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一村》十年來,散場時一直都保持著將熱氣騰騰的包子送給觀眾的傳統,可以說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劇場這都是獨一無二的。截止到本周《寶島一村》在北京演出,十年間一共演出242場(截至本輪北京演出結束),按照每場平均1500名觀眾來計算,目前為止至少在這個世界上有40多萬枚包子被裝進了印有「寶島一村99」門牌的紙袋裡。
【戲中的「天津大包子」】
《寶島一村》裡,老趙的丈母娘錢奶奶用天津話向朱太太傳授天津包子的訣竅:肥肉跟瘦肉的比例要根據季節變化來調整,夏天肥瘦比例三比七,冬天肥瘦四比六。從那時起朱太太的包子便成為了「眷村」的一絕。
《寶島一村》一開始面臨最大的挑戰就是每場演出結束後要為觀眾準備熱氣騰騰的包子。當賴聲川第一次將這個想法說出來時,他的太太同時也是《寶島一村》監製丁乃竺回憶,「這個想法簡直太瘋狂了,這麼多包子,要到哪裡去弄啊!」關於「送包子」的想法其實並非沒有依據,這源於賴聲川在念博士時,曾導演過一部兩千年前的羅馬喜劇作品,他至今還清楚地記得劇本最後一句話寫的是「演員請所有觀眾到後面,大家一起吃一頓。」這句話一直深深印刻在賴聲川的記憶裡。2008年12月5日《寶島一村》首演,每位觀眾在散場後領到了裝在印有「寶島一村99號」門牌的紙袋裡的「冷凍包子」,當時還有觀眾在網絡上留言「包子還在冰箱,捨不得吃」,從此包子一送就是十年。
「送包子」靈感
南北方包子
每一次包子都是各地主辦方千挑萬選出來的。為了讓這個戲的延續能夠做到最好,必須要保證這個包子是「熱氣騰騰」的,當然包子食品安全得過關,每次各地巡演行政人員都要與當地主辦方一起提前貨比三家。劇中《寶島一村》裡朱嫂做的是天津包子,因此在包子的選材上還是要儘量貼近劇中原型,因南北方差異,找包子的難度南方相對比北方難——例如南京的灌湯包,上海的水煎包等各式各樣具有特殊製作工藝的包子因其特殊性,就不便被選中。包子各地都有各地的特色,比如上海和寧波的「巴比饅頭」、深圳的「面點王」都代表了《寶島一村》包子領域的新勢力。而在澳門和香港,傳統包子相對做得少,主演屈中恆清楚記得2014年香港演出前期,找了很多地方都沒有找到合適的包子,很多店鋪老闆甚至說「我們這裡只有叉燒包可以嗎?」令屈中恆哭笑不得。「如果用叉燒包來代替,就不是我們《寶島一村》裡的那個味道了。」
近些年北京的演出觀眾都是吃到來自「慶豐包子鋪」的包子,但也有一次例外:《寶島一村》在2010年北京演出結束後觀眾可憑票換領「鼎泰豐」小籠包一份,這也算後無來者之舉。「品牌」包子常有入駐,比如今年南京場就選擇了大品牌「和善園」的包子,這讓扮演大牛的那維勳吃後大讚這是十年以來可以在他心中排進前五名的包子。而在杭州,著名的小籠包未入選,取而代之的「新豐包子」。這些年除了在臺灣和大陸的演出,《寶島一村》的足跡還遍布新加坡,美國洛杉磯、舊金山、休斯敦,紐約等國家和城市,但無論演到哪他們都能找到各種各樣、味道不同的包子。
「品牌」包子
「小店」包子
除了以上大品牌,也有來自各地特色品牌比如重慶珊瑚村的玲瓏小包,它是重慶當地的一家老字號包子鋪,每日顧客都在檔口排起長龍。而在珠海演出,當地主辦方也是沒有刻意尋找大品牌的包子,而是找到一家沒有任何招牌但口碑和做工都是一流的包子鋪給劇組做包子,得到大家的盛讚。
跟隨《寶島一村》十年走過,「大牛」扮演者那維勳覺得令他印象最為深刻的包子味道就是2009年在嘉義演出那場,因為那裡是王偉忠的家鄉,劇中的眷村就是根據他從小長大的嘉義建國二村原型而來,據那維勳回憶「當時還是由萬芳飾演做包子的朱嫂,在嘉義就遇到了她角色原型的阿姨『王媽媽』雖然當時她已經很大年紀,而且早已不再做包子了,但那一次嘉義演出王偉忠還是請她來做,於是她便連夜趕出了兩千多個新鮮包子。」至今很多當年的演員都還記得當王媽媽來到現場看到王偉忠後,上去就打了他一巴掌,「你看你害死我!我很久都不做包子,你一下子要我做2000個。」當時站在旁邊的人都嚇壞了,但接著王媽媽跟王偉忠擁抱在一起,這一巴掌的分量或許只有眷村人能體會出其中的情感。
那天是1月的冬天,外面格外寒冷,但吃包子的那一刻每位演員都含著熱淚,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個被傳頌了很久的「眷村」故事,當「王媽媽」做的熱騰騰的包子真正出現在他們眼前的時候,那一刻那維勳覺得「眷村裡所有關於偉忠哥給我們講述過的每個人物就鮮活的站在我們面前。」
「朱嫂」原型現做包子
「送包子」之最
2011年在臺灣高雄衛武營的一次室外演出,可容納5000人的場地,誰都沒預想到第一天觀眾竟然來了15000人,面對突如其來的現場壓力,為保證觀演質量表演工作坊連夜緊急架設大型電視螢屏,結果第二天現場又湧入了25000名觀眾。據統計那一次演出兩場下來一共發放了40000隻包子,這也是《寶島一村》「送包子」之最,同時該場演出也創下室外演出單場25000人同時觀看的紀錄。
後廚進劇場
無論世界各地食物都是不允許帶入劇院的,但《寶島一村》算是個例外,據央華製作中心副總監李雄回憶,曾有一站的演出主辦方將製作包子的後廚直接搬到了劇院大堂,讓來到劇場看戲的每一名觀眾在演出前都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包子製作過程。在觀看演出的三個多小時裡,1550個熱包子也同時在緊張的製作中,演出結束的同時包子也隨之出籠。這是《寶島一村》「送包子」史上最創新的一次。
有人不能吃包子
作為劇中三家男主人之一,十年演出沒有缺席過一場的宋少卿卻說「我十年來沒有吃過一個《寶島一村》的包子」。據了解,在各地所尋找到的包子98%都是豬肉餡兒的,對於豬肉過敏的他來說,十年間真沒有吃過一次。這一點讓他很「生氣」,他笑稱,「每個人對食物的過敏源不同,我從小吃豬肉就會吐,但作為《寶島一村》的人來說,我就是那個最倒黴的人!看著別人演出結束後吃著熱包子,我只能自己坐在角落裡生悶氣。」
吃包子成習慣
大多數演員每到一站都會嘗一嘗具有當地特色的包子,尤其屈中恆,至今他一直堅持到每一個城市,都要親口品嘗當地的特色包子,他覺得無論南北東西,這些包子裡包進去的是我們中國人共同的情感:「特別希望觀眾看完戲之後,帶著劇中的情境能夠吃到一個熱騰騰的包子,那一刻心頭會是溫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