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局的InSight Lander Plops地震計在火星上尋找地震

2020-12-13 三臭皮匠

有史以來第一次,機器人在火星表面部署了一種科學儀器。機構官員宣布 ,美國宇航局的InSight著陸器 於上月底降落在紅色星球上,昨天(12月19日)將其超靈敏地震儀置於紅色汙垢上。那令人驚訝的很快; 在著陸後,任務團隊成員估計他們不準備開始兩到三個月的儀器部署。「InSight在火星上的活動時間表比我們希望的要好,」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的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的InSight項目經理湯姆霍夫曼 在一份聲明中說。「將地震計安全地放在地上是一個很棒的聖誕禮物。」

耗資8.5億美元的 InSight任務 旨在以前所未有的細節繪製火星內部,以揭示巖石行星的形成和演變。著陸器將使用兩個主要的科學儀器 - 地震計,稱為內部結構的地震實驗(SEIS),以及稱為熱流和物理特性探測器(HP3)的穴居工具來完成這項工作。地震計的一個關鍵目標是檢測Marsquakes以了解它們的工作原理。火星探測器和著陸器通常將他們的科學儀器放在他們的身體上,或者放在他們靈活的機器人手臂的末端。但是InSight是不同的; SEIS和HP3必須直接坐在火星表面才能完成工作。

因此,昨天的活動標誌著該任務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地震計的部署與登陸火星上的 InSight一樣重要 ,」JPL的任務首席調查員Bruce Banerdt在同一聲明中表示。「地震計是InSight上最優先考慮的工具:我們需要它才能完成大約四分之三的科學目標。」團隊成員仔細分析了著陸器腿部周圍的區域,尋找將SEIS放下的最佳位置。他們練習部署 - 使用 InSight 5.75英尺長(1.8米)機器人手臂末端的 爪狀抓斗 - 使用JPL稱為ForeSight的測試床著陸器。

InSight團隊向登陸器發送部署命令,昨天登陸器完成了工作。美國宇航局官員表示,InSight將SEIS直接放在自己的前方,距離它的手臂可以達到 - 5.367英尺(1.636米)。SEIS現在位於2至3度的斜坡上。InSight團隊將嘗試對SEIS進行調整,之後儀器將開始尋找穿過火星地下的地震波。 「將地震計放在地上就像把手機放在耳邊,」SEIS首席研究員PhilippeLognonné說道,他是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IPGP)和巴黎狄德羅大學。「我們很高興我們現在處於最佳位置,能夠聆聽來自火星表面以及內部深處的所有地震波 。」

SEIS運營的前幾周將專門用於儀器檢查。美國宇航局官員表示,該團隊計劃在1月初在SEIS上放置防風罩和隔熱罩,以抑制可能干擾儀器讀數的環境噪音。HP3部署可能會在1月下旬發生。任務組成員表示,熱探測器將被放置在著陸器「工作空間」的東側,與SES的距離與InSight大致相同。InSight,其名稱是「使用地震勘探,大地測量和熱傳輸的內部勘探」的縮寫,將在至少一個火星年或近兩個地球年運行。在此期間,任務團隊還將使用著陸器的通信設備精確跟蹤InSight的位置。這項工作將揭示火星在其軸上搖擺的程度,這些信息應該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核心。

