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麼拯救你,抑鬱的孩子?

2020-10-16 風笛的課堂

很久了,我想寫一寫這個話題,關於抑鬱,關於那些在抑鬱的黑暗中掙扎的少男少女,關於那些天下最辛苦的父母,他們自己身處黑暗,卻拼盡全力,要為自己的孩子拼一米陽光。

在這個抑鬱症比較普遍的時代,每個人都可能是醫生,每個人也都可能是兇手

我們該如何,才能成為醫治抑鬱的良藥,而不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且聽我,一一道來:關於抑鬱,不得不說的話!

一、一胎時代的負效應:孤獨,是導致抑鬱的元兇。

我的班上,五十五名學生中,有九名學生,診斷為抑鬱症,他們需要服藥,才能克制負面的情緒。值得注意的是,這九名學生,都是獨生子。

這是一個殘酷的現實:一胎政策的負效應已逐漸顯現,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身陷抑鬱的泥淖,無法自拔。

我從事教育工作三十年,可以說前二十年中,都不曾見過學生中有抑鬱症患者,而在我們這一代人的年少時光,連抑鬱症為何物都不知。

一個有兄弟姐妹的家庭,發生抑鬱的概率很低。因為在這樣的家庭中,老大肩負照顧弟妹的職責,這種責任感讓他不會產生孤獨感,讓他有很強的存在感,而作為弟妹,因為有兄姐陪伴呵護,他會有安全感,有玩伴,有傾訴的對象。所以,在家庭中,孩子們消除了會產生抑鬱的孤獨感,自然會遠離抑鬱。

而在獨生子家庭,父母無法扮演兄弟姐妹的角色,獨生子們即沒有呵護幼小的責任感,也沒有兄姐可以倚仗,假如在學校不善交際,沒有朋友,就會產生強烈的孤獨感,抑鬱也就如影相隨,若不加以遏止,隨之而來的就是抑鬱症。

二、成功狙擊抑鬱症的案例。

即然缺乏陪伴是青少年患抑鬱症的主因,獨子家庭是抑鬱症高發地,那麼,為抑鬱的孩子營造一個充滿友愛和溫暖的環境,可以從最大程度上克制抑鬱症。

看一看成功的案例!

案例一、一個貧困家庭對貧困生的資助:拯救了別人的同時,也拯救了自己。

有一屆高一學生入校時,一對夫婦找到了我,他們的兒子就在我班上,他們提出要資助班上的一個貧困生,要求是這個學生要善良、開朗、活潑。

我看著夫婦兩人稍顯寒酸的穿著,還有他們皴裂的手,與他們年齡不相稱的衰老,滿心的疑問。

夫婦兩人向我解釋:孩子在初中時患了抑鬱症,將自己完全封閉起來,但內心裡卻無比渴望友情。

這幾乎是抑鬱症患者的共性:在光明中忘記光明,在黑暗中恐懼黑暗。渴望生活在一個人與人之間不設防的世界,能自由地愛著,活著。但卻在自己周圍築起了戒備的高牆,無法走出。

那就讓別人打破這堵牆,讓別人走進來,讓陽光照進來。

這對夫婦很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他真正需要什麼,他只不過,需要一個朋友。

經過多方觀察、了解,我找到了一個符合各方面要求的學生。高中三年裡,這兩個學生互相扶持,我看到了那孩子臉上逐漸顯現的笑容,偶爾也能說句話,高中畢業時,他已經恢復了正常。

我認為,對抑鬱的孩子來說來說,一個同齡的朋友、玩伴勝過任何心理醫生。

案例二:小茜是一個很聰明的學生,學習成績一直保持在年級前十的位置,可惜高二時患了抑鬱症。父母給她休學一年。

在這一年中,父母並未放鬆小茜的功課,他們認為如果不學習,小茜會感到精神無所寄託,會加重病情。他們在當地的醫科大學找了幾個心理學專業的學生,來給小茜輔導高考科目,這些學生與小茜年齡相近,上課之餘,也能陪小茜聊聊天,有時恰到好處地給予一些建議,小茜慢慢地走出抑鬱,重回課堂,並且回到了以前的班級。一切都是老樣子,這讓她心安,沒過多久就適應了在校讀書的生活。

