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號」無人探測器最新數據顯示,火星的地震活動比預期更頻繁

2020-10-18 地理沙龍

太陽系總共有八大行星,距離太陽由近及遠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根據八大行星距離太陽的遠近,科學家推算從金星至火星軌道之間的區域為太陽系的「宜居帶」,不過因為金星以二氧化碳為主的稠密大氣層,使其表面溫度高達500℃左右,在這種高溫環境下,生命幾乎是不可能生存的,同時也對金星探測造成了極大的障礙。這樣一來,火星就成為了人類在太陽系中除了地球之外,最有興趣探索的行星,因為火星可能是太陽系中除地球外最有可能存在或者曾經存在過生命的行星。

「洞察號」在火星工作已超一年

火星是太陽系距離太陽第四遠的行星,距離太陽的距離大約為1.52個天文單位(1個天文單位=1.5億千米)。由於火星軌道比地區軌道大,所以火星繞太陽公轉一圈大約需要1.88個地球年,火星和地球之間的距離隨著公轉在變化,最近大約相距5500千米,而最遠兩者可以相距約4億千米。火星也是一顆由巖石組成的類地行星,不過火星個頭比較小,直徑大約為6794千米,大約為地球直徑的一半,體積大約為地球的15%,質量大約為地球的11%,是一顆比地球小得多的星球。不過,火星上卻擁有太陽系最高的山脈「奧林匹斯山」,是一座盾狀火山,高於火星基準面21千米多,是珠穆朗瑪峰海拔的兩倍多。

洞察號探測器發射升空

火星也有自轉,周期和地球自轉周期相當,這顆火紅的星球,雖然表面平均氣溫僅為-55℃左右,地表十分荒蕪,相當於是一個極為寒冷的荒漠地區。不過,這已經是太陽系行星中除地球外環境最好的類地行星了。目前許多國家都在探索或者計劃要去探索火星,為此人類發射了許多的探測衛星和探測器,組成了火星探索家族,從國家角度來看,目前對於火星探索走在前列的毫無疑問是美國。美國從1975年開始就向火星發射了兩個「海盜號」探測器,這兩個探測器都在火星表面進行了軟著陸,並進行拍照和探索,開啟了人類探索火星表面的歷史。

火星探測器家族

從此以後,美國發射了「索傑納」、「勇氣號」、「機遇號」和「好奇號」等火星探測車,這些探測器都是可以在火星表面依靠輪子活動,進行探索。當然,美國在2008年發射了「「鳳凰號」探測器,登陸位置大約在火星的北極附近,這是一個固定的探測器,主要目的是探索火星北極永久凍土中,是否含有有機化合物的蹤跡。和之前的探測車不同,「鳳凰號」是一個蹲點式探測器,就是不移動探測位置的。此後,美國在2018年5月5日又發射了「洞察號」探測器,洞察號在太空中飛行了6個多月後,在當年11月26日登陸火星。

洞察號在火星藝術想像圖

「洞察號」探測器也是一個蹲點式探測器,洞察號攜帶了一系列探測器,包括探測火星地震的火震儀、測量風壓和風速的探測器、磁場強度計以及探測行星溫度的熱流探測器。洞察號就待在原地,利用這些探測器探測火星,就像是《西遊記》裡地藏王菩薩的地聽獸一樣,到現在洞察號已經在火星表面辛勤工作了一年多時間,傳回了許多重要信息。首先,是關於火星的地震情況,洞察號發現火星地震的次數比想像中的更加頻繁,到目前為止洞察號已經發現了火星超過450次的地(火)震信號,不過地(火)震強度比想像的要小。因為火星沒有像地球那樣的板塊運動,地(火)震主要是由火山活動造成的。

洞察號在火星上放置的「地震儀」

在數十億年以前,火星和地球一樣也有一個十分明顯的磁場,不過目前已經不復存在了,但是火星磁場在火星地下留下了存在過的「證據」。曾經的火星磁場磁化了火星地下61米至幾千米深處的古老巖石,洞察號配備的「強磁計」探測到了火星表面的磁性號。洞察號發現霍姆斯泰德山谷的磁場信號,比根據軌道太空飛行器通過研究該地區的數據,從而預測的信號強10倍。而洞察號目前所在地區的火星表面巖石都十分年輕,不可能被火星目前的磁場磁化,因此這種磁力一定是來自於火星深處的古老巖石。洞察號還將在火星繼續探測研究,後續人類還將會繼續發生火星探測器,終有一天,人類會前往火星並開發。

