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小知識:古詩文中的「花中四君子」分別指?

2020-09-19 新東方中小學網校

新東方在線小學語文小師每天為大家整理小學語文每日一問,幫助孩子積累知識,跟著小師一起進步吧~

每日一題 9/20


答案:A

解析


花中四君子,即中國古詩文中常提到的梅、蘭、竹、菊。


著名畫家張大林教授全國政協禮堂作品


其中,迎寒而開,美麗絕俗,而且具有傲霜鬥雪的特徵,是堅韌不拔的人格的象徵。


,一則花朵色淡香清,二則多生於幽僻之處,故常被看作是謙謙君子的象徵。


,也經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剛直、謙遜,不亢不卑,瀟灑處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徵。


,它不僅清麗淡雅、芳香襲人,還豔於百花凋後,不與群芳爭列,故歷來被用來象徵恬然自處、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


古人對於植物往往寄託了精神追求和品質的嚮往。

↓↓↓點擊下方【了解更多】查看更吧多部編版小學1-6年級乾貨資料~

相關焦點

  • 花中四君子之古詩中的梅花
    花中四君子,即中國古詩文中常提到的梅、蘭、竹、菊。其中,梅迎寒而開,美麗絕俗,而且具有傲霜鬥雪的特徵,是堅韌不拔的人格的象徵。古詩中也有詩人常常提及,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有哪些古詩吧!梅花 王安石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 語文當中梅、蘭、竹、菊為什麼被稱為「花中四君子」
    他們風霜高潔,遺世而獨立,被譽為「花中四君子」。這「四君子」的由來要說到明代天啟年(1621——1627)間,在徽州(今安徽歙縣)有一個叫黃鳳池的人,他編輯有《梅竹蘭菊四譜》。從那以後梅、蘭、竹、菊便被稱為「四君子」,世人常用「四君子」來寓意聖人高尚的品德。梅,迎寒而開,美麗絕俗,是堅韌不拔的人格的象徵。
  • 花卉小課堂:花中君子是指什麼花 花中君子介紹
    花卉小課堂:花中君子是指什麼花 花中君子介紹時間:2020-12-13 19:0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花卉小課堂:花中君子是指什麼花 花中君子介紹 花中君子是指什麼花 本文核心內容:花中君子是指什麼花,接下來分享詳細內容。
  • 2021北京三支一扶公基備考人文知識:花中四君子_北京中公教育
    【例題】以下搭配不正確的是:A.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梅花B.不是山陰客,何人愛此君-杜牧-竹子C.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蘇軾-菊花D.此花此葉常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李商隱-荷花【答案】C。解析:A項「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出自王安石的《梅》,A項搭配正確。
  • 花中君子是指什麼花 花中君子介紹
    花中君子是指什麼花 花中君子介紹時間:2020-12-13 23:20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花中君子是指什麼花 花中君子介紹 1、單獨的花中君子是梅、蘭、竹、菊中的蘭花,代表蘭花有著君子一樣的風姿與品格. 2、在日常生活中,蘭花經常被用來寓意人們的高潔品格、美好典雅的風姿
  • 花中四君子都有啥?竹非花,為何也能獨佔一君子?
    那麼朋友們知不知道,花中也有四君子?花中的四君子,說的就是中國古詩文中常常提到的梅、蘭、竹、菊。他們都是憑藉什麼本領被人們歌頌為君子?在我們的印象中,竹子不是花,又怎麼能獨佔一君子?梅花迎寒獨自開,剪雪裁冰,美麗絕俗,一身的傲骨,具有傲霜鬥雪的特質,常常被比喻成堅韌不拔的人格的象徵。毛澤東在詞《卜算子·詠梅》中說到: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 君子六藝,五德四修分別指什麼?
    君子六藝五德四修簡介 君子六藝早在周代,就確立為官學必修,一如今日小學生必學科目:語文、數學、科學等。因此,君子六藝的內容較為確定,歷代少有爭議,而君子五德,君子四修,常有爭議,特別是君子四修,各有說法。
  • 帶你了解古詩文中的鴛鴦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古詩文當中的鴛鴦。 鴛鴦是一種水鳥,棲息於池沼之中,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這樣介紹鴛鴦:「終日並遊,宛在水中央之意也,或曰:雄名曰鴛,雌名曰鴦」。因其雌雄經常在一起,所以傳說和文學上常用其來比喻夫妻。小雅·鴛鴦鴛鴦於飛,畢之羅之。
  • 古詩文中的兒童影像
    與之相比,文字對人的感染和衝擊要慢一些,畢竟由文字到讀者心靈要經歷信息的轉化,但也正因如此,文字在頭腦中經過想像的醞釀,帶給讀者更為醇厚和雋永的意味,正如老酒,入喉綿柔,毫不刺激,卻餘韻悠長。閱讀統編語文教材中所選的古詩文,品味其中的兒童影像,正帶給我們這樣的感受。
  • 國學知識:古詩文中的「青」是什麼顏色?
    在中國古詩文中「青」,又表示什麼顏色呢?青草、青翠、青天、青絲、青衫等等表示的顏色一樣嗎?非也。 「青」表示綠色。如:古詩文中出現的「青山、青草、青竹、青松、青苗、青蔥、青翠……」「楊柳青青江水平」、「兩岸青山相對出」、「齊魯青未了」所描繪的是春回大地、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象,進而表達了詩人讚美春天的思想感情。因此,「春」還用來比喻年輕,如「青年、青春」等。
  • 今日分享:花中四君子都是誰?
