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延文 北京作家
2010年10月19日晚,備受關注的第五屆魯迅文學獎評獎結果出爐,武漢市委常委、紀委書記車延高因詩集《嚮往溫暖》獲獎。這位湖北官員詩人一夜爆紅,兩首舊作《徐帆》和《劉亦菲》被網友命名為「羊羔體」。大部分網友認為這首詩代表「回車鍵裡出官詩」的時代終於來臨,更有網友模仿其寫作風格,寫出了一首以《車延高》為題目的詩。
有媒體報導:「中國作協喜歡在夜間公布各類文學獎獲獎名單,第五屆魯迅文學獎就是在前晚9點多在其官網上公布的。」(《東方早報》2010年10月21日)我實在想不明白:魯迅文學獎既不是突發事件,也不是重大國際新聞,有什麼必要非在夜晚9點多鐘公布呢?更耐人尋味的是,這一天是魯迅先生的祭日。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與世長辭。選擇魯迅祭日公布魯迅文學獎,似乎具有某種象徵意味———魯迅已死,「魯迅獎跟魯迅狗屁關係沒有」(趙麗華語);而「羊羔體」的獲獎爆紅,更證明魯迅文學獎已瀕臨死亡。
為什麼紀委書記車延高的「口水詩」引起如此強烈的質疑呢?據媒體報導,官員詩人車延高的詩齡其實很短,「2005年2月開始業餘詩歌創作」,但進展十分神速,短短5年間,已在《詩刊》、《人民文學》等各類中國作協下屬報刊雜誌發表詩歌200多首,並曾於2009年4月獲年度「中國十佳詩人」稱號。短短五年的業餘創作,就獲得了號稱「中國最高榮譽大獎」的魯迅文學獎,其成名之神話速度,可比擬的只有原山東省齊河縣縣委書記李鳳臣。這位同樣在2005年才開始詩歌創作的「史上最牛貪官詩人」,曾一年出版7本詩集,戴著中國作協會員和國家一級作家的桂冠,被捧為「詩壇神話」。人們不禁要問:如果李鳳臣不落馬,魯迅文學獎榜單上,會不會再多一位官員詩人呢?問題在於,扎堆作協的貪官作家太多了。僅2009年一年,中國作協就開除了6位獲刑貪官會員。加上今年落馬的河南省安監局黨組書記李永新,中國作協的貪官作家已達7人。官員詩人的頻繁獲獎和貪腐曝光,已經觸碰了公眾的容忍底線。因此,公眾質疑官員身份獲獎,不僅不是調侃炒作,而是人民監督權的基本實現。
更何況,中國作協是享受國家財政撥款的正部級單位,據國家審計署2010年6月公布的報告指出:不包括地方作協,僅中國作協的2009年度財政撥款就高達1.5億元,這還不包括魯迅文學獎等專項撥款。既然魯獎花的是國家投資,是納稅人的錢,納稅人當然有權監督評獎的公正性。有人竟把公眾對魯獎的監督、對羊羔體的評價,說成是「官民對立」,只表達出對正常輿論監督的迴避,對公眾文化權力的蔑視。
關鍵在於:「羊羔體」並不是唯一。近年來,幾乎每屆魯迅文學獎公布後,都會爆出負面新聞,引起廣泛質疑。2007年的第四屆魯迅文學獎,最令輿論質疑的是「評委獲獎」。據媒體報導,擔任第四屆魯迅文學獎評委的雷達、李敬澤、何建明和洪治綱等人,同時成為該屆魯迅文學獎的獲獎者。有評論文章指出:「最聳人聽聞的是,多達四個終審評委同時也是獲獎者。」這在世界各國的文學評獎中,絕無僅有。輿論界常說,作協和足協是中國負面新聞最多的兩個機構,但無論落馬貪官謝亞龍、南勇,還是已坐上被告席的黑哨陸俊,都沒有突破自己的身份底線———足協官員沒有說自己是什麼國腳或給自己評個金球獎,南勇、謝亞龍本人也從未入選國家隊。在這一點上,作協似乎比足協更猛。魯迅文學獎爆出的評委獲獎,相當於足球裁判員一邊吹著哨子,一邊自己上場踢球,最後還給自己頒發了金球獎。這不能不使人啞然失笑。
面對質疑,中國作協也和掃黑前的中國足協一樣,缺少反思。中國作協發言人陳崎嶸表示:「如果事情真如以上所述,那麼請拿出證據公之於眾,看看究竟哪些作品是花錢買的,哪些是跑來的,買獎花了多少錢,都是哪些人送的,哪些人收的。如果連這都說不出來或不敢說,不免要懷疑其動機。對於那些惡意誹謗魯獎和評委的言論,作協不排除追究其法律責任。」(《京華時報》2010年10月21日)
試想,這種潛規則的權錢交易,能讓普通百姓目擊嗎?當然不能。公眾和媒體也就當然拿不出「買獎花了多少錢,什麼人送的,什麼人收的」之類具體的證據。更何況,在官僚化協會的權力覆蓋下,圈內人有誰敢挺身作證?李鳳臣等貪官作家的榮譽頭銜,其幕後交易是否也要期待司法機關來揭開呢?
其實,如果說車延高的官員身份被強調,始作俑者恰好是魯迅文學獎的評委們。據《華商報》報導,此次魯獎評委會給予車延高的獲獎評語是:「難得一個堅硬的市紀委書記有如此柔軟的詩心——— 」
在這段不足百字的獲獎評語中,評委會首先聚焦的是「紀委書記」,而且還是「堅硬的」,念念不忘的是他的官員頭銜。在評委會眼中,堅硬的是他頭上的官員帽子,而柔軟的則是詩歌的美學標準和獲獎底線。這讓我聯想起一位中國作協所屬詩歌刊物副主編給李鳳臣寫的序言,曾連用了9個「書記」。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當代文學走向世界頻頻受阻,被顧彬等漢學家稱為垃圾,就絕不僅僅是「文化差異」或「他者化」能搪塞過去的,更非翻譯水平問題。而本屆魯迅文學獎翻譯獎空缺,似乎也表達了作協官員們對文學翻譯的某種不滿。但是,把「羊羔體」這類口水詩,甚至包含色情暴力成分的三俗文學,通過翻譯包裝成鮮花更是一廂情願的夢想。誠如網友所言:狗屎就是狗屎,永遠不是鮮花。把狗屎精美包裝走向世界,只能讓中國文學蒙羞,損毀中國的國家形象。
因此,「羊羔體」獲魯迅文學獎很正常,只是再次暴露出作協的體制弊端和文壇的風氣墮落,無須大驚小怪。奇怪的倒是:這樣一個每每爆出醜聞的文學評獎,為何屢叫不停?更值得質疑的是,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各行各業都經歷了深刻變革,為什麼計劃經濟下的官僚化作協體制,卻遲遲得不到改革?究竟誰在給文化體制改革設置路障?誰是阻攔作協體制改革的最牛「釘子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