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日華人父母與子女矛盾衝突:更年期遭遇青春期

2020-12-20 中國經濟網

  中新網9月18日電據日本《中文導報》報導,8月暑假,天氣炎熱。夜裡11點,記者剛剛休息,電話響了起來,一位在日華人讀者打來電話,哭訴自己與上初三的兒子的衝突,哭訴自己的無奈和鬱悶。

  這位讀者叫張莉(化名)。她哭訴自己剛剛與上初三的兒子發生了衝突,她動手打兒子,兒子也還手打了她,她現在傷心極了,已經離家出走,正在一個車站裡,她說一直以來,兒子就是她的命根子,為了兒子她打工受累,什麼都可以幹,現在兒子不好好學習,還動手打自己,她真的不知道怎麼辦,有一種活不下去的感覺……

  像張莉這樣為教育子女而煩惱的華人並不在少數。青春期的孩子自有青春期的衝動和叛逆,而孩子處於青春期時,很多家長也正好處於更年期,更年期的煩惱加上工作的身心疲憊,很容易與青春期的孩子發生衝突。這個問題不管是在中國還是日本,都是子女教育中一個突出的問題,而華人家長面對接受異國教育的青春期子女,在正常的兩代人之間的隔閡以外,還要加上中日兩國文化的衝突,語言交流的障礙,因而使得這一矛盾更加突出,所受困擾更加深刻,青春期遭遇更年期的矛盾是華人社會子女教育中一個繞不開的結。

  強管與不讓管母子大戰

  張莉介紹,她來日本8年來了,在國內時是一位小學教師,後來孩子4歲時因丈夫外遇離了婚,孩子6歲時他通過介紹與一位日本人結婚來到日本生活,兩年後把8歲的兒子帶到日本共同生活。孩子的繼父對孩子很好,孩子剛來日本時,她們一家生活得很和諧。後來他生下了小兒子,兩年前為了改善經濟條件,她把小兒子送進保育園,自己出去打工了。這樣每天打工、接送小兒子、為一家人做飯,已經非常繁忙,也因為大兒子大了,很多事可以自己去做,因而張莉對大兒子的管教就少了點。從兒子上初一下半年左右,張莉就發現這孩子開始與媽媽爸爸頂嘴,漸漸地不論媽媽說什麼都聽不進去,說多了就反過來說張莉,「這是日本的事,你什麼都不懂……」兒子每天與一些朋友玩到很晚才回家,張莉很著急,但每次與孩子說,孩子都嫌她羅索,經常是以母子二人吵嘴不了了之。孩子的繼父也說過兒子,他一樣不理不睬,孩子的繼父也不好深說了。

  今年兒子14歲,上初三了,個子已經比媽媽高了半頭,馬上就要考高中了,看到他一點也不著急,一樣出去玩,張莉心裡煩悶得不行。當過教師的張莉深知高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為大兒子去參加了幾次進學說明會,看到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難以考上偏差值高的公立高中,而不要求偏差值的,張莉認為很差的高中,張莉又不想讓兒子去,就與孩子商量再努力加一把勁,好好學習,爭取考上張莉選中的一所私立高中,而張莉也會與丈夫一起努力賺錢,保證孩子的高中學費。孩子同意了,每天回家也會坐在書桌前學習,張莉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檢查兒子是否在學習,母子倆的爭執仍時時上演。

  這天,由於是暑假,張莉沒上班,做完了家務活,就到兒子的房間想問問兒子學得怎麼樣?進了屋,看到兒子正坐在書桌前學習感到很欣慰,沒想到來到書桌前,看到兒子並沒有做功課,而是在看一本漫畫書,張莉一下子就火了,想到自己為了給兒子掙學費,每天辛辛苦苦打工,累得腰酸背疼,孩子還這樣不爭氣,就讓孩子把漫畫收起來,馬上學習,但兒子卻不買帳,還讓張莉馬上離開自己的房間,張莉氣得去搶漫畫書,兒子不給,張莉搶不過,就抬起手打兒子,沒想到兒子也還手打起母親。張莉說,兒子的拳頭打到她身上的那一刻,她的大腦一片空白,她真的覺得活不下去了……

