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和同事聊天,就聊到了孩子的學習。同事很激動,她和我說起來她的兒子。原來,同事家只有一個孩子。同事和她的丈夫非常疼愛她們的兒子,對兒子的期望也特別大。兒子呢,也很爭氣從小成績就很好,也很聽父母的話。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高二。漸漸地,同事發現 兒子有了變化:兒子回家越來越晚了,晚上做作業的時候也常常走神,甚至平時的考試成績也開始下滑。同事有些著急了,照兒子這樣的狀況,成績不斷下滑,會和大學的大門擦肩而過。於是,她就加強了對兒子的監管:兒子回來晚了,她就會問兒子到哪裡去了,和誰去的,去幹什麼了......她是真的替兒子著急。可兒子回來的越來越晚,對他的詢問越來越厭煩,甚至會和她 發脾氣。那一段時間,她和兒子的關係跌落至零點。
說到這裡的時候,同事的眼眶溼潤了。
她和兒子的關係一直處於緊張中,無法緩解。有一天,兒子上學走了。不久,兒子的班主任就打來電話詢問,她的兒子沒去學校 ,是不是病了。這一下,同時著急了。兒子既不在家,又不在學校,他能去哪兒?她連忙和班主任溝通,分別去找孩子。可他們找了好久也沒找著。後來,她去找了平時和兒子相處的不錯的同學,希望能從同學那裡得到兒子的消息。可那個同學在講哥們義氣,站在那裡,就是不開口。同事當時就哭了。後來還是兒子的班主任和那個同學溝通,才在一個非常偏僻的小網吧找回來兒子。
看著兒子的學習越來越糟糕,同事著急上火。她悄悄去找兒子的老師、同學,希望她們能勸一勸兒子,可效果不大。她又悄悄了解到:兒子似乎有一個喜歡的女孩。於是,她又去找了這個女孩。她希望這個女孩兒勸一勸自己的兒子,當前,他們最主要的任務是學習.......
同事哭著說。在家裡,她也不再和兒子冷戰。她軟化了下來,在生活上更關心兒子。不知是她的態度軟化有用,還是那個女孩的勸阻有用,總之兒子慢慢的沉澱了下來。
最後兒子考上了大學,但兒子並不高興。而且他還很後悔。因為他覺得他應該能考上更好的大學。
太不容易了!同事邊哽咽邊感嘆:我覺得我是死裡逃了個活!
聽了同事的敘述,我最大的感慨是:母愛,真是偉大!可同時也引起了我的思考:父母該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
首先,我覺得父母應該和孩子成為朋友。我這裡所說的朋友是那種處於平等關係上的朋友。就像《少年派》中林妙妙和她的爸爸。這樣,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是融洽的。在這種平等的朋友關係中,孩子可以毫無顧忌的向父母了解一些青春期知識,父母也可以通過這種關係認真傾聽、了解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朋友。
其實,大多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和父母發生矛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互相不了解對方。父母都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孩子和自己的意見一致,就是好孩子,和自己的意見不一致就是不聽話的孩子。而站在孩子的立場,孩子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她們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有發表意見的權利。但家長以孩子小等理由拒絕孩子的想法,甚至有的家長就不讓孩子表達。這就導致了孩子和家長之間的矛盾。實際上,大多的孩子叛逆是因判而判(父母不讓我做,我偏做;父母要我做,我偏不做),跟做這件事好壞沒有什麼關係。同事和他的兒子剛開始不就是這樣嗎?(父母希望他早回家,他偏偏遲回家。)
其次,我覺得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想法。每一位父母都很愛自己的孩子,都希望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孩子鋪平前面的路,自以為是認為自己為孩子選擇的是最好的。但父母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件事:走什麼樣的路是要孩子選擇的。無論他的選擇是什麼,他都要自己走下去,你永遠不可能代替他們。父母要做的就是適時地給他們提出一些建議,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自己的手,如此而已。就像同事看著自己的兒子走了一個大大的彎路而心疼,但毫無辦法。
但父母也不要過於傷心。一個人總是對別人的建議和說法感覺不疼不癢,對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會印象深刻。孩子還小,但也正因為他們還小,他們有時間、有精力在經歷了挫折後很快就能站起來並頓悟。同事的兒子不就是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