三、失敗的案例說明:過於依賴心理疏導或照搬心理醫生的建議並不能有效地克制抑鬱症。

案例三:小英在高一時患了抑鬱症,不得不休學接受治療。中斷了學習,小英一門心思治病,父母希望她能儘快回歸學校,回歸正常。

小英每周要進行一次心理疏導,做一些心理測試,喝幾碗心靈雞湯,父母還請來親戚朋友開導小英。然而,大人怎麼能理解孩子的世界?

聽說運動有利於抑鬱症患者,父母要求小英每天早晨跑步兩小時以上,小英不願外出,父母就不依不饒一番軟硬兼施:這都是為了你好。如果小英不去,父母就愁眉苦臉坐在那裡長籲短嘆,讓小英煩不勝煩,只好妥協。

運動並未讓小英快樂起來,因為每天兩個多小時的室外運動成了她沉重的精神和身體負擔。

聽說多與人接觸能減輕抑鬱症狀,父母經常帶小英去參加同齡人的活動,如旅遊、聚餐、郊遊。然而看到別的孩子都打打鬧鬧,小英卻無法融入其中,這讓小英更加孤獨,而且有種被孤立的感覺。

這裡我想強調一下:抑鬱的孩子不宜多參加社交活動,因為他們在人群中會更感到孤獨,這個世界的繁華和熱鬧與我何幹?

案例四:小康的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然而在小康患抑鬱症,一家尋醫問藥無果後,這兩位無神論者將孩子送去神婆那裡。

煙霧繚繞、紙符紛飛中,神婆開始了一場「喚魂」法事,只見她手持桃木劍,嘴裡念念有詞,圍著小康轉了一圈又一圈,不斷地向空中刺出一劍又一劍,最後大功告成說妖怪被趕跑了!小康的父母千恩萬謝恭敬奉上3800元錢。小康被燻得昏頭脹腦,也被父母氣得肝疼,末了說:「沒有比你們更傻的人了!」

小康的父母還請了人到家裡念經、驅邪,還請風水師看風水,改大門,改家俱擺設的布置。

可是,小康的病不但沒緩解,反而更嚴重了。

四、一些有用的建議。

1、孩子得了抑鬱症,父母不要互相怪責,任何人也不要怪責父母,抑鬱症的起因至今無人能解。

2、得抑鬱症的孩子都需要同齡的朋友,給孩子找一個合得來的朋友勝過找一打心理醫生。

但要記住,切不可讓孩子的幾個朋友一起出現,那很可能會出現以下情況:孩子的朋友們很快打成一片,卻剩下你的孩子孤獨伶一個人,他會有被拋棄的感覺。

3、不要對著孩子喊口號。

如:你要多交朋友!

你要多運動!

你要保持樂觀心態!

你要想開一些!

你要多出去走走!

這些口號讓我想起一個典故:當官員向晉惠帝司馬衷稟報「百姓無粟米可食,天下多餓死」時,昏君回答:「何不食肉糜?」

我想孩子聽到這樣的口號內心一定是崩潰的:我若能這樣,就不會病了。

4、尊重孩子的意願,不要逼孩子做他不願意做的事,只因為你自己認為那對孩子有好處。你認為鮑魚好吃有營養,孩子可不一定喜歡。

5、一定要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快樂也好,不快樂也罷;群居也好,孤獨也罷;有朋友也好,獨處也罷;都是一個人選擇的生活方式,而且這也是暫時的,以後可以隨心改變。人的一生很漫長,什麼樣的生活都體驗一下,才不枉來這世界一遭

