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衝刷著樹葉和花絮,冰晶切開了夜半與晨曦,泥土倒影昨日的蒼狗,石像露出了久遠的白衣。」9月19日,在上海人民廣場地鐵站的喧囂中,一段詩歌朗誦讓眾多行色匆匆的乘客放慢了腳步。
朗誦詩歌的是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總監金承志和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文化教育領事、英國文化教育協會華東區主任馬旭寧(Matthew Knowles)。他們一起朗誦的這首由金承志創作的《落霞》,是入選英國文化教育協會發起的「在地鐵邂逅詩歌」活動40首詩歌之一。
19日上午,英國文化教育協會發起的「在地鐵邂逅詩歌」(Poetry on the Metro)活動在上海地鐵正式啟動。這一活動是英國文化教育協會在英國舉辦「地鐵詩展」(Poems on the Underground)及去年在上海舉辦「在地鐵邂逅莎士比亞」取得成功之後,發起的又一個面向公眾推廣中英文學的項目。除上海外,這項活動也會在廣州、成都、重慶和南京的軌道交通進行。
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文化教育領事馬旭寧(右)與彩虹合唱團總監金承志乘坐詩歌文化專列。「我們會花費大量時間用在出行上,乘坐公交或者地鐵,這是一個思考和反思的絕好時間。」馬旭寧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說,「這時你常常是獨身一人的,你被周圍眾人包圍,你在旅途中有機會進行反思,我認為詩歌是一個使青年人反思青春真諦的好形式。」
從9月19日起至年底,上海、廣州、成都、重慶和南京五城的軌道交通裡,每天都將有「在地鐵邂逅詩歌」的文化列車運營,同時在地鐵車站的公共空間中也有詩歌展示。
「英國文化教育協會很高興能和這麼多當地官方合作夥伴一起舉辦這個項目。」英國文化教育協會全球文學項目總監柯提娜·巴特勒(Cortina Butler)說,「希望活動最終能促進中英詩人共同交流、合作,加強中英文化交流。」
英國文化教育協會與文藝自媒體「詩歌島」一起選取了中英詩歌各20首共40首作為活動推廣內容。這些詩歌不僅來自中英兩國各個文豪,如莎士比亞、雪萊、李白、徐志摩等,還有來自兩國嶄露頭角的80後青年詩人。
「我們做古典音樂,對於文化本身就有自己的衝動,」金承志對澎湃新聞表示,「這雖然是英國發起的活動,但同時又基於地鐵這樣一種平臺和媒介,將兩國的詩歌做了一種交融。」
馬旭寧表示,去年舉辦的「在地鐵邂逅莎士比亞」有將近300萬上海市民乘坐了文化專列,今年「在地鐵邂逅詩歌」活動也將在地鐵2號線推出一列文化專列。
同時每一條地鐵線均有一輛列車的全部把手畫面循環展示這些詩歌。南京西路站、新天地站、天潼路站、遊泳館站、金沙江路站共五個車站的詩歌視頻牆著重展示其中的12首詩歌,供來往的行人駐足品讀。
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文化教育領事馬旭寧(左)與彩虹合唱團總監金承志共同朗讀《落霞》。澎湃新聞記者 辛恩波 圖「在地鐵邂逅詩歌」活動也是今年英國政府「靈動青春」(Spirit of Youth)系列活動的項目之一,旨在把優美的中英詩歌利用地鐵公共空間展示出來,通過文學來促進中英文化交流。此次選取的40首詩歌主題均和「青春」有關,呼應「靈動青春」大主題。
「靈動青春」活動是由英國政府、英國文化教育協會和英國旅遊局在中國共同組織的一項活動,旨在激勵中英兩國的下一代更深入的合作與交流。活動聚焦文化創意、體育、旅遊、健康、科學創新以及教育六大領域,將在中國12個城市開展超過25場活動,並邀請民眾參與其中。
「我非常好奇,我們把中英兩國的青春之詩擺在一起會產生什麼特別的化學反應。我們肯定會有不同,但是肯定可以找到彼此的相通之處,」馬旭寧說。
馬旭寧告訴澎湃新聞,「靈動青春」的目標很清晰,就是關注下一代,嘗試思考他們需要什麼,從而促進兩國之間的關係。
「青春是非常特殊的年紀,這是一個探索的年紀、發現的年紀、尋找意義的年紀。在人生中這樣重要的階段,我們希望人們注意到中國和英國關係的重要性,我們希望讓年輕人了解彼此,增進合作。」馬旭寧說。
中英人文交流近年來十分活躍,馬旭寧將這種活躍的交流形容為「前所未有的繁榮」。2012年,中英建立了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這是中國同歐洲國家建立的第一個人文交流機制。該機制新一輪對話將於今年12月初在英國舉行。
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9月6日在英國諾丁漢大學表示,這一機制已成為中英高層機制性對話的三大支柱之一,進一步加強了兩國人文交流的頂層設計、政策支持和制度支撐。
9月19日,英國國際貿易部帶領英國學前教育貿易代表團訪問中國,將參加在北京、上海及深圳舉行的中英教育發展論壇。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人文交流的根基在於民眾,希望在於青年。」上海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景瑩說,人文的交流為中英兩國關係的發展提供了無限的動力,提供了源頭活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