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對所有的學生和學生家長們,都是尤為特殊和備受考驗的一個學年。
先是疫情期間,幾個月的「網課」讓學校家長和孩子們一半歡喜一半憂;各地陸續複課復學後,無數「'神獸」歸籠又帶來了新的問題;然而,在這個特殊的時期,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各地頻繁報導的學生輕生的新聞,讓無數人又沉重又痛心:
江蘇無錫,一名12歲女孩在開學第一天跳樓自殺,搶救無效,不幸身亡。
陝西西安,一名9歲女童因未按時完成作業,從15樓縱身跳下身亡。
江蘇南通,一名15歲初二男孩從19樓墜落,搶救無效,不幸身亡。
河南鄧州,一名初三女孩與家人賭氣後服藥自殺。
河北石家莊,一名12歲學生,因上網課不積極,被家長嚴厲訓斥了幾句後,一時想不開,從樓上跳下,搶救無效,不幸身亡。
廣東惠州,一名初三學生因被家長訓斥且被沒收手機後,留下遺言「你們會後悔的」,遂跳樓身亡。
福建廈門,一名初二男生,因壓力過大,持刀殺母並致其父受重傷。
......
觸目驚心的「跳樓」「輕生」「身亡」等字眼,實在無法讓人和這些本該享受青春花季的少男少女們聯繫在一起。
然而,血淋淋的事實又正在提醒我們,是不是我們的教育出現了問題?我們又該拿什麼拯救這些肆意輕生的孩子們?
我想,造成這些悲劇的原因,既不是簡單的學校和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對,也不是這屆孩心理素質不行、「特別脆弱」。任何現象,都應該是社會+家庭+個人三者作用因素的結果。下面,我簡要談談我的想法:
這一代的父母,大多成長於改革開放初期中期,在競爭中成長,在競爭中生存,對獲得成功和成為精英的渴望強烈,優勝劣汰的意識被刻畫在骨子裡。再加上教育市場上關於「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宣傳刺激,很容易讓這一屆的家長們產生對社會競爭環境的焦慮,並希望把這種焦慮教給孩子們。
然而,父母的「急」,必然和孩子們的「慢」產生衝突。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髮育自有其規律,需要時間讓他們通過不斷地感受—嘗試—試錯來建立自有的規則秩序,任何外界希望快速成長的嘗試都無異於「揠苗助長」。因此,我們常常會看到氣急敗壞的父母,對他們所認為的「慢性子」的孩子恨鐵不成鋼。
這就產生了一個後果:競爭成為了最終目的,教育和學習對孩子們而言不再是觀察學習新鮮事物的重要來源,反而成為他們飽嘗挫敗感的「原罪」。但是,這條賽道上註定只有少數的「贏家」,參與的大多數孩子們不得不咽下無力、自備和心態失衡的苦果。
這一屆的孩子,接觸到的電子產品越來越多,每天在線的時間越來越長。疫情期間大部分學校推行了「網課」的上學模式,更是讓無數孩子有了正當地使用電子產品的理由。
疫情期間被報導的因手機、ipad產生的家庭矛盾糾紛,大部分家長們覺得孩子們「不務正業」,說是上網課,實際上是拿著手機聊QQ或者打王者榮耀,進而採取了沒收手機、斷網等「鐵血手段」。
然而,這個時代跟我們這些70、80後父母成長的時代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我們小時候,電視剛剛普及,電腦鳳毛麟角,大部分認識的朋友都是同學、近鄰,玩的都是需要面對面互動的遊戲。這一代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則是由各種電子產品陪伴長大的。就好比,如果在我們小時候,說要拿走我們每天和小夥伴分享歌曲的卡帶機,讓我們抓耳撓腮一樣,對今天的孩子來說,拿走他們的手機,等同於「廢其武功」。
對信息技術的高度依賴,有好的那一面:孩子們解除新鮮事物更快更泛;也有不好的一面:線下真實生活的互動變少,與朋友甚至父母的相處能力顯著變弱,線上的生活無法教給青春期的孩子們與人正常相處的技能與水平。
因此,才會有那麼多的孩子,就因為被斷網被沒收手機,就與家長產生口角甚至輕生。
因為過往關於學生負擔過重甚至體罰責罵學生的事件,我感到教育系統這些年有些「矯枉過正」,試圖通過所謂的「素質教育」「尊重教育」來形成一種更溫情脈脈的學校氛圍,學校乃至老師的權威逐漸被弱化。
我無法客觀地評價這種做法好或者不好,但是一些例子讓我覺得,這也許不是一條一定正確的教育之路。
舉個例子,我在的單位附近有一所高中,因為原來是村莊,後來城鎮化變成城中村,人員流動快且雜,生源一直不好。但是,這所學校2001-2006年間畢業的學生,大多都考上了至少二本的大學,畢業後通過各種考試進了機關單位。有幾次跟這個學校出來的同事交流,他們都很感恩當時遇到的年段長老吳(老吳後來因為教學成績優異,被調到了教育系統擔任公務員)。說老吳很嚴厲,每天都跑到小樹林去抓他們這些逃課的學生,每天晚上加班壓著他們學習,生氣起來打罵都很正常。但正是這樣,他們才能走上一條還算讓家人和自己滿意的生活。
我自己遇到的老師,其實也都不能算和善,但是在他們的嚴厲之中,我們自能感受到一種希望學生好的真心,我們也並沒有成為憤世嫉俗或者肆意輕生的學子。
然而,我感到現在的教育氛圍並不是如此。可能囿於當前緊張的家校關係,可能希望嘗試一些新的教育方式,現在的學校更多地認為孩子們「很金貴」、是每個家長的「寶貝疙瘩」,遇到事情「不敢管」「不想管」,有什麼問題就讓家長領回去自己處理。
但我認為,這是一種錯誤的教育思潮。觀察正常上學的孩子們就可以知道,對於大部分孩子而言,他們心中認可的權威,一是由父母建立的,二是由老師建立的。作為孩子認可的重要權威,學校和老師是不是應該認真使用「批評教育」這個手段?批評也不等於不被尊重不被愛,捧著對方的尊重也不等於真心的關心和愛護。
最後,願每個孩子都健康快樂成長,願世間不再有輕生的孩子和背痛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