  躲避母親嘮叨少年迷戀網遊

  劉青山(化名)是一位公司的社長,講起自己的奮鬥史,他侃侃而談,頗為自豪。他16年前來日本留學,自費從研究生、碩士讀到博士畢業,其間妻子也來到日本陪讀,先是打工供他上學,後來自己也考進了大學院,夫婦一起邊打工邊讀書,自己掙學費、生活費,還要省出錢來寄回國供養雙方的父母和被放到奶奶家裡的兒子。其間的辛苦,凡是從自費留學生一路走過來的在日華人都能體會,因為吃麵食比吃米省錢,為了省錢,夫婦無論是誰,只要有時間就蒸饅頭;經常要找房子搬家,為了省下點車票錢,夫婦二人可以騎4個小時的自行車去看房等等;這些在現在的年輕人看來幾乎不可能或很可笑的事,那時他們認真快樂的做著。但不管自己多苦多累,從來都給孩子奶奶寄去充足的錢,不想讓兒子受一點委屈。終於劉先生博士畢業並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妻子也碩士畢業,到一家中型公司上班,經濟好轉了,劉先生也近40歲了。為了有更大的發展舞臺,不甘心在日本的大公司按部就班的幹下去,劉先生毅然決然地辭了職,與幾位朋友一起自己開辦了一家公司。經營公司更有一番辛苦,但不怕辛苦、更不怕吃苦,勤於學習善於反省的劉先生,事業很快取得了成功,公司經營步入正軌,業績不錯。劉先生又開始向中國發展業務,每天忙著、幹著、心裡快樂著,因為他有一個目標就是讓兒子一代少吃些苦,有更高更好的發展起點。但隨著兒子的長大,劉先生快樂卻越來越少,他說,看著兒子沉迷於遊戲,無心學習,屢教無用,劉先生覺得自己的成功一點意義也沒有了。

  1

  兒子從3歲起就與奶奶一起生活,小學3年級時來到日本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當時夫婦二人還是留學生,但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在學習上從來不想委屈孩子。4年級時就送孩子上私塾補習,

  中學時兒子考上了當地有名的私立中學。當時兒子是全家的驕傲。很快上了中學後,兒子與他媽媽的矛盾衝突時時發生,小一點的是兒子不與父母一起出門了,媽媽管教,兒子不聽了等等,開始劉先生兩邊調和,還勸妻子不要過多管教孩子,孩子長大了,有了自己的世界,大人該放手了等等。甚至也說過妻子是不是更年期到了,對孩子幹涉過多,引起孩子反感。但很快劉先生感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由於媽媽愛嘮叨,兒子在外邊的時間越來越長,回家的時間越來越晚,開始還說是上學校的部活,但部活休息的時候,兒子也回來得很晚,學習成績也直線下降,劉先生放下工作,對兒子來個跟蹤調查,這才發現兒子迷上了電腦遊戲,自己家的電腦不讓玩,就每天下學去漫畫喝茶店裡上網玩,到劉先生發現時,已經玩了近兩年……。劉先生悲哀地發現,青春期與更年期的碰撞,在他們家是把兒子撞出了學習成長的正常軌道,而且後果很嚴重。

  更年期的情緒控制和青春期的溝通技巧

  受社會各方面發展變化的影響,現在的孩子青春期普遍提前,而生育年齡漸漸高齡化,因此,當兒女進入「青春期」後,母親也多是40歲左右的中年婦女,開始進入醫學意義上的「更年期」。這個時期的母子不和,成為很多家庭中存在的問題。然而,大部分人並沒有意識到,這其實就是「更年期」與「青春期」的衝突。

  青春期與更年期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一個是處在生理上的成長期,一個是處在衰退期,都屬於人的生命過程中不十分穩定的階段。

  青春期一般是從10歲到24歲。青春期是人的生命中的轉折期。青少年既精力充沛、富於創造力和夢想,又追求獨立、反抗權威,以自我為中心。青少年應好好把握這一時期,多參加集體活動,拓展多方面的興趣,廣交朋友,放眼世界,把握每一個機會,開創屬於自己的道路。

