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時期愛看漫畫的孩子,長大以後往往會成為閱讀能力較強的讀者

2020-12-12 木子好書推薦

好的漫畫作品,不止內容積極正面,還可以培養孩子對閱讀的興趣

美國著名的閱讀研究專家、暢銷書《朗讀手冊》的作者吉姆·崔利斯(Jim Trelease)說:「童年時期愛看漫畫的人,長大以後往往會成為閱讀能力較強的讀者。

看了這句話,為孩子天天看漫畫發愁的父母,是不是可以稍微鬆口氣?

為了讓這句話更有說服力,作者引用了一組調查數據:

來自32個國家的21萬名兒童參加了國際教育成果評估協會的考試,結果芬蘭兒童的閱讀分數最高。而芬蘭的9歲兒童最普遍的休閒讀物是什麼呢?59%的芬蘭兒童幾乎每天都讀一本漫畫書。

想不到全世界教育第一的芬蘭,孩子每天不是在讀名著,而是在讀漫畫吧?

除了統計數據,還有名人為漫畫背書。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南非圖圖大主教回憶童年時說:

「我父親是衛理公會教派一所小學的校長,他和當年所有的父親一樣極有威嚴,十分關注我們在學校裡的表現。但有一點我非常感謝他,和傳統教育原則相反,他允許我看漫畫書,我想這便是我逐漸培養出對英語和閱讀的喜好的原因。」

漫畫原來還有這麼多正面的影響。所以當家長們看到孩子讀漫畫,總是嗤之以鼻地說「竟讀沒用的書」時,實在有失公允啊!

我想很多家長擔心的是,很多漫畫沒有「營養」,只是追求搞笑,甚至還有一些不健康的內容。

而好的漫畫作品,不止內容積極正面,還可以培養孩子對閱讀的興趣。

臺灣的牛頓編輯團隊最近將世界經典文學名著《亞森·羅賓探案集》和《格列佛遊記》改變成的漫畫書,就很適合孩子閱讀。

說起牛頓團隊,大家一定不陌生。深受孩子歡迎的《小牛頓科學館》《小牛頓》等科普讀物,都出自這個團隊。他們曾三度榮膺臺灣地區最高出版獎——金鼎獎。

「《小牛頓》不知餵飽了多少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心靈。為臺灣培育了無數通曉天地的中堅份子,灌溉出臺灣二十一世紀的豐沛潛力。」這個評價可以說是非常高了!

而他們這次所選擇改編的這兩本名著,也深受讀者喜愛。

《格列佛遊記》以主人公的遊歷冒險經歷為線索,故事荒誕離奇,充滿想像力。教育部新課標推薦的必讀名著中,就有《格列佛遊記》。

英國著名作家、《一九八四》作者 喬治奧威爾評價這本書說:「如果要我開一份書目,列出哪怕其他書都被毀壞時也要保留的六本書,我一定會把這本書列入其中。」

而亞森·羅賓更是和福爾摩斯齊名的世界神探。在中國臺灣、日本、歐美,「亞森·羅賓」的名字可稱得上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

眾多的小說家、漫畫家對「亞森·羅賓」這一形象進行了二次創作,衍生出了很多廣為人知的人物。

如:「日本推理小說之父」江戶川亂步創作出的怪人二十面相、Monkey Punch筆下的魯邦三世、《魔術快鬥》和《名偵探柯南》中的怪盜基德,等等。

《摩爾莊園》《紳士大盜》《黃金假面人》等也都受到了羅賓的影響。

在這本《亞森·羅賓探案集》中,孩子們將跟隨羅賓一起,來到一個個案發現場。細心地觀察蛛絲馬跡,運用邏輯推理能力,找到破案線索。

這將是一次好玩、懸疑、讓孩子們腦洞大開的旅程。

為什麼值得李老師好書推薦?

1.享譽世界數百年的經典文學名著,入選我國部編本新課標必讀書目。漫畫的形式更能讓孩子愛不釋手,輕鬆進行文學啟蒙。

這兩套書,都是享譽世界的文學名著。有無數孩子、家長和名人背書推薦,可以放心推薦給孩子閱讀。

對於不愛讀書的孩子,從漫畫這種輕鬆的形式入手,更容易激發他們對閱讀的興趣。

2. 啟發孩子的分析、推理能力,鍛鍊邏輯思維

《亞森·羅賓探案集》作為一套推理書,推理過程詳細、嚴謹,邏輯性、節奏感強,情節上有極強的代入感,使閱讀成為參與分析、判斷、推理的解謎過程。

孩子在閱讀中與書中人物一同成長,不僅實現了英雄探險般的傳統願望,更易生發出對知識和理想的無限崇敬,有利於培養孩子的邏輯推理能力。

而故事中傳遞的價值理念和人性善惡,可以輔助孩子慢慢建立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豐富的想像力,讓孩子腦洞大開。

