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高僧的一首禪詩,初看令人費解,細讀充滿禪意

2020-12-19 品詩賞詞

人生在世,總在不懈地追求著極大的利益。可是細細想來,很多事情不僅沒有給自己帶來好處,反而成為一種負擔和累贅。佛語說,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世界的本質是空,形式是色,是人們認識世界的兩個不同層次。

傳說一位高僧喜歡收集陶壺,經常不顧路途遙遠前往鑑賞。有一次一位好友前來拜訪,高僧拿出一隻珍藏很久的龍頭壺,然後熱心地泡茶招待。朋友讚不絕口,卻不小心將茶壺摔碎。高僧默默地收拾完茶壺碎片,又拿出另一隻茶壺繼續泡茶,依然談笑風生。

很多時候事情無法挽回,就不要太在意;而對身邊理所當然的事情,卻應該深思。下面介紹明代高僧的一首禪詩,初看令人費解,細讀充滿禪意。

問影

明代:法杲

夜堂孤繞座,何物共徘徊?

奄忽吹燈去,斯須乘月來。

似奴家未畜,疑客戶誰開?

折項低看汝,將無汝在哉。

佛教自六朝以來漸趨盛行,佛寺禪院大多遠避塵世、幽隱山水,而那些僧人們也在山水與佛寺合一的靈光裡,得到了審美的愉悅與慰藉。法杲禪師,字雷山,居華藏寺,創作上曾參學於古代賢人,後世稱其為近代詩僧領袖。

高僧修行到一定的境界,就喜歡獨坐參禪,不願外人打攪。他可以從早到晚看書、念經,卻並不覺得太疲倦,通過感悟佛理,大師不僅內心安然,而且遇事不急不躁。

有一天晚上,大師正在屋裡看書,忽然一陣風吹來,燈影晃動,地面的影子也隨之漂移不定。大師忽然就有所感悟,於是即興賦詩。

影子本來是大家熟視無睹的東西,但禪家卻從中發現了禪理。影子系因緣所生,自身沒有質的規定性,又虛幻不實,剎那生滅,沒有獨立的實體。首聯交代時間、地點和事件的由來,「夜堂孤繞座,何物共徘徊?」

月白風清、清風徐來,大師在屋內來回踱步,忽然發現地面的影子忽隱忽現、若有似無地伴隨自己而徘徊。若在平時比較忙碌或非常疲憊時,詩人絕對不會去思考關於影子的問題,今晚他閒來無事,心情放鬆,「何物」二字,就透露出作者濃厚的興趣。

接下來就具體描寫影子的行蹤,「奄忽吹燈去,斯須乘月來。」燈火熄滅的瞬間,這可疑的東西也會消失在黑暗之中;而當皎潔的月光從窗戶溜了進來,那可疑的東西卻又去而復來,神秘地出現在眼前。

大師就像一位好奇的孩子,將燈火滅了又點燃,窗戶關上又打開,只為了觀察這個神秘的東西。

頸聯轉而發揮想像,「似奴家未畜,疑客戶誰開?」那個東西到底是什麼呢? 說它像奴僕,但家裡並沒有畜養呀! 或許是來了客人,但又是誰開的門呢?「似奴、疑客」這四個字,表現出作者強烈的求知慾,其實也是引導讀者思考事物之虛幻不實,禪理之空寂明淨。

為了徹底搞清楚這個問題,他又「折項低看汝,將無汝在哉。」大師不惜折了老腰,竟然俯身端詳那可疑的東西,此時他終於明白,莫不是影子在這裡吧。後四句形象地展現出作者對影子由疑生問、又由問明疑的過程,其實也是一種探索禪理的過程。

縱觀這首禪詩,通俗易懂,也幽默詼諧。作者獨具慧眼,選取了一個大家司空見慣的事物,卻闡述了深刻的道理。世間一切現象皆因緣所生,剎那生滅,無質的規定性和獨立實體,假而不實,故謂之空。

影子也是一種空,但並非虛無,它形雖可見,而實體為空。作者從中覺悟到,世間萬物正如影子的產生與消失,因緣所生、而又虛幻不實。讀完這首詩,我們也應該懂得,很多時候不要孤立和靜止地看問題,而要積極地採用發展的眼光、辯證的思維。