相關焦點

  • 專家解讀「洞察號」14大知識點:探測火星地震、為火星量體溫
    火星環境複雜、惡劣也是造成火星探測器經常「陣亡」的主要原因。火星大氣密度只有地球大氣密度的1%,因而輻射嚴重。火星上的沙塵暴也很大,有時是地球上12級颱風的6倍,時間可達半年,今年機遇 就是因沙塵暴而「犧牲」(最新消息:還有可能復活)。 2、在火星著陸更難 探測器在火星表面著陸的難度更大。
  • 「洞察號」235天數據:火星地震活動處於中等水平,介於地球和月球之間
    包括馬裡蘭大學地質學家在內的一個國際團隊公布了「洞察號」任務的初步結果。2018年11月26日,「洞察號」探測器在火星著陸。來自該任務的內部結構地震實驗(SEIS)的數據提供了火星地下和上層地殼——火星的巖石最外層——首次直接地震測量數據。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2月24日的《自然地球科學》雜誌特刊上。
  • 洞察號攜240萬人「火星留名」,其中還有26萬中國人的名字!
    文/ 小宋同學北京時間27日凌晨,美國宇航局的洞察號(InSight)無人探測器確認成功登陸火星。這臺探測器於今年5月5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范登堡空軍基地被發射升空,耗時六個半月飛行4.8億公裡來到火星。
  • 洞察號的火星之旅·火震
    洞察號攜帶了一個火震儀,用於探測火星上的震動。火震儀會在洞察號著陸之後被固定在火星表面上,然後用一個罩子罩起來減少外界風和熱的幹擾。(洞察號火震儀安裝演示圖。來源:NASA) 火星幾乎沒有板塊活動,而且和其他大多數火震形式一樣,這些震動幾乎無法準確判斷震源位置,為此,洞察號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探測隕石撞擊引起的火震。
  • NASA:洞察號探測器拍攝到,火星上存在「綠色翡翠」物體!
    NASA: 洞察號探測器拍攝到, 火星上存在「綠色翡翠」物體!而火星一直都是科學界研究的重點對象,如果看過小編的文章,之前小編提過火星還被科學界列入到了第二大地球了,也就是說,地球假如哪天出現了毀滅的話,火星可能是人類的宜居之地了,不過話又說話來,每個科學對火星的定義各不同,其實對於宇宙的探索這塊,全球的國家都在研究,但是每個國家的探索者都是不同的看法,那就先從NASA研究說起。
  • 洞察號與火星的距離如此遙遠,人類如何能夠操控?原理如此複雜!
    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新起點談科技,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洞察號與火星的距離如此遙遠,人類如何能夠操控?原理如此複雜!科學家對火星如此關注,是因為它與地球的環境非常相似,探測器可以登陸火星,其他的行星科學家也會非常的小而探索,比如金星,如果金星表面和火星差不多,那麼科學家最想探索的應該是金星,它離地球最近,而且還是地球的姐妹姓,那麼為什麼科學家不去登陸探索金星的原因就是金星表面溫度太高,探測器根本就無法接觸金星的表面。
  • 學者分析InSight地震數據,揭示火星地殼與地核之間的3個內部邊界
    利用美國NASA洞察號火星探測器(InSight Lander)的數據,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的地震學家首次直接測量了這顆紅色星球從地殼到地核的3個內部邊界。藝術家對火星內部結構的想像,最上層靠近地表的是地殼,下面是地函,地函之下為地核。《地球物理研究快報》(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周在線上發布的一項研究的共同作者Alan Levander提到,最終它可能會幫助我們理解行星的形成。
  • 火星內部有什麼?地殼最薄處僅為10公裡,人類科技剛好能打穿
    火星內部的地核只有地球的一半,也有內外核的區分,硫含量較多,佔到了15%左右,輕元素比地球內核多。但火星內部的巖漿活動幾乎處於停滯狀態,火山幾乎沒有活動,近乎死氣沉沉一般。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目前已經在火星表面對火星內部結構進行深入考察,根據NASA的最新消息,洞察號探測器攜帶的SEIS內部結構地震實驗裝置記錄了許多有趣的音頻信號,這是都是火星內部的微弱振動值得一提的是,洞察號分別在2019年5月22日、2019年7月25日兩次記錄到火星地震。
  • 人類首次聽到火星上呼呼的風聲 洞察號的意外發現
    洞察號登陸火星已10天有餘,這期間NASA和合作夥伴們一直在忙著布置和測試各種設備,以應付數月後即將到來的可靠任務。不過,科學家們這幾天有了意外的發現!他們聽到了探測器傳回的「火星颳風」的聲音!最早記錄的時間是12月1日,當時火星表面的風速是5~7公裡/秒。洞察號記錄了那種「轟隆隆、呼呼呼」的風聲。這是人類首次聽到火星上風的聲音!儘管火星探測艱難險阻很多,成功率不到40%,但美國依然有不下5個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我們也因此看到了火星的輪廓、地貌等。
  • 火星為什麼這麼硬?探測器鑽頭深挖地表,最後卻被反彈回來
