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進入青春期,異性父母與孩子如何相處——警惕養成「媽寶男」

2020-09-04 琚老師心理課堂


先給大家講三個案例故事:

故事一:某17歲女孩子,走進諮詢室,說她的爸爸重男輕女,不喜歡她這個女孩子,這讓她十分苦惱,學習都無法安心。女孩舉出的證據是她爸爸有意地迴避她,她如果回家想挨著爸爸親呢一下,她爸爸立馬遠離她,挪到沙發的那一頭。聽她細述她的委屈和迷惑,我沒有感覺得到這個父親有重男輕女的思想,相反,她爸爸十分愛她,在她小的時候,兩人是十分親密無間的。我問女孩子:爸爸在她面前除了父親的角色,還有什麼角色。在女兒面前,他是父親,而在一個女性面前,他是一個男性!女孩到了青春期,第二性徵越來越明顯,少女全身散發的女性魅力讓具有男性本能反應的父親不知所措,只有通過迴避、逃離等方式來抵制女兒無意識帶來的性誘惑。女孩子生理上雖然已有足夠的發育,但她的心理並沒有同步長大,她還期待著父親用對待小女孩的方式來和她相處,而父親看到了她的成長,感受到了自己的性衝動,出於對女兒的尊重和愛護,開始和女兒劃清界線。但父親缺少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能力,簡單的逃離讓女兒誤解成拒絕和討厭。

故事二:一次某電臺做情感類節目,一個母親來哭訴,說不理解好端端的聽話順從的兒子怎麼一下子變得鋪張叛逆?她是個單親媽媽,一個人帶孩子在杭州打工,媽媽做家政,租了一個小房子,大夏天,房子比較悶熱。今天夏天還沒開始,兒子找媽媽要錢,要參加一個暑期夏令營,要一萬多塊錢,「你不讓我去,我就不回家住。」這個兒子一直很聽話懂事,這次的叛逆強硬讓母親特別不能接受。心理老師問孩子:「你媽媽最近有沒有帶男人回家。」兒子很氣惱,「你不能這樣說我媽媽」,心理專家再問「你不想呆在家裡,是不是有些話沒有辦法說出口。」孩子臉紅了,默認了。單親媽媽沒有考慮到兒子進入到了青春期,性意識覺醒了,她還和以前一樣,在兒子面前沒有任何忌諱,家裡就一張大床,兩人同吃同睡,因為熱,回家後她常穿上三角褲和背心走來走去,孩子說「我都不敢看她一眼。」媽媽沒有想到家裡這個男孩子,已有了和成熟男人一樣的性慾望和性能力。

故事三: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一書中,提到卡羅爾,一個極為美麗的由模特改行的室內裝潢設計師,去尋求專業幫助時,52歲,正經歷自己的第三次離婚。她本人十分優秀和出色,但她的幾任丈夫都是狠心歹毒或冷漠的男子,象她父親帶給她的感覺一樣。在她11歲時,她已出落得楚楚動人,而父親對她說話則變得十分難聽,別人一直說她長得多麼漂亮,而父親卻認定她身上有股難聞的味兒,做父親的對女兒的性發育感受到了強烈的性誘惑,內在十分焦慮,他為了讓自己遠離自己難以接受的性衝動,把自己的內疚和不快統統歸罪於女兒。來自父親的言語虐待,再加上母親的消極態度,嚴重損害了她相信自身價值和人格魅力的能力。當人們稱讚她漂亮時,她一心想的是對方能不能聞出自己身上的氣味。從外人那兒無論聽到多少肯定,也無法抵消父親糟踐自己的言論。


孩子進入青春期,霍爾蒙的分泌讓他們的性特徵日益明顯,特別的青春期的男孩子,性衝動和性慾望是相當強烈的,這股子生命能量找不到正常的疏洩渠道時,孩子心亂難安,也影響到學業,這也是在這個年齡段,總體上講女孩子學業分數高於男孩子的原因之一。在異性父母面前,他們是子女,同時也是具有性魅力的異性。從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父母處理不當,會影響到孩子的正常發展,極端的情況,甚至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異性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這裡給大家提幾條建議:

1尊重孩子獨立的私密空間。

青春期的孩子有可能在枕頭下壓了一張裸體照片,青春期的可能瀏覽黃色網頁,日本作家渡邊淳一在《男人這東西》這本書裡寫道:「翻看那種東西是男孩正常發育過程中無法避免的事情,倘若母親將這種行為斥為下流,那她的想法本身就有問題」,孩子肯定是不希望你知道他這些隱私的,母親應該在男孩說「麻煩你幫我打掃一下吧」時才進去,其餘時間聽之任之即可,大人不經允許擅自闖入,男孩們一般是難以容忍的

