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更年期遭遇子女青春期 專家介紹如何相處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一位40多歲的母親,進入更年期後,變得多疑、心煩意亂、好發脾氣。這時,她在北京某重點中學的15歲的女兒進入了青春期,表現得非常叛逆。於是,更年期的母親與青春期的女兒戰事不斷。母親很痛苦,但又不知該怎樣處理此事。諮詢學校的心理諮詢師後,母親給女兒寫了封「道歉」信。

  隨著晚婚晚育觀念的普及,父母進入更年期時孩子大多也處在動蕩的青春期,「兩期」如何相處,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家庭面臨的現實難題。

  「孩子,你長大了,在很多事情上有了自己的想法,媽媽支持你,永遠是最愛你的人。以前,媽媽總是數落你的不對,說你犯的錯誤,說你如何讓媽媽傷心,其實,還有很多別的話,媽媽沒有對你說過。」

  今年43歲的劉女士,近一年來一直和自己上高中的女兒喬喬(化名)矛盾不斷,用她自己的話說,她和女兒間的矛盾是現在家裡的「主要矛盾」。痛苦萬分的劉女士找心理諮詢師諮詢後,給女兒寫了一封「道歉」信。

  在信中,劉女士對自己進行了檢討:「因為你弄丟了東西,在課堂上說話,成績下降,剪了一個媽媽不喜歡的髮型,和同學煲電話粥,媽媽是多麼粗暴地對待你,大聲地斥責你……孩子,感謝你的寬容,即使我剛剛責罵過你,過後你還是會依偎在我身邊,親熱地叫我媽媽;更感謝你的存在,使媽媽意識到生活的責任,為了得到你的尊重和敬愛,媽媽努力成為一個值得你尊重的人。我多麼希望我們母女二人能夠永遠和睦相處,成為彼此最親密的人……」

  不知為什麼,總覺得她彆扭

  「吃著飯,滔滔不絕就開始講起了班上某個男生的事情,說什麼球打得好,人也長得帥,歌唱得還一流,聲音特有磁性,還說他們班的女生都快迷瘋了。」說起女兒的不是,劉女士現在還覺得氣不打一處來,「上次考試沒考好,我就覺得她受什麼幹擾,原來是這個。」

  針對媽媽的批評,喬喬也不示弱:「我平時都不怎麼和我媽交流,她總是聽風就是雨,然後嘮嘮叨叨沒個完,那天吃飯覺得媽媽心情還好,就和她聊了兩句我們班的一些事,誰知還沒說完,她就發火了,對我吼道:『不把心思用在學習上,你管人家男生怎麼樣幹嗎?挺大個閨女不知道害臊!你能有什麼出息!』我聽了覺得特委屈,我們班確實有女生對那個男孩有好感,有的甚至給他寫『情書』,可我對他並沒有特別的感覺,和媽媽說這個事就是覺得好玩,誰知道她突然就翻臉了。」

  喬喬覺得媽媽過激的舉動讓自己很難接受,「和媽媽說並不代表我就喜歡那個男生,再說喜歡別人也不是什麼應該害臊的事,更和有沒有出息沾不上邊。」

  劉女士也對女兒倔強的樣子表示不理解,「也不知道為什麼,我氣得心直顫,拿起筷子就給了她一下。」

  「有理講理,幹嗎動手打人!」喬喬覺得媽媽對自己特不滿意,雖然自己的成績在班級能排三四名,可媽媽總不滿意,拿起考試卷子就開始埋怨,一直埋怨到下次考試成績出來,然後換話題再繼續,「總之在她眼裡我就是不合格,這次乾脆就打死我算了!」

  劉女士對喬喬的表現很是傷心,「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總是覺得她彆扭,總覺得她不夠努力,不夠優秀,一見她在做的事情和我安排的不一樣,我就生氣,有時甚至很絕望。她也好像故意在跟我作對,我讓做的事,她總是找理由不做,還時不時地給我臉色看,她以前很乖啊!」

