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分享」與青春期孩子相處的7個錯誤,父母該如何應對?

2020-08-28 大叔煮酒聊教育

很多時候我必須承認在跟進入青春期的孩子相處時,我會感到很沮喪,甚至是有一種被傷害的感覺。就如同大多數父母一樣,我們都非常努力地試圖處理好和這個年齡段孩子的關係,但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都似乎在做著與之相反的努力。我一直在努力探尋何時何地偏離了教育孩子的正確軌道。當兩個孩子漸漸長大,回過頭去看才發現一路走來,真的有很多經歷值得總結。

我們是否還是像對待兒童一樣跟他們說話?

如果父母想繼續和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保持良好的關係,那麼父母必須要在教育方式上做出改變。這個改變不僅包含交流的內容,也要包含說話的語氣和語調。父母更需要像對待成年人而不是兒童那樣對待他們。即使你完全不同意他們的做法和意見,也要認真聽取並尊重他們的觀點。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觀點能被別人尊重,那麼孩子當然也不例外。

雖然讓父母這樣做在很多時候非常困難,但是相互尊重,求同存異是人際交往的基礎。相互尊重對於青少年尤其重要,他們在這個年齡段非常敏感,對其他人的任何評價和反應非常在意。當你的孩子懟你的時候,你會不會冷靜下來檢查一下你自己的態度,你的言行是否對他(她)造成了傷害?或者問一下自己,你會用這樣的語氣語調跟你的朋友說話嗎?這是父母必須做出的最為重要的一個改變,父母如果不能做出這個改變,情況會越來越糟。

我們是否把和他們的交流視為瑣事和義務?

如果你是這樣的父母,那麼你的孩子心裡很清楚而且他們會覺得受到了傷害。青春期的孩子敏感,他們會嗅到父母的敷衍,並且會覺得這種例行公事般的交談是非常痛苦的。同樣的,和孩子之間的交談不應該是父母不停地說教,這種談話交流應該是經常性的、自然的,中間可以有一些說教,或者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是我們父母不喜歡的,但是這種交談的主要目的是和孩子加強交流,分享生活中的趣事、經驗和所見所聞,應該是開心愉快的。

即使是父母認為已經為孩子打好了堅實的基礎並為他們準備好應對同齡人和社交媒體的外部影響之後,父母依然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陪伴孩子,與他們交談,關注他們的變化並鼓勵他們一直努力,對他們的成長和發展一定會產生積極的影響。為人父母的工作雖然有了改變,但還遠沒有結束,有意識地、積極地參與孩子們的生活其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

我們是否一邊忙自己的事情一邊和孩子們交流?

當孩子跟你交談時你一直在忙著手邊的活,這給孩子的印象就是他們在你心中並不重要,不值得你全神貫注。所以,當孩子跟你說話時,請放下手機、電腦,洗衣房、廚房或者任何其他事情,因為沒有什麼比全神貫注傾聽孩子說話更重要的事了。一項對於青少年的研究表明,孩子在晚上和旅途中最願意和父母交流暢談。

我們是否常常打斷他們說話?

你是否總是不停打斷他們、大笑或者以任何方式來打斷他們的說話?父母很多時候為了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經常假裝自己很Cool,很耐心,很投入,但是你並沒有把孩子當成真正的朋友。所以當孩子的言論和行為不符合你的要求時,父母會不自覺的撕下這個偽裝。

所以保持放鬆心態,把孩子當成真正的朋友。儘管父母與青少年的關係和你與成年朋友之間的關係並不相同,但對你的孩子表示尊重和友善與對待成年朋友一樣重要。因此,父母最好是儘量保持沉默,多傾聽,少說、少打斷孩子,了解他們的世界將減輕你作為父母的焦慮。

我們是否堅持讓他們做我們選定的事情還是允許他們能追求自己的夢想?

現在的孩子常常感到困惑,「我想做什麼?我要做什麼樣的人?」父母要給孩子提供適當的空間和支持讓他們能健康的成長。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追求承擔責任,而不是完完全全地按照父母的希望和理想成長。如果孩子缺乏自我的行動力,這個時候父母才應該拿出權威來讓孩子去做一些事情。孩子需要這樣的活動來平衡學業和社交等方面的壓力,在反覆嘗試和挫折中找到他們的熱情和專長。

我們是否常常強迫孩子進行交流?

