰居張叔一家都是農民,幾年前老來得子,全家人將這個孩子寵上了天。老兩口省吃儉用,把自認為最好的都緊著兒子用,等到兒子大學畢業,卻經常打電話問家裡要錢。
一次,張叔實在氣不過,質問兒子:你都工作了,為啥老跟我和你媽要錢,我們賺點錢容易嗎?
兒子淡淡地說:你們賺錢,不就是給我花的嗎?
張叔這才發覺,自己只是一味付出,從來不要求回報,兒子早已沒了感恩之心。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有多少家長,對孩子在物質上無條件滿足,那不是愛孩子,很多時候是為了自己圖省事。直到有一天發現,孩子的物慾越來越高,自己已經快承擔不起的時候,才發現最初的方法出了錯。
如果想讓孩子具備感恩之心,就要在物質上加以適當地限制,讓孩子體會到生活的艱辛與賺錢養家的不易,才能從心底感激父母的付出,珍惜父母的一片苦心。
那麼,到底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呢?
首先,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是教育孩子的前提。著名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在女兒生育之初,就堅持讓女兒自己帶孩子,而不是像大多數老人一樣替女兒分擔,照看孫子。
她說:孩子出生前三年,是母子之間建立情感聯結最好的時期,只有與孩子建立了親密的關係,將來你說的話,孩子才會聽得進去。
所以,想要讓小怪獸乖乖聽話,就一定要做好功課,愛不是只能靠溺愛和金錢來表達,其實孩子想要的更多是父母的高質量陪伴。
陪孩子遊戲、閱讀、聊天,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才能從根源上了解孩子內心的渴望,也更容易糾正孩子的錯誤認知與行為。
其次,上行下效謂之教。想要孩子學會感恩,先問問自己懂不懂得感恩,對待父母、是否盡到了作為子女的孝道,對待孩子,是否做到了為人父母的責任,如果自己尚有欠缺,又有什麼底氣去教訓孩子呢?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從自身找原因,適時做出改變與調整,孩子看在眼裡,時間久了,自然有樣學樣,水到渠成。
再次,全家人共同制定規則,感恩之心從一件件小事的完成做起。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每一個小家同樣適用。當孩子出現各種問題的時候,不妨坐下來,全家人共同探討彼此存在的問題,共同制定規則。
比如跟老人一起研究對待孩子統一的口徑與態度,不能不聞不問,更不能過度關注,讓孩子體會到大人的愛不是沒有邊界,可以任意揮霍的,下次在任性之前他就要好好權衡一下利弊了。
在金錢觀念方面,可以給孩子一定數量的零花錢,但是要明確這部分錢的使用時間,如果提前花完了,對不起,其他的需求只能等下次再滿足了。
司馬光說: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沒有一顆感恩的心,是一個孩子品行的問題,它比學習成績更加重要。試想一個孩子就算擁有再高的成就,但是自私、冷漠、唯利是圖,我們的教育還有什麼意義?
用高質量的陪伴建立與孩子的親密關係,把過度泛濫的溺愛收一收,在孩子的腦海中建立金錢的意識,身體力行地為孩子作出榜樣,溫柔而有邊界地制定規則……
養育孩子是一場溫暖且不易的修行,只要用心感化,科學引導,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會為我們帶來驚喜。
#文:三七,將思想化為行動,用文字沉澱生活,恬淡自如,向陽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