相關焦點

  • 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體檢丨拿什麼拯救你,我的孩子?
    這不由得讓青少年抑鬱這一話題再次走入了人們的視線,在過去的老觀念裡,總認為孩子是不知愁的,甚至覺得初中、高中甚至大學的孩子,都是在象牙塔裡無憂無慮的生活著,可近年來,青少年抑鬱正在成為僅次於癌症的第二大殺手,國內相關研究顯示:我國兒童青少年抑鬱障礙發病率約為4.8%~22.8%,其他調查則顯示我國
  •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抑鬱」?
    前言:唯有「認清」抑鬱,方能「遠離」抑鬱......「自然」的,它與興奮同體,當抑鬱被展現的時候,興奮和愉悅在它的外衣掩藏下已開始蠢蠢欲動了。對抑鬱的排斥也會同時阻斷快樂隱藏著的萌動,我們把抑鬱看成是一種最糟糕的體驗,那麼它就被釘在了恥辱柱上,過度關注它的結果會使我們內在的「情緒能量」都幻化為它。實際上,抑鬱者的自殺往往不是抑鬱症本身造成的,而是我們不接受抑鬱,或是遭受他人太多否定與排斥壓製造成的。
  • 拿什麼拯救你,我叛逆的孩子?一位媽媽絕望的告白
    導讀:拿什麼拯救你,我叛逆的孩子?一位媽媽絕望的告白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拿什麼拯救你,我叛逆的孩子?一位媽媽絕望的告白!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小寶貝?
    親愛的寶貝,你又去ICU了,媽媽的心又揪起來了,出生4個多月開始化療、6個多月大手術、7個月再化療、8個月突發窒息、10個月輸液港感染……你今生命運多舛、屢遭厄運,媽媽已心力交瘁,媽媽越來越沒有信心了,抱著一絲希望你會醒過來,可是殘酷的現實啊!這個世界沒有所謂的公平!
  •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凍瘡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凍瘡 2020-12-20 16: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伊人獨酌:抑鬱症已成校園隱形殺手,拿什麼拯救你,我的孩子?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孩子?文/伊人獨酌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資料顯示,2020年,抑鬱症將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生命健康第二大殺手。在所有中學生自殺者中,60%是抑鬱障礙和精神分裂症造成的。中小學生的抑鬱症,在早期發現,及時疏導、治療,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只可惜,很多人,特別是家長,對中小學生表現出來的抑鬱症狀,大多以為只是性格上的改變或是鬧鬧情緒而已,不夠重視,而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不少自殺的中小學生,就是抑鬱症的嚴重受害者,「我在崩潰的邊緣,你卻以為我在矯情」,沒能得到及時的關注和及時的正規治療,導致了最終的悲劇。
  • 拿什麼拯救你,網癮孩子
    到醫院後,文文的媽媽發現,因為網癮住院的孩子並不少見。一個因網癮而住院的女孩,在病房和樓道裡發瘋一樣地亂跑,家人摁都摁不住。網癮已成健康殺手一些家長反映,今年春季學校網上授課,給孩子增加了接觸手機和網路遊戲的機會,上網玩遊戲的孩子明顯增多。尤其是在農村,許多孩子由爺爺奶奶帶,由於監管不夠,上網成癮的孩子更多。
  • 拿什麼拯救你,輕生的孩子們!
    我們又該拿什麼拯救這些肆意輕生的孩子們?我想,造成這些悲劇的原因,既不是簡單的學校和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對,也不是這屆孩心理素質不行、「特別脆弱」。任何現象,都應該是社會+家庭+個人三者作用因素的結果。放孩子回屬於他自己的成長賽道,幫助孩子們適應他們年齡段的壓力,才是尊重自然生長規律的做法。
  • 拿什麼 拯救你 我的「大油臉」
    拿什麼 拯救你 我的「大油臉」 2016-