有些時候,父母想讓孩子交流,但卻不知道怎麼做。其實父母可以嘗試從自己的生活工作中分享一些東西,比如,晚餐時跟孩子說,今天媽媽在工作上遇到了一件奇怪(有趣)的事情。這樣的開場一般會引起孩子的好奇心,自然而然地引出一段對話。當然在這樣的交流中,你應該懂得讓孩子分享他們的觀點和想法,讓他們對於這樣的談話交流感到自信和快樂。作為父母,稍稍示弱(比如說媽媽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可以讓孩子充滿自信而使談話進行下去。

另外,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看電視、電影,通過對電視節目或者電影的討論,把和孩子的談話引向更高或者更深層次。晚餐時間通常是聊天的好時機。餐桌旁,一般讓孩子們感到輕鬆,無威脅,更加容易讓他們談談一天的學習和生活。父母應該嘗試開放性和非判斷性的問題,例如,今天發生的最好的事情是什麼?今天發生了什麼你不喜歡的事情?不要問「為什麼」的問題,或者可以簡單回答「是」或「否」的問題。

父母更應該努力進入孩子的世界,否則你無法了解新一代的孩子,這只會使代溝越來越深。與他們一起聽音樂,觀看他們喜歡的節目或詢問他們最喜歡的社交APP,甚至是電腦遊戲。 這些談話和交流會在你和孩子之間有衝突矛盾時,提供彼此所需要的善意和影響。這也是養育子女的秘訣之一,真正了解和欣賞你的孩子。

我們是否在他們離開家時大喊「注意安全!給我發簡訊!」?

我想所有的父母跟我一樣擔心孩子的安全。但是,當這些叮囑是孩子每次離家時聽到的最後一句話時,特別是在他們的朋友面前,孩子會覺得父母不信任他們,甚至感到丟臉。我兩個孩子都會說,我知道了,你說過很多遍了,不需要每次都說。當然,對孩子表示基本的尊重,並不是讓孩子可以為所欲為。

關鍵是時機。每一次當他們離家時都提醒安全只會衝淡你的好意。這樣的機會經常有,找到合適的機會跟他們慢慢地、深入地聊聊安全等重要話題,遠比每一次離家時提醒要有效得多。

以上是大叔在跟兩個孩子鬥智鬥勇時發現自己所犯的一些錯誤,不知道你有沒有中槍?


結語:跟兒童時代相比,與進入青春期的孩子相處非常不容易,甚至可以說很痛苦。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為他們提供更大更多的自主權,對於父母來說其實意味著學習一種新的方法來照顧養育他們。這個學習過程充滿艱辛和坎坷,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是確是值得的。


