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總在不懈地追求著極大的利益。可是細細想來,很多事情不僅沒有給自己帶來好處,反而成為一種負擔和累贅。佛語說,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世界的本質是空,形式是色,是人們認識世界的兩個不同層次。
傳說一位高僧喜歡收集陶壺,經常不顧路途遙遠前往鑑賞。有一次一位好友前來拜訪,高僧拿出一隻珍藏很久的龍頭壺,然後熱心地泡茶招待。朋友讚不絕口,卻不小心將茶壺摔碎。高僧默默地收拾完茶壺碎片,又拿出另一隻茶壺繼續泡茶,依然談笑風生。
很多時候事情無法挽回,就不要太在意;而對身邊理所當然的事情,卻應該深思。下面介紹明代高僧的一首禪詩,初看令人費解,細讀充滿禪意。
問影
明代:法杲
夜堂孤繞座,何物共徘徊?
奄忽吹燈去,斯須乘月來。
似奴家未畜,疑客戶誰開?
折項低看汝,將無汝在哉。
佛教自六朝以來漸趨盛行,佛寺禪院大多遠避塵世、幽隱山水,而那些僧人們也在山水與佛寺合一的靈光裡,得到了審美的愉悅與慰藉。法杲禪師,字雷山,居華藏寺,創作上曾參學於古代賢人,後世稱其為近代詩僧領袖。
高僧修行到一定的境界,就喜歡獨坐參禪,不願外人打攪。他可以從早到晚看書、念經,卻並不覺得太疲倦,通過感悟佛理,大師不僅內心安然,而且遇事不急不躁。
有一天晚上,大師正在屋裡看書,忽然一陣風吹來,燈影晃動,地面的影子也隨之漂移不定。大師忽然就有所感悟,於是即興賦詩。
影子本來是大家熟視無睹的東西,但禪家卻從中發現了禪理。影子系因緣所生,自身沒有質的規定性,又虛幻不實,剎那生滅,沒有獨立的實體。首聯交代時間、地點和事件的由來,「夜堂孤繞座,何物共徘徊?」
月白風清、清風徐來,大師在屋內來回踱步,忽然發現地面的影子忽隱忽現、若有似無地伴隨自己而徘徊。若在平時比較忙碌或非常疲憊時,詩人絕對不會去思考關於影子的問題,今晚他閒來無事,心情放鬆,「何物」二字,就透露出作者濃厚的興趣。
接下來就具體描寫影子的行蹤,「奄忽吹燈去,斯須乘月來。」燈火熄滅的瞬間,這可疑的東西也會消失在黑暗之中;而當皎潔的月光從窗戶溜了進來,那可疑的東西卻又去而復來,神秘地出現在眼前。
大師就像一位好奇的孩子,將燈火滅了又點燃,窗戶關上又打開,只為了觀察這個神秘的東西。
頸聯轉而發揮想像,「似奴家未畜,疑客戶誰開?」那個東西到底是什麼呢? 說它像奴僕,但家裡並沒有畜養呀! 或許是來了客人,但又是誰開的門呢?「似奴、疑客」這四個字,表現出作者強烈的求知慾,其實也是引導讀者思考事物之虛幻不實,禪理之空寂明淨。
為了徹底搞清楚這個問題,他又「折項低看汝,將無汝在哉。」大師不惜折了老腰,竟然俯身端詳那可疑的東西,此時他終於明白,莫不是影子在這裡吧。後四句形象地展現出作者對影子由疑生問、又由問明疑的過程,其實也是一種探索禪理的過程。
縱觀這首禪詩,通俗易懂,也幽默詼諧。作者獨具慧眼,選取了一個大家司空見慣的事物,卻闡述了深刻的道理。世間一切現象皆因緣所生,剎那生滅,無質的規定性和獨立實體,假而不實,故謂之空。
影子也是一種空,但並非虛無,它形雖可見,而實體為空。作者從中覺悟到,世間萬物正如影子的產生與消失,因緣所生、而又虛幻不實。讀完這首詩,我們也應該懂得,很多時候不要孤立和靜止地看問題,而要積極地採用發展的眼光、辯證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