2坦然面對孩子的性行為

與性有關的種種行為,只要在家裡,就不得不對父母絕對保密,而一旦到學校,在同伴間卻反而成為值得驕傲,值得炫耀的事情了。在電影《那些年一起追的女孩子》中,有一個鏡頭,男孩子們在宿舍一起比賽打手槍。從進化的角度來看,男人頭腦中無時無刻不裝著女人,之所以拼命工作,尋求出人頭地的機會,最終還是為了在女性面前一逞男兒本色,贏得配偶權,讓自己的基因更廣泛地傳播下去。



3減少對異性孩子(特別是母親對兒子)的性誘惑。

孩子青春期,父母親此時一定要扮演好自己的性別角色。

有個母親說,性有什麼特別的,不就是那點兒破事。面對兒子對性的好奇心,她採取的做法是直接將性器官坦露給孩子看,三歲以前的孩子你可以這樣教他識別性別,面對性意識覺醒的青春期男孩,這個母親的做法是相當錯誤的。性知識、性理論和性體驗、性感受是兩回事,前者受大腦額葉部分主管,後者是大腦邊緣系統的功能。我接訪過好多青春期的男孩,他們有對母親的性幻想,但是又不能接納自己,為此感到特別羞聇和衝突。母親的女人角色對青春期的男孩子來說是一種威脅,所以他們一般不願意作為女人的母親接近自己。如果母親迫得太近,說不定「那傢伙」會不聽話地立起來,那樣的話自己將手足無措,他們不願意母親看到他們羞愧難當的時刻。

爸爸則要成為女兒成長的一把傘,爸爸要建立一個孩子的性安全場。作為女兒生命中的第一個男人,這時你還允許她抱著你,啃著你,你把她的安全場給破壞掉了。父親對女兒的性安全場的建立不是在青春期才開始,當女兒開始社會化(一般是3歲,要進入幼兒園的時期),父親就要有這個意識,不女兒進入青春期,當父親能夠既溫暖親切,又有禮尊重地與女孩子講話,女兒更快學會以後在男女交往中如何被尊重,如何保持最佳的人際距離。


4心理上接受孩子與自己的分離。

青春期,除了性意識覺醒,還有獨立意識的覺醒。有的父母沒有看到這一點,還過緊地與孩子粘在一起,這實際上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自己的需要。比如,有的母親是全職太太,照顧家庭是她重要的價值感和歸屬感的來源,當孩子表現出不再需要她的跡象時,她的內在是很焦慮的,但她未必能意識到這一點。那些被過度保護、過度照度的孩子,母子或父女聯結過緊,分離個體化在青春期沒有很好地完成,性心理相對發展相對滯後,這不利於他以一個成年人的獨立身份邁入社會,與另一個成熟的生命個體建立深度的親密關係。孫隆基在《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中寫道「在接受父母對自己精神閹割的情形下,中國的男性可以一生以孩童的姿態與母親接近,而女兒也可以對父親如此,而不致引起「亂倫」的焦慮。女孩嫁給這種「媽寶男」,男孩娶了「父寶女」都是很辛苦的事,他們在心理上還沒有辦法與原生家庭分離。

前年暑期我從內蒙旅行回家,在火車上,賣貨的列車員和旅客閒聊,說她嫁到了山西,山西女性最有福,不怎麼做事。拿她自己來說,快40了,不想要小孩子,因為自己啥也不會幹,沒有什麼家庭責任感,所有家務不是母親做,就是婆婆幫,根本當不好媽媽。因為不想生孩子這件事,自己的母親和婆婆大吵了一架。老公是火車司機,每月一萬多,她十天就可以把這筆錢整完。這個成年軀殼裡的確裝著一個沒有長大的小孩子,她和我們聊天聊得高興,完全忘記了自己的職責——推銷衝電數據線,我倒是挺感謝她讓我無聊的行程生動豐富許多。

5生理上解決自己的性需求

在諮詢實踐中我還發現,有極個別的父母,因為離異或分居,自己正常的性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的,又沒有可供他(她)投放性能量的活動,還沒有可以傾心交談的夥伴,內在的那份孤獨和煩躁會讓他們不自覺地藉助異性孩子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對孩子控制較多,讓孩子不能正常發展,而實現了永遠留在他們身邊,讓自己不那麼孤單。這是隱避的無意識期待,父母是不能覺察的。性衝動,性慾望升起,自慰是一種最直接有效的選擇。另外建議這類父母發展自己某一項合法愛好,心理學稱為性能量的轉移和升華,因為這個愛好,他也會因此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心靈有了歸屬感,可以減少對孩子的依賴。


