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現實,真正「愛」子女的父母,並不想讓孩子「過得好」

2020-09-04 梅梅育兒小課堂

可憐天下父母心,為人父母不可能不愛自己的孩子,而作為父母,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境界,導致對孩子的「愛」也各不相同。這需要時間去覺悟,直到某一天你會發現,其實真正「愛」子女的父母,並不想讓孩子「過得好」!

這句話看起來很是矛盾,但其中細節卻鮮為人知。

作為父母,我們是孩子的什麼呢?對很多人來講,父母就是孩子最強的後盾,幫孩子遮風擋雨,走向美好人生。即使如此,再強大的父母也會有老去的那天,隨著時間漸漸流逝,年紀日益增長,很多父母也都會陷入迷茫之中尋找不到出口。



讓孩子沉浸於溺愛之中,確實可以讓孩子減少一些生活上的煎熬,作為過來人,對於人生的苦,我們比誰都要印象深刻。但是總有一天,我們會逐漸老去,想要永遠去陪伴孩子也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真正懂得愛孩子的,往往都會選擇去接受這殘酷的現實,作為過來人我們都明白,沉迷於幻想之中是不現實的,


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大部分父母都曾因為孩子的叛逆,而感到悲傷沮喪,都曾哭過。但是孩子也只有經歷過,印象才會更加深刻,要知道我們也是這樣過來的,作為父母我們能做些什麼?


孩子一點一點的長大了,逐漸有了自己的思想,變得不再調皮搗亂,反而變得更加的成熟,成熟的甚至一句話都不說。不會再像以前跟父母頂嘴了,相信作為父母多少都會感到高興。我們也能經常見到一些孩子的父母,總是在說自己的孩子多懂事,多麼討人喜歡。

但是真正懂孩子的父母,往往會去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而不是一味地誇獎


真正懂得孩子的父母,往往不會把話說「穿」!有時候善意的謊言往往能讓父母更懂孩子,現在的這個年代,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作為父母也是儘可能滿足孩子的各種願望,讓子女們過得更幸福。而父母們也似乎理所當然的陷入到了孩子「善意的謊言」之中。



而真正懂得教育孩子的父母,也捨得讓孩子去外出磨鍊,可能他們並不會滿足孩子,但是卻最懂得孩子。

.


我是梅梅媽媽,一位多年經驗的幼兒園老師,也是兩個孩子的寶媽;

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畢業,專業知識豐富;

教育兩個娃有著豐富的「實戰」經驗!

我在這裡每天都會與你分享最專業、最實用的育兒知識。

如果你也感興趣,就把這篇文章分享給更多的人吧!記得關注點讚哦!


