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畫面生動,語言形象,也充滿了禪趣

2020-12-16 品詩賞詞

寒冷的冬夜,路上還是車水馬龍,小區裡卻早已是萬家燈火。人們忙碌了一天,吃完晚飯就躲在溫暖的屋裡不願出門,根本也不在意大自然此時正在發生什麼。其實無論春夏秋冬,月亮總是勤勤懇懇地按時升落,從來沒有缺席一次;即使是颳風下雨,也無法阻擋她運行的節奏。

北宋一位詩僧有一次默默觀察天上的這輪玉盤,不僅聯想豐富,而且感悟深刻,還用詩行記錄了自己的感想。下面介紹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畫面生動,語言形象,也充滿了禪趣。

月裡

北宋:竹庵士圭

月裡嫦娥不畫眉,只將雲霧作羅衣。

不知夢逐青鸞去,猶把花枝蓋面歸。

竹庵士圭,俗姓史,十幾歲就出家,因為勤奮刻苦,成為宋代臨濟宗楊岐派高僧,初依大慈宗雅學《楞嚴經》,後參龍山佛眼清遠,並嗣其法。

政和末年,他在安徽和州天寧寺當住持,後又在褒禪東林寺、雁蕩山能仁寺當住持。這首詩以嫦娥的妝飾打扮,來說明禪理,頗有新意。

作者自小聰慧,不僅精研佛經,而且善寫詩文。每次開設講座,都會有很多人慕名而來、認真聆聽。作者善於深入淺出地闡述道理,令人容易理解,更願意親近大師。

首句就很吸引人,「月裡嫦娥不畫眉」。嫦娥天生貌美,不用塗脂抹粉。唐代張祜在《集靈臺》中形容虢國夫人的美貌時,就曾寫道,「卻嫌脂粉沒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高僧也採用同樣的方法,卻因為描寫對象是虛幻的人物,從而更顯得構思別致。

次句繼續描寫嫦娥的天然之美,「只將雲霧做羅衣」。她並沒有穿著華麗的衣衫,只是將雲霧作為自己的錦繡羅衣。作者只用了短短14字,就生動地描繪出嫦娥的天生麗質。

李白曾有「雲想衣裳花想容」之句,今人讚賞寂寞嫦娥舒廣袖,她也懂得保持天然之美,以雲霧作羅衣,很有浪漫氣質,與此聯想恰可互映。

後兩句闡述禪理,「不知夢逐青鸞去,猶把花枝蓋面歸。」嫦娥在夢中奈不住寂寞,跟隨著牽線搭橋的青鸞去約會情人;待到夢醒時,她忘記了自己的天然美貌,還在用美麗的鮮花遮掩著臉龐。

青鸞,即青鳥,傳說中西王母娘的使者,在唐詩中用作紅娘一類的角色。李商隱的無題詩中,「青鳥殷勤為探看」,也是這個意思。

曾經有一個公案:一位禪師持缽來到一位長者家,正值其婦難產。長者文大師有什麼方法能免其難產?大師回答說,自己道行不深,等我去問佛,回來相報。佛祖聽說這件事之後,就讓禪師趕緊迴轉告訴她,「我從賢聖法來,未曾殺生。」婦人聽到禪師這番話,當即分娩。

這個公案告訴人們,要找到本心,不要心猿意馬,胡思亂想。婦人剛開始總是擔驚受怕,於是便心煩意亂,而禪師的一番話安撫了她,所以才定心定意。詩人將嫦娥在夢境內外的不同表現進行對比,表達了作者對公案的體會。

作者以擬人筆法展現自然景觀,可謂絲絲入扣。夜空皓月,皎若玉盤,自然令人想到無需畫眉的嫦娥。輕雲薄霧,遊移上下,又令人想到猶如長袖善舞的羅衫。

「花枝蓋面」,也可理解為月亮上漸漸顯出的斑影,把這說成是夢醒時用來遮面的花枝,果然非常貼切、又生動有趣!

