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戀影響學習?怎麼說,孩子才聽得進去?
大家好,今天是育兒內容的第16期,我是善於剖析孩子問題,還能給問題父母答疑解惑的淅淅爸。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早戀猛於虎」這個觀念被普及,家長老鐵們最擔心的,就是自己那青春期的孩子會陷入戀情而耽擱學習。
假設「早戀(負面)影響學習」這個說法成立,那麼「戀愛降低工作效率」,「婚姻耽擱個人前程」也理應成立,在這一價值觀的影響下,無論成年與否,你都不應該戀愛,更不應該結婚生子。(聽懂掌聲)
同樣,在這價值觀的準則下,我們其實在給孩子做了不良示範。
所以,「早戀(負)影響學習」這種觀點,本就是一個自欺欺人的謊言,這個謊言把「未來」、「幸福生活」的定義給狹隘化。
更重要的是,當我們傳達這一價值觀給孩子的時候,就給孩子上了一把心鎖,學習=正義,早戀=邪惡。
所帶來的結果有兩種,聽話的孩子對自己的情感心負罪惡感,壓抑自我;叛逆的孩子以此為資本與父母對抗。
他們已經不再是那個牙牙學語的孩子,我們已經難以限制他們的人身自由,更別談禁錮他們的情感。
我們擔憂他們遇人不淑而傷感消沉,我們擔憂他們荷爾蒙上腦而做出無法負責的事情,我們擔憂他們會後悔今天的選擇。
始終,孩子們希望自己選擇,他們也需要學會自己選擇。
那麼,怎麼做,才可以讓孩子不被愛情蒙蔽眼睛?對自己負責呢?
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三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早戀的女兒
媽媽發現一貫是乖乖女形象的女兒早戀了,媽媽沒有打罵她也不是裝作不知道,而是落落大方地和女兒談論起那個男孩,說到最後,媽媽用「女為悅己者容」為由,帶女兒去玩買衣服,但約定只買一件最喜歡的。
逛到第一家店面時,女兒試了一件,覺得非常喜歡,但媽媽沒有直接付款,而是提議「那邊還有好多店呢,我們先逛逛,喜歡再回來買?」
女兒欣然同意了,一間間店,一件又一件的漂亮衣服出現,女兒一件比一件更喜歡。
到最後,店都逛完了,媽媽讓女兒選一件,女兒想了許久,選了最後一件。媽媽問她是否還記得第一件衣服是什麼樣,女兒卻早就忘記了。
這時候媽媽說:「你看,最早出現的不一定是最好的!」
回家後女兒恍然大悟,原來媽媽是在告誡自己不要對戀情盲目,在往後的人生中,還有更美的景色值得自己的留戀!
第二個故事:早戀的兒子
這是一位做木工的父親,在讀高中的兒子回家向父親要錢,說起要和同學出遊過夜,心細如塵的父親早就發現兒子在談戀愛,自然知道這次出遊意味著什麼,他沒有聲張什麼,反而給了兒子超出他要求的一筆錢。
兒子很激動,父親只是問了他一個問題:「你準備好做父親了嗎?如果你準備好了,那就回來跟我學點手藝,好養家餬口。」
兒子自然知道父親在說什麼。是啊,這個年齡段,高中都還沒畢業的他,連出門都還得找父親要錢,又如何對戀人負責?再想深一點,自己好像並不願意像父親一樣,一輩子在這個小鎮上當一個寂寂無名的木工。
第三個故事來自一個電影情節
電影《完美陌生人》裡,有這樣一個情景:女兒索菲婭在感情的問題上進退兩難,她打電話向父親尋求建議。
男友的父母不在家,想讓她在家裡過夜。她想去,可沒做好發生事情的心理準備;不去,又擔心男友會生氣。
父親是這樣回答女兒的:
不要因為他不高興而去他家,這不該是唯一的理由。
這是你人生中一個重要的時刻,是你會銘記一生的事情。不僅是你明天和朋友聊天的談資。如果你以後想起,無論何時回想起來,這件事都會讓你嘴角帶笑的話,你就去做吧!
