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好:
本人有一個問題想求助各位老師,希望得到老師們的幫助。這件事就是女兒的教育問題,我今年45歲,老公已去世,女兒13歲讀初中。她的問題很多:脾氣不好、頂嘴、不尊重父母、不主動做家務、做事拖拉、教訓她兩句就說我煩、學習態度差、行為懶散。
她是讀寄校的,星期六日才回來,但放假在家也不怎喜歡和我溝通,說不上幾句就吵架,還喜歡玩手機遊戲。為了讓她好好學習,我在手機裡報了幾個網課希望成績會提高些,但她手機一到手就忘記了當初許下的承諾,當初說好並寫下承諾書,手機只能上課學習的時間用,現在死活也不交還,整天捧著手機,如果硬來就還手打我,已經試過幾次了,我真的不知該如何是好,心如刀割。
劉鋒,發展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江西衛視金牌調解觀察員,江西師範大學教師,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法官培訓學院特聘講師。擅長婚姻家庭關係諮詢、家庭子女教育、學生心理諮詢與心理幹預。
親愛的家長:
你好!你的來信反映的,是家庭教育常見的典型問題:中年家長如何與青春期孩子相處。絕大多數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聽話,並且最終成長為自己期待的樣子;一旦得償所願,便「父慈子孝」;一旦稍不如意,便「雞飛狗跳」。
但凡出現「雞飛狗跳」的景象,一定是家長的「角色定位」出了問題。在親子關係中,很多家長在孩子面前,把自己定位為居高臨下的「教育者」、「管理者」、「道德制高點掌控者」。這類家長常對孩子說的話就是「我是為你好」,「我生你養你,你就得聽我的」這種「單向權威」的定位,很大程度上剝奪了孩子的自我探索世界的權利和自我成長的動力;一旦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成長,其反抗意識、叛逆意識就如影隨形。特別當「更年期遭遇青春期」,家長若不懂得時調整自己,親子關係就一定會演化成一場水火不容的「親子大戰」。今天,你家的母女關係就是這個樣子。
「單向權威」式的角色定位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對孩子應有的理解、洞察、等待、尊重,把孩子當成了任由家長操控的「物」,而不是與家長有著平等的人格尊嚴的「人」。家長之所以為家長,不僅因為我們生養了孩子,更主要是因為我們比孩子更早幾十年來到這個世界;我們理應比孩子更加了解這個世界的樣子;我們理應更懂得如何去認知和適應這個世界。然而,現實世界是紛繁複雜的,「理應」的事情常常並未成為現實。這時,我們就不能「不懂裝懂」地去教育孩子怎麼「愛」,而是與孩子共同成長、共同學習怎麼「愛」。逐步建立相互信任、相交平等、相處開心的親密關係。
談完大道理,接下來具體分析你家面臨的具體問題。
作為喪偶的單親母親,你大概免不了經歷又當爹又當媽的生活艱辛,我特別能理解你的苦衷。但我想特別提醒的是,這種特別的家境應該影響到了你與女兒相處時的脾氣與態度。因為從女兒「脾氣不好、愛頂嘴」等負面行為表現就能看出:孩子的行為表現就是父母性格脾氣的一面鏡子。所以,「複印件」出了問題,解決問題最有效的辦法不是直接修改「複印件」,而是修改「原件」。喪偶,是你無法掌控的意外事件,但由此生活苦難而衍生出的負面情緒,請千萬別影響到孩子的成長。俗話說,「為父則強、為母則剛」。既為人母,我們就得學會扛住艱辛,為女兒撐起一片快樂成長的天地。
為什麼孩子年紀小小就離開母親和溫暖的家,去讀寄宿學校?這是你於心不忍,但被迫無奈的選擇嗎?我不知道,你女兒這種寄宿學習方式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在學校寄宿生活,是否遭受過什麼傷害?比如,同學欺負?又比如,獨立生活能力不足而遭受他人嘲笑?我相信,不管如何,這種生活方式對孩子是有傷害的。因為,孩子在童年期,對母親有一種天然的依戀。與母親共同生活,母親的關愛與呵護會給孩子提供相對充分的安全感;如果過早剝奪這種依戀,那麼,孩子的孤獨、無助感就會增強,從而影響孩子健康人格的塑造。最典型的表現就是:難以與母親建立相互信任、彼此依賴的親密關係。再加上,學校又不大可能提供相應的「母愛補償」,為在校住宿的低齡學生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做出足夠充分的努力,那麼,孩子「學習態度差」、「行為懶散」、「做事拖拉」就成順理成章的事情了。至於玩手機、打遊戲問題,其實就是上述問題的衍生,也是孩子心靈空虛、目標缺失、學習動力匱乏的表現。恰逢現在正處於青春期、叛逆期,一旦你的教育行為沒有顧及她的現狀和感受,她這種叛逆行為就會變本加厲。
最後,談談你最關心的問題:接下來怎麼做?
如果有可能,把孩子接回家住,由寄宿生改為走讀生。讓孩子生活在母親身邊,感受到更多的母愛和家庭的溫暖;作為母親,你要把更多的關注點放在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上,而不是學業上;多傾聽她的心聲,多站在她的角度去理解她內心的痛苦與訴求,多耐心引導她走上正確的成長道路;當孩子感受到了充足的愛,孩子內心才會充盈、飽滿,她的學習動力才會增強;在母女關係更加親密後,耐心陪伴她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幫助她樹立明確的人生目標;最終,通過母女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共同進步,你才有可能幫助她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歡迎關注:江西衛視金牌調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