相關焦點

  • 明代的一首禪詩,首句就引人入勝,頸聯更是禪意濃濃
    禪宗自唐代以來就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很多文人墨客也願意接觸並研究禪理,同時還經常在詩文中體現禪意。下面介紹明代的一首禪詩,首句就引人入勝,頸聯更是禪意濃濃。早過懸空寺明代:鄭洛石壁何年結梵宮,懸崖細路小溪通。
  • 明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流暢自然,禪意深遠
    下面就分享明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流暢自然,禪意深遠。聚法師將往天台,止其徒玉公庵中,餘為留信宿明代:徐渭欲向天台去,先為剡水尋。秋行萬山出,夜宿一庵深。徐渭,字文清,號青藤老人,明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徐渭多才多藝,在詩文、戲劇、書畫等各方面都獨樹一幟,與解縉、楊慎並稱明代三才子。他寫過大量詩文,還能操琴,諳音律。聚法師,即玉芝,居天池山。他的徒弟玉公與徐渭交厚,結廬於紹興鑑湖之濱。聚法師經常往來於吳越間,這首詩就是某次法師去天台途中,和作者共宿玉公庵中,臨別時作者以此相贈。
  • 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只是描寫山色水聲和鐘響草香,卻極有禪意
    有些詩句看似詩人的隨心之作,只是在謳歌大自然,但細細體味,卻比那些禪詩偈頌更有禪味。下面介紹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只是描寫山色水聲和鐘響草香,卻極有禪意。日暮時分,高僧策杖歸返山間溪畔、那個幽靜的禪院,秋風涼爽、松濤陣陣,沿途發出不斷的清響,似與老僧相伴而行。大師居住在深山,那裡環境幽靜、人跡罕至,正是滌思淨慮的好地方。一個「遵」字,擬人化地寫出了大自然的親近感,也暗示大師心境悠閒。接下來繼續展現沿途景象,「水幽聲斷續,山暝色蒼茫。」
  • 明代王世貞的七律,充滿禪意,頷聯不輸王維的《山居秋暝》
    後世還有一位才子有一次夜宿山寺,留下了一首禪詩。下面介紹明代王世貞的七律,充滿禪意,頷聯不輸王維的《山居秋暝》。宿香山寺明代:王世貞白雲深鎖上才幽,躡屐無勞問惠休。竹裡布金千月至,松間鳴玉片泉流。王世貞,字元美,號鳳洲,明代文學家、史學家。他與李攀龍等人合稱明代「後七子」,李攀龍故後,王世貞獨領文壇二十年。詩人推崇作詩要效法盛唐,同時他更讚賞漢魏古詩自然質樸、渾然天成的天然創作過程,可見他在詩歌創作中具有獨到而精準的眼光。
  • 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畫面生動,語言形象,也充滿了禪趣
    下面介紹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畫面生動,語言形象,也充滿了禪趣。 月裡北宋:竹庵士圭月裡嫦娥不畫眉,只將雲霧作羅衣。不知夢逐青鸞去,猶把花枝蓋面歸。竹庵士圭,俗姓史,十幾歲就出家,因為勤奮刻苦,成為宋代臨濟宗楊岐派高僧,初依大慈宗雅學《楞嚴經》,後參龍山佛眼清遠,並嗣其法。政和末年,他在安徽和州天寧寺當住持,後又在褒禪東林寺、雁蕩山能仁寺當住持。這首詩以嫦娥的妝飾打扮,來說明禪理,頗有新意。
  • 唐朝高僧雨天寫了一首詩,無生僻字卻讓人費解,成最具禪意一場雨