  • 拿什麼拯救你的大學生活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雲深之無跡,ID:TT1827652464】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這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那麼,拿什麼拯救你的大學生活?我們知道,大學生剛進大學門時,覺得大學是新鮮的而整日無所事事,大學的教學方法與中學的不同,輕鬆自由,沒有壓力,全憑學生自覺。當大一的學生輕輕鬆鬆度過一年後,有的驚慌時間過得太快,浪費得太多了。有的就悠哉悠哉地度過直到畢業,許多的學生多少都有這種體會。為什麼會有這種理解呢?
  • 姐姐,我拿什麼來拯救你?
    我恨我的家也恨我自己,為什麼別的孩子都有一個溫暖的家而我沒有!眼巴巴地看著媽媽坐著車絕塵而去,我的心一點點的沉下去,一個聲音在耳邊說你沒有了媽媽,我哭的聲嘶力竭。一個瘦弱的身體抱住我說,弟弟,別怕。你還有姐姐!
  • 拿什麼拯救你我咳嗽不止的孫女!
    ,解釋了很多我們也不明白,不過核心還是明白的:如果繼續妊娠,孩子生下後我那兒媳婦就活不到孩子上大學。當然是大人要緊,聽醫生的,第二天早上就刨了,整32周,孩子一個3.2斤一個3.4斤,進保溫箱住了25天,這25天如同煉獄。家裡沒有早產兒是不能感受這份苦的。我痛苦焦慮擔心兩個孩子不能完全存活。
  • 女童性侵案的背後,拿什麼拯救你?我的孩子!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隻精靈,他們是生命的結晶,也是希望的延續。他們的笑容能夠融化冰冷的人心,他們的聲音能夠穿透寒冬的凜冽,然而,新聞頻頻爆出的女童性侵惡劣事件,讓每一個單純陽光的孩子都陷入了恐懼,讓每一個舐犢情深的父母都倍感焦慮。
  •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愛情悲劇正在西瓜視頻上演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愛情悲劇正在西瓜視頻上演 由西瓜視頻獨播的一部愛情劇,叫做《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可以免費看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每次在視頻軟體上看電視劇總要看很長很長時間的廣告,如果有時候想看一些經典的老劇,甚至還要付費買會員才能看
  • 為什麼孩子會抑鬱,該怎麼辦?
    在這種人生關鍵的轉型期,不知道多少人有過抑鬱的體驗。心理學家認為,抑鬱症的主要原因有四種,如果具有以下的幾種特質,你的孩子可能比常人更可能踩到抑鬱症的地雷。第一個因素是基因。如果孩子他爸或他媽曾經患過抑鬱症,那麼孩子就可能更容易患上這種疾病。但記住,它並沒有確定的遺傳性。二是孩子自己的思維方式。
  • 拿什麼拯救你,我皸裂的皮膚!
    拿什麼拯救你,我皸裂的皮膚!醫生能幫你做什麼?如果小夥伴有很嚴重的皮膚瘙癢、皸裂的問題,可以到正規醫院治療。針灸:選取血海、風池、曲池、懸鐘、陽陵泉等穴,養血疏風,效果明顯。
  • 拿什麼拯救你,三種顏色後的孩子!
    攜程虐童案的餘溫未降,北京某幼兒園又爆出孩子遭受老師扎針、餵食不明白色藥片,其事件性質惡劣聞所未聞,令人髮指!孩子們的身體和心理受到了雙重的創傷。社會輿論會持續關注事件的走向,如今司法機關已經介入,一經確認,施虐者們必將受到人民群眾的唾棄,國家法律的制裁!令人惋惜的是,事件已然發生。我們能做什麼呢?
  • 抑鬱是個什麼玩意兒?
    進入高中,孩子時時聽到抑鬱,不禁問:什麼是抑鬱?為什麼會抑鬱?抑鬱了怎麼辦?只能吃藥嗎?能治好嗎?朋友抑鬱了十年朋友看醫生吃藥,參加心理培訓拯救自己,看似好轉了很多,但是只要一碰到那個人,前功盡棄。抑鬱是病,嚴重時需要看醫生,吃藥控制病情。但是藥物只是壓制,並不能治癒。如同感冒,藥物只是緩減,痊癒,最終靠的是自己的身體。抑鬱也是如此。
  • 臺灣美女作家幼年遭性侵抑鬱自殺:性教育缺失,拿什麼來拯救脆弱的孩子!
    導讀:在不久前的4月27日,臺灣一位名叫林奕含的美女作家幼年因為遭受到補習班「老師」的性侵而抑鬱自殺。
  • 拿什麼拯救你的扁頭
    拿什麼拯救你的扁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