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20年中國區「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榜單出爐。其中,AI領域相關人物共5人入選,西安交大教授沈超入選。
沈超獲獎理由為:致力於智能系統的行為感知和可信計算,實現在對抗環境下智能系統的安全可靠和可信計算。
沈超,35歲,西安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工程學院自動化系教授,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副院長,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19年阿里達摩院青橙獎學者。
本科與博士均就讀於西安交通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院,博士生導師為管曉宏院士。讀博期間曾赴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學院學習兩年半並擔任研究助理,師從世界著名網絡空間安全領域學者Roy A. Maxion教授。2013年獲得生物特徵識別大會最佳論文。
2014年獲得博士學位後,沈超留校工作,在西安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工程學院自動化系先後擔任講師、副教授、博士生導師與教授(2016年、2018年分別破格晉升為副教授和教授)。2018年4月,沈超加入西安交通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擔任副院長。
主要研究數據驅動的網絡與系統安全、可信人工智慧、信息物理融合系統綜合安全、安全大數據分析。研究成果曾獲得7次國內外學術會議最佳/優秀論文的獎勵,包括:移動用戶行為和身份識別工作獲得ICICIC 2019最佳論文獎、手寫行為認證工作獲得IEEE ICCSS最佳論文獎等。
沈超提出了基於人機互動行為分析的新型數字身份識別原創理論和技術,相關研究成果已廣泛用於多場景多終端的人機行為身份認證系統,不僅能提升數據安全保護性能,還降低了客戶接入成本以及系統運營成本。
除了數字身份證明,沈超還對時空大數據協同計算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創新性地提出了基於圖切割和圖挖掘的時空大數據融合與計算框架,建立了基於圖嵌入的時空數據關聯計算與挖掘的新模式,可應用於智慧交通、城市大腦、地理遙感測繪等眾多雲計算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