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0日,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揭曉了中國最權威青年人才榜單—《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TR35)評選結果,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院和仁濟醫院的PI韓達研究員獲得「遠見者Visionaries」稱號。
上海交通大學分子醫學研究院院長譚蔚泓院士(右)受大會邀請為自己的學生韓達研究員頒獎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自1999年起每年在全球範圍內評選35歲以下的科技創新領軍人物,谷歌創始人拉裡佩奇、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CRISPR技術創始人、麻省理工學院張鋒教授等人都曾入選榜單。這份世界權威榜單旨在尋找從事創新科技研發、科技應用以及商業發展的青年人才,發掘最具科技創新能力的新時代中堅力量。
自2017年落地中國以來,這一權威榜單評選得到了國內外眾多專業領域權威人士的支持,組成了中國區榜單評審委員會,包括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十一、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鮑哲南、中國工程院院士戴瓊海、英偉達機器學習研究總監Animashree Anandkumar、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系主任陳剛、加州伯克利大學楊培東教授以及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博士等。
韓達研究員在頒獎典禮上做「智能分子診斷」演講
韓達研究員於2013年在美國佛羅裡達大學獲得化學博士學位。 畢業後,以製程研發工程師身份就職於美國Intel公司,於2018年全職回國加盟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院組建課題組。作為研究院重點培養的青年骨幹,韓達博士帶領課題組構建了基於數據分類算法的核酸分子計算方法,首次實現了基於核酸分子計算的腫瘤早期診斷,在不需要人工幹預和複雜儀器的情況下快速給出肺癌診斷結果,其快速、低成本、低誤差以及不依賴傳統診斷儀器等優勢,為惡性腫瘤的無創、快速分子診斷提供了新途徑。研究工作創造性地把核酸分子的調控功能和計算功能整合起來,實現了更為精細、複雜和智能的分子識別與運算,為核酸智能分子計算在生物醫學中的應用建立了全新方法和體系。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在Science、Nat. Nanotechnol.、Nat. Chem.、JACS、ACS Nano、Angew. Chem.等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
此次入選的還包括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杜克大學、芝加哥大學、清華大學、西湖大學、南方科技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和企業的涵蓋生物醫療、智能計算、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技術領域的中國青年科技創新者。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院依託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進行實體化建設。研究院始建於2017年,由中國科學研究院譚蔚泓院士任院長,樊春海院士任常務副院長。建有優良的交叉學科的科研平臺與儀器開發平臺。近年連續獲批上海市重點實驗室建設、上海交通大學融合集成創新基金交叉平臺項目等。研究院聚焦分子醫學前沿領域,以提高創新藥物研發水平、加強早診確診能力為目標,積極推動基礎研究與臨床需求緊密結合的交叉前沿創新研究。短短三年,通過積極打造學術引領、營造更寬鬆的文化環境,激發科研人員職業認同感和歸屬感,指導青年人才在「科研黃金期」間的飛速發展。目前,研究院已形成特色鮮明的中青年國家科技領軍人才梯隊,託舉一批傑出青年後備力量在化學生物學、納米醫學等與分子醫學密切相關的研究領域全面展開科研探索。
相關閱讀:上海交大諸葛群碧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 2020年中國區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