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約 2800 字
閱 讀 需 要
7 min
—
文 | 張遼遼
看穿不揭穿是隱身的謊言,它背後藏著的是父母對孩子無限的信任和寬容。
有人說:父母是這個世界上最善良的騙子,他們善意的謊言不僅能溫暖孩子的心靈,更能成就孩子的一生。
近期播出的《幸福三重奏》中,于謙就屬於這樣的騙子。
和吳京一家一塊兒用餐時,談到孩子的教育,于謙一臉得意:
我兒子小時候,只要事情做得好,我就會誇他:哎呀,兒子,你真棒,將來肯定送你去幼兒園。
等到入園的那天,他特別開心,直到半年後才回過味來上幼兒園是怎麼回事。
評論區網友一致歡呼:
這樣的套路也給我來一沓。
想求同款爸媽。
能被父母套路也是一種幸福啊!
教育孩子,真的需要父母啟動自己的智慧。雖然只是改變了說話方式,但孩子的內心便會發生微妙的改變,更加積極對待生活。
所以,會撒謊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的福報。
于謙的兒子於思洋,上小學的時候,有一天,向于謙要100塊錢交餐費,但轉身就在上學的路上,花了3塊錢給自己買了一根冰棍。
晚上回來,他低著頭,把97塊錢塞到于謙手裡:老師今天沒有收錢,這100塊錢還給你。
當于謙問他怎麼少了3塊時,他小聲回答:丟了。
于謙一眼看透了他的小把戲,但並沒有揭穿他,而是配合地說道: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小心呢,丟就丟了吧,下次注意點。
於思洋紅著臉說:知道了,下次不會了。
正是父母這種對孩子的愛和包容,才會讓孩子發自內心地去自省。
看穿不揭穿是隱身的謊言,它背後藏著的是父母對孩子無限的信任和寬容。
于謙曾在節目《十三邀》中說,相聲表演玩的是語言節奏,要隨機應變,不能有包袱。
生活中他也是這樣引導兒子的,從不約束兒子的表達方式。
於思洋有段時間特別喜歡模仿電視劇的臺詞。在家裡,他不是指著于謙的鼻子說「我打死你個小鬼子」,就是衝著媽媽喊「快,給老子拿雙筷子來」。
在別的家庭,恐怕父母早就批評孩子不禮貌、不尊重父母了。而于謙非但沒有生氣,還開玩笑說孩子幽默。
於思洋甚至還有點走火入魔了,在老師點名的時候,他竟然淘氣地答道:奴才在。
氣得老師找于謙告狀,還質疑他們家是不是天天讓孩子看宮鬥劇。
于謙只好甩鍋郭德綱,跟老師說:這孩子太聽他師傅的話了,他在學相聲,師傅讓他說話幽默一點,他竟然搞到課堂上來了。
所以,小小年紀的於思洋,因和師傅郭德綱一起出演了《夫妻劇場》而出名,並贏得了觀眾的認可,成為了德雲社年紀最小的演員。
於思洋在父母面前毫無畏懼,說話不用瞻前顧後,得益於父母平時對他的信任和包容。
父母善意的謊言維護了孩子的面子,無形之中也為孩子的成長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
在這個空間裡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跟父母平等交流,自由地釋放自己的天性,從而更加陽光快樂地成長。
培根說:父母的愛是一把雨傘,它矢志不渝地為孩子的成長遮風避雨。
父母善意的謊言,正是出於對孩子的美好願望,是父母愛的體現。
父母會撒謊,孩子將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
世界著名的日本暢銷書作家東野圭吾,曾創下過每年一部暢銷書的世界紀錄,粉絲更是遍布全球。可是誰又能想到他小時候竟然是一個非常不愛讀書的孩子。
那麼到底經歷了什麼,讓一個不愛讀書的孩子變成了一個享譽世界的暢銷書作家呢?
答案就藏在小時候母親對他撒過的一個謊言裡。
東野圭吾
小時候為了讓他愛上讀書,母親用盡了各種辦法,但最終換來的卻是他更加痛恨讀書。
最後母親佯裝生氣地當著全家人的面宣布,從此不再逼他讀書,更不允許他去碰姐姐們的書。
那天,他看到大姐津津有味地讀著一本封面看上去很有意思的書,就問大姐:這書有意思嗎?