    唐朝高僧雨天寫了一首詩,無生僻字卻讓人費解,成最具禪意一場雨文/一休道說道唐朝,那簡直就是文人的天堂,唐詩也成為了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們從這些唐詩中看到了一個朝代的興衰歷程而今天要為的大家介紹的則最具禪意的一場雨,這首詩叫做《山雨》,來自於唐朝的一位高僧,他叫做皎然,姓謝字清晝,他是唐朝風靡一時的一代名僧,同時也是謝靈運的十世孫。皎然曾經非常的受達官貴人們的追捧,他還和顏真卿、韋應物等人是知己,他的這首《山雨》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這一首在下雨天裡寫下的詩,裡面短短的幾句詩無一生僻字,但是卻讓人費解。
  • 從「色」中領悟「空」:高僧大德們的綺麗禪詩
    然而,深悉禪宗的色空概念的高僧大德們,卻給我們留下了語言綺麗的禪詩,內中有深深的禪意。第一首,法演禪師所作。高僧法演是北宋中後期臨濟宗——楊歧禪派的著名禪師,門下人材眾多,極一時之盛。他有一首詩,綺麗香豔,卻使弟子克勤得到開悟。一段風光畫不成,洞房深處惱予情。
  • 宋代詩僧的一首禪詩,景美醉人,禪意悠遠
    下面介紹的是宋代詩僧的一首禪詩,景美醉人,禪意悠遠。筠溪晚望宋代:釋惠洪小溪倚春漲,攘我釣月灣。新晴為不平,約束晚來還。高僧終於擺脫了塵世之雜亂,終可灑脫釋然,詩僧雖然不著一個禪字,而禪意盡顯。
  • 楊萬裡夜宿山寺寫下一首詩,初看平平淡淡,細讀卻令人叫絕
    但是一些詩作,仍然需要細讀,才能看出其背後的深意。譬如,本文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詩《宿靈鷲禪寺》。《宿靈鷲禪寺》是楊萬裡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它是楊萬裡於淳熙六年(1179年),自常州西歸故鄉吉水途中,投宿於永豐靈鷲禪寺時所作。這首詩在藝術上的特色,便是借事寓意,以物比人。看似描寫夜宿山寺時,所聽到的山泉,實際上是藉此諷刺了當朝的一些官員,可謂入木三分。
  • 劉長卿的一首禪詩,白雲留不住,淥水去無心
    唐代有一位詩人與高僧一番交流之後,終於慢慢有些開悟,下面介紹劉長卿的一首禪詩,白雲留不住,淥水去無心。送道標上人歸南嶽唐代: 劉長卿悠然倚孤棹,卻憶臥中林。長期的仕途不得志,讓儒家詩人希冀從釋道中尋找歸宿,他有一次尋隱者不遇,卻得到另一番情趣,領悟到禪意之妙處,於是即興抒寫,「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詩人通過描寫道士所居環境的靜穆清幽,襯託其超塵雅潔。道標上人是唐代一位高僧,俗姓秦。他7歲出家,曾隱居於靈隱山,配居天竺寺,後退居西嶺,人稱西嶺和尚。高僧工於賦詩,與劉長卿經常詩書來往。
  • 宋代的一首禪詩,化用杜甫的名句,尾句禪意深濃
    深秋時節、西風勁吹,青草轉黃、滿地寒霜,縱然野菊爭豔、山川著彩,奈何枯葉飄飛、令人心碎。秋日的蕭瑟,總是讓詩人們感到惆悵,每當深秋時節,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看見木葉蕭蕭,就會思念故園。可惜鄉路迢迢,只能在心中嘆息,深秋絕塞誰相憶。
  • 元代高僧的一首禪詩,或淡或濃施雨去,半舒半卷逆風來
    如果您深陷迷惘,難以自拔,不如暫時忘記過往,讀一首元代高僧的禪詩,讓內心安靜下來。 雲庵元代:原妙或淡或濃施雨去,半舒半卷逆風來。為憐途路無棲泊,卻把柴扉永夜開。高僧曾思考一個問題,生從何來、死向何去,但他一直無法找到答案,以至於寢食不安。後來有一次午睡,心中無夢無想,無見無聞,忽然間就有些開悟。此後飢來吃飯,困來睡眠,內心恬靜,精神抖擻。 高僧有時獨自在庵中打坐,當內心安定下來時,便覺得無欲無求,閒適自在,就像那山頂的白雲,悠閒地漂浮,絲毫沒有牽掛。
  • 這首唐詩,雖然只有短短四句,但是卻充滿了無邊禪意,瀟灑空靈
    (文·張凡)以詩話禪,以風景見性,可謂是古代禪詩中的最高境界。將心中的意境,在字裡行間中,不露痕跡地表達出來,把空曠邈遠的氣氛,在一首詩裡,描繪的淋漓盡致,使人如沐春風,乘雲直上,仿佛拋開了世間的一切煩惱,真正開啟了眾妙之門。
