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教育問題的重要論述,豐富和發展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為我國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提供了思想指南。同時,這些重要論述還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出發,強調了教育在為未來社會培養人才,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和世界意義。
【關鍵詞】教育 時代價值 世界意義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我國教育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對有關我國教育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和闡釋,可謂內涵豐富、思想深刻、視域寬廣,形成了系統的理論觀點和邏輯體系。一方面,這些重要論述和思想立基於中國實踐、中國問題,指明了未來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大方向;另一方面,也從世界發展大勢出發闡明了教育在推動人類文明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重要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問題的重要論述,不僅豐富和發展了我國現代教育理論,而且為新時代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指明了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問題的重要論述,涉及到諸如教育的本質及功能定位、教育的根本任務和目標、當代中國教育的發展戰略、教育的改革與創新、教育與人類文明發展等多方面。總書記的這些論述,全面總結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成就與經驗,回答了我國教育改革中一系列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現代教育理論體系,指導我國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指南。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必須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總書記在多次講話中反覆強調:「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如何在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抓住契機,實現進一步發展和超越,關鍵取決於人才資源,而人才培養和儲備歸根到底又是以教育發展為基礎的。可以說,「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歸根到底要靠人才、靠教育。
堅持立德樹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養什麼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要完成這一任務,關鍵是要牢牢抓住並做好「立德樹人」這一核心。在去年「五四」青年節前,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大學同師生進行座談,他引用了「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這句古訓,藉以闡述育人和育才在人才培養中的辯證關係。他指出,人才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正所謂「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於立德。教育要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斷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不僅要在立德上下功夫,而且還要在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鬥精神、增強綜合素質、強化體育美育、弘揚勞動精神等方面下功夫。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把立德樹人融入到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於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領域。
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是辦好教育的根本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取決於黨的領導和指引。
大力推進教育體制改革創新,是新時代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改革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根本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一大批改革措施得以落實到位,解決了教育中長期存在的一些問題和難題。但同時,還存在著個別突出問題和短板需要繼續攻堅克難,如考試招生制度問題、教育公平問題、教育評價體制問題,等等。因此,要根本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繼續大力推進教育體制改革創新。總體上看,我國考試招生制度符合國情,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必須通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2016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八一學校考察時指出,「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要不斷促進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此外,習近平總書記還在一系列講話中談及如何更新教育理念、創新教育方法、完善培養模式、推進素質教育、吸取國際先進教育經驗等問題,為新時代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作出了重要戰略部署,對於破除舊的體制機制,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和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教育在為未來社會培養人才,促進人類和平發展,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作用和使命,彰顯出其思想的國際視野和世界胸懷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基於世界發展大勢和對人類命運的關切而提出的偉大倡議,已經成為中國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方向的鮮明旗幟。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教育問題的重要論述,不僅關注中國自身教育發展,而且更關注教育在未來人類文明發展中所擔負的歷史使命。
一是著眼於世界發展大勢,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略思想,為推進世界和平發展提供了中國理念、中國方案。當今世界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醞釀新的突破,各國相互聯繫、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全球命運與共、休戚相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時代的潮流。面對全球性問題和挑戰,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必須攜手合作、同舟共濟,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2013年3月,習近平主席出訪俄羅斯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發表演講,他指出:「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裡,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裡,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這是中國國家領導人第一次向世界傳遞對人類文明走向的中國判斷。此後,習近平主席在多次重大的外交場合談及這一中國理念、中國方案,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和熱烈響應。
二是讓教育為文明傳承和創造服務,培養為人類和平與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的、懷揣遠大理想和志向的時代新人。2014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發表演講時談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教育應當為文明交流、促進各國人民相互了解、推動各國關係發展發揮積極作用。各國國家和民族都應當使教育交流與合作成為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先行者。各國應秉持國際教育理念,為文化交流互鑑,培養世界優秀人才,為各國青年提供學習機會,使各國青年更好地相互了解、開闊眼界、交流互鑑,攜手為增進世界各國人民福祉作出積極努力。習近平主席的這些重要論述和思想,意味著教育應超越國家和民族的狹隘界限,成為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心心相通、情感相融、文明互鑑的橋梁和紐帶;教育應立足世界和平發展、關注人類命運,成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強大力量。
(作者為北京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責編/肖晗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