嫦娥也知道自己本來非常美麗,用不著修飾打扮。但她在睡夢中忘記了這回事,心猿意馬,隨著青鳥而去時,卻用鮮花遮蓋自己,反而失去了天然之美。

詩人通過形象的語言、生動的畫面,表達了自己對禪理的認識,也深刻地啟迪了後世。無論是生活裡,還是在大家的學習中,都要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這樣才能高效、準確地處理好各種事務。

相關焦點

  • 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只是描寫山色水聲和鐘響草香,卻極有禪意
    有些詩句看似詩人的隨心之作,只是在謳歌大自然,但細細體味,卻比那些禪詩偈頌更有禪味。下面介紹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只是描寫山色水聲和鐘響草香,卻極有禪意。梵崇,字寶之,北宋末南方著名詩僧,曾長住廬山西林寺,其詩清新委婉,情辭兼佳,當時很負重名。人與自然親密無間的關係,正是禪宗追求的物我合一。僧侶們在悟禪時,總是無法脫離自然萬物,而且對大自然有一種深深的眷戀與神往,所以對自然的感悟便是對禪的感悟。許多描繪自然景物的詩篇,必然地深蘊著禪的意境和精神。
  • 劉長卿的一首禪詩,恬淡閒適,寫作手法高超,更充滿禪趣
    禪是什麼?有人說它深邃無比,平常人難以觸及;有人認為其充滿智慧,非修行長久不可理解。其實禪就是一種樂觀和恬淡的生活方式,不必在深山古廟,也無需晨鐘暮鼓,只要內心淡定,遠離貪慾,就是一種簡單的修行。下面介紹劉長卿的一首禪詩,恬淡閒適,寫作手法高超,更充滿禪趣。喜鮑禪師自龍山至唐代:劉長卿故居何日下,春草欲芊芊。猶對山中月,誰聽石上泉。猿聲知後夜,花發見流年。
  • 從「色」中領悟「空」:高僧大德們的綺麗禪詩
    從「色」中領悟「空」:高僧大德們的綺麗禪詩 | 文 青衫文齋「禪」在印度語裡叫禪那,在漢語叫靜慮。「靜慮」的靜就是冷靜下來的意思,就像水一樣不動,波浪不起,這是靜的境界,也就是止;「慮」是什麼呢?正確的觀察,正確的思維,叫做「慮」,這就是觀。靜中觀察就是靜慮,又叫止觀,這是禪的意思。靜心思慮,「外離相為禪,內不亂即定。」
  • 明代高僧的一首禪詩,初看令人費解,細讀充滿禪意
    傳說一位高僧喜歡收集陶壺,經常不顧路途遙遠前往鑑賞。有一次一位好友前來拜訪,高僧拿出一隻珍藏很久的龍頭壺,然後熱心地泡茶招待。朋友讚不絕口,卻不小心將茶壺摔碎。高僧默默地收拾完茶壺碎片,又拿出另一隻茶壺繼續泡茶,依然談笑風生。很多時候事情無法挽回,就不要太在意;而對身邊理所當然的事情,卻應該深思。
  • 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十分春瘦緣何事,一掬歸心未到家
    北宋就有一位高僧,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感悟了一個禪理。 上元宿嶽麓寺詩北宋:惠洪上元獨宿寒巖寺,臥看青燈映薄紗。夜久雪猿啼嶽頂,夢回清月上梅花。十分春瘦緣何事,一掬歸心未到家。惠洪禪事之餘,酷愛作詩填詞,語言綺麗風流。慧洪禪師認為,佛法不執著於文字。他認為文字禪就是以文字的藝術和抽象形式,來表達禪的境界,其中最主要的是以詩證禪,將翰墨生涯用以陶冶精神。 首聯「上元獨宿寒巖寺,臥看青燈映薄紗」,上元就是元宵節,詩人獨自寄宿寺院,夜間萬籟俱寂,他卻輾轉難眠,於是看著光映燈籠薄紗,想起了很多陳年往事。
  • 老和尚早上起床晚了,聽見鳥叫,賦詩一首,充滿禪趣
