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了,我想寫一寫這個話題,關於抑鬱,關於那些在抑鬱的黑暗中掙扎的少男少女,關於那些天下最辛苦的父母,他們自己身處黑暗,卻拼盡全力,要為自己的孩子拼一米陽光。
在這個抑鬱症比較普遍的時代,每個人都可能是醫生,每個人也都可能是兇手。
我們該如何,才能成為醫治抑鬱的良藥,而不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且聽我,一一道來:關於抑鬱,不得不說的話!
一、一胎時代的負效應:孤獨,是導致抑鬱的元兇。
我的班上,五十五名學生中,有九名學生,診斷為抑鬱症,他們需要服藥,才能克制負面的情緒。值得注意的是,這九名學生,都是獨生子。
這是一個殘酷的現實:一胎政策的負效應已逐漸顯現,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身陷抑鬱的泥淖,無法自拔。
我從事教育工作三十年,可以說前二十年中,都不曾見過學生中有抑鬱症患者,而在我們這一代人的年少時光,連抑鬱症為何物都不知。
一個有兄弟姐妹的家庭,發生抑鬱的概率很低。因為在這樣的家庭中,老大肩負照顧弟妹的職責,這種責任感讓他不會產生孤獨感,讓他有很強的存在感,而作為弟妹,因為有兄姐陪伴呵護,他會有安全感,有玩伴,有傾訴的對象。所以,在家庭中,孩子們消除了會產生抑鬱的孤獨感,自然會遠離抑鬱。
而在獨生子家庭,父母無法扮演兄弟姐妹的角色,獨生子們即沒有呵護幼小的責任感,也沒有兄姐可以倚仗,假如在學校不善交際,沒有朋友,就會產生強烈的孤獨感,抑鬱也就如影相隨,若不加以遏止,隨之而來的就是抑鬱症。
二、成功狙擊抑鬱症的案例。
即然缺乏陪伴是青少年患抑鬱症的主因,獨子家庭是抑鬱症高發地,那麼,為抑鬱的孩子營造一個充滿友愛和溫暖的環境,可以從最大程度上克制抑鬱症。
看一看成功的案例!
案例一、一個貧困家庭對貧困生的資助:拯救了別人的同時,也拯救了自己。
有一屆高一學生入校時,一對夫婦找到了我,他們的兒子就在我班上,他們提出要資助班上的一個貧困生,要求是這個學生要善良、開朗、活潑。
我看著夫婦兩人稍顯寒酸的穿著,還有他們皴裂的手,與他們年齡不相稱的衰老,滿心的疑問。
夫婦兩人向我解釋:孩子在初中時患了抑鬱症,將自己完全封閉起來,但內心裡卻無比渴望友情。
這幾乎是抑鬱症患者的共性:在光明中忘記光明,在黑暗中恐懼黑暗。渴望生活在一個人與人之間不設防的世界,能自由地愛著,活著。但卻在自己周圍築起了戒備的高牆,無法走出。
那就讓別人打破這堵牆,讓別人走進來,讓陽光照進來。
這對夫婦很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他真正需要什麼,他只不過,需要一個朋友。
經過多方觀察、了解,我找到了一個符合各方面要求的學生。高中三年裡,這兩個學生互相扶持,我看到了那孩子臉上逐漸顯現的笑容,偶爾也能說句話,高中畢業時,他已經恢復了正常。
我認為,對抑鬱的孩子來說來說,一個同齡的朋友、玩伴勝過任何心理醫生。
案例二:小茜是一個很聰明的學生,學習成績一直保持在年級前十的位置,可惜高二時患了抑鬱症。父母給她休學一年。
在這一年中,父母並未放鬆小茜的功課,他們認為如果不學習,小茜會感到精神無所寄託,會加重病情。他們在當地的醫科大學找了幾個心理學專業的學生,來給小茜輔導高考科目,這些學生與小茜年齡相近,上課之餘,也能陪小茜聊聊天,有時恰到好處地給予一些建議,小茜慢慢地走出抑鬱,重回課堂,並且回到了以前的班級。一切都是老樣子,這讓她心安,沒過多久就適應了在校讀書的生活。
三、失敗的案例說明:過於依賴心理疏導或照搬心理醫生的建議並不能有效地克制抑鬱症。
案例三:小英在高一時患了抑鬱症,不得不休學接受治療。中斷了學習,小英一門心思治病,父母希望她能儘快回歸學校,回歸正常。
小英每周要進行一次心理疏導,做一些心理測試,喝幾碗心靈雞湯,父母還請來親戚朋友開導小英。然而,大人怎麼能理解孩子的世界?
聽說運動有利於抑鬱症患者,父母要求小英每天早晨跑步兩小時以上,小英不願外出,父母就不依不饒一番軟硬兼施:這都是為了你好。如果小英不去,父母就愁眉苦臉坐在那裡長籲短嘆,讓小英煩不勝煩,只好妥協。
運動並未讓小英快樂起來,因為每天兩個多小時的室外運動成了她沉重的精神和身體負擔。
聽說多與人接觸能減輕抑鬱症狀,父母經常帶小英去參加同齡人的活動,如旅遊、聚餐、郊遊。然而看到別的孩子都打打鬧鬧,小英卻無法融入其中,這讓小英更加孤獨,而且有種被孤立的感覺。
這裡我想強調一下:抑鬱的孩子不宜多參加社交活動,因為他們在人群中會更感到孤獨,這個世界的繁華和熱鬧與我何幹?
案例四:小康的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然而在小康患抑鬱症,一家尋醫問藥無果後,這兩位無神論者將孩子送去神婆那裡。
煙霧繚繞、紙符紛飛中,神婆開始了一場「喚魂」法事,只見她手持桃木劍,嘴裡念念有詞,圍著小康轉了一圈又一圈,不斷地向空中刺出一劍又一劍,最後大功告成說妖怪被趕跑了!小康的父母千恩萬謝恭敬奉上3800元錢。小康被燻得昏頭脹腦,也被父母氣得肝疼,末了說:「沒有比你們更傻的人了!」
小康的父母還請了人到家裡念經、驅邪,還請風水師看風水,改大門,改家俱擺設的布置。
可是,小康的病不但沒緩解,反而更嚴重了。
四、一些有用的建議。
1、孩子得了抑鬱症,父母不要互相怪責,任何人也不要怪責父母,抑鬱症的起因至今無人能解。
2、得抑鬱症的孩子都需要同齡的朋友,給孩子找一個合得來的朋友勝過找一打心理醫生。
但要記住,切不可讓孩子的幾個朋友一起出現,那很可能會出現以下情況:孩子的朋友們很快打成一片,卻剩下你的孩子孤獨伶一個人,他會有被拋棄的感覺。
3、不要對著孩子喊口號。
如:你要多交朋友!
你要多運動!
你要保持樂觀心態!
你要想開一些!
你要多出去走走!
這些口號讓我想起一個典故:當官員向晉惠帝司馬衷稟報「百姓無粟米可食,天下多餓死」時,昏君回答:「何不食肉糜?」
我想孩子聽到這樣的口號內心一定是崩潰的:我若能這樣,就不會病了。
4、尊重孩子的意願,不要逼孩子做他不願意做的事,只因為你自己認為那對孩子有好處。你認為鮑魚好吃有營養,孩子可不一定喜歡。
5、一定要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快樂也好,不快樂也罷;群居也好,孤獨也罷;有朋友也好,獨處也罷;都是一個人選擇的生活方式,而且這也是暫時的,以後可以隨心改變。人的一生很漫長,什麼樣的生活都體驗一下,才不枉來這世界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