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有騎士精神,日本有武士道,美國有牛仔文化,中國有啥?

2020-12-22 騰訊網

縱觀古今中外強國,都可以看到一點:任何一個民族,無關大與小,只要有獨特的精神信仰,那麼往往就能傲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斯巴達,只是古代希臘城邦之一,論國家規模微不足道,卻因尚武精神,而為世界矚目。

然而,歐洲有騎士精神,日本有武士道之風,美國有牛仔文化,俄羅斯有戰鬥精神,那麼中國到底有啥呢?相信十有八九之人說不出,或者十有八九之人各有說法,因為中國有的東西實在太豐富!

中國的馬鐙引入歐洲以後,促進了西歐重甲騎兵的發展,助力封建騎士階級的形成。此後,經過歷史演變,騎士文化慢慢形成,成為歐洲騎士的精神支柱,比如為公義而戰以對抗不平與邪惡,熱愛家園保護老弱婦孺,更為重要的是要武裝保衛教會。一戰時期,歐洲貴族傷亡率遠高於普通士兵,就是這種騎士精神的延續。

日本的武士道之風,其實源於中國的孔孟之道和神道教、佛教,綜合作用之下,加上日本人偏激的性格,最終在江戶時代正式形成。個人為了實現對集體的價值,以不惜命為基礎,強調「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顧忌的死,毫不猶豫的死」,這就是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最典型的是切腹自殺,其實神風特攻隊之類,也是武士道的表現。

美國的牛仔文化,起源於美國新墨西哥州,有一種洗盡鉛華,追求本色自我的感覺,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核心是自由、獨立、勇敢、堅毅、不畏艱險、百折不撓!可以說,牛仔文化就是美國文化,美國能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不僅因為地理位置等因素,還和自身文化息息相關。一戰二戰中,美軍屢戰屢勝,固然有武器因素,但牛仔精神功不可沒。

至於俄國,眾所周知的戰鬥民族,擁有渾身是膽的戰鬥精神!總的來說,只要是強國,都會有自身精神信仰,那麼中國的到底是什麼呢?

其實,如果只用一種精神信仰來說明中國,可能顯得蒼白無力。多年之前,有人評價中國時,用了「大染缸」來形容,一針見血的指出了中國人的文化特點!

從中國歷史來看,春秋戰國秦漢隋唐之時,主流是尚武精神,這一時期的中國人特別能打:戰國七雄混戰不休,卻依然大敗異族;秦漢隋唐爭強好鬥,尤其漢唐兩個王朝,尚武精神表現的淋漓盡致,即便一些名聲不顯的皇帝,面對戰爭時也「歡呼雀躍」。

然而到宋朝之後,雖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文官體系,但卻尚武精神卻被泯滅。趙匡胤吸取五代十國的教訓,城頭變幻大王旗,軍人掌權對世道影響太大,開始壓制武官勢力,後世就慢慢的變成了重文輕武。

總而言之,說宋朝之前中國有尚武精神可以,甚至說宋朝之前中國是戰鬥民族也可以,但宋朝之後尚武精神名不副實。當然,近代尚武精神又被提出,所謂「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

雖然尚武精神缺乏斷層,但畢竟是中國人曾經的精神信仰之一,除此之外,中國人還有什麼精神文化呢?

第一,良禽擇木而棲的精神,就是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或者叫「變通精神」。這是好事,也是壞事。好事是時移世易,與時俱進,不在一根繩子上吊死,壞事是漢奸變多了。其實識時務、良禽擇木而棲,說到底是怕死或想要富貴,所以拋棄同胞而投降敵人做漢奸。縱觀世界強國,估計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古代出現如此之多的背叛同胞的漢奸吧!

第二,但在變通精神的另一面,卻也有堅守的文化,或者叫「愚忠精神」。無論哪一個王朝,都不乏這樣的愚忠者,宋朝文天祥和十萬人跳海自殺,清軍入關後明朝數萬士紳自殺和李定國堅持抗清,說到底是堅守自身的理念。以現在中華民族的觀點來看,這叫做愚忠;以當時情況來看,這叫做不願做漢奸。

此外,還有「好死不如賴活著」與「視死如歸」、「道家的避世思想」(道德經可能是出成語最多的書籍)與「儒家的入世思想」、「先發制人」與「後發制人」、「無毒不丈夫」和「君子坦蕩蕩」等,都深刻的影響著中國人。

可以說,任何一種文化精神,在中國都能找到正反兩面,這既是中國文化的璀璨之處,也是中國文化的矛盾之處。總之,無論怎麼說怎麼做,幾乎都能找到歷史出處,找到正當的理由,因為中國歷史實在太豐富了,出了太多的「么蛾子」。

因此,歐洲有騎士精神,日本有武士道,美國有牛仔文化,俄羅斯有戰鬥精神.......但中國有全部,什麼都有,就如大染缸!