    老和尚早上起床晚了,聽見鳥叫,賦詩一首,充滿禪趣寫詩表達的是一種意境和心態,禪,同樣也是如此。在我國,有一種詩叫做禪詩,富含禪意。當然禪詩也並非一定是出家人所作,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蘇軾,曹雪芹等知名大家都是寫禪詩的高手。
  • 元代高僧的一首禪詩,或淡或濃施雨去,半舒半卷逆風來
    如果您深陷迷惘,難以自拔,不如暫時忘記過往,讀一首元代高僧的禪詩,讓內心安靜下來。 雲庵元代:原妙或淡或濃施雨去,半舒半卷逆風來。為憐途路無棲泊,卻把柴扉永夜開。高僧曾思考一個問題,生從何來、死向何去,但他一直無法找到答案,以至於寢食不安。後來有一次午睡,心中無夢無想,無見無聞,忽然間就有些開悟。此後飢來吃飯,困來睡眠,內心恬靜,精神抖擻。 高僧有時獨自在庵中打坐,當內心安定下來時,便覺得無欲無求,閒適自在,就像那山頂的白雲,悠閒地漂浮,絲毫沒有牽掛。
  • 王維的一首禪詩,恬靜淡泊,大徹大悟,富有禪趣
    王維詩畫結合,他的詩歌淡遠空靈,悠渺寧靜,充滿了禪家的寂然意味。王維詩中禪的意味是內心生活中的真實感覺,能喚起讀者心底的本能意味,展示出一種怡然與安逸。王維以禪入詩,有時不著一絲痕跡,詩人不需要人們拋灑同情之淚,也感受不到心靈的劇烈震顫,卻在無形中影響了我們的思維和行動。下面這首禪詩,恬靜淡泊,大徹大悟,富有禪趣。
  • 明代的一首禪詩,首句就引人入勝,頸聯更是禪意濃濃
    下面介紹明代的一首禪詩,首句就引人入勝,頸聯更是禪意濃濃。早過懸空寺明代:鄭洛石壁何年結梵宮,懸崖細路小溪通。山川繚繞蒼冥外,殿宇參差碧落中。殘月淡煙窺色相,疏風幽籟動禪空。禪空,也都是抽象的佛學思想。詩人流連忘返,真希望多逗留一些時間。最後他說,但願自己可以見到像晉代慧遠那樣著名的高僧,共同談經論道。可見作者本人並非一般的俗客,結句瀟灑飄逸,出語不凡。遠公,即慧遠大師,乃東晉高僧,俗姓賈,山西雁門人。他曾在江西廬山東林寺居住三十餘年,並創設白蓮社,佛教淨土宗推尊其為初祖。
  • 宋代詩僧的一首禪詩,景美醉人,禪意悠遠
    下面介紹的是宋代詩僧的一首禪詩,景美醉人,禪意悠遠。筠溪晚望宋代:釋惠洪小溪倚春漲,攘我釣月灣。新晴為不平,約束晚來還。惠洪覺範,北宋著名詩畫僧,字覺範,俗姓喻,江西宜豐人。他14歲時父母雙亡,只好依三峰觀禪師出家。慧洪聰明勤學,日記數千言,覽群書殆盡,為日後的創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大師曾飽學四方,能畫梅竹,工於詩詞,與黃庭堅交好,後世稱其詩為宋僧之冠。惠洪曾經受到牽累而被發配到海南,這首詩是作者剛剛脫禍幸歸故裡之際。
  • 劉長卿的一首禪詩,白雲留不住,淥水去無心
    唐代有一位詩人與高僧一番交流之後,終於慢慢有些開悟,下面介紹劉長卿的一首禪詩,白雲留不住,淥水去無心。送道標上人歸南嶽唐代: 劉長卿悠然倚孤棹,卻憶臥中林。道標上人是唐代一位高僧,俗姓秦。他7歲出家,曾隱居於靈隱山,配居天竺寺,後退居西嶺,人稱西嶺和尚。高僧工於賦詩,與劉長卿經常詩書來往。有一次大師四處雲遊,路過劉長卿的住所,詩人便留他小住幾日,彼此間相互交流,各有收穫,也更加惺惺相惜。臨別時,詩人賦詩相贈,抒發依依不捨之情,也表達了對隱居生活的嚮往。
  • 皮日休的一首禪詩,泉冷無三伏,松枯有六朝
    誰悟此生同寂滅,老禪慧力得心降,欲將沉醉換悲涼,清歌濁酒莫斷腸。唐代一位詩人仕途失意,人生嘆息,於是一首禪詩寄寓深情。 遊棲霞寺唐代:皮日休不見明居士,空山但寂寥。白蓮吟次缺,青靄坐來銷。泉冷無三伏,松枯有六朝。
  • 元代才子的一首禪詩,饒有風趣,寄寓了嚮往佛門的方外之情