  這件事像導火索一樣最終使母女間的矛盾全面爆發,兩人幾天不說一句話,也不正眼看對方,後來女兒乾脆搬到了親戚家住。

  青春期「叛逆」是正常現象

  事實上,劉女士的遭遇絕非是簡單的個案,它是步入中年的父母普遍遇到的問題。

  「不僅僅是青春期,孩子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其心靈都是十分敏感而脆弱的,如果不能給孩子正常的親子關愛或者採用不當的教育方式,就會給孩子心靈造成損傷。」北京四中心理諮詢教師、北京友誼心友心理諮詢機構諮詢師孫曉峰認為,有些家長喜歡沿用上一代人教育自己的方式教育子女,覺得自己都成長得好好的,這便是正確的教育方法;有些父母(尤其是父親)甚至還存在「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老觀念,試圖在孩子幼年時期就將其「嚇住」。「作為家長,從母親十月懷胎開始就應該做好充分的心理和思想準備,以科學正確的心態和方法去鄭重地迎接一個新生命的誕生。」

  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學生心理教育中心心理諮詢師李梅認為,人的心理髮育要經歷兩次反抗期,一次出現在2~3歲,表現為任性,不聽話,愛哭愛鬧;一次發生在青春期,大致從12~14歲開始,可能持續三四年。

  「人在第二個反抗期的生理變化,主要表現在性激素的分泌,第二性徵從開始發育到逐漸成熟,同時在心理上也逐漸發育成熟,最後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成年人。」李梅認為,「叛逆」現象一般出現在青春期的中期階段,敏感、易怒、任性是他們心理變化過程中很正常的行為表現。

  專家認為,處於青春期中期的孩子在通過競爭增強自信心的過程中並不是找自己同齡的「優秀生」,而是喜歡挑戰「權威」,在孩子心裡,這種權威主要是父母和老師。

  對青春期表現不要過於敏感

  細心的家長會發現,當孩子進入十幾歲後,開始變得特別愛面子,家長再像以前那樣大呼小叫,肯定會惹孩子不高興,和孩子打球、做遊戲贏了孩子,他們甚至會氣得痛哭,而孩子在學校也不再對老師崇拜和尊敬,卻換之以評頭論足,甚至針鋒相對。

  「這都是青春期孩子『挑戰權威』的具體表現,他們試圖通過這種挑戰來確立自己的地位和身份,來證明自己的實力,而且,出於安全考慮,孩子往往將這種挑戰的對象鎖定在自己最親近的人身上。」中國人民大學心理科學研究中心博士胡鄧認為,家長對孩子在青春期表現的「叛逆」不要過於敏感和緊張,而應該「欣然接受」。

  「首先,這種『叛逆』是不可避免的。」胡鄧說,這是正常的心理現象。同時,這種叛逆是必須的,孩子只有在青春期經過這種衝突才能初步建立未來社會競爭力的基礎,為日後的社會競爭提供最初的心理自信心基礎。當孩子在對家長表現出挑戰的跡象時,家長最好能表現出有原則的示弱,而適當幫助孩子增強這種自信。

  胡鄧說,這種「叛逆」也是雙贏的,孩子在通過「幼稚」的競爭增強自信心的同時,也是在提醒父母,家庭中將要減少一個不諳世事的孩子,而增加一位頂天立地的青年。家長在此時應該告訴自己,換個角度理解子女,並有意識地給他們更多更自由的成長空間。

  在李梅看來,青春期的家庭教育不是一門簡單的學問,敏感、複雜,需要認真對待。家庭教育的關鍵在家長,家長的方法和態度直接決定了能否和孩子融洽相處,能否使孩子順利、健康、快樂地度過自己人生中的特殊時期。

  「然而如果此時父母也正處於更年期,情況就會變得更加複雜和棘手。」李梅說,為了孩子,家長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態度,並有意識地克服自己在更年期中的「反常」表現。(朱孝春)