  更年期症狀一般來說在40歲左右開始出現,45歲左右開始明顯。人進入更年期後,生理、心理方面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往往會產生消極、抑鬱、沮喪、憂慮等情緒。這些情緒對健康十分不利,長期下去可導致心身疾病。更年期婦女應培養多方面的情趣愛好,多參加有益的社交活動,多交朋友。

  專家介紹,女人在進入更年期時,往往心情容易變得煩躁,情緒不穩定,對子女心煩話多。儘管從主觀意識上看,的確是為子女著想,但在潛意識裡是滿足自己的年齡帶來的「你聽我說」的需要。而青春期的孩子處在自認為已經成熟的時期,極力想擺脫束縛。因此,孩子開始和家長對著幹了。

  其實,與孩子溝通並不是那麼難的。一位女社長和她女兒關係一直特別好。論年齡,兩個人的「非常時期」也碰撞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但好得像姐妹一樣。她們倆之間,還保有很多她丈夫不知道的秘密。問她有什麼秘訣,她說,其實很簡單:把女兒當成朋友,用行動表示你愛她!她說,有一次,女兒參加了學校的朗誦比賽,老早就通知她去看。可到了比賽當天,剛好有一筆很重要的生意,她猶豫了半天,還是去看了比賽。事後,她一刻也沒有為此感到後悔。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她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自己那天的選擇是非常正確的。因為那場比賽對女兒來說,遠遠比那個生意對自己更重要。自己整天忙來忙去,都是為了這個女兒,而在女兒最需要自己的時候,又有什麼理由不在她身邊呢。

  她說,要做到把女兒當朋友其實很簡單。想一想,你會用探長或法官的口吻去調查和審問朋友嗎?朋友的興趣愛好與你不同時,你會幹涉嗎?你會對朋友總搞大批判嗎?其實,如果這時候自己的情緒處理得好,也可以間接地穩定子女的情緒。

  另外,青春期的孩子控制能力較差,要想緩和母子關係,最好靠母親正確引導孩子。所以,母親要明確自我角色,給予孩子多些照顧和愛護,少些老師一樣的管教。

  由於男性的更年期來得較晚,不容易與孩子的青春期相衝突,因此,作為父親更要多多注意,如果遇到妻子與孩子常常發生衝突的話,一定要從中多做一些調節,幫助她們儘快度過這一「非常時期」,重建美滿的家庭關係。(李春雁)

  2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system)

