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想像豐富,意象鮮明,更深蘊濃濃的禪意

2020-12-09 品詩賞詞

初春的天氣乍暖還寒,雖然偶爾看見一縷暖陽穿過雲霞,到了傍晚時分,又開始落下雨霧寒霜。不過信心比黃金更重要,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也沒有不可戰勝的強敵。端正心態,才能更好地與病魔抗爭。

從前有位花匠在自家院子裡栽種了一棵葡萄樹,這一年還結了很多葡萄。花匠便摘了一些準備送人品嘗。一位商人品嘗後讚不絕口,卻堅持要付錢。一位少婦吃了一口,她旁邊的丈夫卻很不開心。一位過路的老人也拿了一顆放在嘴裡,說聲不錯,然後扭頭就走,花匠才終於有點開心。

佛說,你看世界是什麼,你便是什麼。得到一份溫暖,就心生一份感恩;多付出一份愛,人們也會接力,將它傳遞到更遠的時空。下面介紹元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想像豐富,意象鮮明,更深蘊濃濃的禪意。

寄雷隱上人

元代:黃鎮成

最憶高人住翠微,萬巖千岫雪消時。

林階月在行香早,石屋雲多出定遲。

棲樹有僧留聽法,看泉無客和題詩。

松關不鎖容相叩,定覓春山食紫芝。

黃鎮成,字元鎮,號紫雲山人等,元代山水田園詩人。他自幼篤志攻讀,博覽群書,但先後二次赴試落第,從此心灰意冷,無意功名,卻嚮往大自然和隱居生活。有人愛才,黃鎮成卻屢薦不就,遍遊楚漢齊魯燕趙等地,後來授江南儒學提舉,未上任而卒。

詩人中年返鄉,以耕讀為生,娛情田園,吟詠自樂。有時也與僧侶結交,其中不乏一些知己,這首詩就是懷念僧人歌詠禪隱之作。首聯抒發對雷隱上人的懷念之情,「最憶高人住翠微,萬巖千岫雪消時。」翠微,是青蔥的山色,此處指深山。詩人與大師分離很久,他遙想春天來了,上人所居的深山之中,萬巖千岫,冰雪消融。

作者不知大師近來生活如何,又進一步設想其生活的環境,「林階月在行香早,石屋雲多出定遲。」月光還映照著林下的石階,大師卻就早就到佛殿行香坐禪,直到雲霧瀰漫石砌的禪房,他還遲遲沒有出定。

「行香早、出定遲」,生動地表現出雷隱上人態度虔誠,功力深厚。「林階月在」,「石屋雲多」,詩人淡淡寫來,卻展現了一幅清爽靜謐的禪意境界。

詩人仿佛也神遊禪境,又繼續發揮想像,「棲樹有僧留聽法,看泉無客和題詩。」眾多的僧徒棲息在大樹之下,靜聽雷隱上人說法。上人好像已經完全入神,可自己卻與上人相隔遙遠,大師在賞看清泉、激起詩興時,是否也會因為無人唱和而倍感孤單?頸聯宕開一筆,只為末聯蓄勢。

最後詩人決定抽空前去看望大師,「松關不鎮容相叩,定覓春山食紫芝。」松關,指上人所在的深山,松樹重重,好像關塞。估計松關無人鎮守,主人不會拒絕客人叩關而入。作者希望到山中尋覓大師,同他一道採擷紫芝而食。尾聯表達了詩人對禪境的無比嚮往,雖未提一個禪字,卻禪意濃濃。

縱觀黃鎮成的這首禪詩,筆觸空靈,色彩明淨,更彰顯出詩人豐富的想像力。首聯以「翠微、白雪、萬巖千岫」,展現出大師居所的清幽和寧靜;頷聯再以「行香早、出定遲」,表達對上人功力的讚頌。

頸聯又以「棲樹有僧、看泉無客」,抒發對上人的嚮往;最後詩人迫不及待,盼望「松關不鎖」,要親自上山覓春參禪。全文含蓄清遠,承轉自如,充分表現了詩人深厚的的文學造詣、以及對佛境的熱切嚮往。