《大冒險家格列佛》講的是格列佛到四個國家歷險的故事:大人國、小人國、飛島國和馬國。

他在每個國家的經歷,都讓你感到腦洞大開。

在為孩子缺乏想像力苦惱的家長們,真的可以試試給孩子讀這套書。

4.豐富的知識連結,鍛鍊孩子的想像力和邏輯思維。

書中不僅有解釋相關詞彙,文學手法的解說欄,漫畫故事後還有名著課堂等延伸閱讀,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可以幫助孩子全方位地理解世界名著。

書中還特別開闢的「冒險時間」欄目,設計了大量的冒險推理遊戲,能夠鍛鍊孩子的想像力和邏輯分析能力。

5.鮮明的人物特點,讓我們看到一個更立體的形象

《大偵探亞森·羅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偵探小說,是冒險/「反偵探」,有著濃烈的法式浪漫色彩。

亞森·羅賓勇敢機智、神秘莫測,他行俠仗義,是正義的化身,是法蘭西民族的傳奇英雄。

6.臺灣牛頓團隊出品,知名大學教授傾力改編,著名漫畫家領銜繪製

前面已經介紹過臺灣的牛頓團隊,連馬英九都為其背書推薦。

為了保證這兩套書的內容和插畫品質,牛頓團隊請到了臺灣新竹清華大學以及國內知名大學的教授編寫文字。漫畫則由漫畫家蘇振明領銜繪製。

感受一下畫風:

7.全書配有音頻,孩子可看可聽的漫畫書

這兩套書每一本的封底,都有一個明顯的小程序二維碼。

只要掃描就可以聽到故事的語音版。朗讀者相當專業,用聲音把不同角色演繹得非常有特色。

孩子們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選擇看漫畫,或者聽故事,當然也可以邊聽邊看了。

這對於識字不多的孩子來說,可以說是一個福利了。

不用纏著媽媽給讀故事,自己也可以看得懂。

內容簡介:

《大冒險家格列佛》:

大名鼎鼎的冒險家格列佛在船上擔任外科醫生,他熱愛航海,嚮往自由,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

在幾次航海中,格列佛到了大人國、飛島國和馬國。

在這些我們從未抵達的神奇國度,大冒險家格列佛都有哪些奇異的見聞?面對重重危險的境遇,格列佛是如何成功化解的?在冒險之旅中,他有哪些重要的收穫呢?在精彩的漫畫中,讓我們跟大冒險家一起揚帆起航,勇敢探索吧!

《大偵探亞森·羅賓》:

