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幫助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完善一個鍵盤,所付出的努力其實遠遠超過為一個現代社會的普通人製作一臺電腦。
史蒂夫·霍金患有嚴重的運動神經元疾病,多年以來他只能通過計算機與世界保持溝通,英特爾自1997年起開始為霍金提供輔助說話的系統。但是到2011年之後,隨著霍金的手指和面部肌肉的持續萎縮,令語言輸入系統的效率隨之變低。
過去的兩年裡,英特爾找到手機輸入法SwiftKey,在舊系統的基礎上為霍金改造了輸入系統。
SwiftKey的技術主管喬·奧斯本(Joe Osborne)告訴《好奇心日報》,開發過程其實就像為用戶提供個性化設計的方法一樣,只不過更加定製化。霍金的護理團隊為它們提供了霍金的作品集(包括已經發表和沒有發表的),以此為依據,SwiftKey利用自己的機器學習技術為霍金構建了一種特別的語言模式。
深度定製令預測變得更有效,比如霍金常用的詞彙「黑洞」(The Black Hole),完全不需要輸入太多,輸入「The」後面的就出來了。
在通信系統中集成了SwiftKey的技術之後,測試結果表明,要完成一個包含一定數量的目標文本塊,霍金教授實際上只輸入了其中15-20%的字符,這樣,霍金的講話速度差不多提高了一倍。
在SwiftKey的智能輸入技術中,它們除了要考慮用戶與鍵盤的交互方式,觀察用戶打字時準確率有多高,是否經常按錯個別鍵,還要學習用戶如何以自己方式使用語言,比如記憶用戶的慣用詞組以及講話時不同語言的切換方式。一定程度上,它們就是通過學習用戶的錯誤輸入習慣來優化自動糾錯系統,從而提高普通用戶的輸入速度。
在位霍金優化通信系統的過程當中,最大的難題反而是霍金教授的拼寫太過準確。奧斯本告訴《好奇心日報》,智慧型手機用戶打字的時候通常都粗枝大葉,會犯很多拼寫錯誤,人們可能認為用兩個拇指在那麼小的屏幕上飛快地點觸鍵盤難免會犯這樣的拼寫錯誤,但霍金教授的定製通信系統就不容易犯這種錯誤。
在優化自動糾錯時,奧斯本表示「我們首先需要了解應用的運行平臺,不同的終端平臺會分別出現哪類拼寫錯誤——什麼原因造成的這種拼寫錯誤、在文本輸入時呈什麼樣的狀態、智能聯想哪些相關詞彙。」
不論是針對霍金這樣的特例,還是針對在智慧型手機上使用虛擬鍵盤的普通用戶,智能水平和技術的情境感知水平真正決定了用戶的打字體驗。奧斯本告訴《好奇心日報》,「人們對自我行為的考慮越少,就越輕鬆地實現語言流暢。」
目前,它們將用戶的輸入效率提高了30%,在35%的情況下它們可以準確預測下一個要輸入的詞彙。
今年1月起,SwiftKey輸入法正式開始支持中文。奧斯本認為,最大的難題在於,「大多數西方語言對詞的構成及詞與詞之間的關聯有著明確的界定。但是對於中文這樣的語言,詞語構成的界定並沒有那麼清晰——這樣會隨之產生許多不同的含義!」
另外,中文之所以那麼複雜是因為它包含了許多種方言,因此拼音的輸入方式也存在多種變體,如何讓說不同方言的人都能不受任何約束地輸入拼音,也是SwiftKey這種以西方語言輸入起家的輸入法要解決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