相關焦點

  • 「家家講堂」微課堂第7期丨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點及應對(相處)對策
    「家家講堂」微課堂第7期丨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點及應對(相處)對策 2020-10-17 18: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父母該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
    她連忙和班主任溝通,分別去找孩子。可他們找了好久也沒找著。後來,她去找了平時和兒子相處的不錯的同學,希望能從同學那裡得到兒子的消息。可那個同學在講哥們義氣,站在那裡,就是不開口。同事當時就哭了。後來還是兒子的班主任和那個同學溝通,才在一個非常偏僻的小網吧找回來兒子。 看著兒子的學習越來越糟糕,同事著急上火。她悄悄去找兒子的老師、同學,希望她們能勸一勸兒子,可效果不大。
  • 暑藝課堂-我與名師面對面 | 遇上孩子的青春期叛逆,父母如何智慧應對?
    說到青春期的孩子,大家的感覺是「可怕」,青春期的威力遠遠勝於terrible2。「網癮、早戀、成績下降、焦慮、抑鬱、虛榮愛攀比…」變成青春期的魔咒,家長不知道如何應對,更不敢貿然行動。一起來觀看心理專家孫春雲線上課堂吧~如何應對孩子的青春期叛逆,專家為您在線支招!
  • 父母該如何緩解焦慮和孩子相處?
    父母該如何緩解焦慮和孩子相處?直面孩子的青春期,不逃避、不鎮壓、不誘惑所以,你不甘心是對的,要直面孩子的各種挑戰,你做到了不逃避。但你最好不鎮壓。比不鎮壓更艱難的是不「誘惑」,誘惑是指:交易與報復。心理機制很簡單:你在利用孩子滿足自己的需要,或你在利用孩子迴避自己的恐懼。這些恐懼包括你的早年,包括你未完成的使命,包括你的無力感、攀比心,包括你覺得自己不夠好的任何投射。甚至潛意識,在報復你自己的父母。幸運父母,從青春期階段「存活」下來最後必須要談2點。第一,孩子小時候,你覺得自己沒能好好愛他。
  • 淺談父母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和平相處。
    98年出生的黃某陽曾為學霸,父母耗資百萬讓其在英國留學。之前黃某因為是否再次出國留學之事與父母發生矛盾,矛盾激化後而產生殺人的想法。案件警方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衝動是魔鬼 ,一個原本幸福美滿的家庭就因兒子的一念之差而家毀人亡。太悲殘了。 在家庭和社會中,當孩子與父母,長輩或其他社會人員發生矛盾和衝突時。
  • 父母該如何陪伴孩子度過青春期——柳州博學
    父母該如何陪伴孩子度過叛逆期?有很多人認為跟青春期的孩子就是一場鬥氣的過程,很多家長都會發現了,當孩子進入中學階段,孩子就不像以前自己認識的那個孩子了,變得好像與父母相隔千裡,過去無話不講的孩子突然不說話了,避免交談,放學後回到家,就一頭扎在自己的屋子裡,甚至寧願把那些心事告訴陌生的網友,也不願意與父母交流。
  • 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
    應該怎麼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家有青春期的孩子家長相信都深有體會。  我們常認為青春期是12-18歲,正好是初高中這個階段,一般覺得孩子到18歲就是個成年人了,但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認為真正的青春期要到30歲才會結束,一部分重要的生理原因就是因為前額葉皮質沒有長好。
  • 對青春期孩子,父母易犯的幾個錯誤,您中了哪些
    在對青春期孩子的教育方式上,中國的父母普遍容易犯以下這些錯誤,應當及時地糾正過來:  錯誤1:習慣於代替孩子做計劃、做安排,忽視了孩子的自主性和個人意願。  許多家長由於過於擔心孩子犯錯誤,不夠信任孩子,就直接不給孩子獨自嘗試的機會。當孩子到了中學階段,自我意識的發展使他們變得渴望去探索。
  • 孩子「叛逆」不服管?一招進階「高段位」父母
    「火藥桶」「現在的孩子管不得,一管就跟我反!」說起兒子小雷的叛逆,張舒感覺自己都快心梗到「當場去世」。原本早上7點有網課,見6:50孩子還不起床,張舒就去喊小雷起床。如何正確引導孩子,改變孩子「叛逆」行為,成為了很多家長的一樁「心病」。
  • 成長教育丨父母該如何與叛逆期的孩子正確相處?
    孩子一進入青春期,家長就跟著頭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如何跟叛逆期的孩子正確的相處我們家長首先要正確學習青春期叛逆的相關生理和心理知識,調整好心態。其次,應多留心觀察孩子的情緒和行為變化,了解孩子出現叛逆問題的原因,根據孩子的心理變化特點,採取相應的相處方式。
