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國人倍加尊崇的名頭,中國科學家最終的榮譽殿堂。在中國宏偉龐然的科學宮殿中,眾多普通學者只能做基石,只有極少數頂級的科學家才能躋身神殿之中,受人頂禮膜拜。然而,擠在殿門外的學者就沒有才學斐然,有資格進入殿堂的嗎?未見的。
其中不乏因年紀、閱歷、關係等諸多因素漏下的精英。被人津津樂道的一個便是清華美女教授——顏寧。顏寧被阻攔在中國科學院院士門檻之外時,轉身去了普林斯頓大學,做了美國外籍院士,這使得她夾在讚譽與蜚聲之間。
在討論她的家國情懷之餘,另一個問題出現了——若顏寧沒有出國,她在國內能被授予同等榮譽嗎?
中國院士真的那麼難當選嗎
顏寧作為留美博士、清華博導,擁有葡萄糖轉運蛋白和電壓門控離子通道等多項重要研究成果,被評為中國科學之星、國際青年科學家,名聲和成就都很高,為什麼沒有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呢?這要從中國科學界的環境說起。
我國雖然出來了許多鼓勵青年科學家的計劃和獎項,但頂級的科學環境主要被從業多年的中老年學者掌控。院士評選需要考量學者的科研成就、資歷、年紀等因素。事實上,除此之外,推薦人也很重要,這也就意味著參選者需要在人際關係上有一定背景。
顏寧參選時就有人開解她名額會留給年紀快到參選上限的學者,她年紀尚小,之後還有機會云云。這種傳統、官僚的競選方式註定年紀輕、資歷淺、人脈窄的學者很難僅憑研究成果在競選中一蹴而就。
顏寧若留在清華大學熬年限,不出走普林斯頓大學就能選中院士嗎?這也有著很高的不確定性。因為我國的科研環境、設備及資金都不及美國先進、充裕,但缺乏這些條件,科學家的科研進度和成果都會大,沒有成果的科學家又無法跑贏院士競選。這種負負循環會將一些有才華的學者埋沒於平庸之中,難於出頭。
中國略顯僵硬的科學環境如同無形的天花板,將青年科學家限制在業界低空,以致眼界和世界觀更開闊的年輕人更樂於出國發展,為此國家的人才流失始終處於高位。
眾口鑠金的「美女科學家」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世人樂於推崇科學家的成就,極少關心他們的性格。多數人對顏寧的印象,大概是《開講啦》節目中那個科研成果纍纍卻大談女權的美女學者,亦或是出走美國後,部分人口中諷刺的那個「雙面人」。事實上,顏寧恰恰是一個活在標籤和頭銜之外的人。
顏寧從小智商過人,父母給她營造了非常寬鬆的成長環境,任由她自由成長,自由選擇。她的性格中既不乏熱情和樂觀,也保留了反抗與批判精神。
顏寧在清華與普林斯頓大學之間自由遊轉,憑的是突出的專業成就。但現實生活中,她的生活和愛好幾乎與普通女生無異,愛看武俠小說、愛追劇、追偶像,參加學生會競選,與閨蜜約會,在微博中分享三千條知識與日常,四十歲時玩笑稱自己還是「小姑涼」……
未被命運和時代摧折過的顏寧也保持著最清晰的稜角。她反對人們區別看待女性科學家,在男同事詢問女性面試者「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時耿直打斷說「你不必回答這個問題」,因為從沒有面試官詢問男性這個問題;她不喜歡「美女XXX」之類的稱謂。
在撒貝寧開玩笑說她應該叫「顏值」時,她當場以「'寧'給你了」懟了回去;她駁斥會議中涉及私人生活的問題,在有同學問她「作息時間怎麼安排」時,她的回答是「關你什麼事」;她在美留學時常常與導師施一公激烈辯論,回到清華任教後,她也要求自己的學生保持質疑,與自己辯論。
如今的顏寧已經43歲,面對人們對她單身的質疑,她不屑一顧。
與此同時,顏寧有著一個科學工作者的果斷和理智。她的研究方向總明確又切中時代需要,而且易於得到研究成果。
正如同事評價的那樣,顏寧在工作中敏銳、高效、目標明確。這樣一個集個性與理智於一身、沉心科研二十餘年的人,會因為一時沒得到院士之名而赴氣出走嗎?出國顯然是她衡量已久的決定。
落選院士赴氣出走美國?不,普林斯頓是硃砂痣
2017年,顏寧發表了多篇重要論文,受邀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生物系終身教授。人們將她的出走與同年落選院士聯繫起來,但顏寧卻平和地解釋說:科學家的成就在他的研究成果,不在世人給他的各種頭銜。落選了,她沒變高明也沒變愚鈍。
她甚至慶幸落選,因為這樣提起她時,人們不會給她冠上任何不必要的頭銜。
至於去普林斯頓大學任教,她解釋說,她曾在普林斯頓就讀過,那是一所美麗的學校,生活便捷,環境又安靜,十分適合做研究,她對普林斯頓有著深厚的感情,如任教是她得償所願,談不上什麼赴氣出走。
清華大學沒有魅力?不,母校是白月光
顏寧在美受到種種禮遇,但她並沒有改變國籍,常常回國活動。提起清華大學,她言辭之間也多是讚美與感激,稱自己在清華受到的是公主式的待遇。
她自述參加了學校的青年科學家支持計劃,發表的論文得了許多獎,科研獎金和經費都很充足。學校領導和同事們給了她許多幫助,給他們最先進的設備,鼓勵他們研究,對她的幫助非常大。
顏寧評價清華大學厚道、穩重、大氣,評價普林斯頓大學優雅、淡定、高貴。她對兩所學校的愛是等同的,不存在在國內受排擠之說。
對選擇出國,她這樣解釋:在清華呆的太舒服了,怕自己漸漸在舒適中磨沒了科學敏銳性,換個環境,多做挑戰,不浪費才能。
若顏寧不出國,選擇在國內日久天長攢資歷,多年後大概也能評上院士職位,但期間等待數年甚至數十年時間會想一把銼刀,將一個出色科學家的才能低效消磨掉。
這對科學界而言是一種無形的浪費,對顏寧這樣,對科研飽含信念、熱血未消的學者而言,是莫大的遺憾。
「亦餘生之所善兮,雖九死而猶未悔」,學者或院士、國內或國外,只要不違天理道德,任何標籤都只是學者身上一點不足為奇的點綴,只有那些能改變世界的科學成果,才是他們的終極追求與終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