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從西域源源傳入,使中國的學術思想突然加入新鮮血液,從南北朝到隋、唐以後,佛學的勃然興起,就形成了儒、釋、道三家為主流的中國文運,猶如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洪流,奔騰澎湃,普遍深入中國文化的每一部分。而北宋詩人王安石經歷了無數的宦海風波,晚年看淡看空,經常參禪悟道,有一次夢醒後寫了一首禪詩,全文出現4個夢字,空寂無求,禪意悠遠。
夢宋代:王安石知世如夢無所求,無所求心普空寂。還似夢中隨夢境,成就河沙夢功德。
王安石第二次被罷相後,回到江寧任判江寧府一職。次年辭官,在江寧府上元縣城外築了座半山園,過起了悠遊自在的隱居生活。他常騎上一頭小毛驢,帶著老僕人在田野山村漫遊,吟詩念佛,清心寡欲,儼然如出世之人。
有一天王安石午睡醒來,依然覺得夢裡的人物好像記憶猶新,但反覆地揉揉眼睛,那些夢中的景物又全然不見,於是他忽然有了寫詩的衝動,趕緊起身呼喚書童準備紙墨筆硯。詩人略加思索,便一氣呵成,完成了這首詩。這首詩雖然是由夢中所得,但並非描寫夢境,而是闡述他的佛學研究心得。
詩的大意是:人生就像一場夢,不能有太多欲求。如此,心情才會平靜,無論夢中處在任何環境中,都要坦然地接受和面對。只要順其自然、無欲無求,就能感知世間的真理,成就無量功德。王安石退居江寧後,忘情山水、潛心佛學,精微而富於哲思的禪宗思想,撫平了他剛強執拗的個性。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此時的詩人早已心如止水,淡泊寧靜。
這世間多少人為了追求名利,不顧一切地採用各種手段,甚至不惜喪失尊嚴和道德,可是最後的結果卻出乎眾人所料,有的人財兩空,有的萬劫不復。諸葛亮曾說,「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王安石當然早已認識到這一點,所以他辭官歸隱,遠離這喧囂的塵世,只為耳根清淨,從此萬事不關心。
詩人夢中驚醒,也從夢中感悟,然後告誡後人三點。第一,人生如夢,不可貪求太多。第二,無欲無求,方可內心平靜。最後,隨遇而安,才能感悟真如。當然,普通人無法做到無欲無求,但生活也無需奢侈浪費,樸實的生活可以讓人心情平靜、淡泊豁達,遇到一些不開心的事情也能一笑而過。
佛家認為,世間如夢如幻、不可捉摸,故人應具有無所求之心;心無所求,則一念不起,清淨空寂。王安石卻有自己的見解,詩人將「空寂和無所求」看作人生的最高境界。他指出世事如夢,修行功德又何嘗不是夢中之事。這首詩體現出他對禪宗獨到的見解,顯示了詩人獨立思考和無所不疑的風格。王安石先入世再出世,以詩說禪,引禪入詩,更能感悟世間的滄桑和人情的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