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一首禪詩,全文出現4個夢字,空寂無求,禪意悠遠

2020-12-13 品詩賞詞

佛教文化從西域源源傳入,使中國的學術思想突然加入新鮮血液,從南北朝到隋、唐以後,佛學的勃然興起,就形成了儒、釋、道三家為主流的中國文運,猶如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洪流,奔騰澎湃,普遍深入中國文化的每一部分。而北宋詩人王安石經歷了無數的宦海風波,晚年看淡看空,經常參禪悟道,有一次夢醒後寫了一首禪詩,全文出現4個夢字,空寂無求,禪意悠遠。

宋代:王安石知世如夢無所求,無所求心普空寂。還似夢中隨夢境,成就河沙夢功德。

王安石第二次被罷相後,回到江寧任判江寧府一職。次年辭官,在江寧府上元縣城外築了座半山園,過起了悠遊自在的隱居生活。他常騎上一頭小毛驢,帶著老僕人在田野山村漫遊,吟詩念佛,清心寡欲,儼然如出世之人。

有一天王安石午睡醒來,依然覺得夢裡的人物好像記憶猶新,但反覆地揉揉眼睛,那些夢中的景物又全然不見,於是他忽然有了寫詩的衝動,趕緊起身呼喚書童準備紙墨筆硯。詩人略加思索,便一氣呵成,完成了這首詩。這首詩雖然是由夢中所得,但並非描寫夢境,而是闡述他的佛學研究心得。

詩的大意是:人生就像一場夢,不能有太多欲求。如此,心情才會平靜,無論夢中處在任何環境中,都要坦然地接受和面對。只要順其自然、無欲無求,就能感知世間的真理,成就無量功德。王安石退居江寧後,忘情山水、潛心佛學,精微而富於哲思的禪宗思想,撫平了他剛強執拗的個性。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此時的詩人早已心如止水,淡泊寧靜。

這世間多少人為了追求名利,不顧一切地採用各種手段,甚至不惜喪失尊嚴和道德,可是最後的結果卻出乎眾人所料,有的人財兩空,有的萬劫不復。諸葛亮曾說,「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王安石當然早已認識到這一點,所以他辭官歸隱,遠離這喧囂的塵世,只為耳根清淨,從此萬事不關心。

詩人夢中驚醒,也從夢中感悟,然後告誡後人三點。第一,人生如夢,不可貪求太多。第二,無欲無求,方可內心平靜。最後,隨遇而安,才能感悟真如。當然,普通人無法做到無欲無求,但生活也無需奢侈浪費,樸實的生活可以讓人心情平靜、淡泊豁達,遇到一些不開心的事情也能一笑而過。

佛家認為,世間如夢如幻、不可捉摸,故人應具有無所求之心;心無所求,則一念不起,清淨空寂。王安石卻有自己的見解,詩人將「空寂和無所求」看作人生的最高境界。他指出世事如夢,修行功德又何嘗不是夢中之事。這首詩體現出他對禪宗獨到的見解,顯示了詩人獨立思考和無所不疑的風格。王安石先入世再出世,以詩說禪,引禪入詩,更能感悟世間的滄桑和人情的冷暖。