    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花中四君子。花中四君子通常是指我們常見的四種植物:菊花、竹子、蘭花和梅花,「君子」就代表了它們具有讓人值得學習的品格和象徵意義。3、蘭花:蘭花有著淡雅的顏色,喜歡生長在幽靜的環境中,蘭花的品種很多,極具觀賞價值,目前蘭花大多分布在我國的長江流域。蘭花也通常用來比喻謙謙君子,象徵文雅素淨,高潔清廉的品質。
  • 部編三、四年級語文下冊闖關表和背誦內容(古詩+課文+日積月累)
    日積月累1.文學常識       文房四寶:筆墨(mò)紙硯(yàn)雅(yǎ)人四好:琴棋書畫花中君子:梅蘭(lán)竹菊中醫四診:望聞問切2.有關知錯就改的名言見善則遷,有過則改(gǎi凌晨四點,牽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點左右,豔麗的薔薇(qiáng wēi)綻開了笑臉:七點,睡蓮從夢中醒來;中午十二點左右,午時花開花了;下午三點,萬壽菊欣然怒放:傍晚六點,菸草花在暮(mù)色中甦醒;月光花在七點左右舒展開自己的花瓣:夜來香在晚上八點開花;曇(tán)花卻在九點左右含笑一現……溪邊垂柳把溪水當做梳妝的鏡子山溪像録玉帶一樣平靜。
  • 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必背資料(古詩、課文、日積月累),提前列印給孩子預習用!
    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必背內容(古詩、課文、日積月累)1.古詩三首小路旁邊的樹上花已經凋落了,而新葉卻剛剛長出,還沒有形成樹陰。兒童們奔跑著,追捕那翩翩飛舞的黃色蝴蝶。可是蝴蝶飛到黃色的菜花叢中後,孩子們就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們了。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宋] 範成大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
  • 七絕:詠梅蘭竹菊,花中四君子
    被人稱為「花中四君子」、「四君子」。品質分別是:傲、幽、堅、淡。共同特點是自強不息,清華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態。梅花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具有強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動力;蘭,生於幽谷,淡雅,樸實,與世無爭,就像林清玄筆下的百合花,安安靜靜地開在山谷;竹,秀逸有神韻,長青不敗、虛心直節、柔美纖細、生機盎然、蓬勃向上、清雅高尚……。
  • 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太美!
    梅花、蘭花、竹、菊花,被人稱為「花中四君子」、「四君子」。品質分別是:傲、幽、堅、淡;共同特點是自強不息,清華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態。竹石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 初中語文:古詩文中考必背知識點總結,孩子一定用得上!
    初中三年,語文要學習很多的古詩文,差不多一百多篇,佔所有選篇的52.5%,平均每個年級40篇左右。除課程標準推薦的誦讀篇目外,增加若干經典名篇。選文多含義雋永,易於誦讀,要求學生多背誦。在考試的時候,古詩文一般考的是古詩詞默寫,有些時候也會考一些古詩文本身的寓意之類的,難度一般不會太高。因此,學生們在做古詩文類型的題是,一定要避免不出錯,畢竟這種題已經相當於是送分題了。古詩詞鑑賞不單是中考的保留題型,而且隨著傳統文化地位的提升,這類題型越來越重要,考查的形式越來越活。
  • 梅和竹緣和同列「花中四君子」和「歲寒三友」?
    花中四君子是指:梅花、蘭花、竹、菊花。歲寒三友是指:松樹、梅花、竹。四君子是取梅、蘭、竹、菊分別所具有的傲、幽、堅、淡品質。在古代,文人墨客們利用梅、蘭、竹、菊來感物喻志,成為作詠物詩和作畫的最常見的題材。
  • 大語文古詩文賞析:《山園小梅》
    松、竹、梅並稱「歲寒三友」,梅、蘭、竹、菊並稱「四君子」,最遲在南北朝時期,人們就有折梅贈友的美麗風俗,南朝宋人陸凱曾經從江南寄梅花一枚到長安,給朋友範曄,有詩為證:「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枚春」。
  • 語文八年級上冊古詩文知識點歸納
    語文八年級上冊古詩文知識點歸納《桃花源記》1 基礎知識文學常識本文選自《陶淵明集》。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君子的美好品德。2)文中比喻君子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汙、隨俗浮沉,又莊重、質樸,不孤高自許、譁眾取寵(或表現蓮的高潔,概括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高貴品德和堅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3)高度概括蓮高貴品質的句子(點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蓮,花之君子者也。
  • 四年級語文上冊知識歸納:成語+多音字+近反義詞+古詩+基礎常識
    四年級學生,語文成績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想快速提高不太現實。不過,只要有決心,有信心,加上勤奮和堅持不懈,會提高的。這些都是思想方面的大話,做起來很不容易。另外就是知識方面的方法。比如(1)四年級語文上冊,成語、多音字、近反義詞、古詩、基礎常識的歸納積累(2)多看有益的課外書,古詩、古典名著、中外名著、寓言故事、成語故事等,提高自己的文學底蘊;多看的同時要多動筆墨,多摘抄,多反覆體回回味筆記,加深印象,最終讓它們成了自己的東西,即很好的吸收和準確自如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