大姐的回答非常肯定,還簡要說了幾個比較精彩的片段。
出於好奇,他翻開了那本書,雖然裡面的文字讓他頭暈,但還是耐著性子讀完了。
他想知道二姐在讀什麼書,就在她的書架上翻到了另一本推理小說,二姐假裝自己還沒看完,告訴他,如果他不看就早點還回來。沒想到東野圭吾竟然破天荒地只用了三天的時間就讀完了。
從此,他不可救藥地愛上了看書。
與其耳提面命,不如反其道而行,來吊足孩子的胃口,激發起孩子的好奇心。或許孩子能對原本反感的事,逐漸產生興趣。
人生如戲,全憑演技,父母就是那個最會演戲的戲精,他們演的最精彩的戲就是對孩子說出的那些善意的謊言。
父母說謊的背後,其實是對孩子的美好期待。
江蘇有位叫高淳的作家,因為患有先天性肌弛緩症,而不得不中途輟學在家。
母親為了讓兒子振作起來,跟他說:你這輩子註定要靠腦力勞動謀生,你試試寫作吧,說不定還能成為作家呢。
母親的話讓高淳看到了人生的希望,18年來他筆耕不輟,創作出了300多萬字的文學作品。
父母良苦用心地將一個美麗的謊言種植在孩子的心靈,雖是騙人,卻能讓孩子感受到愛與信任,當他選擇了相信,就會朝著夢想的方向努力奔跑。
父母善意的謊言,是一種友善、關心、信任,更是一種大格局,它成功地為孩子打開了一條通往羅馬的路。
孩子有什麼樣的未來,全靠父母的教育。明智的父母都懂得「騙」孩子,但是「騙」孩子要懂得技巧,要有方法,有原則。
家長怎麼做,才算正確地「騙」孩子呢?不妨試試下面的方法。
1.
父母適當示弱,激起孩子的好勝心
錢鍾書的女兒錢媛學習外語的時候,有一次遇到一個很難的單詞,她跑去向爸爸請教。
錢鍾書怕女兒在學習中養成依賴父母的習慣,就告訴她自己也不會,建議她繼續去查詞典。
就這樣,錢媛一連翻了三本詞典,終於找到了那個單詞,這也為她日後獨立自學奠定了良好的習慣。
父母善用謊言示弱,孩子才有機會展現自己的潛能,越來越自信。
錢鍾書一家
2.
父母用心設計謊言,自卑的孩子也能樂觀向上
羅斯福小時候因為身體缺陷,特別自卑。就連與弟弟妹妹比賽給小樹苗澆水這種事兒,他都會輕易放棄。
為了點起他對生活的希望,爸爸每天晚上都會偷偷地替他幫小樹澆水施肥,最終他的小樹長得最好。
爸爸說:從你種的樹來看,你一定能成為一名出色的植物學家。
這件事讓羅斯福變得積極樂觀了起來。
雖然他沒有成為一名植物學家,卻成了讓人尊敬的總統。
羅斯福
教育專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們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孩子的心靈。
父母一個善意的謊言就能重新燃起孩子對生活的希望。
3.
跟孩子撒謊,要把握一定的度和原則
在教育孩子時,父母一個善意的謊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它並不適用於所有的事情、所有的孩子。
教孩子學習知識時不能撒謊。
當孩子向父母請教知識類問題時,父母不能不懂裝懂,更不能隨意編造答案來糊弄孩子。如果家長真的不會,可以和孩子一起藉助網絡和書籍找到正確答案。
對於年齡較大且敏感叛逆的孩子不能撒謊。
這類孩子往往比較敏感,且很容易看破父母的伎倆,這會讓他們覺得自己不被尊重,從而失去對父母的信任。針對他們,父母不妨以誠相待,用自己的真誠換取孩子的信任。
傅園慧在《我家那閨女》中說:我爸說我是天才,然後我就得了冠軍。
聽起來非常搞笑,實則謊言裡,藏著父母的大智慧——對孩子的認可、信任、鼓勵、包容。
父母善意的謊言是孩子快樂成長的沃土,在這片沃土的滋養之下,孩子才能成長為我們想要的樣子。
-END-
責編 | 墨語
版權聲明
本文系「讀者·新語文」獨家稿件,版權及解釋權歸「讀者·新語文」所有。
個人或平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本授權只針對「讀者·新語文」原創文字內容。涉及非原創內容、圖片、音視頻等第三方合法權利的授權,請自行聯繫相關權利方單獨授權。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