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旦撒謊,父母如臨大敵。
孩子這麼小就撒謊,長大了怎麼辦?
在一檔綜藝節目裡,Jasper因為任務完成得不是很好,不敢告訴爸爸陳小春真實情況。
陳小春整整詢問了6次,他剛剛出門去幹嗎了, Jasper只是回答「吃早飯」。
陳小春提醒道:「什麼任務都沒做?」
Jasper搖頭否認,回復依然是「吃早飯」。
忍無可忍的陳小春瞬間爆發,一腳踹飛了兒子的早餐。
陳小春說:「你5歲就已經撒謊了,那10歲怎麼辦?」
這句話無疑說出了很多父母的心聲。
事實上,孩子撒謊的背後,往往藏著父母看不見的情緒與渴望。
撒謊,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
據研究發現,2歲的孩子,有30%開始說謊。到了4歲,有80%的孩子說謊。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說謊變得越來越普遍。
有學者將孩子的謊言分為五種類型:
白色的謊言:為了客氣說謊,如生日禮物不合心意,卻說很喜歡。
橙色的謊言:為了奉承說謊,如誇老師長得很漂亮。
藍色的謊言:為了集體說謊,如幫朋友保守秘密。
黃色的謊言:為了謙虛說謊,如考了滿分,卻說考得不好仍需努力。
這四種謊言無關道德品質,家長無需太在意。
真正值得注意的是,另外一種黑色的謊言:為了自己。
曾有新聞報導,一個小男孩不小心把新買的手錶弄丟了,因為害怕父母的指責,編了很多謊言,不敢承認。
哲學家羅素說:「孩子不誠實幾乎總是恐懼的結果。」
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往往決定了孩子對父母坦誠的程度。
有時候,孩子撒謊只是一個表象,孩子為何撒謊,才是掩蓋在表象下,急需父母看見的真相。
謊言,往往是最真實的表達
公益廣告《盼歸》裡,剛強的爸爸去外地打工了,留下剛強和奶奶相依為命。
可在家的剛強一點都不讓爸爸省心。
考了滿分,他卻對爸爸撒謊:「我只考了49分,老師喊你回來一趟!」
村支書逗他玩,他打電話跟爸爸告狀:「村支書帶了好幾個人一起打我。」
同學考試不及格,挨了一頓打。剛強卻跟爸爸認錯道:「我和同學打架了,我把他打慘了。」
剛強沒少撒謊,演技也很拙劣。
但每句謊言的背後,其實都在說:「爸爸,我想你了。」
謊言,不過是孩子真實心聲的錯誤表達。
孩子說謊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被「撒謊」嚇到,卻忘了聆聽孩子想傳達的真實渴望、委屈和痛苦。
孩子撒謊,父母應該怎麼做
孩子撒謊,父母的第一反應是批評、懲罰,還是打罵?
這些做法,並不能有效制止孩子的撒謊行為,只會讓孩子的撒謊技巧越來越高。
孩子撒謊,父母可以這樣做↓↓↓
01 以身作則
紀錄片《小孩的神秘生活》中,有個小男孩在玩遊戲時,為了得到更多的糖果,選擇了作弊。
當被大人問起有沒有犯規時,男孩卻矢口否認。
原來男孩的父母允諾他只要在學校表現好,回家就可以玩遊戲。
但他知道父母是騙人的,所以就不想好好表現,還學會了騙人。
「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故染不可不慎也。」
要避免孩子撒謊,家長就要以身作則。
02 不給孩子貼標籤
心理學有一種「標籤效應」:當一個人被貼上標籤時,他就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標籤內容一致。
孩子出現撒謊行為時,很多時候是無意識的。
父母若因為一次的撒謊,就給孩子貼上不誠實、「撒謊精」的標籤,就會導致孩子不斷向負面標籤靠攏。
03 給孩子改錯的機會
鍾南山曾透露,小時候自己也曾說謊,把本應上交學校的夥食費私藏起來,買了零食。
當他的謊言被拆穿時,以為父母會痛打他一頓。沒想到,父母沒有過多的責怪,一向嚴厲的父親反而說:「南山,你好好想想,這樣騙我們,到底對不對。」
鍾南山後來回憶道:「父母的話,感覺比打我一頓,對我影響更大。」
那次,他深刻地反省了自己的錯誤。
在孩子選擇撒謊的那一刻,面對的不僅是犯錯後的愧疚,對父母的心虛,謊言被拆穿的恐懼,甚至包括為了圓謊,不得不編造一個又一個謊言的心理壓力。
其實,撒謊≠壞孩子,父母無需過度反應,否則傷了孩子,也傷了親子關係。
父母教育孩子,要想行之有效,
必定是基於愛和被看見。
被愛的孩子
才無需用謊言來掩蓋自己的錯誤
被看見的孩子
才無需用謊言來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內容來源:女兒派(ID: nverpai)、中國教育報、網絡綜合整理
編輯:左伊凡
校對:劉雨晴
審核:徐霞
把「橙長ing」設置為星標★
只需3步
就能第一時間獲取動態哦
設置星標步驟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