相關焦點

  • 明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流暢自然,禪意深遠
    下面就分享明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流暢自然,禪意深遠。聚法師將往天台,止其徒玉公庵中,餘為留信宿明代:徐渭欲向天台去,先為剡水尋。秋行萬山出,夜宿一庵深。徐渭多才多藝,在詩文、戲劇、書畫等各方面都獨樹一幟,與解縉、楊慎並稱明代三才子。他寫過大量詩文,還能操琴,諳音律。聚法師,即玉芝,居天池山。他的徒弟玉公與徐渭交厚,結廬於紹興鑑湖之濱。聚法師經常往來於吳越間,這首詩就是某次法師去天台途中,和作者共宿玉公庵中,臨別時作者以此相贈。
  • 元代才子的一首禪詩,饒有風趣,寄寓了嚮往佛門的方外之情
    下面介紹元代才子的一首禪詩,饒有風趣,寄寓了嚮往佛門的方外之情。 題焦山方丈元代: 薩都剌江風入霜林,寒葉下疏雨。蕭蕭復蕭蕭,可聽不可數。山僧亦好奇,呼童掃行路。薩都剌,元代詩人,字天錫,號直齋,其先世為西域人,泰定四年進士及第。曾任江南行臺侍御史等職務。作者晚年居杭州,歸隱賦閒、慕仙禮佛。薩都剌善繪畫,精書法,尤善楷書。有虎臥龍跳之才,人稱燕門才子。 詩人晚年不愛喧囂的塵世,反而喜歡在家靜坐,有時凝神思考,有時又默然回憶。
  • 明代的一首禪詩,首句就引人入勝,頸聯更是禪意濃濃
    禪宗自唐代以來就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很多文人墨客也願意接觸並研究禪理,同時還經常在詩文中體現禪意。下面介紹明代的一首禪詩,首句就引人入勝,頸聯更是禪意濃濃。早過懸空寺明代:鄭洛石壁何年結梵宮,懸崖細路小溪通。
  • 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只是描寫山色水聲和鐘響草香,卻極有禪意
    甚至更有讀者羨慕杜甫的 「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的心境。有些詩句看似詩人的隨心之作,只是在謳歌大自然,但細細體味,卻比那些禪詩偈頌更有禪味。下面介紹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只是描寫山色水聲和鐘響草香,卻極有禪意。
  • 宋代才子的一首禪詩,餘花猶可醉,好鳥不妨眠
    花和鳥經常會出現在古詩詞中,同時因為其最能代表著大自然,所以也經常被引入禪詩。陶淵明曾有「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詩人把自己比作倦鳥,抒發對隱居生活的嚮往;綦毋潛也有「天花落不盡,處處鳥銜飛」,反映了作者追求清淨的想法。詩仙李白更是尋找隱者有感,「花暖青牛臥,松高白鶴眠。」
  • 宋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意境悠遠,空靈夢幻
    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去實踐,很多道理也必須親身去感悟,過程總是比結局更讓人覺得趣味無窮。下面介紹宋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意境悠遠,空靈夢幻。山中夜坐宋代:林一龍寒灘遠嘶月,遺響到巖壁。縱觀林一龍的這首五律,描景虛實結合、動靜相宜,「寒灘、遠月,遺響、巖壁」,以及「燈微、夜氣,星冷、山露」等等,都展現出一種濃濃的禪意氛圍,暗示著作者對禪境的苦苦追尋。