亞森·羅賓是一個行俠仗義的俠盜,他精通易容術,遇到危急時刻,他能化裝成任何人,得以逃脫。

他犯案沒有章法,總是出其不意,令人摸不著頭緒,把警長都耍得團團轉。

他有時也以偵探的身份登場,鋤強扶弱、劫富濟貧。

為了查明真相,甘冒生命危險,有一次還被兇手捆綁著丟進了河裡,幸虧有船經過,把他救了上來。

警長為了捉到亞森·羅賓,把福爾摩斯請了過來,兩大名偵探的鬥法就此開始了……

《大冒險家格列佛》4冊+《大偵探亞森·羅賓》4冊

5~12歲孩子適讀

相關焦點

  • 「童年時期愛看漫畫的人,長大以後往往會成為閱讀能力較強的讀者」
    美國著名的閱讀研究專家、暢銷書《朗讀手冊》的作者吉姆·崔利斯(Jim Trelease)說:「童年時期愛看漫畫的人,長大以後往往會成為閱讀能力較強的讀者。」看了這句話,為孩子天天看漫畫發愁的父母,是不是可以稍微鬆口氣?
  • 童年時期愛看漫畫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會成為...
    童年時期愛看漫畫的人,長大以後往往會成為閱讀能力較強的讀者。」看了這句話,為孩子天天看漫畫發愁的父母,是不是可以稍微鬆口氣?想不到全世界教育第一的芬蘭,孩子每天不是在讀名著,而是在讀漫畫吧?出眾的教育制度,將確保芬蘭,前途似錦。」——英國女作家崔蒂如果你去芬蘭的小學,會發現這樣一個場景,在室外的操場上,有很多學生趴在地上看書。芬蘭的老師說:這在芬蘭的學校裡是很正常的現象。低年級的學生每周都有「自由閱讀課」,他們可以挑選學校裡的任何地方,看自己想要看的書。
  • 童年時期愛看漫畫的孩子,長大後擁有較強的閱讀能力
    美國著名的閱讀研究專家、暢銷書《朗讀手冊》的作者吉姆·崔利斯(Jim Trelease)說:「童年時期愛看漫畫的人,長大以後往往會成為閱讀能力較強的讀者。」為了讓這句話更有說服力,作者引用了一組調查數據:來自32個國家的21萬名兒童參加了國際教育成果評估協會的考試,結果芬蘭兒童的閱讀分數最高。
  • 孩子愛看漫畫書,這會不會不好呀?
    前兩年,就有媽媽問我,孩子只喜歡看漫畫書,這樣會不會有什麼不好的影響。當時只是根據自己學到的理論知識,回答了這個問題。如今涵涵也到了超級愛看漫畫的年紀,對這個問題又有了更新的認知。吉姆·崔利斯在《朗讀手冊》中說道:童年時期愛看漫畫的人,長大以後往往會變成閱讀能力較強的讀者。
  • 孩子看漫畫書會變「傻」!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瀟瀟說,文字書太枯燥了,全是文字,一個圖都沒有,裡面還有一些字她不認識,所以她不願意看文字書。王先生擔心,這樣「沒幾個字」「純粹搞笑」的漫畫書,會不會影響以後培養孩子閱讀純文字書籍的能力,感覺孩子沉迷於漫畫書,對孩子學習並沒有幫助,甚至擔心這樣會讓孩子變「傻」。
  • 看漫畫等於不務正業?這裡有關於漫畫書的6個真相
    轉自:愛閱公益提到漫畫,相信不少家長會對其嗤之以鼻。因為在大多數人眼裡,愛看漫畫總讓人產生不務正業的刻板印象。適讀對象不同:一般圖畫書的核心讀者是幼兒和小學低年級的孩子,漫畫針對的是年齡層較高的孩子以及成年人。2 為什麼孩子喜歡看漫畫?
  • 漫長寒假,用難得一見的偵探漫畫,讓孩子享受閱讀
    對父母來說,世界上最難的事情就是,孩子放假了,自己還得繼續忙。如果不能陪伴孩子,就需要家長安排一些孩子可以獨立完成、又非常樂意去做的事。這些事中一定有一項是讀漫畫。所有孩子都喜歡漫畫。 在咱們的童年時,父母對咱們的要求是,不能看閒書,怕影響學習。但是如今,不看閒書,才會影響成績。
  • 童年閱讀的缺失,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影響?
    或者換句話說,孩子們小時候多讀書、愛讀書,到底有什麼用?這個問題看起來似乎頗顯得多餘,但其實未必。一件事情往往是這樣,你認為它有多麼重要,便會願意為之付出多少努力。在敏感期內,兒童學習相應的技能會比較容易,而錯過這個時期則會發生學習困難,甚至影響終生。我們常常會發現,一個從小愛讀書的孩子,長大後也會繼續熱愛閱讀,但要讓一個沒有閱讀習慣的成人喜歡讀書,則非常困難。6歲之前的閱讀經驗,可能會決定一個人一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
  • 孩子只愛看漫畫書,對文字書籍不感興趣,應該如何引導?
    很多父母都會孩子只愛看漫畫書,但卻對文字類書籍不感興趣的問題,甚至會擔心孩子因為長期看漫畫書會導致孩子收到低俗的影響,所以寶媽們就各種焦慮、緊張。其實孩子在閱讀漫畫的時候,其實也是在鍛鍊孩子的一些能力。
  • 被譽為「世界第一」的芬蘭教育,為什麼從小就讓孩子看這種書?
    近年來,國際評判學習能力的PISA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這項測試主要考察的是孩子的閱讀能力和數學能力。從2000年開始,PISA測試每三年就會進行一次。之所以會獲取關注,是因為芬蘭學生的成績一直在和中國學生爭奪第一,並且一直排在榜首。
  • 寶寶愛閱讀:我長大以後繪本
    作者:寶寶知道 Beauty的媽媽啊這是每一對父母,每一個孩子都必需的一套圖畫書,對每位父母和孩子來說,這是天賜的禮物,每一個孩子都會有著天馬行空的想法,問問孩子長大以後想做什麼,說不定在這本書中能得到共鳴!