相關焦點

  •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到底是個什麼玩意?
    和德國和義大利一樣,日本的許多人都在尋找國家的身份,為了尋找一個標榜,許多日本思想家望向了英國,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統治者。他們所觀察到的英國正在經歷一場「中世紀」的復興。騎士和騎士精神是流行的文化主題,許多公共和私人建築模仿中世紀城堡的外觀。這些趨勢激發了一些日本思想家在1890年左右在自己的傳統中尋找等值。
  • 什麼是中國式江湖情懷?和日本武士道、西方騎士精神有何區別?
    說起中國小說,武俠題材的小說絕對佔據小說界的半壁江山,而武俠小說又被金庸、古龍、梁羽生這三大巨頭平分了天下,這三位的小說風格雖不同,但都同為武俠小說灌輸新鮮血液。同時也催生了現代武俠電視劇的誕生和發展。
  • 主題內涵:日本武士道精神的隱喻
    主題內涵:日本武士道精神的隱喻導語: 武士所遵守的道德規範即為武土道。日本武士類似於中國的士大夫。他們為世襲制, 在日本社會屬於「士 層, 高高居於農、工、商之上,有著絕對的地位,屬於社會的統治階層。
  • 中世紀歐洲騎士文化,與決鬥文化之間,有什麼樣的淵源?
    中世紀歐洲的騎士,並不是一個單純的軍事單位,而是一個具體的階級,由此引申的騎士文化是中世紀歐洲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甚至到今天還深刻的影響著歐美民眾的行為。決鬥文化可能是起源於騎士決鬥行為的文化,但是它的壽命遠遠超過了騎士階層的存在,一直到法國大革命和北美西部拓荒的年代,決鬥仍然時有發生。
  • 中國的武俠文化與西方的騎士文化有何異同?
    中國的武俠文化和西方的騎士文化,都是各自國度裡的文化奇葩。從文化共性上能夠看到,中國武俠和西方騎士都崇尚武力,其文化共性是追求正義、重視信義、忠誠不屈。可以說,中國的俠士和西方騎士的共同觀念體現出全人類的志向,兩者在不同時間和空間的維度裡,創造出一種精神上的和諧。
  • 日本幕藩體制與武士道倫理化,日本與中國文化的聯繫
    單看文化的方面,同時就喪失了向上的精神。返回來看,幕府在太平時期,就很迫切的需要一種先進的思想,作為社會的主流道德觀,宋學明確規定了君臣的等級關係,對於規範和穩定社會秩序,都起到它應有的作用,易為幕府的統治者所接受,於是對朱子學派大加獎勵,促進新儒學的倫理道德日本化,這就成為他們取代佛教思想作為培養武士道精神的最好選擇。
  • 櫻花,武士道,幕府時代,切腹,日本武士階級是怎麼形成的?
    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在二戰期間可謂走出國門,衝向世界,在整個東亞和東南亞戰場上大放異彩。隱忍、毒辣、瘋狂,這是隱藏在日本人彬彬有禮的外表下的另一面。誠如題主所問,日本武士是如何像西方騎士一樣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階層的呢?
  • 從日本和服發展,看大和民族性格及「武士道」文化融合
    18世紀,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深入日本內陸,新的文學藝術和服飾設計模式層出不窮,和服的改良與古典文藝緊密結合。同時調和上中原傳統的神佛禪道思想及玄學儒禮,寓於日本本土的哀寂古典的「和風文化」之中,形成獨具特色的和服文化。
  • 盤點日本的象徵;富士山、菊花、櫻花、武士道
    人類思維有個特點:會用具體的事物表示某種特殊意義(長城和中國)或用部分事物代表全體(艾菲爾鐵塔和巴黎)。這就是所謂的象徵。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象徵,研究這些象徵或可以明白這些國家和民族的性格。富士山成為日本的象徵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大多數時候富士山是寧靜的,美麗的,壯觀的,但日本人永遠不知道富士山何時將再次爆發,摧毀一切。極致的美蘊藏著極危險的死亡;這就是日本的聖嶽——富士山。
  • 西部牛仔憑什麼成為美國文化偶像
    呼應民眾對城市文化和工業文明的普遍逆反心理,西部牛仔的形象活躍在各種流行媒介上,成為風靡全美的民間英雄。雖然牛仔只是美國西部開發史上一個短期的職業現象,但他所象徵的那種質樸自由的精神恰恰是被現代性剝奪的品質。電影《紅河》劇照。
  • 中國文化以「文人」為核心,為什麼日本學習中國後多產「武士」?