相關焦點

  • 當父母更年期遭遇子女青春期 專家介紹如何相處
    一位40多歲的母親,進入更年期後,變得多疑、心煩意亂、好發脾氣。這時,她在北京某重點中學的15歲的女兒進入了青春期,表現得非常叛逆。於是,更年期的母親與青春期的女兒戰事不斷。母親很痛苦,但又不知該怎樣處理此事。諮詢學校的心理諮詢師後,母親給女兒寫了封「道歉」信。
  • 當更年期的父母遇上了青春期的子女,又該如何應對呢?
    這裡有專業的醫生為你講述健康知識、急救知識、以及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哦~對於女性來說,青春期和更年期都是一生中的兩個特殊時期。在這兩段時期裡,我們的生理和心理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更年期是女性身體的一個衰退期。
  • 青春期碰撞更年期 6成多學生認為父母不了解自己
    東方網2月25日消息:更年期父母遇上青春期子女,因代溝引起的交鋒最為突出。市精神衛生中心昨天公布的一項百人問卷調查顯示,有61%的學生認為父母不了解自己,75%的學生認為父母思想太保守,76%的學生希望擁有自己的一片天空。這些學生的家長中有91%的年齡段都在45-55歲之間。
  • 青春期遇上更年期,又該如何緩解?
    更年期原本是指圍絕經期症候群,在現實裡泛指到達一定的年齡,上有養老下有孩子中間還有職場危機的一種生活壓力巨大的中年時期。這個時期的主要特徵體現為:焦躁、煩悶、易怒,深感疲憊。當孩子的青春期,遇到父母的更年期,一次毀滅性的火星撞地球在所難免。
  • 青春期撞上更年期,家長該怎麼辦?
    第二個叛逆期就是「青春期」,此階段最重要的任務是探索並明確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實現和父母心理上的分離,發展自己的力量。另外,由於身高體重的變化以及第二性徵的出現和發育,青少年的情緒變化十分劇烈,內心的成人感和幼稚感相互衝突,通過和父母對著幹來表達自己已經是一個成人,擺脫父母對自己的控制,表現出來的就是牴觸和父母交流,「不聽話」。
  • 青春期撞上更年期:化解衝突一定為孩子做這3件事!
    一位身處更年期的媽媽說,面對和兒子的衝突與處理不掉的張力,她常有想滅了對方的心理,而這又常令她陷入罪疚中。01.青春期俄羅斯大馬戲團的空中飛人,手抓一個鞦韆,在高空悠蕩,藉由慣性抓向另一個鞦韆。穩穩抓住的一瞬好帥。
  • 當青春期遇上更年期,如何平穩度過?
    家長的更年期,遇上孩子的青春期,是親子雙方都很棘手的問題。如何使家庭平穩度過這個特殊時期?  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  家長了解孩子是一個重要的前提。青春期是人大腦發育的又一個高峰期,為了孩子有更好的身心成長,家長需從安全、營養、睡眠、運動、情緒等方面滿足孩子的需要。而愛是一切的根本,要在生活中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充盈的愛,給予他們一個安全的成長環境和良好的親密關係。青春期會有很多明顯的生理變化,也會有很多的第一次,這些都是美好的成長裡程碑,家長應該主動為孩子送上一份祝福。
  • 更年期女性遇上青春期孩子怎麼辦?
    網絡圖片更年期症候群是每個女人都有的經歷,只不過有的人症狀嚴重,有的人症狀不明顯。女性從40歲開始就或多或少地出現脾氣暴躁、心煩意亂,記憶力下降的現象,這說明更年期症候群就出現了。這個年齡段的女人恰巧遇到了青春期的孩子,往往很多女人都處理不好母子(女)間的關係,通過各種資料了解到這個階段女人該如何面對孩子的問題。1、首先作為母親應該改變自己的心態,調整自己的情緒。
  • 當更年期遇上青春期:專家建議家長要理性看待孩子的叛逆,開啟良好...
    兒子進入青春期後,母子倆常有矛盾,而馮女士正處在更年期,更易出現情緒問題,家中常爭吵不斷。「孩子在青春期,有獨立意識了,想反抗了。以前不敢說的,現在都想說、敢說了,就會有更多矛盾和問題出現。」湯珺告訴馮女士,她對孩子的控制欲較強,對孩子管得較多,母子倆的問題不僅是簡單的「青春期遇到更年期」的問題,而是親子關係中一直就存在著矛盾,只不過現在更激烈。
  • 青春期「老大」遭遇二孩 衝突升級?還是親子關係緩和劑?
    在這其中,又有多少青春期的孩子遭遇新出生的二孩,面臨和弟弟或妹妹一起成長。  當青春期「老大」正碰上二孩時,父母應該如何應對家庭的這一特殊時期,成了很多二孩家庭的難題。  著名青少年心理學專家、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素質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執行主任宋少衛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採訪時說:「青春期的孩子都格外敏感。