相關焦點

  • 宋代詩僧的一首禪詩,景美醉人,禪意悠遠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當靜心明性、不求圓滿,也就知道了婆娑世界的曲折和智慧。下面介紹的是宋代詩僧的一首禪詩,景美醉人,禪意悠遠。惠洪覺範,北宋著名詩畫僧,字覺範,俗姓喻,江西宜豐人。他14歲時父母雙亡,只好依三峰觀禪師出家。慧洪聰明勤學,日記數千言,覽群書殆盡,為日後的創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大師曾飽學四方,能畫梅竹,工於詩詞,與黃庭堅交好,後世稱其詩為宋僧之冠。惠洪曾經受到牽累而被發配到海南,這首詩是作者剛剛脫禍幸歸故裡之際。
  • 宋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意境悠遠,空靈夢幻
    下面介紹宋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意境悠遠,空靈夢幻。山中夜坐宋代:林一龍寒灘遠嘶月,遺響到巖壁。悠悠千古心,悄悄一卷易。詩人為浙江永嘉人,那裡曾有著名的永嘉四靈,作者深受他們的詩風影響,用語清瘦,字敲句琢。南宋滅亡後,林一龍隱居林泉,求禪修道,希望忘懷塵世中的煩擾,這首五律就記述了詩人參禪悟道的心理歷程。詩人隱居山林,不問世事,雖然經常懷念那些美好的過往,卻寧願饑寒交迫,也不肯侍奉新貴。
  • 明代高僧的一首禪詩,初看令人費解,細讀充滿禪意
    佛語說,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世界的本質是空,形式是色,是人們認識世界的兩個不同層次。傳說一位高僧喜歡收集陶壺,經常不顧路途遙遠前往鑑賞。有一次一位好友前來拜訪,高僧拿出一隻珍藏很久的龍頭壺,然後熱心地泡茶招待。朋友讚不絕口,卻不小心將茶壺摔碎。高僧默默地收拾完茶壺碎片,又拿出另一隻茶壺繼續泡茶,依然談笑風生。
  • 宋代的一首禪詩,化用杜甫的名句,尾句禪意深濃
    下面介紹宋代的一首禪詩,描寫景物不見雕琢之感,尾句更禪意濃濃。涼 夜宋代:笠山寧涼夜霜飛天地秋,凋殘木葉見江流。一時體露金風裡,月落澄潭不可求。尾句描寫深秋月景,「月落深潭不可求」。時到深秋,潭水格外清澈,空中的月亮映在水中,就像掉進去一樣。秋月的寒輝和潭水的凜冽,給人以清寒的感覺。明月是禪境的象徵,詩人在全文雖然不提一個禪字,卻用很多意象表達了自己對禪境的嚮往,更期待徹底感悟禪理。
  • 劉長卿的一首禪詩,白雲留不住,淥水去無心
    一切眾生皆自空寂,真心無始,本來自性清淨,只是因為灰塵經常蒙蔽了自己的心性,讓我們看不清真假虛偽。唐代有一位詩人與高僧一番交流之後,終於慢慢有些開悟,下面介紹劉長卿的一首禪詩,白雲留不住,淥水去無心。劉長卿,字文房,唐玄宗天寶年間進士。他因剛而犯上,曾被兩度遷謫,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劉長卿雖然生活在一個感傷時代,但他內心中卻渴望追求一種寧靜和淡泊。長期的仕途不得志,讓儒家詩人希冀從釋道中尋找歸宿,他有一次尋隱者不遇,卻得到另一番情趣,領悟到禪意之妙處,於是即興抒寫,「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 王安石的一首南鄉子,寓悲壯於閒淡之中,最後兩句更充滿禪意
    荊公寫詩非常注意遣詞造句,經常反覆琢磨一個字,甚至廢寢忘食,只為精益求精。王安石還喜歡創作集句作品,就是將別人的詩句摘選一些,有機地組合在一起。下面介紹王安石的一首南鄉子,寓悲壯於閒淡之中,最後兩句更充滿禪意。
  • 明代的一首禪詩,首句就引人入勝,頸聯更是禪意濃濃
    禪宗自唐代以來就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很多文人墨客也願意接觸並研究禪理,同時還經常在詩文中體現禪意。下面介紹明代的一首禪詩,首句就引人入勝,頸聯更是禪意濃濃。早過懸空寺明代:鄭洛石壁何年結梵宮,懸崖細路小溪通。
  • 從「色」中領悟「空」:高僧大德們的綺麗禪詩
    禪修者持戒甚嚴,內心如蓮花與日月,超然平淡,無分別心、取捨心、愛憎心、得失心,擁有一顆平常心,人生如行雲流水,恬淡安靜,回歸本真。然而,深悉禪宗的色空概念的高僧大德們,卻給我們留下了語言綺麗的禪詩,內中有深深的禪意。第一首,法演禪師所作。高僧法演是北宋中後期臨濟宗——楊歧禪派的著名禪師,門下人材眾多,極一時之盛。
  • 元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想像豐富,意象鮮明,更深蘊濃濃的禪意
    下面介紹元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想像豐富,意象鮮明,更深蘊濃濃的禪意。寄雷隱上人元代:黃鎮成最憶高人住翠微,萬巖千岫雪消時。林階月在行香早,石屋雲多出定遲。棲樹有僧留聽法,看泉無客和題詩。松關不鎖容相叩,定覓春山食紫芝。黃鎮成,字元鎮,號紫雲山人等,元代山水田園詩人。他自幼篤志攻讀,博覽群書,但先後二次赴試落第,從此心灰意冷,無意功名,卻嚮往大自然和隱居生活。
  • 白居易的一首禪詩,黃昏獨立佛堂前,滿地槐花滿樹蟬