  • 研究顯示,各年級裡優等生看的漫畫書一般比成績差的學生要多:漫畫+...
    在《朗讀手冊》一書中,吉姆·崔利斯指出,童年期愛看漫畫的人,長大以後往往會變成閱讀能力較強的讀者。他列舉了一個調查案例,來自32個國家的20餘萬名兒童參加一項閱讀能力評估考試,結果芬蘭兒童的閱讀分數最高。
  • 親子閱讀是孩子童年最重要的事之一,父母為孩子讀書是愛的行為
    為了讓孩子長大後心理健康,綜合能力強,生活幸福,有抗壓能力和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都離不開心智成熟,幫助孩子心智成熟就是給孩子賦能。所以,父母愛孩子的方式應該是促進孩子的心智成熟。促進孩子心智成熟的方法有很多,這裡列舉幾種具體方法供大家參考。
  • 孩子只看漫畫和小說,要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家長需要明白幾點
    我們家長都知道:小學階段是培養良好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的黃金塑造期。常常聽到有家長問:為什麼我們孩子看書,只看圖片、漫畫類圖書圖不愛看字,該怎麼辦?孩子特別喜歡讀繪本,一本一本的看都不煩,但是上了3年級了,會不會對孩子識字和閱讀不好?上了小學後,孩子就開始迷戀上各種小說了,不然他就看不進去書籍,我該怎麼辦?這樣的問題,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遇到家長很苦惱,來詢問。
  • 哈佛大學調查表明:童年時期有這5個特徵,孩子長大後容易成功
    其實大部分原因是因為孩子的抗壓受挫能力太差,遇到問題只會逃避,所以在遇到問題時就用這樣極端的方式來解決。但是孩子卻不知道,成長的道路上肯定要經歷風雨的,只有讓孩子親身去體驗這個過程並在這個過程中總結出經驗,他才能在這樣經歷中慢慢長大,強大的自己的內心,以後到了社會上在面對各種難題時也能有好的心態去面對和解決。
  • 心理學:如果你的孩子具有這三大特徵,長大以後會吃大虧
    童年對於每一個個體都有著重要的影響,童年的經歷對我們之後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個人的性格、習慣、情緒都是從童年開始形成的。 毫不誇張的說,童年會影響人的一生,個體的人格在童年時期幾乎得到了固定,一個人對人生、社會的態度往往取決於他的童年經歷,所以童年對人生有著重要的意義。
  • 心理學:如果你的孩子具有這三大特徵,長大以後會吃大虧
    童年對於每一個個體都有著重要的影響,童年的經歷對我們之後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個人的性格、習慣、情緒都是從童年開始形成的。毫不誇張的說,童年會影響人的一生,個體的人格在童年時期幾乎得到了固定,一個人對人生、社會的態度往往取決於他的童年經歷,所以童年對人生有著重要的意義。
  • 童年時期被父母嘲笑,長大後將一直活在被嘲笑的恐慌中
    在童年時期,孩子把父母當做整個世界,父母對孩子好,孩子潛意識就會信任這個世界,反之則會強烈的排斥世界。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從某種意義上決定了孩子對世界的看法。如果父母疏遠孩子,那麼孩子內心會有被世界拋棄的感覺。長大後難以融入世界,缺乏社會感,甚至會成為邊緣型人格。如果父母過分寵溺孩子,那麼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長大後會變得驕橫跋扈、肆意妄為。如果父母嘲笑孩子,那麼孩子覺得自己不受世界待見,長大後也很難建立友誼,並且將一直活在被嘲笑的恐慌之中。
  • 原生家庭裡不被愛的孩子,長大後會變成另一個孩子的原生家庭嗎?
    心理學表明,親子關係,是孩子建立的第一個社會關係,它對孩子以後建立其他社會關係、情感以及認知有深遠影響。幸福的童年可以治癒你的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去治癒。或許這位母親之前受到的家庭教育,也是通過嚴厲又不近人情的打罵教育,難道原生家庭中,不被愛的孩子,長大以後就一定成為另一個孩子的原生家庭嗎?原生家庭裡不被愛的孩子,長大後會變成另一個孩子的原生家庭嗎?
  • 哈佛大學研究表明:童年時期有這5個特點,長大後想不優秀都難
    有些家長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突破自我,比如能夠考入一個好大學,再高一點的層次來講,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像馬雲、馬化騰、王健林這樣神一般的人物,雖然極有可能達不到這樣高的成就,但是也會讓自己的孩子努力去成為更好的人。哈佛大學對於成功人士做過一個研究,主題就是:一個人的成就與童年的關係程度研究者共計調查了1000名成功人士,他們的年齡都在25歲到45歲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