  • 宋代的一首禪詩,化用杜甫的名句,尾句禪意深濃
    深秋的天空醉美高遠,更顯得澄澈碧藍。漂浮的白雲猶如點點白帆。南飛的大雁懷著對故土的無限眷戀,緩緩飛行,卻無意間裝點了無垠的蒼穹。宋代詩僧釋道寧曾寫道,深秋簾外千家雨、落日樓前一笛風,不僅描繪了深秋的景象,也把人們帶入了禪境。下面介紹宋代的一首禪詩,描寫景物不見雕琢之感,尾句更禪意濃濃。
  • 元代高僧的一首禪詩,或淡或濃施雨去,半舒半卷逆風來
    如果您深陷迷惘,難以自拔,不如暫時忘記過往,讀一首元代高僧的禪詩,讓內心安靜下來。 雲庵元代:原妙或淡或濃施雨去,半舒半卷逆風來。為憐途路無棲泊,卻把柴扉永夜開。或淡或濃,刻畫了雲霞在太陽的光輝照耀下,時而色彩絢麗、光亮鮮明,時而漆黑一團、黯淡無光。半舒半卷,也描繪出白雲的舒放自如、張弛有度。首聯兩句更表現出高僧如天邊的白雲,超脫於俗世,不羈於紅塵的悠然,無掛無礙,從容地接納光怪陸離的大千世界。高僧達到這樣的境界當然不是一日之功,所以他也能體會世人的煩惱,更是想幫助那些苦修者早點達到彼岸。
  • 宋代詩僧的一首禪詩,景美醉人,禪意悠遠
    下面介紹的是宋代詩僧的一首禪詩,景美醉人,禪意悠遠。筠溪晚望宋代:釋惠洪小溪倚春漲,攘我釣月灣。新晴為不平,約束晚來還。頸聯寫溪水中的遊魚,使河灣更平添一派生機,「銀梭時撥刺,破碎波中山。」銀梭,喻指遊魚;時撥刺,不時有魚躍出水面,發出聲響。波中山,溪水倒映的青山。春溪水漲,銀梭撥刺,正是垂釣的大好時節。這兩句採用豐富的音響效果和光色變幻,將河灣暮景渲染得格外引人入勝。
  • 元好問的一首詩,短短20字,描繪了8種景物,更深蘊哲理
    而詩人生性淡泊,更愛青山綠水,所以當他離開喧鬧的都市,再次聞到鄉村中荷風送香、聽到露滴清響之時,頓時就將煩惱和惆悵拋到了九霄雲外。元代一位才子也曾仕途失意,更經歷了家國的變遷,心中更有無盡的憂愁。下面介紹元好問的一首詩,短短20字,描繪了8種景物,更深蘊哲理。
  • 明代王世貞的七律,充滿禪意,頷聯不輸王維的《山居秋暝》
    月亮是古詩詞中的常見意象,人們望月懷遠、對月思鄉,都在詩行中融入了濃濃的故園情懷。而月亮也是禪宗中一個重要概念,明亮的月光正象徵著開悟的禪心。就像詩僧寒山在詩中所寫,石床孤夜坐,圓月上寒山。當月亮剛爬上山頂,內心也隨之澄澈光明,也是參禪的一種樂趣。
  • 明代高僧的一首禪詩,初看令人費解,細讀充滿禪意
    下面介紹明代高僧的一首禪詩,初看令人費解,細讀充滿禪意。問影明代:法杲夜堂孤繞座,何物共徘徊?奄忽吹燈去,斯須乘月來。似奴家未畜,疑客戶誰開?頸聯轉而發揮想像,「似奴家未畜,疑客戶誰開?」那個東西到底是什麼呢? 說它像奴僕,但家裡並沒有畜養呀! 或許是來了客人,但又是誰開的門呢?「似奴、疑客」這四個字,表現出作者強烈的求知慾,其實也是引導讀者思考事物之虛幻不實,禪理之空寂明淨。
  • 元代才子的一首絕句,構思獨特,不落窠臼,最後7字更值得細讀
    元代也有一位才子描寫燕子,就更是特別。下面介紹元代才子的一首絕句,構思獨特,不落窠臼,最後7字更值得細讀。絕句春寒惻惻掩重門, 金鴨香殘火尚溫。燕子不來花又落, 一庭風雨自黃昏。「一庭風雨」,將春寒更加深一層,也暗喻著仕途中的風雨不斷,令人舉步維艱。農諺道,春寒多雨水。冷風伴隨著寒雨,到黃昏還在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一個「自」字,非常關鍵,門外無人、冷冷清清,門內孤身、無以排遣。整個世界仿佛就只有詩人自己,默默地忍受著孤寂與愁苦。