相關焦點

  • 火星,我們又來了!NASA發射最新火星探測器InSight Lander
    在太陽系中,我們研究最多的是我們的近地衛星,月球,但我們更大的興趣則是我們最嚮往的行星:火星。而它也是我們目前力所能的一個可以被我們人類改造的星球,相信我們人類的未來,一定會殖民火星,那麼問題來了,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它們是會是以一種什麼樣的形態生存在火星上呢?
  • 學者分析InSight地震數據,揭示火星地殼與地核之間的3個內部邊界
    利用美國NASA洞察號火星探測器(InSight Lander)的數據,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的地震學家首次直接測量了這顆紅色星球從地殼到地核的3個內部邊界。藝術家對火星內部結構的想像,最上層靠近地表的是地殼,下面是地函,地函之下為地核。《地球物理研究快報》(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周在線上發布的一項研究的共同作者Alan Levander提到,最終它可能會幫助我們理解行星的形成。
  • 「洞察號」235天數據:火星地震活動處於中等水平,介於地球和月球之間
    2018年11月26日,「洞察號」探測器在火星著陸。來自該任務的內部結構地震實驗(SEIS)的數據提供了火星地下和上層地殼——火星的巖石最外層——首次直接地震測量數據。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2月24日的《自然地球科學》雜誌特刊上。「這是第一次對地球以外的任何行星進行直接地球物理測量,這讓我們首次真正了解了火星的內部結構和地質過程。」
  • 專家解讀「洞察號」14大知識點:探測火星地震、為火星量體溫
    6個具體調查項目:確定火星地核的大小、組成和物理狀態;確定火星地殼的厚度和結構;確定火星地幔的組成和結構;確定火星內部的熱態;測量火星內部地震活動的幅度、速率和地理分布;測量火星表面的隕石撞擊率。它還將探測紅色星球的旋轉、地核厚度、地殼地幔結構、內部熱能、構造運動、地震活動以及隕石對火星的撞擊等多種情況。
  • 火星的核心是什麼構成的?科學家通過分析地震波,推斷出答案
    我們今天要講的主題是火星的核心。先拋出一個問題:科學家沒去過火星,也沒有探測器在火星鑽過孔,他們是怎麼知道火星的核心是由什麼構成的?實際上,就算是在地球,也沒有人真正見過地心是什麼樣子的。在上個世紀,前蘇聯的科學家曾經嘗試過向地下鑽孔,想一探究竟,地底深處到底是什麼。但是他們鑽到12000米的深度就再也無法往下鑽了。
  • 讀中國主要地震帶分布圖,尋找我國地震災害風險較低的地區
    中國主要地震帶分布情況地震的產生主要是由於地球的板塊運動而造成,由於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的碰撞擠壓,造成巖層移動、彎曲並受力,當巖層承受的巨大力量超過巖層的承受能力,就會發生斷裂,從而發生地震。地震的發生具有突然性,到目前為止人類還是無法預測地震的發生,所以地震經常會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是最為可怕的自然災害之一。不過,根據地震的成因我們發現,地震多分布在板塊的碰撞邊界,也就是板塊的消亡邊界,世界上有兩大地震帶,分別是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和環太平洋地震帶。
  • 「洞察號」無人探測器最新數據顯示,火星的地震活動比預期更頻繁
    不過,火星上卻擁有太陽系最高的山脈「奧林匹斯山」,是一座盾狀火山,高於火星基準面21千米多,是珠穆朗瑪峰海拔的兩倍多。目前許多國家都在探索或者計劃要去探索火星,為此人類發射了許多的探測衛星和探測器,組成了火星探索家族,從國家角度來看,目前對於火星探索走在前列的毫無疑問是美國。美國從1975年開始就向火星發射了兩個「海盜號」探測器,這兩個探測器都在火星表面進行了軟著陸,並進行拍照和探索,開啟了人類探索火星表面的歷史。
  • 唐山:「尋找地震老照片中的你」感人肺腑(組圖)
    唐山勞動日報社黨組書記、社長闞星光講話 記者 付衛崢攝唐山市地震局局長王衛國講話 記者 付衛崢攝唐山馬家溝小學教師李桂芝回憶震後第一課 記者 付衛崢攝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記者 雪漫 佔金)7月26日,紀念唐山地震
  • nasa的洞察力「聽到」火星上奇特的聲音
    地震戴上耳機,聽兩個更有代表性的地震seis已經探測到。這些事件分別發生在2019年5月22日(火星第173天,也就是這次任務的索爾)和2019年7月25日(索爾235)。遠遠低於人的聽力範圍,這些來自seis的聲音必須加快和稍微加工通過耳機可以聽到。
  • 最近地震頻發,世界歷史上死人最多的一次地震在中國