  • 作者是明代大儒,一首五律描寫生動,值得反覆細讀
    一首優秀的詩篇,不僅構思獨特、鍊字準確,而且意境鮮明、用語委婉。作者為了打動別人,首先就要在詩中融入真情,但又不可太過直白,儘量給讀者留下思考的想像的空間,才能令人咀嚼不盡。下面介紹的是作者是明代大儒,一首五律描寫生動,值得反覆細讀。獨坐明代:李贄有客開青眼,無人問落花。暖風燻細草,涼月照晴沙。客久翻疑夢,朋來不憶家。
  • 元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想像豐富,意象鮮明,更深蘊濃濃的禪意
    下面介紹元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想像豐富,意象鮮明,更深蘊濃濃的禪意。寄雷隱上人元代:黃鎮成最憶高人住翠微,萬巖千岫雪消時。林階月在行香早,石屋雲多出定遲。「林階月在」,「石屋雲多」,詩人淡淡寫來,卻展現了一幅清爽靜謐的禪意境界。詩人仿佛也神遊禪境,又繼續發揮想像,「棲樹有僧留聽法,看泉無客和題詩。」眾多的僧徒棲息在大樹之下,靜聽雷隱上人說法。上人好像已經完全入神,可自己卻與上人相隔遙遠,大師在賞看清泉、激起詩興時,是否也會因為無人唱和而倍感孤單?頸聯宕開一筆,只為末聯蓄勢。
  • 宋代才子的一首禪詩,餘花猶可醉,好鳥不妨眠
    花和鳥經常會出現在古詩詞中,同時因為其最能代表著大自然,所以也經常被引入禪詩。陶淵明曾有「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詩人把自己比作倦鳥,抒發對隱居生活的嚮往;綦毋潛也有「天花落不盡,處處鳥銜飛」,反映了作者追求清淨的想法。詩仙李白更是尋找隱者有感,「花暖青牛臥,松高白鶴眠。」
  • 唐代才子題寫上人竹房,一首詩短短28字,卻充滿禪意
    竹在清風中詩意盎然,更懷謙謙君子之氣節,屹立於廣闊浩蕩的天地間,令人倍感恬靜而淡遠。王維曾獨坐幽篁裡,然後彈琴復長嘯,頓時就覺得返墣歸真,心境淡泊。竹不易受外物汙染,潔身自好,有空性之意,更有一種禪的意境。漫步於竹林深處、客居於竹樓之上,開窗聽雨、情凝神聚,滴滴竹露入心傳響,縷縷竹香醉懷縹緲,令人更覺如夢似幻。
  • 王安石的一首禪詩,全文出現4個夢字,空寂無求,禪意悠遠
    而北宋詩人王安石經歷了無數的宦海風波,晚年看淡看空,經常參禪悟道,有一次夢醒後寫了一首禪詩,全文出現4個夢字,空寂無求,禪意悠遠。夢宋代:王安石知世如夢無所求,無所求心普空寂。還似夢中隨夢境,成就河沙夢功德。
  • 明代詩僧的一首絕句,充滿閒情逸緻,尾句更像是神來之筆
    下面介紹明代詩僧的一首絕句,充滿閒情逸緻,尾句更像是神來之筆。天目山居明代:雪嶠園信簾卷春風啼曉鴉,閒情無過是吾家。青山個個伸頭看,看我庵中吃苦茶。最後一句更是令人忍俊不禁,也似神來之筆,「看我庵中吃苦茶」。詩僧回到茅庵燒水沏茶,待到茶香四溢,仿佛也瀰漫於整個山林,不僅混合著野花的香味,而且讓群峰也聞香而動,它們不住地點頭,似乎也覺得詩僧的茶葉不錯,也很想分享一份快樂!
  • 白居易的一首禪詩,黃昏獨立佛堂前,滿地槐花滿樹蟬
    下面介紹白居易的一首禪詩,黃昏獨立佛堂前,滿地槐花滿樹蟬。暮立唐代:白居易黃昏獨立佛堂前,滿地槐花滿樹蟬。大抵四時心總苦,就中腸斷是秋天。在此形勢下,他已預感到未來宦途將充滿艱辛。在家鄉的這段歲月,雖說平安無事,然而心中卻感到憂鬱和孤獨,因而沉醉於苦讀之中。第一句點明時間和地點,「黃昏獨立佛堂前」。 生性聰慧的白居易,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29歲成為進士,並曾外任杭州和蘇州的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