  • 唐代才子題寫上人竹房,一首詩短短28字,卻充滿禪意
    竹在清風中詩意盎然,更懷謙謙君子之氣節,屹立於廣闊浩蕩的天地間,令人倍感恬靜而淡遠。王維曾獨坐幽篁裡,然後彈琴復長嘯,頓時就覺得返墣歸真,心境淡泊。竹不易受外物汙染,潔身自好,有空性之意,更有一種禪的意境。漫步於竹林深處、客居於竹樓之上,開窗聽雨、情凝神聚,滴滴竹露入心傳響,縷縷竹香醉懷縹緲,令人更覺如夢似幻。
  • 王安石的一首禪詩,全文出現4個夢字,空寂無求,禪意悠遠
    而北宋詩人王安石經歷了無數的宦海風波,晚年看淡看空,經常參禪悟道,有一次夢醒後寫了一首禪詩,全文出現4個夢字,空寂無求,禪意悠遠。夢宋代:王安石知世如夢無所求,無所求心普空寂。還似夢中隨夢境,成就河沙夢功德。
  • 劉一止很著名的一首詞作,開篇就意象豐富,令人印象深刻
    唐代的溫庭筠就有一首《商山早行》,描寫精彩,令人過目難忘。宋代也有一位才子非常有才華,一路曉行,卻感到羈旅疲憊,因而就想起了家鄉和親人,於是即興賦詞。下面介紹劉一止很著名的一首詞作,開篇就意象豐富,令人印象深刻。
  • 給處在困境中的人的一首禪詩,若能讀懂,定能擺脫困境、樂觀一生
    文/畢之給處在困境中的人的一首禪詩,若能讀懂,定能擺脫困境、樂觀一生禪詩可以清心禁慾,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有感情。我們有喜怒哀樂也有愛恨情仇,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有時候讀懂一首禪詩,我們就可以明白很多道理,甚至還會讓我們終身受益。接下來小編給處在困境中的人的一首禪詩,若能讀懂,定能擺脫困境、樂觀一生。它是出自于慧海禪師之手。內容如下: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 十位名家最經典的禪詩,體味那濃濃的東方禪意
    自從佛教在漢晉之際從印度傳入,禪與詩發生了奇妙的化學變化,禪詩便應運而生。不但許多僧人寫,許多崇佛的人,包括許多名詩人也寫。讀這些詩中的禪、禪中的詩,既是文學的享受,又是禪理的感悟。今天,我們不妨抱著學習一門人生哲學的心態來看待佛理,讀禪詩、染禪心、知禪理,懂一點兒禪的智慧,體味濃濃的東方禪味。
  • 劉長卿的一首禪詩,白雲留不住,淥水去無心
    唐代有一位詩人與高僧一番交流之後,終於慢慢有些開悟,下面介紹劉長卿的一首禪詩,白雲留不住,淥水去無心。送道標上人歸南嶽唐代: 劉長卿悠然倚孤棹,卻憶臥中林。長期的仕途不得志,讓儒家詩人希冀從釋道中尋找歸宿,他有一次尋隱者不遇,卻得到另一番情趣,領悟到禪意之妙處,於是即興抒寫,「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詩人通過描寫道士所居環境的靜穆清幽,襯託其超塵雅潔。道標上人是唐代一位高僧,俗姓秦。他7歲出家,曾隱居於靈隱山,配居天竺寺,後退居西嶺,人稱西嶺和尚。高僧工於賦詩,與劉長卿經常詩書來往。
  • 南宋才子的一首詞,起首就先聲奪人,最後13字更蘊含深遠
    深秋季節、朝寒夜冷,幾場秋雨過後,更令人感到秋意蕭瑟。枝頭的殘葉雖然一直堅守,終於難以抵擋西風的肆虐,在略顯蒼涼的月色下,飄飄蕩蕩地不舍而去。但秋天的氛圍卻很容易激發人們的想像,中唐詩人劉禹錫有一次與白居易在一起飲酒賦詩,就寫過幾首關於金陵的詩歌,非常膾炙人口,也流傳久遠。後來有一位才子就深受啟發,創作了一首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