相關焦點

  • 旅日華人父母與子女矛盾衝突:更年期遭遇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自有青春期的衝動和叛逆,而孩子處於青春期時,很多家長也正好處於更年期,更年期的煩惱加上工作的身心疲憊,很容易與青春期的孩子發生衝突。這個問題不管是在中國還是日本,都是子女教育中一個突出的問題,而華人家長面對接受異國教育的青春期子女,在正常的兩代人之間的隔閡以外,還要加上中日兩國文化的衝突,語言交流的障礙,因而使得這一矛盾更加突出,所受困擾更加深刻,青春期遭遇更年期的矛盾是華人社會子女教育中一個繞不開的結。
  • 當更年期的父母遇上了青春期的子女,又該如何應對呢?
    這裡有專業的醫生為你講述健康知識、急救知識、以及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哦~對於女性來說,青春期和更年期都是一生中的兩個特殊時期。在這兩段時期裡,我們的生理和心理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更年期是女性身體的一個衰退期。
  • 當更年期遇上青春期:專家建議家長要理性看待孩子的叛逆,開啟良好...
    □楚天都市報記者 鄭晶晶 通訊員 胡弘 劉姍姍 王喆隨著結婚生子時間的不斷推遲,如今不少家長進入更年期時,孩子正處在青春期。「兩期」如何相處,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家庭面臨的現實難題。昨日,江城心理專家提醒,處於更年期的家長一定要多關注自身的身心健康,如有必要可向醫生求助,調試好身心狀態。要學會和孩子建立「界限感」,同時親子之間也要多理解溝通。
  • 青春期碰撞更年期 6成多學生認為父母不了解自己
    東方網2月25日消息:更年期父母遇上青春期子女,因代溝引起的交鋒最為突出。市精神衛生中心昨天公布的一項百人問卷調查顯示,有61%的學生認為父母不了解自己,75%的學生認為父母思想太保守,76%的學生希望擁有自己的一片天空。這些學生的家長中有91%的年齡段都在45-55歲之間。
  • 金牌信箱:更年期遭遇青春期,做「權威式」家長or"陪伴式"家長?
    她的問題很多:脾氣不好、頂嘴、不尊重父母、不主動做家務、做事拖拉、教訓她兩句就說我煩、學習態度差、行為懶散。 她是讀寄校的,星期六日才回來,但放假在家也不怎喜歡和我溝通,說不上幾句就吵架,還喜歡玩手機遊戲。
  • 當青春期遇上更年期,如何平穩度過?
    家長的更年期,遇上孩子的青春期,是親子雙方都很棘手的問題。如何使家庭平穩度過這個特殊時期?  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  家長了解孩子是一個重要的前提。青春期是人大腦發育的又一個高峰期,為了孩子有更好的身心成長,家長需從安全、營養、睡眠、運動、情緒等方面滿足孩子的需要。而愛是一切的根本,要在生活中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充盈的愛,給予他們一個安全的成長環境和良好的親密關係。青春期會有很多明顯的生理變化,也會有很多的第一次,這些都是美好的成長裡程碑,家長應該主動為孩子送上一份祝福。
  • 青春期遇上更年期,又該如何緩解?
    青春期是指由兒童逐漸發育成為成年人的過渡時期。青春期是人體迅速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也是繼嬰兒期後,人生第二個生長發育的高峰期。青春期也是孩子發展的一個時期,主要特徵表現為:敏感、易怒、精力旺盛,情緒不穩定。
  • 淺談父母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和平相處。
    98年出生的黃某陽曾為學霸,父母耗資百萬讓其在英國留學。之前黃某因為是否再次出國留學之事與父母發生矛盾,矛盾激化後而產生殺人的想法。案件警方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衝動是魔鬼 ,一個原本幸福美滿的家庭就因兒子的一念之差而家毀人亡。太悲殘了。 在家庭和社會中,當孩子與父母,長輩或其他社會人員發生矛盾和衝突時。
  • 如何與更年期和平相處?
    說起更年期,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更年期的女人不好惹!比如「沒事亂發脾氣,你是不是更年期到了?」比如著名問答「更年期的女人有多可怕?」其實女人們也有苦衷,今天小南決定為大家科普一下女性更年期的知識,如何與更年期的女人和平相處。
  • 青春期撞上更年期,家長該怎麼辦?
