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旦撒謊,父母如臨大敵:這麼小就撒謊,長大了怎麼辦?
事實上,孩子撒謊的背後,往往藏著我們沒有看見的情緒與渴望。
「從小沒見過爸媽,跟爺爺生活,爺爺去世後被好心人收留了幾天,又被拋棄了.」女孩一臉天真無邪,卻滿嘴跑火車,網友紛紛吐槽:
想起網友的一個提問:孩子出現哪些行為,讓你覺得最不能接受?綜藝《一起出發吧》裡,面對撒謊的Jasper,陳小春氣得一腳踹飛了兒子的早餐。那天,Jasper因為任務完成的不是很好,不敢告訴爸爸。所以當陳小春問他剛剛出門去哪了時?Jasper只是回答「吃早飯」。他的耐心一點點被磨滅,詢問的語氣不斷加重,表情也越來越嚴肅,可得到的回覆依然是「吃早飯」。忍無可忍的陳小春瞬間爆發,一旁的Jasper直接被嚇哭了。陳小春說:
這句話無疑說出了很多父母的心聲,他們把孩子撒謊看成了天大的事兒,擔心孩子長大撒謊成性。記得我第一次發現孩子撒謊時,內心也是難以接受的。當時只想快刀斬亂麻,把「撒謊」扼殺在搖籃裡。
多倫多大學的發展心理團隊,對孩子撒謊研究了20年後發現:2歲的孩子,就有30%開始說謊了。到了4歲,竟有高達80%的孩子說謊。白色的謊言:為了客氣說謊,如生日禮物不合心意,卻說很喜歡。黃色的謊言:為了謙虛說謊,如考了滿分,卻說考的不好仍需努力。還記得小時候,班裡流行吃跳跳糖,可是媽媽零花錢管得嚴,不讓吃零食。我想如果直接問媽媽要錢,不僅要不到,還免不了一頓數落。斟酌再三,我把買鉛筆的錢花了,還騙媽媽說錢不小心掉了。當孩子迫切地想要一個東西,而父母又明令禁止時,謊言就這樣誕生了。看到過一個新聞,男孩不小心把新買的手錶弄丟,卻不敢承認。今天說借同學了,明天說同學忘記還了,後天說落在學校了。因為他知道,告訴了父母,不僅於事無補,反而還要面臨父母的指責,打罵。評論下方,很多網友都表示很能理解:
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往往決定了孩子對父母坦誠的程度。孩子撒謊只是一個表象,孩子為何撒謊,才是掩蓋在表象下,急需父母看見的真相。
謊言,往往是最真實的表達
北大心理學博士李松蔚講過這樣一件事。
朋友的女兒多多不愛刷牙,所以每次喊多多刷牙時,多多都說自己刷過了。李松蔚老師說:
「每一句謊言的背後,都有他的訴求,謊言是假的,但訴求是真的。」考了滿分,卻對爸爸撒謊「我只考了49分,老師喊你回來一趟」。
村支書逗他玩,他打電話跟爸爸告狀:「村支書帶了好幾個人一起打我。」
剛強卻跟爸爸認錯道:「我和同學打架了,我把他打慘了。」村支書帶人幫忙修水龍頭,他不分青紅皂白就告訴爸爸「村支書帶人拆我們家房子了」。
但每句謊言背後的那聲「你快回來吧」都是真真實實的呼喚。那100句謊言裡,有101句其實都在說:「爸爸,我想你了。」
同學被揍,他也想爸爸,哪怕爸爸也揍他。
謊言,只不過是孩子的另一種表達,一種更能引起父母注意的表達。為人父母,我們需要做的不是一味批判孩子說謊,而是透過謊言,聽到孩子的真話。孩子撒謊,父母要先自省
孩子撒謊,父母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這些做法,並不能有效制止孩子撒謊的行為,只會讓孩子的撒謊技巧越來越高。教育家尹建莉說:
「家長在思考改變孩子的問題時,切入點永遠應該是如何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心理學教授李康在兒童撒謊的研究中發現,要避免孩子撒謊,大人的榜樣作用非常重要。紀錄片《小孩的神秘生活》中,有個小男孩在玩遊戲時,為了得到更多的糖果,選擇了作弊。鍾南山後來回憶道:
如果真話可以被接受,誰會選擇撒謊?
在選擇撒謊的那一刻,孩子面對的不僅僅是犯錯後的愧疚,還有對父母的心虛,謊言被拆穿的恐懼。甚至包括為了圓謊,不得不編造一個又一個謊言的心理壓力.其實,撒謊≠壞孩子,父母無需過度反應,傷了孩子,也傷了親子關係。要知道,教育的方法有很多種,我們可以選擇最適合孩子的。要讓孩子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不一定非要撒謊。*本文來源於女兒派(ID: nverpai),關於養育女兒的乾貨,這裡都有;關於養育女兒的苦甜,這裡都懂;願她們一生純良,一生知禮,一世得體。
你家孩子會撒謊嗎,你是怎麼處理的呢?
安琪將會從文末抽選1條留言
免費包郵送出1份
《幼兒左右腦開發益智書》10冊
留言區一起聊聊唄~
--閱讀文章,打卡賺積分當錢花哦--
(PS:請先綁定小谷機器人,再打卡賺積分哦~)
最近微信改版,為了不錯過【小谷媽媽】每天的精彩推送,請把我們設置為星標★哦!每天早上7點,咱們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