    日本的文化主體是輸入的中國文化和經由中國輸入的、帶有中國味的印度文化。但是,日本有選擇地將其「日本化」。來源於中國、印度文化而產生的是「文」,而日本文化下卻產生的「武」?中國文化以「仁愛」為核心,日本文化多以「忠」為核心。
  • 明治維新150年︱何燕生:「武士道」是如何形成的
    新渡戶稻造《武士道》日文版(收入巖波文庫)《武士道》一書涉及的內容甚廣,既有歷史的,也有文學的。新渡戶撰寫該書的主要目的是想強調:「西方有的東西,日本也有。」也許正是基於這樣的考量,書中有大量的西方與日本的比照,比如西方騎士道與「武士道」,英國王室與日本皇室,聖經與王陽明,基督與孟子,柏拉圖與水戶義玄,等等。
  • 日本女子武士道,是個啥樣子?據說生孩子跟一般人都不一樣
    眾所周知,日本性格最大的特色是武士道。武士道,似乎一聽是個男人的行事準則,其實不然,日本女人在武士道大行天下時,也以武家之妻身份,毫不苟且地踐行著武士道。日本有本書叫《女子の武士道》,專門說的就是這事。
  • 流傳甚遠的「武士道」精神風靡日本,武士是如何被教育出來的?
    在日本的江戶時代,武士教育作為一種職業教育在當時十分盛行。當時的武士教育也主要是以學校教育為主。當時有很多的教育機構以儒家經典為教材來向學生灌輸這種武士道的精神,還有很多的私塾進行武士的專科教育,當時這種武士學校的辦學數量可以稱為世界第一。
  • 彭建華 | 論歐洲中世紀的騎士制度與騎士精神
    已經出版的學術著作5種:《現代中國的法國文學接受》(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8年3月),《現代中國作家與法國文學》(上海:三聯書店,2013年9月),《文學翻譯論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10月),《梵語佛經的漢譯傳統》(上海:三聯書店,2015年6月),《當代比較文學》(上海:三聯書店,2016年4月)。2020年即將出版的著作《歐洲文學經典及其經典化》(北京:人民出版社)。
  • 歷史:日本否認侵略事實的文化根源
    它極力鼓吹"皇國精神"和"皇國之道",說日本民族是"天照大神"的後裔,應當統治世界,並使這種充滿宗教迷信的理論,成為支配日本民眾的思想武器,為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對外侵略政策所利用。日本明治時期戰略文化的代表是福澤諭吉。他和普魯士的特賴奇克有異曲同工之處。被稱為"日本的伏爾泰"、日本近代文化的締造者的福澤諭吉,晚年成了一個狂熱的軍國主義者,主張侵略朝鮮,進攻中國。
  • 日本超級英雄有奧特曼,美國超級英雄有蜘蛛俠,那我們中國有啥?
    在各個國家的動漫產業,都會推出一些超級英雄,《蜘蛛俠》是美國很紅的超級英雄,幾乎籠罩了一代人的童年生活,很多人從童年開始,就是跟著這些英雄一起長大的,所以對他們早已超過了單純喜愛漫畫的範疇,已經到了某種情懷的地步,除了美國的蜘蛛俠以外,其他國家也有自己的英雄,譬如日本也有假面騎士、
  • 淺談中世紀歐洲騎士文化:勇敢忠誠,比起武藝更重視的是精神
    中世紀的歐洲文化可以說是燦若繁星,有不少都影響到了後續西方文化的發展,而這其中,騎士文化也是不少人研究西方文化時非常關注的一點。雖然說騎士是歐洲貴族階級下的產物,但無論是騎士這一名稱還是它衍生出的騎士精神,都是非常讓人津津樂道的。
  • 營養師日本遊學團:富士山的影和武士道的魂
    營養師國際遊學團在富士山前合影7月4日和5日周末休息時間,營養師國際遊學團進行了為期兩天的日本遊覽,從赫赫有名的富士山(世界文化遺產)到八幡宮(崇尚武士道精神的神社)到鎌倉大佛(日本著名的富士山於2013年6月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於是成為日本最熱門的的旅遊景點。作為日本第一高峰,富士山被視為藝術創作靈感源泉和朝聖地,同時也擁有數不清的傳說與不解之謎。
  • 為什麼日本有劍道,弓道等傳承傳統文化的存在,而中國沒有?
    不僅是「劍道」,「弓道」,類似的還有「茶道」,「花道」,等等一大堆的「道」,在日本仍然鮮活的存在,當然還有「武士道」。日本的這些「道」,都是什麼?把這個問題講清楚了,大家就都明白,為什麼中國沒有這些。西周,典型的封建制時代,有一本專門記載這些禮儀,規矩的書,叫《周禮》。這些禮儀,規矩,隨著身份,等級而不同,都各有明確規定。日本的社會,近似於西周?的確是這樣,更準確的說,是接近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