    「青春期的孩子真難搞,不僅不聽,還要跟你對著幹!糟心!」「我們家小孩不跟我吵架,但一回到家關上自己的房門,不跟我們交流!」家長常常會問:孩子進入青春期就叛逆了,家長應該怎麼辦?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需要了解個體發展的相關知識,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青春期孩子的變化,才能更好地做出應對。
  • 更年期女性遇上青春期孩子怎麼辦?
    網絡圖片更年期症候群是每個女人都有的經歷,只不過有的人症狀嚴重,有的人症狀不明顯。女性從40歲開始就或多或少地出現脾氣暴躁、心煩意亂,記憶力下降的現象,這說明更年期症候群就出現了。這個年齡段的女人恰巧遇到了青春期的孩子,往往很多女人都處理不好母子(女)間的關係,通過各種資料了解到這個階段女人該如何面對孩子的問題。1、首先作為母親應該改變自己的心態,調整自己的情緒。
  • 不知所措的父母如何與青春期孩子相處
    我不否認父母愛孩子愛的太殷切,就容易過,容易出現偏頗和矛盾,最後讓愛走了樣,成為了另一種結局。家長不是育兒專家,也不是心理諮詢師,即使是,也容易「燈下暗」,往往再大的能耐一旦面對自己的孩子就失去了效用。
  • 《熱鍋上的家庭》:父母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要注意的兩點
    黎老師將A的父母喊來學校,A與父母也起了衝突,還說父母要膽敢再批評她,她就要離家出走。A的父母氣得流淚。年輕的黎老師邊搖頭,邊嘆氣說:「青春期的孩子真難管呀。我該給這個家庭怎樣的建議?」青春期的孩子敏感,不好管。常常為了一個小問題,導致整個家庭烏雲密布,嚴重的還讓老師都為之崩潰。
  • 金喇叭少兒口才教育:父母應該怎麼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呢: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最憂愁的是父母,因為青春期的孩子叛逆且以自我為中心,很難與他們溝通。在多次嘗試與他們的「叛逆」孩子溝通之後,大多數父母會逐漸放棄嘗試改善親子溝通的想法,然後雙方會互相忽略,導致親子關係的破壞。實際上,在青春期,親子交流並不困難。
  • 被「青春期」撞成「更年期」?
    一個溫潤如玉、彬彬有禮的知識青年,分分鐘被氣出「更年期」,我們自己也很無辜。只是生氣也就罷了……可往往與「青春期」同時進行的還有孩子們的「學習困難期」。日益加重的學習壓力碰上逆反、自我中心等問題,孩子們很可能從單一的困難走向全面的沉降,這也正是我們老師和家長最為擔心的問題。
  • 無棣:海豐街道舉辦「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友好相處」公益大講堂
    為幫助家長更好地認知孩子的青春期,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增強父母與孩子間的情感依賴和信任度,海豐街道婦聯、海豐街道團工委、幸福社區黨委聯合無棣德正社工特地邀請道立方教育舉辦家庭教育專家講座一起探討孩子青春期教育問題
  • 青春期「成長痛」到底有多痛? 家長應怎樣相處
    有一期央視《朗讀者》欄目中作家麥家為青春期的兒子讀了一封信,感動眾人。兒子3年不上學與父親麥家叛逆,他談到了自己青春期時與父親8年沒說話。  每當大考季,身邊都會有這些高壓下青春期的孩子出現自殺、自殘、出走的例子。青春期叛逆的心理秘密到底是什麼?這種「青春期成長痛」到底有多傷人又有多自傷?家長到底應該怎樣跟青春期孩子相處才得當?
  • 如何緩解高三學生的壓力?怎樣與青春期孩子相處?心理學專家來解答
    如何緩解高三學生的壓力?怎樣與青春期孩子相處?心理學專家來解答 2020-05-20 03: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青春期的孩子老和父母吵架,怎麼管?
    作者:寶寶知道 我是小扒扒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們,家長們總是束手無策,說話嚴厲一點怕傷害他的自尊心,不管教又怕他走彎路,那麼到底該怎麼辦呢?如何恰到好處的去和他溝通?青春期的孩子有點象婦女更年期,他們的心理與生理方面開始發生不由自主的變化。他們會與家長產生隔閡,覺得長期受父母約束很不自由。
  • 父母該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
    後來,她去找了平時和兒子相處的不錯的同學,希望能從同學那裡得到兒子的消息。可那個同學在講哥們義氣,站在那裡,就是不開口。同事當時就哭了。後來還是兒子的班主任和那個同學溝通,才在一個非常偏僻的小網吧找回來兒子。 看著兒子的學習越來越糟糕,同事著急上火。她悄悄去找兒子的老師、同學,希望她們能勸一勸兒子,可效果不大。她又悄悄了解到:兒子似乎有一個喜歡的女孩。於是,她又去找了這個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