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繁收購擬衝第一梯隊 龍大肉食面臨多重挑戰
蔣政
豬周期下行的大背景下,積極擴張的行業氛圍蔓延至生豬屠宰加工企業。
近日,龍大肉食(002726.SZ)頻頻拋出收購計劃,擬收購廈門銀祥集團(以下簡稱「廈門銀祥」)、臨沂順發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臨沂順發」)和濰坊振祥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振祥食品」)。公開資料顯示,上述公司均以生豬屠宰加工為主。龍大肉食意圖通過併購的形式,迅速將其生豬屠宰規模擴大到1000萬頭以上。
多位業內人士向《中國經營報》記者提到,屠宰規模達到1000萬頭,即意味著進入我國屠宰企業的第一梯隊。屆時如果布局產業鏈上下遊,可以通過業績對衝來大大減少豬周期帶來的風險。不過,對於龍大肉食而言,頻頻收購帶來的風險依然存在,屠宰產能擴大之後,能否與規模較大的養殖企業尋求深度合作,以及下遊產能的銷售問題,都是其面臨的主要挑戰。
《中國經營報》記者致電龍大肉食並發去採訪函,對方回應稱公司領導因公無法完成對採訪函的回覆。
衝擊第一梯隊
當下處於豬周期下行階段,生豬價格持續走低,上遊養殖企業壓力倍增。但對於屠宰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而言,擴張窗口期已經來臨。在2014年登陸資本市場的龍大肉食,近期便開啟了收購模式。
5月13日,龍大肉食發布公告稱,將收購振祥食品70%股權。不過,收購的具體價格尚未明確。公告顯示,振祥食品年屠宰生豬約200萬頭,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21.26億元;2018年一季度,實現營收5.50億元,淨利潤723.88萬元。
在此之前,龍大肉食已經籌劃兩次收購。
4月27日,龍大肉食與臨沂順發股東高則富籤署協議,擬以人民幣4800萬元收購高則富持有的臨沂順發60%的股權。2月27日,龍大肉食因為籌劃重大資產重組停牌,其收購標的為自然人陳福祥所持有的廈門銀祥51%股權。而在此之前,龍大肉食已經與廈門銀祥達成了戰略合作。
從整體來看,上述企業主營業務為生豬屠宰、加工和銷售。其中,振祥食品在2017年的屠宰量為200萬頭,廈門銀祥在當地乃至整個福建省內都頗具影響力。
龍大肉食並未掩蓋自己的擴張野心。該公司在收購振祥食品的公告中提到,此次收購是公司將生豬屠宰規模擴大到1000萬頭以上的重要舉措。
目前,龍大肉食的生豬養殖產能為35萬頭/年左右,屠宰產能為420萬頭/年左右。該公司在2017年年報中提到,龍大肉食計劃在3年內通過併購和自建將公司生豬屠宰規模擴大到1000萬頭以上。
1000萬頭的屠宰規模,對於屠宰企業是一個重要的門檻。
搜豬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對於養殖企業而言,只有溫氏股份達到了1000萬頭的養殖規模,牧原股份即將接近這一水平。而對於屠宰企業而言,達到1000萬頭的屠宰規模,即意味著企業進入我國屠宰企業的第一梯隊。目前該梯隊的成員包括雙匯、雨潤、金鑼等。
「我國屠宰企業產能嚴重過剩,即便是豬周期下行,屠宰企業如果規模較小,依然很難保證足夠的屠宰量。對於龍大肉食而言,要想在短期內擴大規模,併購是唯一的選擇。」馮永輝說。
在他看來,屠宰加工企業在體量上達到一定規模,才有足夠底氣進行產業鏈延伸,這也能夠對衝企業經營風險。並且,豬周期下行期間是屠宰企業收購的窗口期,這是豬周期帶來的市場機遇,如果此次不抓住,下一次機會將是在幾年之後了。
擴張後遇難題
整體來看,我國生豬養殖企業和屠宰企業規模化程度不高,且上下遊企業之間往往形成利益衝突。如果形成利益共同體,上下遊企業之間惡意的價格競爭將會減少,也能夠在行業周期波動中做好對衝風險。
上遊養殖企業率先布局,擴張步伐明顯加快。溫氏股份(300498.SZ)、牧原股份(002714.SZ)以及新希望六合等企業均提出擴張目標。相比而言,目前國內養殖企業擁有的屠宰規模普遍較小,行業上下遊的產能尚無法完全匹配,並且,大型屠宰企業的擴張動作並不明顯。如果上下遊產能完全匹配,抗風險的作用將得以有效發揮。
在馮永輝看來,這正是龍大肉食尋求急速擴張背後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過,我國養殖企業與屠宰企業的合作模式並未有成熟的案例。事實上,龍大肉食與生豬養殖企業牧原股份一直都有合作。雙方早在2008年共同投資組建龍大牧原,龍大肉食佔股60%,牧原股份佔股40%。只是,龍大肉食的營收體量較小,且雙方的合作並無持續深入跡象。
卓創資訊生豬分析師姬光欣向《中國經營報》記者提到,養殖企業與屠宰企業曾經有過戰略合作的經歷,但是當豬周期來臨時,在利益面前,上下遊企業惡意提價或壓價的情況頻頻出現。
「從目前來看,大型養殖企業已經開始布局下遊,未來不排除出現大規模的併購,甚至是大型企業之間的併購。」馮永輝說。
對於龍大肉食而言,要想實現1000萬頭的屠宰規模,走出山東並向全國謀求發展勢在必行。
從目前的產品銷售來看,龍大肉食已經走出山東,在華東等地區業績亮眼。在2017年,山東地區實現營收26.95億元,同比增長0.85%,佔總營收的41%;在華東等地區實現營收19.91億元,同比增長39.01%,佔總營收的30.29%。
然而,龍大肉食的工廠布局與第一梯隊的雙匯相比,還存在明顯差距。據姬光欣透露,雙匯目前在全國擁有20餘家肉類加工基地,龍大肉食僅有4個,其中3個都在山東地區,另外1個位於河南。
「迅速擴張後,龍大肉食的產品銷售壓力也隨之而來。在此之前,該公司業務主要以山東為主,當下進軍全國市場,各地的消費習慣和渠道,都考驗著龍大肉食的操盤能力。除此之外,我國消費豬肉的欲望正在降低,這也是所有屠宰加工企業都要面臨的一個問題。」姬光欣說。
據其透露,在山東地區,龍大肉食擁有近5000個終端門店,而在其他地區,龍大肉食並沒有足夠的渠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