相關焦點

  • 很矛盾,真正懂得愛子女的父母其實並不希望他們「過得好」
    而身為父母,也會有不同的造化。父母對孩子的「愛」不同,最後對他們產生的影響也會不同!「愛」和「懂得去愛」是完全不同的。也許有一天,你會發現:真正懂得愛孩子的父母,其實往往並不希望子女「過得好」。這看似很矛盾,其中揪心之處卻鮮有人知。
  • 說父母無條件愛子女的,就是智慧不大夠
    當時爸媽看金婚,爸爸媽媽感動的不行,覺得當爹媽的就是一輩子愛兒女,為了兒女,父母就是無私的。我說不是。比如這個媽,她對三個女兒和一個兒子都沒有真正投入過愛。對兒子是溺愛,對女兒是忽視。而之所以如此,是當時的環境太惡劣了。重男輕女沒兒子的壓力,工資太低,發展機會少,他們夫妻關係時好時差,都影響了對兒女的態度和方法。
  • 老人需要幫子女帶孩子嗎?當代年輕父母的回答,既現實又無奈
    一方面,父母已經操勞辛苦一輩子,好不容易退休,正是頤養天年的時刻,這時候再讓他們帶孩子,實在不忍心。另一方面,父母幫著帶孩子既省心也費心,隔代教養的問題實在太嚴重,到時候再把孩子價值觀引導偏了,或者成為引發家庭矛盾的「導火索」,那就得不償失了。
  • 父母有義務幫子女帶孩子嗎?90後年輕人的回答你意想不到
    孩子的每個階段都是父母的坎,小時候擔心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夠好,考不上好的學校;等到孩子長大成人,又會陷入孩子能不能擁有一份好工作的焦慮;等到孩子工作有成、家庭穩定後,便開始操心孩子的下一代。因此,很多老人都覺得自己好心沒好報。明明是幫忙代養,卻費力不討好。於是,越來越多的老人更想逍遙自在地過退休生活,不想捲入家庭的紛爭。正如papi醬所言的觀點,我們的人生順位應該將自己放在首位,有了自愛的能力,才可以更好地愛別人。但現實生活中,父母都很難在退休的年紀只為自己而活。
  • 有這3種父母,是子女的悲哀,晚年容易拖垮子女,希望你家沒有
    對於大多數父母來說,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過得豐衣足食,平平安安。可生活中也有一些父母,雖然說明明很愛孩子,可是自身存在一些問題,到了晚年的時候,很容易拖垮子女的生活。而作為子女的人來說,人生最大的幸運就是父母晚年健健康康,不給自己增加更多的負擔。
  • 告所有成年的子女:接受父母的愛才是對父母的愛
    工作了三年,準備和愛人結婚,所以開始裝修婚房,大到盯著裝修隊施工,小到牆面插座的安裝,全都是我和愛人披掛上陣,我爸以前幹過裝修的,我媽說如果忙不過來就讓我爸幫忙弄一弄,他也比較懂這一塊兒,我和愛人都想著老人年紀大了,外邊也比較冷,不想讓他跑,所以哪怕偶爾請假,也沒讓我爸出馬。
  • 愛比較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好嗎?可能會反而抹殺了孩子的優勢
    雙方立刻大吵起來,女主的孩子也因為頻繁被拿來跟有才藝的孩子比較感到不滿,將一團消毒紙巾塞進了小女孩的嘴裡。這下徹底引爆了兩家的矛盾,60歲暮年姐妹團聚的溫馨不再,兩個老人也因為這件事情老死不相往來。01 愛比較的父母,在教育子女上早落了下層?
  • 旅日華人父母與子女矛盾衝突:更年期遭遇青春期
    這個問題不管是在中國還是日本,都是子女教育中一個突出的問題,而華人家長面對接受異國教育的青春期子女,在正常的兩代人之間的隔閡以外,還要加上中日兩國文化的衝突,語言交流的障礙,因而使得這一矛盾更加突出,所受困擾更加深刻,青春期遭遇更年期的矛盾是華人社會子女教育中一個繞不開的結。
  • 孩子總粘著父母?不想孩子患「彼得潘症候群」,得給孩子「設限」
    有時候,孩子也會表現得比較懶惰和沒有自己的想法。比如說,早上還是要讓父母叫孩子,孩子才會起床;一些可以自己決定的事情,全權交給父母處理,自己就在一邊玩耍。孩子也會表現出孩子氣的一面,比如說,晚上睡覺前一定要父母哄著孩子,自己才能睡著;當父母與自己的想法相反的時候,孩子會表現得情緒化和鬧脾氣。
  • 人到中年才發現,只生一個孩子的家庭大都過得很好,原因很現實
    ,也是因為有不少中年人的人生經歷告訴了他們:只生一個孩子的家庭大多過得很好,其中的原因非常的現實:所以,如果說家裡只有一個孩子的話,往往關係就會比較簡單了,父母可以把所有的愛全部都給這一個孩子,而且家裡的老人如果願意伸出援助之手的話,那就可以享受天倫之樂。但如果家裡老人不願意幫忙的話,反正自己只有一個孩子也能夠把孩子養得很好,不必要一定請求家裡人的幫忙,寶媽的壓力也會小很多。
  • 父母愛子女,不會表達的愛就是恨|告訴你一切都要愛自己
    父母有些行為表面上看上去是愛孩子,但其實是傷害孩子。比如說父母想讓孩子多穿一點,生怕冷著。但是經常會把孩子捂出病來,而且衣服穿多了容易出汗,出汗後一吹風就容易著涼。父母想讓孩子身體暖和這個出發點是很好的。但因為行為的不當,會造成事與願違的結果。我在工作的時候曾經遇到過孩子家長的私下溝通,希望我照顧好他們的孩子,讓他別那麼受累。
  • 那些不幫子女帶娃的老人晚年過得如何?3種結局現實又戳心