    下面介紹元代才子的一首禪詩,饒有風趣,寄寓了嚮往佛門的方外之情。 題焦山方丈元代: 薩都剌江風入霜林,寒葉下疏雨。蕭蕭復蕭蕭,可聽不可數。山僧亦好奇,呼童掃行路。眾人皆嘆秋景蕭瑟,山僧卻非同一般,他充滿了好奇之心,呼喚童子打掃落葉,清除過往山中的道路。風雨無阻打掃行路,可知好奇到了什麼程度。其實山僧絕對不是第一年遇見秋天,詩人雖然有些誇張其詞,但文學描寫就是要突出人物的個性特徵,而「呼童掃行路」就表現出山僧急迫和痴迷的心情。
  • 唐代才子題寫上人竹房,一首詩短短28字,卻充滿禪意
    竹不易受外物汙染,潔身自好,有空性之意,更有一種禪的意境。漫步於竹林深處、客居於竹樓之上,開窗聽雨、情凝神聚,滴滴竹露入心傳響,縷縷竹香醉懷縹緲,令人更覺如夢似幻。下面介紹唐代才子題寫上人竹房,一首詩短短28字,卻充滿禪意。
  • 給處在困境中的人的一首禪詩,若能讀懂,定能擺脫困境、樂觀一生
    文/畢之給處在困境中的人的一首禪詩,若能讀懂,定能擺脫困境、樂觀一生禪詩可以清心禁慾,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有感情。我們有喜怒哀樂也有愛恨情仇,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這時候很多人都會選擇去寺廟走一遭,或者多讀一讀禪詩從而來調整自己的心情。有時候讀懂一首禪詩,我們就可以明白很多道理,甚至還會讓我們終身受益。接下來小編給處在困境中的人的一首禪詩,若能讀懂,定能擺脫困境、樂觀一生。它是出自于慧海禪師之手。
  • 王安石的一首禪詩,全文出現4個夢字,空寂無求,禪意悠遠
    而北宋詩人王安石經歷了無數的宦海風波,晚年看淡看空,經常參禪悟道,有一次夢醒後寫了一首禪詩,全文出現4個夢字,空寂無求,禪意悠遠。夢宋代:王安石知世如夢無所求,無所求心普空寂。還似夢中隨夢境,成就河沙夢功德。
  • 趣詩佳作欣賞:一首詩裡寫出春夏秋冬四季,形象風趣很是有才
    自古到今,分別描寫春夏秋冬事物的詩很多,但在一首詩裡寫出四季來的,卻不是太多。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分享和欣賞一下,這樣的一些趣詩佳作,能在一首詩裡寫出春夏秋冬四季來,真的是形象生動,風趣有才。先讓我們一起來看一首字謎詩吧:「三人同日去看花,百友原來是一家。愁字去了心上是,夕陽西下兩個瓜。」
  • 北宋詩僧的一首禪詩,禪意深遠,頸聯尤其發人深省
    生活充滿艱辛,人生是一場跋涉。每一次挫折都是痛苦的蛻變,每一種心情都是難得的體驗。珍惜身邊遇見的每一個人,認真對待讓我們悲喜交加的每一件事。陶淵明曾說,「籲嗟身後名,於我若浮煙」,許多失意,經歷多了,就看得淡泊了;李白也道,「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很多鬱悶,遭遇多了,也變得豁達了。
  • 如何讓語言妙筆生花,生動形象
    學生作文語言平淡、空泛、乾癟是當今許多語文教師感到頭痛的事。如何使學生作文語言優美、生動、鮮活、富有感染力,這也是每位語文教師的必修課。參考用詞:敗走麥城)   5.引用新詞   時代在不斷發展前進,語言也在不斷創新,湧現了許多新鮮詞彙。其中有生活時髦用語,若能恰當引用,能使文章充滿時代氣息。如:   這次班委會換屆選舉已塵埃落定,哇,班長竟鎖定超級女神周冰琴。   練習:他小小的眼睛,高高的鼻梁,簡直就是 他父親的 。   (提示:形容一模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