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儒文製圖
東方網1月10日消息:據《青年報》報導,年關將至,微博一個帖子引起了網友的爭議和討論。這篇帖子從幾個方面介紹一些已經被淡忘的傳統習俗禮儀包括:7種《不宜送人東西》,20種《過年習俗》和30條《快要失傳的中華禮儀用語》等。不少網友紛紛轉帖,熱議說:「一定要轉,要失傳啦!」
網友吐槽
專門說禮儀用語有點「酸」
「頭次見面用久仰,很久不見說久違。認人不清用眼拙,向人表歉用失敬。請人批評說指教,求人原諒用包涵。請人幫忙說勞駕,請給方便說借光。麻煩別人說打擾,不知適宜用冒昧……」對於這些文明禮儀用語,老少表現出了不同的認同度。
青年報記者在採訪一些年輕人,當被問到「貴姓」時,他們直接回答「姓……」同樣的問題在詢問中年或者老年人時,他們多數會說「免貴姓……」對此,年輕人的解釋是:「這樣說我覺得好做作。」
此外,還有網友看完後將傳統禮儀用語和現在流行的網絡用語一一對應起來,比如「求人解答用請問」被翻譯成「元芳你怎麼看」,「向人祝賀道恭喜」則變成了「喜大普奔」,「中途先走用失陪」則直截了當成了「閃人」。
在網絡上有大V表示,「傳統禮儀,沒有敬煙陪酒,沒有八面玲瓏,傳統禮儀用語之美,在於樸實無華中透著一腔真誠!如此美的語言你還知道多少?你的孩子還知道多少?」但是,也有很多網友表示,傳統禮儀需要傳承,也要順應社會發展,但最重要的是保存禮貌的精神而非言語上的形式。網友「@紅色旋光」提出,假如在當今社會,女人初次見長輩還得道萬福「小女子給您請安了」,「酸不酸哪?」
禮儀專家
許多傳統不代表「朽木不堪」
對此,上海市禮儀協會相關負責人唐子淵表示:「禮儀用語等是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積澱和再現,是體現民族認同感。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有自己的本位文化,不能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而忘記自己的本位文化。」
談及如何進行人際交往,唐子淵補充道,「與人打交道所謂『禮無不答』,但也不能過於自謙。」她還認為,中國傳統禮儀,不是只適合古代的,現今很常用,比如「久仰大名」,「幸會」,不是說古代的傳統禮儀用語現在用已經「朽木不堪」了,它並沒有過時,還是很時尚。據其透露,為積極弘揚中國傳統禮儀文化,上海市禮儀協會也為中央文明辦策劃了中國傳統節慶禮儀系列公益廣告。
對於傳統禮儀被淡化,唐子淵表示出擔憂,「本位文化的流失,國家的根基也會動搖。不僅語言禮儀,中國的家庭禮儀等傳統禮儀都是傳統文化的象徵,這體現了民族的凝聚力。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評審專家徐華龍也認為,「這對文化會帶來很大的衝擊。」
[7種禁忌]
專家:禁忌、習俗辯證看待
「中國人必須知道7種東西不能送,不能送鐘錶,不能送鞋……」微博裡如是說。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很多禁忌習俗,有網友認為這是一種迷信,不以為然。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評審專家徐華龍表示:「這是在特殊情況下的一些禁忌,也是普遍的一種習俗,與諧音有關。古時候送鞋是女子贈與其愛慕男子的一種禮物,象徵一種和諧美滿,其實也是一種習俗,過去並無邪氣之說。」
「把很多東西歸到迷信方面也是不準確的,比如祭祖、掃墳。放炮仗是因為古時為了驅趕鬼魅,帶來一種喜慶的氛圍。本身習俗忌諱可能與迷信有關係,但現在更賦予一種積極的意義,人們通過這些習俗寄託美好願望,與迷信的關係早已淡化,或者說意義的轉變使之不應被稱為迷信。」
所以對於網上流傳的一些規矩習俗,應當辯證看待,理性選擇,不能盲從,也不能一味摒棄。