  • 「金牌醫生」父母該如何做好孩子青春期性教育?
    對青春期的孩子進行正確的性教育是不是非常有必要的呢張主任?「青春期」是指由兒童逐漸發育到成人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學生的生理、心理和社會性都走向全面成熟,即身體外形的劇烈變化、體內機能的迅速健全,以及性器官和性機能的發育成熟。這一方面刺激了中學生成熟意識的覺醒;另一方面也給中學生帶來很多異性交往和性心理衛生方面的問題。
  • 青春期的女兒被男朋友索要「第一次」,父母該如何和孩子談「性」
    2020年10月17日,「性教育」被正式納入了未成年人保護法律。一、家長在性教育中的幾大誤區?首先請各位家長根據以下題目做個小測試:1、在跟孩子介紹生殖器官的時候,你是喜歡說「陰莖」還是「小雞雞」?除了家庭,學校也有缺失,生理課大部分是男女分開,避重就輕地給孩子講講,生怕太敏感。所以導致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以為接吻就會懷孕,不知道如何正確避孕,如何避免性侵害。二、性教育包括哪些?有什麼作用?聊到性,很多家長會認為就是愛、生殖、性行為和蒼老師。
  • 如何應對青春期孩子的叛逆?
    這種「隨他去」的感覺,其實是完全錯誤地理解了孩子跟父母之間的關係。你把孩子推安全拉杆的動作,當做了他不想要拉杆的行為,但實際上,他只是在測試,他是在測試父母離自己到底有多遠。所以,我們得首先明白:孩子是機會,而不是麻煩;其次,孩子比我們想像的更需要我們。
  • 「網際網路 i 世代」的父母都要知道的12個建議
    根據學者研究,i世代與你我想像的不同,出生於「後網絡」時代,他們完全沒有「前網絡」時期的記憶;是有史以來享有父母最完全保護的一代,他們重視安全、不喜歡派對、晚熟、有較長的青春期…身為父母、師長與牧者的挑戰卻也比以往更多更大。生長在數位時代的他們,我們又該如何來因應他們所面對的環境,在其中求生?
  • 孩子承受不了挫折都是父母害的!這7種錯誤教養會破壞孩子
    對於父母而言,這個過程並不容易,但是避免以下這些常見的錯誤將會有所幫助。錯誤1 : 壓制孩子的感受孩子們需要知道表達和談論自己的情緒才是健康的,當父母告訴孩子「不需要為這件事難過」或「這沒什麼大不了的」之類的話時,所傳達出來的信息是「你的感受不重要,最好是將這些感受壓制下來」。
  • 青春期的孩子話越來越少,總是把自己關在房間裡,父母如何應對?
    孩子對麗麗變得愛答不理的,有時候麗麗多問幾句,孩子就會不耐煩的嘟囔兩句,然後回屋反鎖屋門,碰上節假日,除了吃飯,其餘時間都把自己鎖在屋子裡。麗麗感覺,曾經那個聽話的孩子好像離自己越來越遠了。很多家長和麗麗有相同的困惑:孩子總是喜歡把自己鎖在屋子裡,無法溝通,父母該怎麼辦呢?
  • 當父母更年期遭遇子女青春期 專家介紹如何相處
    這時,她在北京某重點中學的15歲的女兒進入了青春期,表現得非常叛逆。於是,更年期的母親與青春期的女兒戰事不斷。母親很痛苦,但又不知該怎樣處理此事。諮詢學校的心理諮詢師後,母親給女兒寫了封「道歉」信。,「兩期」如何相處,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家庭面臨的現實難題。
  • 「媽媽真討厭」,6歲兒童「第一個青春期」,父母如何幫孩子度過
    「媽媽,你真討厭」帶孩子過程中,6歲左右的孩子變得和之前不一樣,突然大喊媽媽討厭發洩內心不滿。小剛是個6歲的男孩子,他媽最近和我說「孩子變了,不知道該怎麼應對」。以前非常聽他媽媽的話,和小夥伴們出去玩,媽媽讓把吃的分享給小夥伴,他總是樂呵呵的把零食給到小夥伴們的手中。
  • 如何應對青春期叛逆的孩子?
    孩子到了青春期,表現得「很不聽話」,是不是青春期叛逆開始了?爸爸媽媽該怎麼辦? 通常我們覺得青春期孩子叛逆,大多是父母自己的原因,是父母沒有適應孩子的快速成長,沒有學會如何對待青春期的孩子,所以,不是孩子叛逆,是父母成長太慢。 2、面對青春期孩子,不需要如臨大敵 爸爸媽媽常常把孩子到了青春期這件事,看得非常嚴重,有的甚至孩子才十來歲,就擔心孩子過兩年不好管了。
  • 青春期「叛逆」時,父母如何應對?
    孩子青春期時,父母可能會發現,孩子在外面可能都平易近人、溫文爾雅,對同學、老師都彬彬有禮,嘻嘻哈哈,怎麼回到家裡對父母就會喜怒不定,質疑我們,挑戰我們,爭辯家庭規則不公平,並且用無數種方法讓我們少去管他。我們可能很生氣,認為「孩子大了,翅膀硬了」,或者「是不是在外面不學好,對長輩那麼沒有禮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