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一個人生理發展的關鍵時期,是繼嬰兒期之後生長發育最快的時間段,也是孩子從兒童成長為成年人的過渡時期。在這個階段,孩子的身體發育雖然逐漸走向成熟,但大腦和心理的發展,還在進行當中,這個階段比喻為「大於小孩,小於大人」。
在對青春期孩子的教育方式上,中國的父母普遍容易犯以下這些錯誤,應當及時地糾正過來:
錯誤1:習慣於代替孩子做計劃、做安排,忽視了孩子的自主性和個人意願。
許多家長由於過於擔心孩子犯錯誤,不夠信任孩子,就直接不給孩子獨自嘗試的機會。當孩子到了中學階段,自我意識的發展使他們變得渴望去探索。甚至「躍躍欲試」本身就是生命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本能。如果家長不懂得放手的話,孩子永遠沒有嘗試的機會,也就談不上從失敗中獲取教訓,或是從成功中獲得經驗。
錯誤2:強調父母的權威,需要孩子無條件地服從父母的意志。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是非常強調父母的權威的,但隨著現代教育理念的發展,我們的觀念也應當隨之更新。父母的權威,應該體現在把控大的原則和邊界上,而不是一個絕對正確的控制者、審判者的角色。過於強調服從,會磨滅孩子的個人意志,加劇緊張的親子關係。
錯誤3:經常有意無意地否定孩子的情緒感受。
任何情緒的產生都不是沒有來由的,即便在父母看來大不了的事情,有可能在孩子心裡也是一道難以突破的難關。當孩子產生負面情緒的時候,父母最不應該說的話,就是「有什麼了不起」,「這有什麼值得難過/生氣的」,「沒事、不怕、不要緊、堅強一點」。這些看似在「安慰」的話語裡,其實是在告訴孩子,他此時此刻的情緒,是不被接納的。這會讓孩子有深深地不被理解的感受,久而久之,親子之間容易產生隔閡。
錯誤4:「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爸媽的的答案就是正確答案。
一句「都是為你好」似乎就把父母放在了代表「正確」的一方。殊不知,每個人人生的道路,都是需要自己去探索的。青春期的孩子,伴隨認知能力的快速發展,孩子的批判意識增強,他們還是用懷疑、審視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世界,他們不再對家長一味地盲從,開始用自己的標準重新對父母進行定位和評價。
錯誤5:不懂得保護孩子的隱私,甚至認為孩子不應該在父母面前有隱私。
我們曾經和情商夏令營的孩子們分享過一個有趣的命題,那就是「怎麼藏日記本」?為了防止老爸老媽偷看日記,孩子們的招數常常五花八門,鬥智鬥勇令人啼笑皆非。
一個孩子曾經分享了她的經歷:說自己洗澡的時候母親時常進出浴室,她實在無法接受就表達了抗議,沒想到母親居然說:你人都是我生的,這還怕什麼呢?
面對不懂得保護孩子隱私,甚至天然地認為孩子不需要隱私的父母,我們真的需要更多地提醒:聰明的父母,都會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人來對待。作為一個獨立人格的個體,就應當享有自己的隱私的空間,與他們保持恰當的距離。這一點,不應該因為是孩子的父母,而有所區別。
錯誤6:幫孩子挑選朋友。
家長有時候會根據學習成績、家庭環境等因素去評價孩子的朋友。但中學生其實是已經具備一定的判斷能力了,如果兩個人能夠成為朋友,一定是因為朋友身上有令他欣賞的品質,或者是兩個孩子相處愉快,能夠影響彼此。如果家長沒有全面了解情況,僅僅根據學習成績就對孩子的朋友「評頭論足」,會非常傷害孩子的情感,從而引起激烈的矛盾。
錯誤7:不顧孩子意願將孩子納入自己的社交圈。
在孩子幼年的時候,父母是一個照顧者的角色,因此就會非常自然地將孩子帶在身邊,參加自己的社交活動。但當孩子到了中學階段,逐漸成長為獨立的個體,孩子就有意願自己做決定,如何分配自己的時間和參加的活動。但這個時候,家長往往不能意識到,仍然像以前一樣,把孩子「帶」在身邊,去參加朋友的聚會、出遊,這會使得孩子產生強烈的逆反情緒。
6歲以前是孩子的嬰幼兒時期,這個階段的父母是「照顧者」的角色,精心呵護孩子的成長,不容有一絲一毫的錯失;而進入小學後,家長開始扮演「指導者」的角色,教孩子學習成長。
可是當進入中學之後,家長需要剝離「照顧者」的角色,並放棄一些「指導者」的角色,逐漸轉變為一個旁觀的「教練」,放手讓孩子到場上去「勇敢拼搏」,並在場外默默地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並能在關鍵的時候叫停比賽,將孩子拉回來討論上一場的得失利弊,達成一致後重新調整狀態,然後再次上場。這才是家長與青春期孩子良性的互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