    引言:前段時間美國宇航局發射的「洞察號」火星探測器再次引起了世界的關注。美國每次發射的探測器都具有不同的特點,例如好奇號是第一艘採用核動力的探測器,而洞察號則是第一艘將要對火星地表進行深入鑽探的探測器。
  • 除去防塵罩的洞察號再次傳回火星清晰照,照片依然顯示無數黑點
    趣味探索訊 11月26日,美國洞察號飛船成功地抵達了它的新家。已經在火星上經歷了一個完整天的洞察號表現得非常棒,一天時間太陽能陣列就產生了4588瓦特小時電量,發電量比任何一個登陸器都要多。洞察號拍攝第二張清晰照片此時的洞察號一邊愜意地享受著火星上的陽光浴,一邊忙著對它陌生的新家進行拍照。
  • 火星,我們又來了!NASA發射最新火星探測器InSight Lander
    最近,NASA為了更為全面的了解火星和探尋火星,計劃將最新研製的「InSight lander」探測器將于于5月6日早上從加州的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升空,屆時它將通過跟蹤地震波並測量其地下溫度來探測這顆紅色行星的內部結構。並對火星的地基結構做一個全面的分析,以便為以後的人類殖民火星搜集第一手的資料。
  • 火星到底有多硬?鑽探器被反彈回來,多次嘗試都無功而返!
    除了好奇號之外,還有一艘探測器也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它就是洞察號,洞察號是第一艘要對火星地表進行深入鑽探的探測器,或許它可以為我們帶回火星的土壤,對火星地表的環境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火星這顆紅色星球寄予了人類的大多數希望,雖然人類的文明發展正在朝著越來越繁榮的方向發展,但是地球的環境卻與之相反。
  • 千呼萬喚始出來,美國宇航局下一個火星探測器命名為毅力號
    美國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毅力號」火星探測器將於今年夏天前往紅色星球--火星。美國宇航局於宣布下一個火星探測器的正式名字為:毅力號。2019年,美國舉辦了一場火星探測器的命名競賽,收到了來自全美從幼兒園到12年級共2.8萬篇學生為火星探測器命名的作文。
  • 一組「好奇號」探測器拍攝火星的經典照片,以後能聽到火星聲音!
    火星上的「好奇號」探測器自2012年成功登陸以後,一直在火星的蓋爾隕石坑裡行進了21公裡,在這7年的時間裡傳回了數千張火星照片,讓人們看到完全不一樣的火星世界,這裡統計了關於「好奇號」探測器在火星上拍攝的一組經典照片,每一張照片都能顯示出火星的特別之處。
  • 航空局的InSight Lander Plops地震計在火星上尋找地震
    「InSight在火星上的活動時間表比我們希望的要好,」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的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的InSight項目經理湯姆霍夫曼 在一份聲明中說。「將地震計安全地放在地上是一個很棒的聖誕禮物。」耗資8.5億美元的 InSight任務 旨在以前所未有的細節繪製火星內部,以揭示巖石行星的形成和演變。
  • 天問一號:將在火星哪個地區登陸?到達時到底是冬季還是夏季?
    ·土壤火星探測器上準備前往火星,結果在地球近地軌道向火星轉移軌道變軌時失敗,探測器於2012年1月墜入太平洋! MOLA地圖顯示了烏託邦和其他地區的邊界 烏託邦平原是火星上最大的撞擊形成的平原,直徑超過3200千米!
  • 「好奇號」後繼有人,下一個火星著陸器將於2018年5月5日啟程!
    我們都知道大名鼎鼎的「好奇號」火星探測器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研製的第一臺探測火星任務的火星車。其作為美國第七個火星著陸探測器擁有無數響亮的頭銜,世界上第一輛採用核動力的火星車,2012年最昂貴的火星探測項目等。
  • 美MAVEN火星探測器入預定軌道 為人類登陸打前站
    圖為美國「MAVEN」號火星探測器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產經新聞》9月22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2013年11月發射的無人火星探測器「火星大氣與揮發演化(  據了解,美國宇航局斥6.7億美元巨資進行了該探測器項目的研究,這也是美國發射的首個專門執行這一使命的探測器。探測器會花費一年的時間,在圍繞細長的橢圓形軌道運轉的同時,對火星上層大氣的氣體及離子成分進行分析,幫助了解火星大氣層的氣體逃逸對火星氣候與環境演變所產生的影響。
  • 火星探測六十年:一切過往,皆為序章
    「天問一號」將承載我國第一個火星探測任務,著陸在火星表面完成巡視探測,獲取火星科學數據,一次性實現對火星「環繞、著陸、巡視」三大目標。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只是「萬裡長徵第一步」,「天問一號」還要進入地火轉移軌道,歷經約7個月飛行進入火星軌道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