    一位寶媽說:「我每天都被孩子纏得脫不開身,已經小半年沒去逛過商場了,可我婆婆倒好,整天躲在家裡享清閒,從來不說過來幫我一把。」另一位也深有同感:「我家婆婆也是,不幫忙帶娃也就算了,連紅包都不知道發一個,我現在也想通了,她現在不幫我帶娃,以後我也不會給她養老!」
  • 父母對子女最好的愛,是一碗湯的距離
    《愛的釐米》中,一個是嚴重缺少父愛,一個是母愛過於旺盛,雨晴、清風和父母之間的關係,代表了父母和子女之間相處的兩個極端。其實,這兩種相處模式,都不健康。劇中佟麗婭為家庭真的已經做得夠好了,出錢給父母買房子,買保養品,關心父母的身體,一直完美地完成了一個女兒的角色。可是,他的父親呢,偏心兒子偏心到了一定的程度。兒子要結婚,讓姐姐給買鑽戒,讓姐姐搬出去騰房子,讓姐姐放棄房子過戶給兒子。連兒子要開網約車,都來要姐姐把自己的車給他。
  • 沒有哪個父母不希望孩子過得好一點
    俗話說得好,虎毒不食子,為人父母的沒有哪個是會害自己孩子。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呱呱墜地,養育成人,幾乎就耗盡了父母的半生。孩子長大了,父母卻老了,父母這一生為孩子付出了太多太多了。沒有哪一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了有出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父母做的很多事,都只是為自己的孩子,希望能夠幫助到孩子,長的更高,學習更聰明,以後長大了有出息。因為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了以後,生活過得很艱難,過得很苦。小時候吃的苦,只是為了長大後能夠少吃點苦,過得更快樂。
  • 伊能靜:得體的退出才是給孩子最大的愛,學會放手是父母的必修課
    還有一些父母他們會直接去操控子女的配偶,這些行為很容易破壞小夫妻的關係,從而引發婚姻中的矛盾。現實中這種情況並不少見。而父母所做的這些行為的背後深層次原因就是怕不在被孩子需要,以及對遭到遺棄的恐懼。被操控子女成年後,他們對自我的認知有些模糊,他們很難做到脫離父母完全獨立,更不懂得區分自己的需求和父母的需求。對此他們常常會有無力感。一般自信的父母根本不需要去控制自己的孩子,只有一些「有毒」的家庭的父母才會需要孩子永遠的依賴自己,只有子女還把自己當做孩子,他們就可以維持對子女的掌控。
  • 「晚年想過得好?竟是靠沒出息的子女」老人病床哽咽:明白太晚
    小時候,我們什麼都不懂,是父母的陪伴讓我們一步步成長。長大後,父母年紀大了,他們懼怕孤獨也需要子女的陪伴。對於父母的晚年生活,你是時時刻刻給予愛的陪伴?還是讓父母成為了孤寡老人呢?王老太家有一個女兒,一個兒子。在以前那個年代,女孩想上學讀書,家裡人都不會支持。男孩說想要讀書,家裡人一定會說:好好學習。
  • 什麼是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
    我一聽,頓覺他說得有道理。於是,趕緊問他,那你有什麼看法?我被你氣急時,我應該怎麼說話?他說,你不可以說不管我的話。父母就應該管未成年的孩子。我知道你是為我好,但是,我即使做得不對,你也要心平氣和地和我說話,不能對我大呼小叫,更不能撒手不管。我還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你說不管我這樣的話,那就是精神上折磨我。
  • 不想給子女帶娃,如何「優雅拒絕」?來看看過來人怎麼做
    ,小的摩擦卻是沒斷過。,子女還硬是要求父母幫忙帶娃的話,老人可以通過什麼方式拒絕呢?如果老人不想幫子女帶孩子,一開始就要和子女說好,結婚生子都是年輕人自己的事情,父母不會插手,但孫子孫女生下來以後,子女也別麻煩老人幫著帶孩子
  • 子女小時候都愛父母,但為何後來愛越來越少,甚至恨父母了呢?
    有人說孩子在幼小時對父母的愛遠比父母對子女的愛還要深。那為何後來,不少子女對父母的愛越來越少,甚至消失、化為恨了呢?高中時我的眼睛發炎,直到影響視覺不能再堅持學習了。不想父母家人嗎?」「實話實說,我基本不想,因為我從小學學三年級至初三年級前,都是留守兒童,期間未曾和父母見過一面,說過一句話,已然獨立習慣了……」後來我發現自己越來越不想回家,父母來看我,我覺得他們是在「打擾」我,我總想出門躲在外面,甚至一看到他們的來電或是信息我就緊張、厭煩、抑鬱,難過好久。我希望他們永遠不要聯繫我,打擾我。
  • 為何中國父母與孩子的矛盾如此之大?
    在當今的網絡上,父母與孩子間的矛盾愈演愈烈。在我看來。這正是當今孩子和父母之間矛盾的焦點。在網絡中能佔據一席之地的話題,絕非空穴來風。也許我們在現實中感覺不到那是因為孩子在現實中根本沒法正常表達自己的意願。換句話說。現實中父母對於孩子有著直接的經濟上或者其他方面的控制權。使得孩子沒法正確表達他的意志。而恰恰是網絡中沒有這些現實中的封鎖。所以孩子才會在網上大面積說出自己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