  • 多元文化下的華人家庭教育:孩子,我該如何愛你?
    中國僑網7月21日電 據法國《歐洲時報》報導,隨著越來越多的華人移民在海外成家立業,「華二代」們有著西班牙的教育背景,又接受著中國式傳統家庭教育,這一方面讓他們擁有多元文化背景,另一方面也容易讓他們陷入一種文化認同感的困境中。
  • 《青春期成長教練》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矛盾
    因為他們內在心理充斥著矛盾和衝突。上一篇文章,我們從家長的視角,剖析青春期孩子的5大反常現象,接下來我們從孩子的角度來看,解析青春期的孩子到底有多麼的不容易。他們的心理狀態是多麼的矛盾!孩子的這些矛盾的狀態表現在哪些方面?
  • 金牌信箱:更年期遭遇青春期,做「權威式」家長or"陪伴式"家長?
    她的問題很多:脾氣不好、頂嘴、不尊重父母、不主動做家務、做事拖拉、教訓她兩句就說我煩、學習態度差、行為懶散。 她是讀寄校的,星期六日才回來,但放假在家也不怎喜歡和我溝通,說不上幾句就吵架,還喜歡玩手機遊戲。
  • 子女關係難處理 旅西華人憂家庭矛盾一觸即發
    中新網5月14日電 據西班牙歐浪網報導,對於旅西家長來說,最難處理的還是子女之間的關係,尤其是不同的生活環境,造就了子女不同的性格,相處起來就成了「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  「現在才把孩子申請出來,確實是有點晚了,但確實也很無奈,因為到了現在條件還總算好一點,但我想不到他們相處地會這麼不好,這也讓我覺得很頭疼。」
  • 被「青春期」撞成「更年期」?
    初中的老師或家有初中生的家長都應該有過這樣的困惑:過去的乖乖女為什麼開始跟父母和老師產生了說不出的隔閡?還有昨天還順從地按規矩行事的男孩怎麼就一夜之間成為不願意跟家長、老師對話的叛逆少年 ……大家都說孩子是進入了「青春期」、「叛逆期」,這些行為都是很正常的現象。你也慢慢接受這個現實,但是著急起來還是會抬腳踹開孩子緊閉的房門。
  • 感恩父母,關愛更年期中的父母
    陪伴我們成長的父母每都會步入中年時期,經歷人生中的更年期,在這個特殊時期裡,做為子女的你和我,也許會發現父母突然有了變化:一點點小事,就會發火心情不順,各種各樣的責備和吵架嘮嘮叨叨,反反覆覆抑鬱多慮,失眠乏力......
  • 當更年期鬥不過青春期
    前幾天康達鋼球發了個帖子,有關與閨女吵架的事兒,昨晚看了下大家給我的留言,真是感覺有些許安慰,原來與我同樣境遇的是那麼多,原來不只是我的閨女青春期那麼難管教,很多家長的都是如此。 當這種更年期鬥不過青春期成為普遍現象時,我們在其他家長那裡找到些許安慰的同時,是否要靜下心來想想,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普遍現象
  • 美國華人激辯「黑人的命也是命」背後的代際衝突
    美國華人社區近期熱議「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來自中國的第一代移民與其在美國出生成長的子女,就種族議題展開一場艱困而難得的代際對話。 20歲的華裔美國人黃艾琳(Eileen Huang)在微信上發表的第一篇中文文章,就獲得了超過25萬的瀏覽量。
  • 緩解青春期焦慮,只需做到以下三點!
    有一部電視劇叫《當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給人的感覺是現代女性從青春期開始無時無刻不在焦慮,一直焦慮到更年期。女兒和我經常說的玩笑話:我沒有青春期焦慮,你沒有更年期焦慮。記得女兒小學時與友相聚閒談,友說到了孩子青春期時,我們這些做爸媽的可有的受了。當時筆者向友放言,我的女兒不會有青春期焦慮的,那麼現在女兒早過了青春期了,到底她的青春期焦慮了沒?回答是:沒有。當年說的時候,友以為戲言,其實筆者是認真的。當時望著友一臉不信的表情,筆者是理解的。
  • 青春期女兒大戰更年期媽媽 爸爸居中膽戰心驚
    乖巧女兒進入青春期後變得叛逆,賢惠妻子進入更年期後變得急躁,母女倆矛盾不斷,市民鄒軍明備受煎熬。本學期,他讓女兒住讀以安心準備高考,誰知才開學一個月,女兒就因叛逆穿著被老師批評,本來就不願意其住讀的妻子又與他吵了起來。上周六,鄒軍明發帖曬煩惱,引起眾多網友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