相關焦點

  • 淺談父母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和平相處。
    男的是律師,女的為大學教授。兩人均為高級知識分子,年收入上百萬。然而殺害這對夫妻的卻是他們的兒子黃某陽。 消息一經傳出,媒體一片譁然,世人一片驚愕,太不萬思議。 98年出生的黃某陽曾為學霸,父母耗資百萬讓其在英國留學。之前黃某因為是否再次出國留學之事與父母發生矛盾,矛盾激化後而產生殺人的想法。案件警方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 青春期孩子需要怎樣的異性環境,如何助其釋放性能量和緩解性壓力
    大學時,我去一個高中男同學的大學寢室,他給室友介紹說我曾是他高中的同桌,他室友超級吃驚:「哇,你們高中還可以和異性同桌!」不知道您的中學階段是否和我一樣,身邊有開明的成年人支持著青春期的異性交往?也許您還會幸運地擁有了不少青春期異性的好朋友。可能您的青春期,身邊的成人是介意少男和少女相處的,所以您當年很少和異性在一起,甚至連異性的同桌都沒有。
  • 嫁個媽寶男比渣男更可怕!!!你知道媽寶男的心理成因嗎?
    是生孩子時看清身邊的男人是個不折不扣的媽寶男。父親如果沒有參與到孩子的童年生活,對於男生的心理影響會很大,他們對於性別會缺乏界限感,人格氣質中「女子氣概」指數偏高,長期跟媽媽或者跟姐妹相處,甚至比女生更女生。歸根到底,媽寶男的心理成因是由於夫妻感情不和、父愛缺乏、母親的性格過於強勢造成的,是原生家庭下的產物。現實生活中,媽寶男要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才能慢慢作出改變。
  • 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孩子正確對待與異性之間的感情?
    青春期階段的孩子出現對異性感興趣,對異性表示好感,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加之現在的孩子由於個性差異,有的孩子性成熟比較早,但他們對異性產生的愛慕之情也不能完全視作早戀。父母應該如何引導青春期孩子與異性交往?
  • 父母如何引導青春期孩子與異性交往?學了你就賺到了!
    為了能正確引導孩子與異性交往,又避免孩子早戀,做父母的先要去了解孩子青春期的發育特點,孩子青春期的發育分為四個階段,特點如下在9歲到11歲左右是性意識和性愛的朦朧期,此時孩子的性機能尚未成熟,但已確認了自己的性別角色,對異性敏感,女孩和男孩在一起時會感覺害羞往往採取躲避的態度,對成年異性又往往表現出過分的親密和依戀。第二個階段 愛慕期。在11歲到13歲左右就會進入愛慕期。
  • 孩子進入青春期,知道這三件事,家長不用再發愁與孩子相處
    2、不願與父母交談進入青春期,孩子身體各個方面會有明顯變化,生理和心理都逐漸成熟,有了屬於自己的小秘密,甚至還萌生了早戀的想法等等,而這些事情寧可和朋友分享也不願告知父母,在與父母相處的時候總是沉默,不願意過多的交談。
  • 「青春期的孩子不好惹」,寶媽跟娃鬥智鬥勇:每天活得像「宮鬥」
    文|秘籍君 青春期的孩子不好惹,這是父母們一致的心聲。 昨天跟一位寶媽聊天,她說兒子今年14歲了,正處在叛逆期。平時不愛跟父母說話,她有時候說孩子兩句,孩子就不耐煩,嫌她煩。
  • 過分的愛容易讓孩子變成媽寶男,愛護要懂得適量
    前言:現在有很多適婚的男女都已經結婚了,有些人在談戀愛的時候覺得對方不錯,但是結婚之後才發現,有大部分的男生都成為了媽寶男,這讓很多人有點看不懂,為什麼現在女生都那麼獨立,而男生卻變成了媽寶男的,難道是因為目前的社會教育出現了普遍性的問題嗎?還是說現在的男生都沒有男子氣概的,其實出現媽寶男狀況主要來自於家中的母親,母親在一個家中的角色扮演的是非常重要的。
  • 義大利35歲媽寶男為討生活費狀告父母,這4點避免孩子成為媽寶男
    令人詫異的是,一審法院竟然認同了他的主張,認為父母應該支付給他每月300歐元(約2380人民幣)的生活費。由此可見,在義大利,「媽寶男」的風氣是多麼普遍和盛行。媽寶男有多讓人頭疼?聽聽過來人怎麼說媽寶男有多讓人頭疼?他們的妻子和女朋友比誰都清楚。
  • 養育男孩,母親要遵守「3個原則」,別把孩子養成「媽寶男」
    俗話說,嫁人不嫁「媽寶男」。為什麼「媽寶男」會成為眾多女性找對象所拒絕的男性類別呢?原因其實很簡單,誰都不願意成為一個男人的第二個媽,而且還要跟他的親媽爭寵。①母親無止境的溺愛有一個無止境溺愛孩子的母親,孩子事事都要麻煩自己的媽媽,肯定會培養出「媽寶男」。
  • 如何對待進入青春期的孩子?
