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市面上很多少兒編程機構都在學習Scratch編程,孩子能通過玩遊戲的方式學習編程。很多家長會有些疑惑,孩子本來就很愛玩遊戲了,學Scratch編程,會讓孩子對遊戲上癮嗎?
大家提到這個問題,是因為我們從小被灌輸「玩遊戲」會影響學習的思想,學習在各位父母眼裡是不可動搖的正經事情,和遊戲是非此即彼的關係。這是我們對遊戲這件事,存在理解上的誤區。
遊戲為什麼受歡迎?
玩遊戲的時候,一玩就停不下來。但工作和學習的時候,經常堅持不了幾分鐘。這是因為遊戲設計運用了大量心理學上的知識,本質上來講,遊戲就是自願接受一些設定和限制去努力完成一個目標,以獲得回饋帶來的快感。或者我們換個方式來講,就是當大腦獲得獎勵機會是,釋放出一種叫做「多巴胺」的神經遞質。多巴胺會激勵我們為了獲得快樂而努力付出。
類似《王者榮耀》這類遊戲,其實也是利用了我們的大腦的獎勵機制來操作,只是會用得太多,出了問題。
遊戲不可怕,遊戲化學習
所以,大家不要談遊戲色變,我們應該思考的是,我們怎麼樣能像玩遊戲一樣工作和學習嗎?如果我們能夠將玩遊戲時的多巴胺,在我們需要學習時驅動,那麼學習也就不是一種太難的事情了。
我們的課程設計也就是幫助孩子通過遊戲化的手段進行學習,同時在編程的過程當中,孩子們也能夠通過學習遊戲背後的深層機制,來達到在元認知上意識到這個過程,從而更好地規避這類的成癮現象發生。
有一本書叫《遊戲,讓學習成癮》,作者卡爾M.卡普,美國布隆伯格大學教學技術系教學技術專業的教授、互動技術研究院助理院長。他寫過很多本關於學習、遊戲的書,是一位學習專家。
書中告訴我們怎樣把遊戲化的機制運用在學習中,提升學習的效率。這些機制,正是西瓜創客設計課程的重要原則。
比起傳統教學方式,遊戲和仿真能改善學習態度,在不同的學生群體中和不同的學習情境中鼓舞人心。比起對學習事實性和語言性知識的促進,教學遊戲似乎更能提升高階思維能力,如計劃和推理能力。教學遊戲可以為不同的學員和不同工作任務提供有效的學習手段。教學遊戲應該內置於教學項目中,教學項目要有回報和反饋功能,這樣學員就知道遊戲中發生了什麼,以及這樣的教學實踐與教學目標有何關聯。
清華大學劉夢霏教授說:未來,遊戲不僅僅是一種玩具,遊戲會成為經濟、社會、制度重構的一種基本機制。娛樂會遊戲化,公司管理會遊戲化,教育會遊戲化。遊戲不僅是一群人沉迷其中的玩樂,遊戲會成為我們新的生存方式。這不是什麼黑暗的前途,用得好,它將是人類重返自己精神家園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