    比如他的長恨歌,「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讓人掩卷深思;他的琵琶行,「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使人唏噓不已。下面介紹白居易的一首禪詩,黃昏獨立佛堂前,滿地槐花滿樹蟬。暮立唐代:白居易黃昏獨立佛堂前,滿地槐花滿樹蟬。
  • 明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流暢自然,禪意深遠
    可是每年的競爭又很激烈,很多書生一直漂泊在外,既無緣仕途,又覺得無顏見江東父老,心情極其鬱悶,於是一些人就開始尋找一種解脫。下面就分享明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流暢自然,禪意深遠。徐渭,字文清,號青藤老人,明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徐渭多才多藝,在詩文、戲劇、書畫等各方面都獨樹一幟,與解縉、楊慎並稱明代三才子。他寫過大量詩文,還能操琴,諳音律。聚法師,即玉芝,居天池山。他的徒弟玉公與徐渭交厚,結廬於紹興鑑湖之濱。聚法師經常往來於吳越間,這首詩就是某次法師去天台途中,和作者共宿玉公庵中,臨別時作者以此相贈。
  • 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只是描寫山色水聲和鐘響草香,卻極有禪意
    有些詩句看似詩人的隨心之作,只是在謳歌大自然,但細細體味,卻比那些禪詩偈頌更有禪味。下面介紹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只是描寫山色水聲和鐘響草香,卻極有禪意。梵崇,字寶之,北宋末南方著名詩僧,曾長住廬山西林寺,其詩清新委婉,情辭兼佳,當時很負重名。人與自然親密無間的關係,正是禪宗追求的物我合一。僧侶們在悟禪時,總是無法脫離自然萬物,而且對大自然有一種深深的眷戀與神往,所以對自然的感悟便是對禪的感悟。許多描繪自然景物的詩篇,必然地深蘊著禪的意境和精神。
  • 十位名家最經典的禪詩,體味那濃濃的東方禪意
    那麼,春山之空靜其實是內心之空靜,是詩人禪寂在大自然中的觀照。所以後世有人評價,「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終南別業》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 小詩人在寺院牆上寫首詩,無一靜字句句是靜,歐陽修想學無從下筆
    全詩短短40個字,讓他一詩成名,其中「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10字更是千古名句。也正是這10個字,讓幾百年後的北宋文壇巨匠歐陽修心心念念一直想學,但卻無從下筆。讓我們先一起來品一品這首詩:《題破山寺後禪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 王維最美的一首詩,短短20個字卻充滿禪意,很多人讀過卻不懂
    在此期間,王維寫下了一首充滿禪意的好詩,它便是《畫》:這是一首五言絕句,非常短,全文僅20字,乍看一眼,詩人描寫的是美妙的山水風光,然而細細品味過後,卻發現根本不是那麼簡單,且聽筆者慢慢道來。這第一句「遠看山有色」,寫的是直觀的「靜景」,即遠遠看去,是美妙的山川景色,其中這個「色」字,
  • 北宋詞人寫了一首 「雨」詞,全文無「雨」字,卻句句都在說雨
    有的人全詩都在寫雨,情感也在這綿綿的雨中表現出來,而有的人全文都在說雨,卻不將雨寫入詩中,字字句句,仿佛都能感受到,窗外那淅淅瀝瀝下著的雨。北宋詞人就寫了這樣的一首「雨」詞,除了題名,全文中沒有用到一個雨字,卻句句都在說雨,這首詞就是万俟詠寫的《長相思·雨》。
  • 品味10首充滿禪意的哲理詩,真正讀懂就明心見性、離開悟不遠了
    禪詩,顧名思義,是指與念佛、參禪相關的詩,最有名的莫過於六祖惠能大師的五言禪詩《無相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歷史上還有很多詩人、高僧大德等寫過禪詩,這裡選取十首來學習。
  • 宋代才子的一首禪詩,餘花猶可醉,好鳥不妨眠
    花和鳥經常會出現在古詩詞中,同時因為其最能代表著大自然,所以也經常被引入禪詩。陶淵明曾有「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詩人把自己比作倦鳥,抒發對隱居生活的嚮往;綦毋潛也有「天花落不盡,處處鳥銜飛」,反映了作者追求清淨的想法。詩仙李白更是尋找隱者有感,「花暖青牛臥,松高白鶴眠。」
  • 《山居秋暝》:高中學過王維的經典古詩,今天3個字讀懂詩佛之心
    這是王維《山居秋暝》的全文,也是我們高中時代必須背誦的一首古詩。雖然時光荏苒,過去了許多年,但詩情畫意長久地印記在我們的心中。尤其是詩歌當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不光勾勒出了美麗的境界,還讓我們真正意識到了什麼叫做詩中有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