    2、海原地震1920年13月16日20時05分53秒,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海原縣一帶發生了8.6級大地震,地震中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1.2個唐山大地震,強烈的震動持續了十幾分鐘,。地震的有感範圍遠達北京、上海、重慶等城市。
  • 這裡發生的震動相當於32級地震
    NEXTMIND迄今為止,人類記錄到最大的地震是1960年智利大地震,其震級高達芮氏9.4-9.6級,但有個地方曾發生一場震動,竟相當於芮氏32級地震。你可能猜到了,這個地方不在地球上。事實上,外太空也有類似「地震」的天體震動,包括行星和恆星,通常是由於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突然釋放,並且產生了巨大的破壞力。以地球的「鄰居」月球為例,阿波羅號太空人曾發現月球上也有震動,只不過普遍比地球上弱得多。
  • 郯廬地震帶歷史上的幾次大地震
    郯廬地震帶形成於中元古代,廣義上分為北、中、南三段,北至黑龍江,南至長江,縱貫中國大陸東部。自古至今,地震帶兩側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動從未間斷過,是一條活動狀態的斷裂帶。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1668年7月25日)發生8.5級「莒縣—郯城大地震,這次地震波及至中國東部絕大部分地區,遍及黃河上下,長江南北,其中郯城、莒州(莒縣)、臨沂及江南省淮安等府州受災最為嚴重。各地誌書中均有記載:康熙《郯城縣誌》卷9:「郯城戌時地震,有聲自西北來。
  • 地震原理新論——兼述地震預測的科學基礎(上)
    依據新理論,我們認為地震可以短期預報,並給出了如何實現地震科學預測的建議。1997 年,日本東京大學教授 J. Geller 等人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地震不可預測」一文,基於地震的自組織臨界性質,認為「單個地震可能具有固有的不可預測性」,「成千上萬觀察到的異常現象……,聲稱為地震前兆,但是一般來說,這種現象只在地震發生後才被視為前兆」。
  • 15級地震究竟有多可怕?科學家:釋放的能量是汶川地震的32億倍
    還記得2008年發生在我國汶川的地震嗎?那場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17923人失蹤,還有數十萬人受傷,而這還僅僅只是8級地震的威力,若是地球上爆發了15級大地震,將會對地球和生態萬物帶來怎樣的影響和打擊呢?
  • 唐山大地震44周年:地震預報那麼難,為什麼海城地震預報成功了?
    廣場上停滿裝著藥品和食物的車輛。19時36分,7.3級地震發生。這是我國成功預報的第一個中強地震,在地震史上具有重要的裡程碑意義。然而,就在第二年的1976年7月28日,唐山發生了7.8級地震,損失慘重,卻沒有能像海城地震那樣預報成功。
  • 地震常識
    地震常識地震1.什麼是地震?地球在不停地自轉和公轉,同時地殼內部也在不停地變化。由此而產生力的作用,使地殼巖層變形、斷裂、錯動,於是便發生地震。地震一般發生在地殼之中。2、什麼是震源、震中及震源深度?地震波發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離震源最近的一點稱為震中。它是接受振動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將震源深度小於70公裡的叫淺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裡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於300公裡的叫深源地震。
  • 「親歷者」在汶川地震前發現了何種異象?地震真的不能預測嗎?
    大家好,今天我這個四川小編繼續為讀者朋友們帶來關於地震的「親身體驗」和一些地震小知識。 書接上文,民間有不少預測地震的「經驗」,比如,天空會出現地震雲,昆蟲(青蛙)會大規模遷徙,寵物坐立不安、狂吠不止……那小編究竟在「5.12汶川地震」前,發現了何種異象?
  • 視頻:馬俊威談日本大地震對中國啟示
    視頻:馬俊威談日本大地震對中國啟示 發布時間:2011年03月18日13:45 | 我來說兩句 (0) | 來源:搜狐網 內容介紹: 日本這個預警系統是由一千個地震計組成的網路
  • 安慶位於地震帶上嗎?地震風險高嗎?
    振風塔 在安慶人的潛意識和印象裡,本地應該是很少地震的,一些市民也認為安慶就不會有強地震的可能,他們認為振風塔已經屹立在江邊幾百年了,要是一個地方老是地震,不可能有這麼歷史悠久的古建築。 那麼安慶位於地震帶上嗎?有沒有可能發生強震呢?
  • 地震帶擴大了?海南一天內兩次地震,權威數據:不在主要地震帶上
    今天傍晚時分,我國海南島多地的居民突然感受到了晃動,這不是錯覺,而是地震!據中國地震臺網消息稱:8月20日19時17分在海南三亞市天涯區,也就是北緯18.51度,東經109.41度的位置發生4.2級地震,震源深度為12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