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小學一年級課本裡的那一首《詠鵝》嗎?你還記得它的全詩嗎?估計聽我提起,你已經在心裡想起、嘴巴裡不由自主地開始念出來了吧。
因為這首詩歌只有18個字,有趣且非常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大部分的人讀第一遍就能輕易記住。
可是往往越簡單的詩創作起來其實越難,而這首詩能做到如此耳熟能詳,除了它的朗朗上口以外。則是因為寫這首詩的作者功力深厚,所以才能寫得出來,於我們普通人而言,那就是比較困難得了。
詠鵝。
這首詩也有無數人模仿過,想要創作同樣一首如此有趣又朗朗上口的詩,只是沒人能真正實現過。
可是功夫不負有心人,終究還是有人創作出來了,是一位年近70歲的老農民,它模仿《詠鵝》,寫出了一首《詠雞》。
這首《詠雞》同樣只有18個字,寫出來發表以後,還獲得了國家級的文學獎。
每天準點打鳴的雞。
那麼我們都知道《詠鵝》是駱賓王7歲時創作出來的作品,是非常了不起的才子,危勇不僅佩服他而且也非常喜歡他。
駱賓王能用18個字就將鵝的形態和生活習性描述出來,並且貼切到位,是因為小時候整天沒事就喜歡盯著鵝看,於是才有了這首佳作。
荷塘裡的鵝。
而這首《詠雞》的作者危勇,是一位靠捕魚為生、靠海生活的漁夫。雖然主業是捕魚為生,但是因為從小到大都非常喜歡詩歌,於是他在閒暇時期也會自己作吟一些詩歌來娛樂一下自己,打發一下時間。
說到最喜歡的詩,這首《詠鵝》深得危勇的喜愛。而危勇能夠創作出這首《詠雞》,那便是因為他除了捕魚,也在家裡養了幾隻雞,閒暇時間也喜歡盯著雞看。
所以當他閱讀過《詠鵝》、再加上不斷的觀察雞的形態和生活之後,《詠雞》的想法就瞬間在他的腦海裡形成。後來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興致盎然下詩興大發,他連忙將這首詩寫了下來,全文是:
雞,雞,雞,
尖嘴對天啼。
三更呼皓月,
五更鼓晨曦。
於是一首《詠雞》,也是18個字的作品,非常形象的將雞的形態以及生活習性描述了出來,而且表達得淋漓盡致。
這首詩一出後不久,他就獲得了第二屆的農民文學獎,同時還獲得了上萬元的獎金。
獲獎的危勇。
危勇的創作事件讓大家耳熟能詳過後,激發了很多人的創作熱情。緊隨其後還出現了《詠豬》、《詠狗》等詩歌,只是沒有一個能像駱賓王和危勇這樣,寫得如此之好。
出名之後的危勇,就如同年少成名的駱賓王一樣,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在農村生活的農民,能夠獲得國家級的文學獎那是真的非常厲害且值得讓人敬佩的。危勇的後輩對此都感到非常光榮,感到驕傲和自豪。
他的家人還特意為他修訂了一本詩歌集,裡面記錄了危勇閒暇時寫的詩歌。2016年11月那一次創作大賽危勇獲得的上萬元的獎金,也讓他們家的生活變得更好,不僅給家裡買了新家具,還把自己的家裝修了一下。
至此以後,在家人的支持下,危勇有了更多的激情和時間創造詩歌。讓他的晚年變得更加有趣、有意義。
詩歌不分貴賤,不是大富豪的專屬,也不是文學人士的標配,只要熱愛創作的人都可以提筆創作。危勇就是一個值得我們學習的例子,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只要用心堅持創作,終有一天會實現自己的文學夢。
我們中華民族有很多文化瑰寶,詩歌就是其中一類。各朝各代,都出現過很多令人驚豔的才子之輩。
而在古代社會,不管是貧窮人家的才子,又或者大戶人家的子女、普通老百姓。閒暇時間都是非常喜歡吟詩作對的,生活愜意有趣。
可是到了現代社會,因為社會發展太快、生活越來越便利。卻讓更多的人變得越來越浮躁,大部分的人更喜歡賺錢,不僅不會去理會詩歌,更沒有心情去欣賞詩歌。相對來說枯燥乏味。
如果能在閒暇時間大家一起進行詩歌創作,既能打發時間又能開拓大腦思維,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