但如果你並不這麼認為,或者不太確定,那就忘掉它吧!因為你還有大把的時間。
比起這幾個故事裡面的父母,現實中一位父親反對早戀的舉動卻十分偏激。他當場持刀按倒女兒男友,無論女兒怎麼在一旁哭著勸說,這位父親都始終抓住男生的脖子。直到警察來了以後,這位父親才放手。
相比之下,你覺得哪一種方式,孩子會願意聽呢?
我們關心孩子的學習,其實際是關心孩子的未來,當我們把「未來」狹隘的定義為「成績、學習」的時候,其實就註定了孩子聽不進去我們的建議。
在前面的內容中淅爸也強調另一點:戀情中我們都把另一半視為一個治癒的良方,用於治癒我們在親子關係中所收穫的創傷。
那些不早戀的孩子,並不是因為情竇未開,通常有三個原因:
第一種是他們在家庭中得到了足夠的愛;第二種是他們有著高標準,因為他們的父母在過去的生活中給他們展示了怎麼樣才是幸福好伴侶;第三種是他們早早就有著自己的理想並且堅持。
愛情和麵包從不是天生對立的一對,感情同樣是可以成為一份學習、生活的催化劑,當戀情、婚姻中的雙方,有共同目標並為之奮鬥的時候,情感力就化為學習動力。
你看那些學霸情侶,同樣早戀,但同樣出色。
接下來算是一份彩蛋:到底那些犯了錯誤的孩子,我們應該怎麼面對他們?
這是在《原生家庭》這本書上作者蘇珊福沃德(心理學專家)根據自己的診療案例所改編的故事。
有個28歲的女孩叫桑迪,在她15歲的時候戀愛並且懷孕了,但那個男孩跑了。當她把事情告訴信奉基督教的父母時,父母以她為恥,甚至請求上帝懲罰她,鬧得人盡皆知。
這個女孩在手術室前以死相逼,才讓父母在流產手術同意書上簽了名。但從那以後,可是父母從不放棄任何舊事重提的機會,用桑迪的話來說:
就像是壞掉的唱片機一樣,反反覆覆、喋喋不休地數落著她是如何讓他們顏面盡失的。
深負罪惡感的桑迪非常自責,從此想好好補償父母,順從父母的任何要求。
這讓桑迪的丈夫很崩潰,為此夫妻間也曾多次激烈地爭吵,「可是我不得不這麼做。我只希望他們能原諒我。」--桑迪如是說。
治療過程中,蘇珊(作者)問桑迪,假如她當初沒有流產而是生下那個孩子,那麼現在孩子也應該差不多是青春期了。
蘇珊接著問,「如果她犯了和你一樣的錯誤,懷孕了,你會怎樣?你會像你父母對待你那樣對待她嗎?」
桑迪驟然回答到:「永遠不會!」
當聽到這一句反問的時候,桑迪很震撼,同樣的書本面前的我也十分震撼。
是的,那個15歲的桑迪已經為她的過錯付出的足夠多的代價,包括被男朋友拋棄,也包括傷害自己的身體。
她的父母,給了她二次傷害,這份傷害遠超前面她所遭受的,也不應是她遭受的。
那麼,你呢?假如讓你回到你孩子的那個年齡,遇到那個能給你家庭所給不了你的情感支撐的人時,你會怎麼做?歡迎在評論區打出你的答案。
淅爸的答案是,我不會勸那時的我不要戀愛,而是告訴那時的我要為彼此未來的幸福打好基礎,對自己的情感負責。
好了,今天關於「孩子早戀怎麼辦」的內容就到這裡了,如果你覺得我的觀點能給你帶來啟發和幫助,還請不吝點讚轉發,如果還能發個評論點個關注,那將是對我最大的鼓勵了。我是淅淅爸,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