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別二維碼☟關注
【擴展閱讀】點擊標題,可看全文
【今日導讀】
日本武士、「武士道」追求的切腹自殺
切腹自殺不是日本原創,是被中國淘汰的東西
作者:如去佛
本文3500字,閱讀需要約10分鐘。
<以下正文>
1000多年前的日本京都(當時叫平安京),權傾一時的名門望族「藤原氏家族」裡出現一個惡棍。藤原義白天過著體面、優雅的貴族生活,晚上燒殺擄掠、無惡不作。京都捕快用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才查清此事。
公元989年一天夜晚,藤原義被跟蹤他的武士發現。大批官軍包圍了藤原義的住宅,準備將他生擒。官兵們衝進去時,發現藤原義房門大開。他袒胸露腹、盤腿坐在正屋,膝上一柄雪亮的武士刀;正悠然地吹著一支簫、蕭聲異常悽涼。官兵們一時不知該怎麼辦,不敢貿然上前。
只見他一曲吹罷,拿起武士刀和酒,把酒倒在刀上、再用抹布抹掉;然後用刀尖對著自己、用力刺入腹部。將腹部一字切開後,再用刀尖將自己內臟挑出來扔向官軍。隨後,鮮血噴湧、倒地而死。這是日本歷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切腹自盡。
藤原義的死法令人駭異、做法離經叛道。但這種方式後來卻成了日本武士的標準自殺儀式。
大化革新(645年6月)後,日本由奴隸社會過渡到了封建社會,各地莊園興起。莊園主為了自己和領地的安全,把一些農民訓練成了專門負責保衛的武士。隨著武士勢力的出現和加強,11世紀初期、日本開始形成超越莊園範圍的區域性武士團體。無數武士聚在一地,統一指揮,組成武士團。
武士團成員在戰場上的武勇和對主人的獻身精神,是維繫武士團存在和發展的支柱理念。這些觀念,逐漸演變成武士所信奉的「武家習氣」、「弓矢之道」,也就是後來的「武士道」。
在最具影響力的武士道修養書《葉隱聞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武士道,乃求取死若歸途之道。」這句話說的很明白,武士其實就是個求死的存在。
切腹的武士
武士切腹自盡後,其妻子也要自殺、類似切腹
失敗後切腹自盡,是日本武士最出名的典型行為。日本武士認為,切腹是武士道最忠義的表現。日本武士有這樣的觀點,是因為他們相信人的靈魂寄宿於肚腹中。戰死的武士,靈魂直接升天;苟活下來的,要讓靈魂升天、就得切開肚子釋放靈魂。
大家都知道,日本這幾年流傳到我國一個單詞叫「腹黑」,意思是說一個人內心陰暗、喜歡使壞。這個詞語,其實和中國人說的「心黑」意思一樣。中國人向別人表達自己的真情時,常常說「恨不得把心掏出來」。日本武士則是選擇破腹自殺,以表達自己的赤誠和忠心。
有人認為,「切腹自盡」能夠成為日本武士道最具代表的行為,和他們將櫻花和鯉魚視作自己的象徵有關。櫻花是日本的象徵,日本有句諺語「花為櫻花,人則武士」。單個櫻花很美,成片櫻花聚在一起更漂亮。這點和日本武士道推崇的集團精神很相似。
日本武士愛的不是自己的國家、而是自己的武士集團;日本人評價武士也不以是忠君愛國為標準,而是看他是否忠誠於自己的武士團。
在中國的很多故事裡,都有武士在受命刺殺他人時、結果被感化而放棄刺殺的情節,如「陳世美和秦香蓮」中的韓琪。這在日本是不可能的;中國人追求忠於自己的信仰,日本人追求盡忠於一個人或一個團體。
還有一點,日本武士認為櫻花最美的時候並非盛開時,而是凋謝時。櫻花花期很短,一夜之間滿山櫻花全部凋謝,沒有一朵花留戀枝頭。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最高精神境界。
日本武士道認為:人生短暫,活著就要像櫻花一樣燦爛、綻放美的極致;即使死,也要果斷離去、毫無留戀的結束自己,正如落花一瞬、悽美壯觀。
除了櫻花,鯉魚也是日本武士的象徵。人們宰殺鯉魚時,習慣於從魚腹下刀;而鯉魚面對切腹,能夠一動不動的忍耐,直至死亡。日本武士認為:自己也應像鯉魚一樣,無畏無懼地坦然面對死亡、默默地忍耐一切痛苦。
日本是櫻花之國
鯉魚是日本武士的象徵
如去年輕時一度曾經以為:日本武士失敗後之所以選擇切腹自殺,是因為輸不起、失敗後無地自容。現在知道了,這種認識是錯的。日本武士選擇像鯉魚那樣切腹而亡,對他們來說是在追求一種榮耀、一種屬於武士的榮耀。
但是,切腹自盡實在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實施時,不是簡單地將刀刺入腹部、將自己殺死就算完,而是有很多講究、要有儀式感。
具體說來,切腹的方式有下面三種:
一、用力在腹部自左至右,橫切一刀;再從下至上,直切一刀、達到心臟,成為十字形。
二、腹部橫切一刀,立即用刀向心窩刺入,再用力向下拉,成十字形。
三、腹部橫切一刀,立即回刀割斷自己咽喉。
切腹時,儘管極端痛苦,但也必須忍住痛苦、不出一聲。同時,還要保持意識清醒,做到:
第一、屍體不傾斜、要向前俯伏;如仰面朝天,便算失儀。
第二、腹上刀痕不許皺摺。
第三、雙膝合攏,如鬆開、就表示修養不夠。
