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聖濟堂擬剝離化工業務 大健康扛旗面臨挑戰
雖然現存的醫藥版塊營收乏力,但貴州聖濟堂醫藥產業股份有限公司(600227.SH,下稱「聖濟堂」)仍然決定朝此方向轉型。
日前,聖濟堂發布公告,擬出售子公司貴州赤天化桐梓化工有限公司(下稱「桐梓化工」)100%股權。聖濟堂為「醫藥+化工」雙主業發展的公司,而桐梓化工為其化工業務的主要生產經營方,該資產出售後,代表著聖濟堂將轉型為一家醫藥業務單一驅動的公司。
然對比化工業務,聖濟堂的醫藥業務似乎並無優勢。2019年上半年,前者營收總額7.3億元,後者則營收1.8億元,且醫藥業務還面臨醫療政策高壓。該項交易亦影響了聖濟堂2019年的業績。據其業績預告,預計2019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虧損17億元。究其原因,聖濟堂稱因2019年前三季度對桐梓化工計提資產減值準備16億元,導致公司第三季度淨利潤減少16億元,全年業績由盈轉虧。
出售化工業務
12月21日,聖濟堂發布《關於籌劃重大資產出售的提示性公告》,擬通過在產權交易所公開掛牌的方式,轉讓其所持有的桐梓化工100%股權,最終交易價格以公開掛牌結果為準。
圖片來源:聖濟堂公告
就交易原因,聖濟堂稱受上遊原材料(煤)價格上漲以及下遊產品價格大幅波動等因素的影響,加之經濟增速放緩、消費需求下行、環保監管趨嚴,公司目前化工業務經營業績在短期內仍面臨較大不確定性,拖累公司整體經營業績。基於提升公司可持續經營和發展能力,優化上市公司的資產,維護股東利益而作此決策。
桐梓化工為聖濟堂全資子公司,成立於2007年,於2012年建成投產,主要產品規模為年產52萬噸尿素、30萬噸甲醇。據聖濟堂披露的財務數據所示,桐梓化工投產以來,雖然營收保持增長,但淨利潤則持續虧損。
截至2019年9月30日,桐梓化工負債總額18億元,資產淨額7億元。聖濟堂在第三季度對該資產做了減值測試並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據中聯資產評估集團有限公司出具的評估報告顯示,該項資產的可回收價值為23億元,長期資產計提減值準備16億元,計提減值後資產總額為26億元,減值率為39%。
轉型大健康
上述交易完成後,聖濟堂將轉型為以「大健康」業務為單一主業,形成「醫藥+醫療+再生醫學」三位一體業務結構的上市公司。而在此之前,聖濟堂曾在醫藥及化工主業抉擇上搖擺。
聖濟堂原名貴州赤天化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赤天化」)。赤天化於1998年成立,於2000年上市,主業為化肥化工業務。在2016年,赤天化通過實施重大資產重組,發行股份購買貴州漁陽貿易有限公司持有的貴州聖濟堂製藥有限公司(下稱「聖濟堂製藥」)100%股權,在原有業務基礎上新增了醫藥製藥業務。在2018年,赤天化更名為聖濟堂。
聖濟堂並非在完成此次收購後,方開展醫藥業務。早在2002年,聖濟堂便以52%的股權比例,持有貴州天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天安藥業」),後續該持股比例增至55%。
天安藥業成立於2002年,為聖濟堂及貴州天安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的合資公司,主營業務為生產、銷售作用於糖尿病的片劑及硬膠囊劑。對比持續虧損的桐梓化工,天安藥業盈利性良好。
但聖濟堂並未保留該項盈利資產。2013年12月25日,聖濟堂以1.8億元的轉讓價格,將其所持有的55%的天安藥業股份,出售給博雅生物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30294.SZ,下稱「博雅生物」)的全資子公司江西博雅醫藥投資有限公司。就出售原因,聖濟堂稱是公司進一步落實「優化結構、做強主業」戰略發展方向的具體舉措,且符合公司和全體股東的利益。但聖濟堂出售天安藥業後,歸母淨利潤開始大幅下滑,並有3年處於虧損狀態。
而《投資壹線》發現,天安藥業被裝入博雅生物後,迸發出了強勁的盈利活力。2017年末至2019年6月末,其淨利潤分別為5066萬元、6100萬元、3400萬元,成為了博雅生物的第二大盈利主力。
截至目前,聖濟堂旗下除擬出售的桐梓化工外,化工類尚餘一家貴州桐梓槐子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其餘三家則為大健康醫藥公司。
前景面臨挑戰
出售天安藥業,擬剝離化工業務轉型為大健康企業後,聖濟堂目前的大健康公司有聖濟堂製藥、貴州中觀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下稱「中觀生物」)、貴州觀山湖大秦大健康產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大秦大健康」)。截至2019年6月末,中觀生物淨利潤為-179萬元,大秦大健康尚未創收,僅聖濟堂製藥盈利4800萬元。
聖濟堂製藥獨挑盈利大梁的同時,也面臨醫療政策及同行競爭等風險。
據聖濟堂2019年半年報,聖濟堂製藥共生產藥品1440萬盒,同比減少22%。其中,西藥生產1320萬盒(支),同比增加10%;中藥生產119萬盒(瓶),同比減少74%;保健品因遷徙原因未生產,醫療器械停止生產。共計銷售產品1444萬盒,同比減少33%。醫藥業務整體營收1.8億元,同比減少48%。就營收減少原因,聖濟堂稱主要受「4+7帶量採購」醫藥政策影響和一致性評價所致。
聖濟堂製藥主研糖尿病治療藥物。就面臨的政策壓力,聖濟堂亦表示將繼續在糖尿病治療領域做大做強,並狠抓格列美脲片、鹽酸二甲雙胍腸溶片的一致性評價進展,加快新產品阿卡波糖的研發進程。但截至發稿日,聖濟堂僅有一款格列美脲片(2mg)於11月通過仿製藥治療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另外兩款尚未開展一致性評價。今年10月,格列美脲片及鹽酸二甲雙胍腸溶片曾因尚未通過一致性評價,被遼寧藥品採集平臺暫停掛網採購。聖濟堂亦公開表示此番變故將對其業績產生較大影響。
格列美脲片通過一致性評價後,聖濟堂製藥亦成為了該品種第6家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公司。但同時,格列美脲片面臨的競爭壓力亦不容小覷。
據米內網數據顯示,在2018年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格列美脲片品牌佔比中,聖濟堂製藥以3%的市場份額位居第六,前五名則分別為賽諾菲(55%)、石藥集團歐意藥業有限公司(10%)、揚子江廣州海瑞藥業有限公司(8%)、江蘇萬邦生化醫藥集團(6%)、山東新華製藥股份有限公司(5%)。
對於以上問題,《投資壹線》求證聖濟堂,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值得關注的是,聖濟堂的大健康業務並非只有藥物研發與銷售。有媒體報導稱,12月15日,由大秦大健康出資新建的觀山湖大健康醫療綜合體項目一期舉行了封頂儀式,該項目集醫療、醫學研究、臨床科研、科普養生為一體。聖濟堂表示,一期項目將力爭在2021年實現開業運營。
(文章來源:投資者網)
(責任編輯:DF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