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冬夜,路上還是車水馬龍,小區裡卻早已是萬家燈火。人們忙碌了一天,吃完晚飯就躲在溫暖的屋裡不願出門,根本也不在意大自然此時正在發生什麼。其實無論春夏秋冬,月亮總是勤勤懇懇地按時升落,從來沒有缺席一次;即使是颳風下雨,也無法阻擋她運行的節奏。
北宋一位詩僧有一次默默觀察天上的這輪玉盤,不僅聯想豐富,而且感悟深刻,還用詩行記錄了自己的感想。下面介紹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畫面生動,語言形象,也充滿了禪趣。
月裡
北宋:竹庵士圭
月裡嫦娥不畫眉,只將雲霧作羅衣。
不知夢逐青鸞去,猶把花枝蓋面歸。
竹庵士圭,俗姓史,十幾歲就出家,因為勤奮刻苦,成為宋代臨濟宗楊岐派高僧,初依大慈宗雅學《楞嚴經》,後參龍山佛眼清遠,並嗣其法。
政和末年,他在安徽和州天寧寺當住持,後又在褒禪東林寺、雁蕩山能仁寺當住持。這首詩以嫦娥的妝飾打扮,來說明禪理,頗有新意。
作者自小聰慧,不僅精研佛經,而且善寫詩文。每次開設講座,都會有很多人慕名而來、認真聆聽。作者善於深入淺出地闡述道理,令人容易理解,更願意親近大師。
首句就很吸引人,「月裡嫦娥不畫眉」。嫦娥天生貌美,不用塗脂抹粉。唐代張祜在《集靈臺》中形容虢國夫人的美貌時,就曾寫道,「卻嫌脂粉沒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高僧也採用同樣的方法,卻因為描寫對象是虛幻的人物,從而更顯得構思別致。
次句繼續描寫嫦娥的天然之美,「只將雲霧做羅衣」。她並沒有穿著華麗的衣衫,只是將雲霧作為自己的錦繡羅衣。作者只用了短短14字,就生動地描繪出嫦娥的天生麗質。
李白曾有「雲想衣裳花想容」之句,今人讚賞寂寞嫦娥舒廣袖,她也懂得保持天然之美,以雲霧作羅衣,很有浪漫氣質,與此聯想恰可互映。
後兩句闡述禪理,「不知夢逐青鸞去,猶把花枝蓋面歸。」嫦娥在夢中奈不住寂寞,跟隨著牽線搭橋的青鸞去約會情人;待到夢醒時,她忘記了自己的天然美貌,還在用美麗的鮮花遮掩著臉龐。
青鸞,即青鳥,傳說中西王母娘的使者,在唐詩中用作紅娘一類的角色。李商隱的無題詩中,「青鳥殷勤為探看」,也是這個意思。
曾經有一個公案:一位禪師持缽來到一位長者家,正值其婦難產。長者文大師有什麼方法能免其難產?大師回答說,自己道行不深,等我去問佛,回來相報。佛祖聽說這件事之後,就讓禪師趕緊迴轉告訴她,「我從賢聖法來,未曾殺生。」婦人聽到禪師這番話,當即分娩。
這個公案告訴人們,要找到本心,不要心猿意馬,胡思亂想。婦人剛開始總是擔驚受怕,於是便心煩意亂,而禪師的一番話安撫了她,所以才定心定意。詩人將嫦娥在夢境內外的不同表現進行對比,表達了作者對公案的體會。
作者以擬人筆法展現自然景觀,可謂絲絲入扣。夜空皓月,皎若玉盤,自然令人想到無需畫眉的嫦娥。輕雲薄霧,遊移上下,又令人想到猶如長袖善舞的羅衫。
「花枝蓋面」,也可理解為月亮上漸漸顯出的斑影,把這說成是夢醒時用來遮面的花枝,果然非常貼切、又生動有趣!
嫦娥也知道自己本來非常美麗,用不著修飾打扮。但她在睡夢中忘記了這回事,心猿意馬,隨著青鳥而去時,卻用鮮花遮蓋自己,反而失去了天然之美。
詩人通過形象的語言、生動的畫面,表達了自己對禪理的認識,也深刻地啟迪了後世。無論是生活裡,還是在大家的學習中,都要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這樣才能高效、準確地處理好各種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