    一般來說,進入初中的孩子就開始慢慢的進入青春期,逐漸開始由兒童發育成成年人,不僅身體在迅速發育,而且思想也在發生重大變化。倘若這個時期處理得當,將成為孩子未來成長的墊腳石;反之,如果處理不當,孩子可能人生之路走向歧路。
  • 青春期的孩子應該怎樣和異性相處?
    到了青春期,男生和女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慢慢發生變化,異性之間之間說話交流一下子就變得不自然了,仿佛有一層神秘的面紗阻擋在兩者之間,這個時候大人要正面的引導孩子,大大方方的討論,才能降低孩子們對這件事情敏感度,而不是把簡單的喜歡當做大人眼裡的喜歡。
  • 青春期孩子的「早戀」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和孩子一樣無知
    事實上,當父母尊重孩子身心發展到此階段的需求,接納孩子對異性情感的嚮往和追求,讓孩子在家長知情的狀況下戀愛,父母反而可以監督孩子的行為,適當給予他們一些引導和建議,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愛情觀。我特別贊同胡萍老師在《善解童貞》中提到的觀點,把孩子們的「早戀」看成「早練」,是再合適不過了。青春期的懵懂感情經歷,是孩子學習愛與被愛的過程,是學習探索異性關係的過程,沒有這樣的過程,孩子又如何獲得與異性相處的能力?
  • 「我的孩子就是我的身體」,網友:父母和異性子女之間有界限嗎?
    但前提是要注意愛的尺度,隨著孩子長大,要懂得避嫌,警惕「以愛之名」帶給女兒的傷害。女大不避父的後果,要警惕都說女兒是父親上輩子的小情人!其實,父親也是女兒這輩子的第一個「情人」。父親,是女兒來到世上遇到的第一個男人!在女兒成長的過程中,父親對待女兒的方式,不僅會影響女兒對兩性關係的判斷,甚至會影響女兒的擇偶觀。
  • 嫁給媽寶男,如何讓他開竅,和媽寶男溝通的5大技巧
    常言道「寧願嫁給渣男,也不要嫁給媽寶男」,但現代社會孩子生得少,個個都是心頭肉,『媽寶男、媽寶女』滿天飛,許多女人結婚後才發現另一半是媽寶,每天吵來吵去搞得身心俱疲。和媽寶老公溝通有什麼技巧?如何才能讓他知道老婆的需求與感受?
  • 小升初後孩子進入青春期的變化
    一般來說,進入青春發育期的孩子,除了生理上的變化外,更主要的表現在心理上的突然變化,有這樣以下幾個方面: 一、自我意識在這一期間出現質的變化。青春期的孩子對於「自我」的體驗和感受前所未有地清醒。如果說兒童時對自己的認知和評價基本是服從成人意見的,那麼青春期的孩子 卻完全不同了。
  • 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
    應該怎麼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這是困擾不少父母的難題。這一時期,這些半大的孩子們從身體到心理都在急劇發生變化,渴望成人,但其閱歷和成熟度又局限著他們的成長方式。青春期的孩子們尤其需要父母的陪伴和指導,但如果指導不當,又很容易造成逆反甚至傷害。
  • 父母該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
    她連忙和班主任溝通,分別去找孩子。可他們找了好久也沒找著。後來,她去找了平時和兒子相處的不錯的同學,希望能從同學那裡得到兒子的消息。可那個同學在講哥們義氣,站在那裡,就是不開口。同事當時就哭了。後來還是兒子的班主任和那個同學溝通,才在一個非常偏僻的小網吧找回來兒子。 看著兒子的學習越來越糟糕,同事著急上火。她悄悄去找兒子的老師、同學,希望她們能勸一勸兒子,可效果不大。
  • 父母課堂:當孩子進入青春期,父母的教育將左右他的一生
    心理學上有句話叫做:「孩子的青春期是父母改變自己的最後一次機會。」也就是說,如果,孩子進入了青春期,父母還是以斥責、苛刻、否定、謾罵、控制、溺愛、威脅、忽視等方式,來教育孩子。那麼,孩子就很難形成一個完善的人格。
  • 李玫瑾:中國孩子普遍缺乏「異性」教育,父母千萬要補上這節課
    李玫瑾教授曾經在訪談中,提到關於孩子的「異性」教育問題,她認為從初中這個階段起,爸爸媽媽就要和孩子開始聊了。中國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普遍都缺乏「異性」這節課,父母都要給孩子補上。「異性」相關課程,不要讓他自己摸索相處之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成長過程中教會孩子站立、走路、說話、寫字……遇到關於異性的話題也不例外,畢竟父母幾十年接觸過林林總總的人,應該以過來人的經驗教育孩子,對異性要有正確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