第四、切腹後,所用武器要放置妥當,不能隨意丟棄一旁。
一個著名的實例是,日本二戰戰敗後、海軍中將大西瀧治郎選擇了切腹自盡。他採用的是標準十字切,但是切腹後還是沒有死,於是就自己在胸口、脖子上補了幾刀。但他仍然活著,並且意識十分清晰。
軍醫趕到時,大西瀧治郎的房間已成血泊,他本人成了血人,但仍示意軍醫不要救他。大西瀧治郎一直從凌晨兩點,掙扎到傍晚才咽下最後一口氣,切腹時間長達15個小時。
切腹者在切腹的過程中實在太過痛苦。很多「切腹人」在切腹自殺時,會找一位助手、幫自己儘快死亡,以避免忍受長時間痛苦折磨。這個助手被稱為「介錯人」(kaishakunin)。
大西瀧治郎切腹15小時後去世
「介錯」中的「介」字,來自於中文,意思為輔助。介錯人多為切腹自殺者的親友。當切腹自殺者實施到中途、由於劇痛而無法自行完成時,介錯人就會把其斬首。實施過程是這樣:
切腹者事先和介錯人確定好何時斬首。切腹開始後,切腹者揭開身上穿的和服,拿起刀劍,捅進自己腹部;首先從左至右的切割,然後向上切第二刀,讓腸臟流出。
切出第二刀時,介錯人要抱首、將剖腹者脖子斬下,但又不能全斬斷、頭和脖子要保持些牽連。日本人認為腦袋掉了的人不會進入神社,成為孤魂野鬼。如果介錯人把握不好,就會名聲受損。
日本進入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後,切腹自殺漸漸成了一個象徵性的儀式。為避免切腹者的痛苦,很多時候,用以切腹的武士刀被改為扇子或木刀,切腹者用它在肚子上比劃一下,介錯的刀就下來了。這樣的「切腹」就是所謂的「扇子切(扇腹)」。這只是名義上的「切腹」,實際等於斬首。
武士道精神,影響的不只是日本武士,而是整個日本整個社會。有學者認為:一直到今天,雖然武士道在形式上沒落了,但其思想和思維已深入到日本人的靈魂。
1968年,日本著名文學家三島由紀夫組織了自己的私人武裝「盾會」,聲稱要傳承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並恢復天皇的權利。經過長時間的準備後,三島由紀夫於1970年11月25日實施了政變計劃。
當天,他交付了《豐饒之海》的最後一部。隨後,帶領4名盾會成員在日本陸上自衛隊東部總監部、將師團長綁架為人質。接下來,三島在總監部陽臺向800多名自衛隊士官發表演說,呼籲「真的武士」隨他發動兵變,使自衛隊成為真的軍隊、以恢復天皇的權利。但是,他沒有得到任何人響應。
三島只得從陽臺退入室內,按照日本武士道的傳統儀式,實施切腹自殺。他在額際繫上了寫著「七生報國」字樣的頭巾,用白色的布將預備切腹的部位一圈圈緊緊地裹住,拿起短刀往自己的腹部刺下,割出了一個很大的傷口,腸子從傷口流了出來。
1970年,三島由紀夫切腹自盡
隨他同來的兩位盾會成員之一的森田必勝用名刀「關孫六」為三島進行介錯,但連砍數次都未能成功。三島由紀夫難忍痛楚,曾試圖咬舌自盡。
第四次介錯,改由學習過居合道(日本刀術)的盾會成員古賀浩靖執行,終於成功。
舊時的日本還有一個傳統,當武士切腹自盡或者被敵軍俘虜後,她的妻子會選擇自殺。妻子的自殺也有自己的儀式,叫作「自害」(jigai);其手法非常類似於用刀切腹部。據說,一直到今天,在日本的情侶間還有切腹殉情的事情發生。
在我國國內,曾幾何時、出現過一些「哈日」的聲音鼓吹武士道,聲稱中國人應該向日本學習武士道。他們不知道,類似東西、我國春秋戰國時就有了。
《莊子·外物》裡記載了一個事情:「萇弘遭譖,被放歸蜀,自恨忠而遭譖,遂刳腸而死。蜀人感之,以匱盛其血,三年而化為碧玉,乃精誠之至也。」萇弘是周敬王的大夫,因為遭讒言陷害被流放到蜀地。他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剖腹開膛而死。三年後,他的血都化成了碧玉。
戰國時期,著名的刺客聶政也是剖腹而死。他受韓國大夫嚴仲子所託,刺殺了韓國的相國俠累。完成任務後,怕牽累家人,遂以劍自毀其面,挖眼、剖腹自殺。這種人物無疑都是武士道「切腹自盡」的鼻祖。
梁啓超寫過一篇文章,叫《中國之武士道》,論述了武士道不是日本首創、獨創,而是源自中國。隨著社會的進步,這種十分殘忍的自殺方法、後來就在中國慢慢地消失匿跡了。但是,傳到了日本,卻一時大行其道起來。
究其實質,武士道實際是封建社會制度下的產物,其彰顯的內容愚蠢、愚昧、愚忠,對生命毫不尊重,是一種落後的、應該被淘汰的思想;不僅不值得學習,也不值得推崇。如去如是說。
版權聲明:歡迎轉載、轉發|投稿信箱:xiaonian@xiaonian.com|商務合作:13361023835|推送排程(除紀念日、節假日)周一國事/周二家事/周三天下事(宗教)/周四生老病死/周五人情世故/周末回憶錄*本文涉及原始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聯繫我們,第一時間妥當解決。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入素衣輕語原創長篇小說《等你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